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校准备开展以“宣传新中国建设成果”为主题的活动,同学们搜集了下列资料。请你参与,根据要求,解决问题。
(1)人物篇:下面图中的历史人物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感动中国的英雄楷模,请你分别写出二位人物的姓名,并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事迹。
①图一: 被誉为:
②图二: 被誉为:
(2)探索篇:下面三幅图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农村的变化。历史事实证明,“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为此,同学们组织了一场以“三农”问题为主题的知识竞赛,请回答问题:
③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为了建设一个新世界,在农村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上述哪一图片反应了新中国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情形?是在什么时间废除的?
④“长鞭呀,那个一呀甩呀,啪啪地响哎……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这是过去一首老歌里的歌词,它反映了农民满怀豪情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心情。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通过哪一方式?
⑤图三显示安徽凤阳县农业粮食生产三年三大步。产生这一历史性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成就篇:实现工业化是全国人民追求的目标。为此,党在不同时期领导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⑥图一、图二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实行后实现的建设成就。这一计划是哪一年开始执行的?
(4)感悟篇:从主题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出建国头二十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众多成就,许多工业从无到有。请回答:
⑦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你从中得到怎样的认识?
结合图片、材料和所学知识文化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图1土改中农民拔除地主立的界碑 图2农民积极报名入社
材料三 早稻亩产二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亩产一万多斤的高产“卫星“,从湖北省麻城县麻溪河乡和福建省南安县胜利乡的田野上腾空而起了。这是今年我国农业生产上又一件大喜事。
——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四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 |
粮食产量 |
人均口粮 |
交售粮食 |
||
1976年 |
35000斤 |
230斤 |
|
||
1979年 |
132300斤 |
800斤 |
30000斤 |
||
1980年产粮 |
5.02亿公斤 |
|
|||
1981年产粮 |
6.70亿公斤 |
|
|||
1982年产粮 |
7.15亿公斤 |
|
|||
材料一中图1反映了建国初期的哪一历史事件?农民热情高涨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中根据图2指出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方式。(1分)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的早稻、花生高产“卫星“反映了当时我国农业生产出现哪一问题?(1分)
(4)1976年小岗村人均口粮仅230斤,这与当时我国农村实行的哪一体制有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79年小岗村粮食产量比1976年大幅度提高的最主要原因。(2分)
材料一 公元前356年,秦国任用商鞅变法。变法明确规定:“僇(lù)力本业(努力搞好农业),耕绢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极大地调动了民众务农和作战的积极性。 —— 刘玉峰《商鞅变法农战政策和抑商政策之得失》
(1)根据材料指出商鞅采取什么措施调动了民众务农的积极性?这次改革有何意义?
材料二 在农奴制改革前夕,有这样一个地主,人们问他为什么不使用打谷机时,他回答说:“打谷机要花费许多钱,它需要修理,还需要喂养马匹(用马匹来带动机器);而农民一文钱也不要花费。” —— 扎伊翁契科夫斯基《俄国农奴制度的废除》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俄国这次改革的原因是什么?这次改革有何意义?
材料三 国内战争和反外国武装干涉取得胜利后,苏俄面临的迫切任务是尽快恢复濒于崩溃的国民经济,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却使经济进一步恶化,引起广大工农群众的强烈不满和反抗。苏维埃政权又一次处于新的危难困境之中。
(3)面对材料中所说的“危难困境”,苏俄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4)中国和苏联是20世纪最重要的两个社会主义国家,对革命和建设的道路都曾进行了艰辛的探索。请填充下表空白处:
历程 |
探索的主要内容 |
革命 道路 |
苏联(俄):以 武装起义为开端,开辟了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 |
中国:发动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 革命根据地。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
|
经济建 设道路 |
苏联:继列宁的探索之后,20世纪30年代后期形成了 ,政治经济体制高度集中,制约了国家的发展。 |
中国:通过 ,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中共十五大上,把 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
(5)通过上述材料和回答,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简称“三农”问题,它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始终重视“三农”问题。
(1)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开展了什么运动使三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有什么意义?
(2)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1956年,90%以上的农户参加了什么组织?
(3)在1958年总路线的指挥下,党中央在农村又发动了什么运动?这场运动的特点是什么?
(4)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建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大发展。在新时代下,请你为我国的三农问题献计献策一条。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3年,党中央规定了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渐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目标和任务。
材料二: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材料三: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材料一中的内容可用“一化三改”来简要概括。其中“一化”指的是什么?“三改”指的是什么?
(2)你如何看待材料二所述的总路线?
(3)材料三的内容可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来概括。“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含义各是什么?
历史证明,制度和机制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新中国发展历程时,搜集到以下材料。请你参与这次探究活动,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 1950—1954年中国农村不同阶层人口及其占有土地比重变化表
|
1950年(%) |
1954年(%) |
||
人口比重 |
土地占有比重 |
人口比重 |
土地占有比重 |
|
贫农、中农 |
85.5 |
45.2 |
92.1 |
91.4 |
富农、地主 |
14.5 |
54.8 |
7.9 |
8.6 |
(1)观察上表,我国土地所有制形式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导致这一改变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农民申请加入农业合作社 工商界代表向党中央和毛泽东报喜
(2)上述图片反映的是同一重大历史事件,请你写出这一事件的名称。
材料三 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3)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的重大决策是什么?此后,农村开始的“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是什么?
