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初中历史试题 / 伊斯兰教的的创立和阿拉伯国家的建立
初中历史

文化是社会发展的缩影,因而深深烙下了时代的印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 科举制推动了我国文学艺术的发展,它促使一些读书人平时注意加强对古诗、律诗、词赋、散文、小说的写作训练,认真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唐玄宗时,诗赋定为科举的必考项目。唐诗名家辈出,流传至今的作品有近五万首,是人类文化史上的奇观。科举考试还专设“书学”一科,以书取士,使朝野上下莫不笃重书法,趋之若鹜。贞观、开元之治,经济繁荣,国威远扬,充满青春活力的时代,更把书法艺术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唐代书法成就以楷书最为突出,对后世影响极大。唐代书法家更是不计其数。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讲义》
材料二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辛弃疾于1205年所作。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材料三 《四库全书》成书于乾隆年间。《四库全书》所收古籍许多经过篡改是尽人皆知的事实。如岳飞《满江红》名句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胡虏”、“匈奴”在清代是犯忌的。于是改为“壮志饥餐飞食肉,笑谈欲洒盈腔血”。还有更荒谬的,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人道寄奴曾往”,被改作“人道宋主曾住”。因为用小名称呼帝王,做惯了奴才的《四库全书》馆臣看到就感到别扭。
——《百家讲坛》历史频道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唐诗繁荣的原因。(1分) 结合所学,举一例说明材料一中的“唐代书法家更是不计其数”。(1分)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属于什么文学形式?  (1分),请指出作者创作这部作品的历史背景。(1分)
(3材料三中,编撰《四库全书》时对古籍篡改反映了当时清政府在思想文化领域实行什么政策?  (1分) 简要分析这一政策对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1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苏州市名人馆位于苏州市人民路2075号公共文化中心内,馆内陈列苏州历代名人447人,其中科举时代苏州的状元人数为47人,反映了苏州自古人杰地灵、人才辈出。科举制正式诞生于下列哪一皇帝时期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共10分)
材料一:“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人赵嘏
材料二:“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入彀:被收罗笼络的意思。)”
——唐太宗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长策”是指什么制度?当时主要考试科目是什么?
(2)从材料看,这种制度获得收益最大的是谁?
(3)这种制度有什么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文化就像一张名片,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就会被蒸发,或者湮没于世界之中。请回答:
(1)隋唐以来,我国文学和史学成就辉煌,请各举一例说明。
(2)隋唐时期为选拔人才人才,创立了什么制度?该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3)许多人认为中国的四大发明改变了世界,请列举这四大发明。
(4)明清时期我国科学文化的发展开始落后于西方,造成落后的原因有哪些?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李世民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民族政策?唐朝通过哪些方式加强同少数民族的关系? (2分)
材料二 在长达二百多年的时间里,日本向唐朝络绎不绝的派出“遣唐使"。他们当中留学生和学问僧占了相当比例,大批留学生和学问僧,广泛收集各类图籍,拜师交友, 学习知识。学成后的留学人员一批一批地返回日本,在日本全面推行以唐朝为样本的改革,建设“律令制”国家,大起唐式伽蓝[伽(qie)蓝:佛寺],以位于今日奈良的平城京和位于京都的平安京为代表,八、九世纪的日本简直就是唐朝的翻版。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传播中国文化,不畏艰辛,东渡日本的高僧是谁?
材料三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3)材料三反映了唐朝经济的繁盛,它是唐玄宗时期的盛世局面,史称什么?
材料四 唐朝科举考试科目已分常科和制举两类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等50多种,其中明经和进士两科最为重要,科举制推动了我国文学艺术的发展;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清时期,考生必须用固定的格式答题,内容必须遵循朱熹《四书集注》的观点。
(4)科举制度正式创立的标志是什么?明清统治者选拔人才的政策是什么? (2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我国的科举制度正式创立于(   )

A.隋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宋代诗人杨万里说:“诗至唐而盛,至晚唐而工。盖当时以此设科取士,士皆争竭其心思而为之。”这说明(   )

A.唐诗影响深远 B.科举制促进唐诗的繁荣
C.唐诗取材广泛 D.唐诗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伏尔泰在这里主要赞扬科举制度(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废除了门阀制度
C.提高了行政效率 D.提高了官员素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科举制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北宋的吕蒙正自幼遭不幸。其父将其母子赶出家门,长期居住在一个山洞里过着饥寒生活,他发奋读书而高中状元,极善理财治国,成为宋初名相。
材料二:唐朝贞观初年,唐太宗私自去视察御史府(考试进士的地方),看到许多新录取的进士鱼贯而出,兴奋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1)材料一说明了科举制有什么积极之处?它创立于哪个朝代
(2)材料二又体现了封建统治者实施科举制的目的是什么?当时科举制中常设的主要科目是哪两科?
(3) 唐朝完善科举制关键的人物是哪几位?
(4)科举制推行后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这种用人制度对今天我国发展人才战略有何启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元代高明在《琵琶记》中说:“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与这句话反映的社会现象相关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科举制 D.选举制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一夕九起嗟,梦短不到家。再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
——孟郊《再下第》
【材料二】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登科后》
(1)材料一与材料二反映诗人的心情是否相同?为什么?
(2)上述材料描写的是什么制度?
(3)这种制度到底产生了哪些影响?
(4)你认为这种制度对今天我国发展人才战略有什么启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的西方学者称科举制度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这一“发明”始于(    )

A.汉朝 B.隋朝 C.宋朝 D.明朝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进士科的兴衰反映了科举制演变
B.所有人才都从进士科选出
C.进士科是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科目
D.缙绅都要参加进士科考试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史学家钱穆指出:“在此制度下,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新陈代谢,决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他说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0 分)自古以来,“考试”是选拔人才的有效手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代的太学,考试毕业分甲科、乙科两等。按当时定制,考试甲等的就得为郎(郎:皇宫里的官职),考乙等的,回到其本乡地方政府充当吏。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最早设立太学的皇帝是谁?联系材料一,说出太学学生毕业后的去向。(2 分)
材料二:在唐代,考中进士即具备做官资格,由于宰相多是进士出身,时以应考进士科最为人崇慕,报考人数最多。科举考试允许普通人报考,为庶族中小地主,乃至出身寒微的平民知识分子开辟了一条升官的路。
——摘编自《中国古代文化史》
(2)联系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说唐朝科举制的作用。(4 分)
材料三:宋代科举考试增设词科,“词”受到普遍重视,文学发展焕然一新。科举考试录取进士者大幅增加,读书风气日盛。《三字经》《百家姓》等小百科全书成为宋朝幼儿启蒙读物。文明高度发展。——摘编自《中国古代文化史》
(3)联系材料三,谈谈宋代科举考试对文明高度发展的影响。(4 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历史伊斯兰教的的创立和阿拉伯国家的建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