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月作为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传统意象,在《琵琶行》中,白居易与友人告别时吟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月引发思乡之情,别离之绪。
(2)苏轼在与客游赤壁时面对月与水感喟,从“变”的角度阐发自己哲理思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向刘禅提了三条建议,其中一条是严明赏罚,将宫府视为一体,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里仁》篇关于对待贤与不贤的两句“ , ”,与《论语述而》篇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取意相似。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对秦国贪婪掠夺而又肆意挥霍财富的行为提出批评的句子是:“ , ?”
(3)杜甫在《登高》中感叹自己白发日多、因病戒酒的名句是:“ ,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行路难》中比喻人生路上的艰难和仕途的阻塞的诗句是: , 。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 , ”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3)杜牧的《阿房宫赋》中写到秦的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地浪费掉,揭露和控诉了秦这种自私无道的语句是:“ , 。”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横线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粮囤(dùn)行(háng)货白癜(diān)风绠 (gěng)短汲深 |
B.症(zhèng)候压轴(zhòu)痱(fèi)子粉不着(zhuó)边际 |
C.屏(bìn)除稍(shào)息丧(sāng)门星扪(mén)心自问 |
D.祈(qí)求叨(dāo)扰熬(āo)白菜计量(liàng)单位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清幽雅致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
(2)《行路难》中表现李白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槪,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刘禹锡在《陋室铭》中用“ , ”描绘出陋室非常幽静的环境,衬托室中之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早在千年之前,屈原就在《离骚》中以“ , ”教导我们“道不同,不相与谋”。
(3)《琵琶行》中用“ , ”两句借江心皎洁的秋月之景烘托琵琶女弹奏技艺的高超,与钱起的名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有异曲同工之妙。
补出下面句子的空缺部分。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与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的诗句是“ , ”。
(2)《诗经·卫风·氓》中写女子回忆小时候与氓嬉戏玩耍的快乐场景的诗句是“ , ”。
(3)《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的诗句是“ , ”。
根据提示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刘裕曾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故土的历史事实,被形象地概括为 , 。
(2)《琵琶行》中,作者在展现琵琶女高超演技之后,通过侧面烘托突出演奏虽已结束,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的诗句 , 。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 , , 三句话集中描写了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
(4)《登高》一诗,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的诗句是 , 。
(5)《庄子》中,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栩栩然而飞……这一典故,化为了《锦瑟》中的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代文人擅长借“梦”寄托情思,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 , ”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典故表达诗人无限怅惘的复杂心情的句子是“ , ”
(3)白居易的《观刈麦》中从侧面表现农民劳动繁忙的句子是“ , ”
(4)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的诗句 “ , ”
(5)《钱塘湖春行》中通过动物活动表现春意的诗句是“ ,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认为秦统治者如能调整治理方法,则可长久延续。他在文中写到“ , ”。
