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300立方米左右,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7。水资源匮乏,是困扰北京的一个大问题。读北京市略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中的信息,可知北京的地势特点是 。
(2)连接北京的主要铁路干线有京哈线、京沪线、京九线、京广线、京包线等,说明北京是我国的 中心。
(3)下列工厂,适宜建在在北京市区的是( )
A.钢铁厂 |
B.火力发电厂 |
C.化工厂 |
D.电子厂 |
(4)下面四幅资料图中,表示北京地区的图( )
(5)针对北京水资源匮乏问题,请你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
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南北水资源、耕地资源比例图
材料三 我国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量的1/4,居世界第109位。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一半以上城市不同程度缺水,沿海城市也不例外,甚至更为严重。因地下水过度开采,有的城市形成了几百平方千米的大漏斗。由于工业废水的肆意排放,导致80%以上的地表水、地下水被污染。专家们警告:“20年后,中国将找不到可饮用的水资源”。
(1)中国的水资源分布不均,从季节分配看:夏秋多、冬春少;从空间分布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水资源的供需状况看,百色市属于___________。
(2)南水北调工程可以解决水资源________________分配不均的问题;该工程是把____________水系的水资源调到缺水严重的华北、西北地区。
(3)由材料二可知,我国南北方地区水土资源的匹配__________(合理/不合理)。
(4)我国很多城市近几年来缺水逐渐严重,为缓解城市的缺水问题,你认为可采取哪些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我国南水北调线路示意图,回答问题
(1)南水北调工程将把我国的哪四大流域连接起来?
。
(2)南水北调工程的东线和中线是将 (河流)的水调往 地区。
(3)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南水北调东线方案利用京杭大运河作为送水通道 |
B.南水北调中线方案直接从葛洲坝水库引水 |
C.南水北调中线方案是从汉江上的丹江口水库直接引水 |
D.南水北调西线方案从长江上游引水到黄河上游 |
2009年3月22日是第17个世界水日,主题是“跨界水——共享的水、共享的机遇”。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数字所代表的跨流域调水的名称: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南水北调工程是把_______________水调到缺水严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区,此工程东线由南向北依次解决了_________河、_________河、__________河三大流域用水紧张的状况,著名的三峡水利工程与__________线调水有关,解决我国西北地区的缺水状况则依赖于__________线工程。
(3)_____________山脉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长江注入___________海。
读图开封“地上河”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河”,所淤积的泥沙主要来源于( )
A.青藏高原 | B.内蒙古高原 | C.云贵高原 | D.黄土高原 |
治理黄河的根本措施是( )
A.上游兴修大中型水库 | B.中游搞好水土保持工作 |
C.中下游疏浚河道 | D.下游修固黄河大堤 |
读“我国南水北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南水北调工程主要是把 流域的水调到缺水的华北和西北地区,说明我国水资源在南方、北方分布的特点是 。
(2)东线方案从长江下游扬州附近抽水,沿 运河,北上把水输送到华北地区。
(3)图中黄河中游流经 高原带来大量泥沙,下游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形成世界著名的“ ”。
(4)长江干流上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 水利枢纽工程。长江流入海洋为 海。
(5)首都北京已经相当“干渴”了,除了跨流域调水外,还有什么办法替她解渴?
。
“水是生命之源”,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一中漫画A反映的主题____________;B反映的主题是___________。这两种人为因素更加剧了我国缺水现状。
(2)我国缺水还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要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应采取的方法是_____。
A.节约用水 | B.跨流域调水 | C.兴修水库 | D.人工降雨 |
(3)图二是我国_________标志,象征节约用水是保护地球生态的这样措施。
(4)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请你为2013年“世界水日”设计一条宣传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保护水资源重在我们每个人的实际行动,你能为此做些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理作法任写一条)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约90%的煤炭资源分布在秦岭以北地区,华北地区耕地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40%,水资源总量约占全国的6%。
材料二 漫画"不同辈分的井深"。
1. |
材料一说明我国资源存在的问题是:资源分布。 |
2. |
材料二中漫画反映的问题是()
|
“水是生命之源”,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一中漫画A反映的主题____________;B反映的主题是___________。这两种人为因素更加剧了我国缺水现状。
(2)我国缺水还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要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应采取的方法是_____。
A.节约用水 | B.跨流域调水 | C.兴修水库 | D.人工降雨 |
(3)图二是我国_________标志,象征节约用水是保护地球生态的这样措施。
(4)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请你为2013年“世界水日”设计一条宣传语。
(5)保护水资源重在我们每个人的实际行动,你能为此做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合理作法任写一条)
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中国的水资源分布不均,从季节分配看:夏秋 、冬春 ;从空间分布看:南 北 、东 西 。
(2)南水北调工程可以解决水资源 分配不均的问题;该工程是把 水系的水资源调到缺水严重的 、 地区。
(3)这一宏伟工程的重要意义是 。
(4)我国耕地资源北方比南方相对较 (多/少),而水资源北方比南方相对较 (多/少),由此可知,我国水土资源的地区匹配 (合理/不合理)。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水北调路线示意图
材料二 南水北调东线逐级提水示意图
(1)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_。
(2)南水北调工程就是把A_______水系丰富的水资源调到缺水的_______和_______地区。
(3)南水北调东线方案,利用______调水,缓解了B___、C____、海河三大流域的用水紧张状况。
(4)中线方案从长江上游的______及汉江上的_____水库,向北经郑州、D______,直达京津两市。
(5)西线方案是把长江________游的水资源调到河流C解决________地区缺水问题。
(6)东线工程在______省穿过黄河。由材料二可看出能自流调水的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
(7)根据学过的知识和示意图,分析东线工程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有利条件: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利条件: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南水北调线路示意图,回答问题。(2+3+5+1+3=14分)
年降水量 (毫米) |
分布面积 (万平方千米) |
占全国陆地面积(%) |
<250 |
300 |
31.20 |
250-400 |
85 |
8.90 |
400-800 |
250 |
26.10 |
800-1500 |
238 |
24.80 |
>1500 |
87 |
9.00 |
(1)我国的降水量分布不均,据下表提供的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我国的湿润地区(年降水量>800毫米)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 )
A.25% B.28% C.34% D.60%
(2)南水北调工程就是把___水系的水资源通过引水
工程调到我国严重缺水的__和___地区。
(3)南水北调工程分东、中、西3条调水路线,东线利用了我国著名的____作为输水主干河道;中线方案由汉江上游的____水库引水,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一直流向___、天津。西线方案是从长江上游的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引水入_____,解决____地区的缺水问题。
(4)图中的引水、调水工程可以解决我国水资源__________的问题。
(5)我国是世界13个贫水国之一,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尤为重要,需要你、我、他的共同参与,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怎样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请你指点迷津(至少三条)。
读“南水北调工程示意图”和“中国南方和北方水土资源比较图”,完成下列问题。
⑴我国土地资源北方比南方相对较 (多、少),水资源北方比南方相对较 (多、少)。
⑵由图可知,南水北调的水资源主要来自于( )
A.黄河及其支流 B.长江及其支流 C.珠江及其支流 D.淮河及其支流
⑶我国南北方水资源分布不均主要是因为 ( )
A.南方降水较多,北方降水较少
B.南方降水较少,北方降水较多
C.南方降水季节变化很小,北方降水季节变化很大
D.南方人口稀少,工农业用水少,北方人口稠密,工农业用水多
⑷缓解缺水问题的有效途径是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