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唯一流入北冰洋的河流是( )
A.塔里木河 | B.怒江 | C.黑龙江 | D.额尔齐斯河 |
人们把长江誉为“黄金水道”,主要是指 ( )
A.航运价值高 | B.流域内矿产丰富 | C.水力资源丰富 | D.流量大 |
长江被誉为“黄金水道”的原因是:
A.流域内资源丰富 | B.水力资源丰富 |
C.航运价值高 | D.年径流量大 |
下列河流中,具有“水量丰富、含沙量小、结冰期长”的特征的河流是 ( )
A.黑龙江 | B.黄河 | C.长江 | D.珠江 |
图1中甲、乙、丙、丁表示省区,①﹣④代表区内主要河流,读图回答问题.
夏季风影响了我国东部地区雨季的长短,进而影响到河流汛期的长短,如图所示的四条河流中,汛期最长的是(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图2所示舞蹈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其主要分布省区是( )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读图,完成问题
图中山脉,属于我国地势阶梯分界线的是(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山脉③东侧的地形区是( )
A.华北平原 | B.黄土高原 |
C.内蒙古高原 | D.东北平原 |
河流乙表示( )
A.长江 | B.珠江 |
C.黄河 | D.黑龙江 |
关于乙河流说法正确的是( )
A.是我国第二长河 |
B.该河流结冰期较长,水量较少,无凌汛现象 |
C.河流汛期较长,无结冰期 |
D.是我国含沙量最小的河流 |
关于乙河中游常见的自然灾害是( )
A.凌汛 | B.“地上河”决口 | C.海啸 | D.干旱 |
读“黄河水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黄河的源头是 ,注入的海洋是 .
(2)图中C、D是黄河流经干旱地区塑造的两个平原;C是 平原,D 平原.
(3)黄河中游流经土质疏松的 高原,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甲 乙
(1)甲图中的山脉B是 ,它的东侧的地形区是华北平原,西侧G是
乙图中的水利枢纽工程M是 ,湖泊E是 .
(2)甲图中黄河的主要支流A是 ;乙图中长江最大的支流A是 。
(3)治黄的关键是 。治理长江的主要任务是 .长江的洪水对 地区危害最为严重.
(4)请你说出长江与黄河的相同特征(至少3点)
读图“黄河流域水系”,回答问题:
黄河注入①所在海域,它是( )
A.东海 | B.黄海 | C.渤海 | D.南海 |
②所在地为黄河上、中游的分界点( )
A.宜昌 | B.湖口 | C.河口 | D.桃花峪 |
黄河下游河段为“地上河”,造成下游河床抬升的泥沙主要来自于( )
A.青藏高原 | B.内蒙古高原 | C.黄土高原 | D.云贵高原 |
读“我国部分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A省是长江、黄河发源地所在省区,该省区省会城市是 ;长江、黄河上游共同的水文特征是 .
(2)图a显示在黄河的下游河段形成了“地上河”,其形成原因是 .
(3)洞庭湖面积变化的趋势是 ,主要原因是 .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1写出黄河的主要支流A ;B ;上、中游界点F ;长江的主要支流C ;上、中游界点E .
(2)图1南水北调工程分东、中、西三条调水路线,东线利用了我国著名的 作为输水主干河道,将长江水输往缺水的北京、天津等华北地区.中线方案是从长江最大支流D 上的丹江口水库取水.
(3)我国土地资源北方比南方相比较 (多、少),水资源北方比南方相对较少,图中的引水、调水工程可以解决我国水资源 分布不均的问题.
(4)生活中,好习惯可以节水,请你谈谈你在节约用水方面可以做哪些有意义的事? .
读“黄河流域略图”,分析回答问题.
(1)图中祁连山的走向是 ,它是第 级阶梯和第 级阶梯的分界线.
(2)图中甲地分布有我国最大的湖泊是 ; 乙是 (海洋).
(3)图中①和②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它们因得益于黄河水的灌溉而成为“塞上江南”,其中①是 平原,②是 平原.
(4)为了解决北方缺水问题,我国正在实施的跨流域调水工程是 ,该工程的东线(如图所示)主要是满足 、 等城市的用水需求.
(5)图中兰州、西安、郑州、济南等四个城市分布的共同特征是 .
(6)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黄河下游“地上河”的形成原因. .
读“黄河流域图”,完成下列问题.
(1)属于第一、二级阶梯界线的是 ;0℃等温线经过的山脉是 (填字母)
(2)山脉G东侧的地形区为 ,西侧的地形为 .
(3)黄河干流从②到③河段,水量减少的自然原因是 ;人为原因 .
(4)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河”的主要原因 .
(5)下列治理黄河修建的水利工程,有控制洪水、发电、拦沙等方面重要作用的是
A.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 |
B.三峡水利枢纽工 |
C.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 |
D.龙羊峡水利枢纽工程. |
我国面积最大的湖泊是( )
A.洞庭湖 | B.洪泽湖 | C.青海湖 | D.高邮湖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