(2)李白的《蜀道难》一诗中,“ , ”两句描写了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
(3)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一文中,描写山中早晚景色的两句是“ ,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 , ”。
(2)《离骚》中表明作者在黑暗混乱社会中烦闷失意,走投无路的两句是:
“ , ”。
(3)《出师表》中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 ,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① 箕踞见陆生。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君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问:“我孰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
(节选自《说苑·奉使》)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
(节选自《史记·南越列传》)
[注]①椎结:同“椎髻”,发髻梳成一撮,形状如椎。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
B.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
C.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
D.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箕踞,坐时两腿前伸,形如箕,是一种前倨后恭的表现。《战国策•燕策三》:“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
B.足下,敬词。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战国策•秦策二》: “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 |
C.剖符,符,凭信。古代分封诸侯或封赏功臣时,将符一分为二,一留帝王处,一授诸侯或功臣,称为“剖符”。《史记》:“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 |
D.北面,面北,面向北。指臣服于人。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朝见君主时是面向北的。《史记•项羽本纪》:“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贾极具政治才干。他深受高祖信任,跟随高祖平定天下;代表朝廷出使南越,成功游说尉佗归顺汉王朝,得到高祖的肯定,被任命为太中大夫。 |
B.尉佗自傲自大。与陆贾会面时,他举止无礼,态度轻慢;认为自己既有将相之才,亦有帝王之能,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 |
C.尉佗亦能审时度势。他本为龙川令,受命于任嚣,代任南海尉,趁天下大乱统一了南越;后听从陆贾的劝导与建议,接受朝廷封赏,臣服于汉王朝。 |
D.陆贾游说技巧高超。为说服尉佗,他从国力、军事等方面分析了对方可能面临的情势,进而使其醒悟到只有遵从朝廷的约束才能保住切身利益。 |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2)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作为潮州人族群的风味菜肴,潮菜初是伴随着潮商的足迹传遍东西洋的,而后通过南北贸易和移民,吸纳了东西洋各地的饮食精华,包括各种各样的食材和烹饪技法,进而融会贯通并走向成熟。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潮菜在全国各地迅速的兴起,其独特健康的饮食理念也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喜爱。
按照当代流行的八大菜系分类法,潮菜因为地处广东而归入了粤菜,但已故的美食家唐振常却不以为然。他在《饔飨集》中说:“八大菜系中无潮州菜,大约以为潮州菜可入粤菜一系,此又不然,通行粤菜不能包括潮州菜的特点,凡食客皆知,试看香港市上,潮州菜馆林立,何以不标粤菜馆而皆树潮州菜之名?”为什么潮菜不能归入粤菜?为什么潮州人无论到哪里都不标榜粤菜而只树立潮菜自己的名声?
就潮州人而言,大概认为粤菜或广东菜其实都是广府菜的别称,是讲粤语的广府人族群的风味菜点,与潮州人所吃的潮菜有明显的差别。还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1979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组织当地大饭店的名厨整理出版一套6册的“菜点选编”丛书,没有把潮州菜汇编到《广东菜点选编》一书中去,而是与福建菜合编为《福建潮州菜点选编》。这说明在专家名厨的眼里,潮州菜反而与闽菜存在着更多的共性。
位于粤东一隅的潮州古属七闽,境内土著与闽越人无异,自秦始皇之后虽隶属广东,移民却多数来自福建,所以宋代的《舆地纪胜》说潮州:“虽境土有闽广之异,而风俗无漳潮之分。”潮菜的很多菜品及调料,是与闽南菜共有或者大同小异的,如蚝烙、生腌成蟹、古法蒸鱼、沙茶酱等;潮菜的很多特点,如善烹海鲜、重汤轻油、索尚清淡、注重养生等,也同时是闽南菜的特点。只不过到了近代,潮菜融合了海内外更多饮食文化的长处,使传统的饮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菜系之名,实际是上世纪70年代后才出现的新名词,基本是按照行政区域进行划分,属于地域范畴。而旧时莱肴是以族群风味饮食为分界,只有“菜点”和“帮口”(商帮口味)之说,属于族群范畴。历史上潮州人广布于世界各地,新中国之后,由于地理隔绝和社会隔绝,各自生存发展,造成了族群文化的多样性,最终呈现出潮汕本土、香港和南洋三种风格不同的潮州菜流派。潮菜这种在本土之外出现的多流派现象,在其他菜系中是极其罕见的,用流行的菜系理论也是难以解释的,但如果采用族群饮食的视角,则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一位多年后归国老华侨,一言不发地坐在汕头市外马路“爱西干面”摊挡前,一口气连吃四大碗干面之后突然泪流满面。在老华侨的心里,这种原本平淡无奇的面条已经不是普通的食物,而是凝聚了历史文化的美食。族群饮食,就是这样一些能够引起文化认同感的食物,它们跟语言一样是族群区分的标志,是饮食文化的真正边界。