材料四 澳门回归十多年来,GDP以年均近l5%的增幅快速增长,人均GDP已达3.9万美元,成为全球最活跃的微型经济体。
(4)“事实胜于雄辩”。材料四证明了哪一伟大构想的正确性?
(5)综观上述材料,你从中获得了哪些认识?
材料分析题:(共19分)
材料一: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
——《走进新时代》
材料二:东方红,太阳升……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 他是我们的带路人,为了建设新中国, 领导我们向前进,为了建设新中国,共产党象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哪里有了共产党,哪里人民得解放 …… ——《东方红》
材料三:我出生在那一九七八,老爸说那一年变化真大,报纸上天天讨论真理的标准,安徽的农民偷着把土地包干,北京城开了一周的大会……早春的雷声,震撼了华夏…… ——《我的一九七八》
材料四: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春天的故事》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一:材料一中所唱到的让我们“当家做主站起来”、“富起来”、“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的人物分别是谁?歌词中的“旗帜”是指什么?这面旗帜的指导地位和指导思想分别是在哪两次会议上确定的?
问题二:材料二中的“他”是谁?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时期,在以“他”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取得哪些重大成就?(请列举2项成就即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又出现了哪些严重失误?
问题三:材料三中的“北京城开了一周的大会”指的是哪次一次会议?“安徽的农民偷着把土地包干”开启了我国农村哪项改革?
问题四:材料四中的“一位老人”是谁?这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指的是什么?之后,这个圈不断扩大,使中国对外开放出现了怎样的格局?1992年“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指的是什么事件?
问题五:好的歌曲是历史发展的见证。通过以上歌词的分析,请写出围绕这四首歌曲的创作的主题。
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废除地主阶级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材料二 土地改革后,农民虽然分到了土地,可是由于仍旧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使得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也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抗自然灾害等,这就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
材料三:1958年10月,某县委书记作报告:“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花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样衣服穿不完;人人进行谈判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
材料四:“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请回答:
(1)材料一在我国掀起了什么运动?为了有效地进行该项运动,国家颁布一部重要文件,名称是什么?此项运动有什么重要意义?
(2)为了解决材料二中出现的问题,国家对农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方式是什么?除此之外,国家还对哪两个行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3)材料三中“新乐园”在当时指什么?简要分析它出现的原因。
(4)材料三指的是什么政策?它的特点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5)对比以上材料,你能得到哪些启示?(2分)
从一九四九年十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一九五六年,……党确定的指导方针和基本政策是正确的,取得的胜利是辉煌的。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回答:
(1)列举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人民政府为了巩固新生人民政权采取的重大措施。
(2)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中国社会性质发生过三次变化。请你指出1949年—1956年底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的两次事件?
2009年国庆60周年庆典一定让你过目难忘, 60年的峥嵘岁月,60年的光辉历程,6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辉煌成就,同时也出现过一些失误,需要你运用所学历史知识来回答和探究:(11分)
材料一 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中国人民迈着坚实的步伐前进,中国社会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
材料二 到l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
材料三 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决心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
(1)据材料一,为贯彻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党和政府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的什么计划?该计划的重点是发展什么?举两个该计划的成就?(4分)
(2)据材料二,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包括哪三项内容?(3分)
(3)材料三中的民歌创作于l958年开展的哪一次运动中?同年我国在农村还开展了哪一次运动?(2分)
(4)根据上述材料,你给我们国家的建设提一些具有可行性的建议。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幅农家对联写道:“当年曾分田翻身当家做主人;今岁又分田勤劳致富奔小康。”
材料二 “喜看稻菽千重浪,要数风流是此翁。”此翁淡泊于名利,专注于田畴,以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让人们远离饥饿。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当年”分田与什么运动直接有关?“今岁”分天又指党在农村采取了什么措施?
(2)从“当年”到“今岁”之间,党在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指的是什么?
(3)材料二中的“此翁”指的是谁?他的科研成果“改变了世界”说明了什么真理?
2011年是改革开放33周年。某历史兴趣小组准备举办一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果展览。请你协助小明同学完成以下有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展览一:追根溯源
改革开放这一重大战略决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哪次会议上作出的?英国有学者提出“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结合所学知识解释该观点。
展览二:领袖风采
要展示“党中央第二代领带集体的核心,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的光辉形象,应选择以下哪幅图片?
本题应选择字母序号为( )的图片
A.毛泽东 | B.邓小平 | C.江泽民 | D.胡锦涛 |
展览三:农村巨变
简述新中国成立后对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展览四:开放窗口
“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1980年,我国决定设置经济特区。请写出四个经济特区城市。
展览结语:展望未来
今天,中国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你认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将如何继续?
下列说法均有错误,请你指出错在哪里,或说明原因。
1、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
原因:
2、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土地私有制转变为土地公有制。
原因:
3、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原因:
自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各阶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行了不懈的努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本题13分
材料一
材料二
(1)回答材料一中的图一和图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何历史作用?
(2)结合材料二分别回答他们对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的重大贡献
(3)结合两个材料的史实回答:中华民族曲折的复兴之路证明了什么?你从中有何感悟?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