(节选自《三联生活周刊》)
下列关于“潮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潮菜是潮州人族群的风味菜肴,具有善烹海鲜、重汤轻油、崇尚清淡、注重养生等特点,最初是通过潮商传遍东西洋的。 |
B.潮菜与粤菜或广东菜有明显的差别,粤菜或广东菜其实都是广府菜的别称,是讲粤语的广府人族群的风味菜点。 |
C.“菜点选编”丛书,把潮菜与福建菜合编在一起,说明在专家名厨眼里潮菜与闽菜存在着很多的共性。 |
D.潮菜的很多菜品与调料,是与闽南菜共有或大同小异的。到了近代,潮菜融合了海内外更多饮食文化的长处,使传统的饮食文化得到了发扬光大。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潮商的活动,使潮菜进一步走向成熟,潮菜的独特健康的饮食理念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喜爱,所以在全国各地迅速兴起。 |
B.在香港,潮州菜馆林立,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了通行粤菜不能包括潮菜的特点,潮州人无论到哪里都不标榜粤菜而只树立潮菜的声名。 |
C.潮州在历史上曾先属七闽后属广东,移民多来自福建,这是潮菜的粤闽菜系之争形成的历史背景。 |
D.流行的菜系理论很难解释有着特殊发展过程的潮菜,如果采用族群饮食的视角,人们就可以更为清晰地认识这一饮食文化现象。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八大菜系”,基本上是按照行政区域进行划分的,潮菜在当代流行的八大菜系中被归人了粤菜。 |
B.潮汕本土、香港和南洋三种风格不同的潮州菜流派的产生,是地理隔绝和社会隔绝造成的族群文化多样性的呈现。 |
C.潮菜在本土之外出现多流派的现象,在其他菜系中是极其罕见的,这是潮菜在众多菜系中能独领风骚的主要原因。 |
D.一碗干面会让老华侨泪流满面。在他的心里,这平淡无奇的面条已经不再是普通的食物,而是能引起他文化认同感的美食。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张安世字子孺,少以父任为郎。用善书给事尚书,精力于职,休沐①未尝出。上行幸河东,尝亡书三箧,诏问莫能知,唯安世识之,具作其事。后购求得书,以相校无所遗失。上奇其材,擢为尚书令,迁光禄大夫。
昭帝即位,大将军霍光秉政,以安世笃行,光亲重之。久之,天子下诏曰:“右将军光禄勋安世辅政宿卫,肃敬不怠,十有三年,咸以康宁。夫亲亲任贤,唐、虞之道也,其封安世为富平侯。”
大将军光薨后数月,御史大夫魏相上封事曰:“车骑将军安世事孝武皇帝三十余年,忠信谨厚,勤劳政事,国家重臣也,宜尊其位,以为大将军。”上亦欲用之。安世闻之,惧不敢当。请闻求见,免冠顿首曰:“老臣诚自量不足以居大位,继大将军后,唯天子怜哀,以全老臣之命。”上笑曰:“君言太谦。君而不可,尚谁可者!”安世深辞弗能得。
尝有所荐,其人来谢,安世大恨,以为举贤达能,岂有私谢邪?绝勿复与通。有郎功高不调,自言于安,安世应曰:“君之功高,明主所知。人臣执事,何长短而自言乎!”绝不许。已而郎果迁。莫府长史迁,安世问以过失。长史曰:“将军为明主股肱,而士无所进,论者以为讥。”安世曰:“明主在上,贤不肖较然,臣下自修而已,何知士而荐之?”其欲匿名迹远权势如此。
安世自见父子尊显,怀不自安,为子延寿求出补吏,上以为北地太守。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②,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光。天子甚尊惮大将军,然内亲安世,心密于光焉。
元康四年春,安世病,上疏归侯,乞骸骨。天子报曰:“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薄朕忘故,非所望也!愿将军强餐食,近医药,专精神,以辅天年。”安世复强起视事,至秋薨。天子赠印绶,送以轻车介士,谥曰敬侯。
(选自《汉书·张安世传》)
【注释】①休沐:休息沐浴,即古代官员的例行休假。②弋绨:黑色粗厚的丝织物。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 |
B.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 |
C.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 |
D.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 |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可以叫“薨”。 |
B.汉代的国家中枢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称“三公”。其中御史大夫总管行政。 |
C.“顿首”是古代的一种礼节,即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头顿地再举起。 |
D.“乞骸骨”就是官员自请退职,字面意思就是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张安世工作尽责。供职尚书时,工作尽心尽责,连例行节假日也没有外出过。担任光禄大夫后,大将军霍光很看重他,御史大夫魏相也对他评价很高。 |
B.张安世为人谦逊。皇帝想任用他为大将军,他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担此重任,但坚持推辞并没有成功。 |
C.张安世对家人要求严格。他认为自己和儿子地位都尊贵显耀,内心很不安,就向皇帝请求让他的儿子延寿离开京城去做北地太守。 |
D.张安世善于治家。他虽然有万户封地,但生活节俭,夫人亲自纺织,家童都有手艺活做。张家凭勤劳节俭、善于经营而富有。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上行幸河东,尝亡书三箧,诏问莫能知,唯安世识之,具作其事。
⑵天子甚尊惮大将军,然内亲安世,心密于光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文学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我国南北文化的差异很大,东西文化的差异同样显著。即便是在南北两个区域内部,也存在不同的东西文化。例如在黄河流域,由西向东,依次就有关陇文化、三晋文化、中原文化和齐鲁文化。文化的地域差异,是由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不同的人文地理环境所决定的,而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又影响了文学的多样性。
文学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互动的、辩证的关系。一方面,地理环境会对文学家的文化心理结构造成影响,进而对文学家的创作造成影响,这些影响的表现形态或者载体,便是文学的地域性或者地域的文学;另一方面,这种文学的地域性或者地域的文学,久而久之会融进当地的地域文化,成为当地的人文地理环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样的人文地理环境又反过来对文学家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产生影响。一个地方的文学家愈多,文学作品的质量愈高,对一个地方的文化贡献就愈大,这个地方的文化土壤就愈厚实,它对新一代文学家的成长就愈有利。
一个文学家迁徙流动到一个新的地方,他的感受、体验、思维方式、审美倾向等等可能会发生某些变化,其作品的主题、题材、体裁、语言等等也可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也就是说,他的作品的本籍文化色彩会有所减弱,会融进客籍文化的某些成分。另一方面,一个文学家迁徙流动到新的地方,除了有选择地吸收、消化当地的人文养料,他在当地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活动,也会对当地人文环境的总体构成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即反哺于当地文化。
还应该注意的是,地理环境对文学的影响虽然大量存在,但不会是,也不应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那么单纯。大量情形下,这种影响并不是显在的,而是隐性的。浙东农村的目连戏这种文艺形态对鲁迅的创作不能说没有影响,有时还相当明显,但更多的时候,还是浙东那个“报仇雪耻之乡”的精神文化因素潜在地影响着他,影响着他那辛辣、冷峻的精神气质与文学风格。然而,并不一定每一个浙东作家都会深受这种民间文艺形态和地域文化的影响,都会有这样的气质与风格,如果是那样,则一个地域培养出来的必然是一些气质相仿、风格雷同的文学家,那该是一件多么令人扫兴的事情!实际上,一个文学家会接受哪种类型的地域文化的影响,或者说,在哪一个层面上、哪一种程度上接受该地域文化的影响,这与他的个人气质、生活经验等是有密切关系的。
下面有关文学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地理环境会影响文学家的文化心理结构,并使文学家的创作表现为文学的地域性或者地域的文学。 |
B.文学的地域性或者地域的文学,久而久之就会融进当地的地域文化,成为当地人文地理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 |
C.文学家迁徙流动到新的地方,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活动,也会对当地人文环境的总体构成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
D.文学家的迁徙流动会使作品本籍文化色彩有所减弱,从而使作品的主题、题材、体裁、语言等等发生相应的变化。 |
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从我国南北文化的差异和东西文化的差异入手,目的是论述文化的地域差异由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所决定。 |
B.第二段论述文学与地理环境的辩证关系,指出地理环境会影响文学创作,产生地域的文学或文学的地域性,文学也会影响人文地理环境。 |
C.第三段从作家流徙的动态角度论述文学与地理环境的辩证关系,表明文学家的迁徙可能会使作品发生变化,其文学创作也会反哺于当地文化。 |
D.第四段进一步论述地理环境对文学影响的复杂性,强调由于文学家个人气质、生活经验等不同,其接受地域文化影响的具体情况也会有差异。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地方的文学家愈多,文学作品的质量就愈高,对一个地方的文化贡献也愈大,这个地方的文化土壤就愈厚实。 |
B.由地域的文学形成的人文地理环境因素,反过来会对文学家的文化心理结构产生影响,进一步强化文学的地域性。 |
C.鲁迅辛辣、冷峻的精神气质与文学风格的形成,是因为受到民间文艺形态与浙东独特的精神文化因素的显在影响。 |
D.一个文学家的个人气质、生活经验等影响着他在哪一个层面上、哪一种程度上接受该地域文化的影响,这说明文学家接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具有自主选择性。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