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
氢能绿色环保,是十分理想的零碳能源。但是,氢气当前主要从石油中制取,成本非常高。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 ① 。30多年前,科学家就发现绿藻细胞中存在着一种氢酶。当它被激活后,绿藻进行光合作用时就能产生氢气。氢酶被激活产生氢气这种情况,是绿藻在应对缺氧的状况下,产生的一种应激反应。能否 ② ?浙江大学研究人员通过跨学科合作,给绿藻细胞披上一层二氧化硅“外衣”, ③ ,每升绿藻可以产生17毫升氢气。
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古人写景抒情总会描写花。花的诗词,花的图腾,花的色彩,饱含无数文人 骚客的儿女情长,寄托着万种相思。到底是什么成就了这姹紫嫣红的良辰美景?又是什么召唤出“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悠悠感慨呢?自然界中,每种花的花时都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如阳光、温度、昆虫、土壤酸碱、其自身遗传等。 .
A.正是由于这些错综复杂的因素,色彩缤纷的花花世界才含香各异 |
B.花花世界色彩缤纷,含香各异,正是由于这些因素的错综复杂 |
C.色彩缤纷的花花世界含香各异,正是由于这些错综复杂的因素 |
D.正是这些因素的错综复杂,才造就色彩缤纷,含香各异的花花世界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不少专家学者纷纷撰文指出,对于机关、企业等单位的图书阅览室,由于分散在各个部门,规模也比较小,很容易被人们忽视。 |
B.针对雾霾天气形成的原因以及雾霾天气治理等问题,近日在我国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上交换了广泛的意见。 |
C.为培养青少年动手动脑能力、追逐科学梦想,我市不久前举办了青少年机器人制作竞赛,这次竞赛的参赛者全部以我市中小学生为主。 |
D.石墨烯在电池上的应用,主要是和硅结合在电池负极里面代替原来的石墨,这样可以提升电池的整体容量和充电速度。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眼中的潘家铮先生
潘家铮的大名我早就熟悉了,但有幸结识先生却是2007年3月5日的事。
那一天,在接连婉拒了两次之后,先生说,他终于被我的“锲而不舍所打动”,于是接受了我的一次专访。
采访正式成行的前一周,潘先生的秘书李永立打电话告诉我:潘老说为了采访时节省时间,也为了他能更准确、更深入、更全面地回答我的问题,请我先将自己的采访提纲以电子邮件发给他。
3月5日的采访非常成功。在整个交谈中,先生思维缜密,表达严谨,几乎没有一个多余的字,没有一句多余的话。他说话舒缓、从容,有一种绅士风度。即便在说到自己的忧虑和愤懑时,也仅仅是紧锁眉头,而从无疾言厉色。先生用60分钟回答完我的所有问题,又用20分钟时间跟我轻松地聊起了他的业余爱好。我一直生活在北方,感觉江浙一带的话很难懂,也似乎并不好听。但接触先生之后,我发觉他的一口吴侬软语宛如昆曲,实在动听。
时隔五年,那天采访的许多内容都已经淡忘了,但有一段谈话却至今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当时,我国风电正在大热之时,在回答我关于对当时发展风电的看法时,先生除了对风电的优点给予充分肯定之外,更多的是表达了对当时风电大跃进式推进的批评和担忧。先生说:“我们应该把风电的优点说清楚,但也要把它的问题摆出来,说透,而且找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包括国家应采取的政策,这才是对风电真正的爱护。”
那天采访结束后,先生起身从办公桌后的书柜上取下一本《潘家铮院士文选》送我,并当即在扉页上题签:韩磊同志指正。字不大,都是一笔一划的,很秀气。
在中国科技界,潘先生以敢说真话而闻名。他的一个“段子”曾在科技界广泛流传:“对三峡工程贡献最大的是那些反对者。”这位在三峡工程的论证和建设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的人说,“正是反对者们的反复追问、疑问甚至是质问,逼着你把每个问题都弄得更清楚,才使方案一次比一次更理想、更完整。”先生的话博得了大家的广泛赞誉,称其“对反对意见不仅仅是容忍,更有海纳百川的包容”。
在我的眼里,先生性情的底子是文人。他身上有浓重的文人气息。许多读者知道,潘家铮不仅是科学家,也是一位热心于科幻创作的作家。先生的科幻小说构思巧妙、大胆,科学性严密、人情味浓,文笔生动凝练,语言幽默调侃,选材和描写不落俗套。2007年采访先生的那段时间,我上小学六年级的儿子捧着先生的《偷脑的贼》,经常读得哈哈大笑。作诗填词也是先生的业余爱好之一,然而,科幻小说和诗词其实都还不是先生的最爱。先生告诉我:“我不抽烟,也不喝酒,也不讲究饮食,衣服也是穿得邋邋遢遢,很少看电影,电视也看得不多,体育也不爱好,写诗什么的实际上也不是我的真正爱好。我真正的爱好只有一个,就是读书,我总觉得一卷在手,就可万虑皆消。”
“一卷在手,万虑皆消。”这不是真正的文人、书生么?!当然,这些还都是先生文人情怀的浅表性东西。如果你读了先生的杂文、政论之后,你一定会发现,他对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爱得有多么深沉。 2001年下半年,先生有感于时事,写了一篇《我们需要再反一次党八股》的小文。此文连投多家报刊,无人敢登。一气之下,时任政协委员的先生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应邀发言时,全文宣读了自己的这篇小文章,引起轰动。
潘先生不愧为君子。潘先生非常崇拜李锐,李锐老部长是潘先生的老领导、老同事。自80年代中期以后,潘先生和李锐之间出现了一些分歧,后来裂痕越来越大,终致不相往来。即便是在两人不相往来的日子里,彼此对对方也都有非常客观、公正的评价。潘先生称赞李锐“确实是个豪杰”。李锐在谈到潘先生时,说:“潘家铮确实是个好样的专家。”2007年9月21日,潘先生亲自登门拜访李锐老部长,两位中国水电界的重量级元勋人物,又把手紧紧握在了一起。
“君子和而不同”,大概说的就是潘先生这样的人物吧!
(摘编自韩磊《我眼中的潘家铮先生》,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我已年逾耄耋,病废住院,唯一挂心的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衷心期望,也坚决相信,在党的领导和国家支持下,电力工业将在特高压输电、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利用等领域取得全面突破,在国际电力舞台上处处有“中国创造”、“中国引领”。 (潘家铮语)
②在能俯看到隔流堤的厂房坝段栏杆处,他足足趴了近1刻钟。记者连忙上前询问:“潘院士您一直没有讲话,是在考虑什么问题吗?”“哪里考虑什么问题,我这是‘老年痴呆’。”看到记者满脸的疑问,工作人员笑着说:“潘老是跟你调侃呢!” (摘自高明昧、徐爱民《潘家铮院士在三峡》)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潘家铮先生颇具人格魅力,仪态沉稳从容,有一种绅士风度,一口吴侬软语实在动听,使我对江浙一带的话“很难懂,也不好听”的感觉彻底改观。 |
B.潘家铮先生的“字不大,都是一笔一划的,很秀气”,此处细节描写体现先生的认真和低调,与其伟大成就相映成趣,使先生的形象更加立体。 |
C.作为学术职衔最高的科幻作家,先生热衷科幻创作,写出引人人胜的高水平科幻作品。文风正如其人格,科学严谨、人情味浓,风趣幽默。 |
D.先生敢在全国政协会议全文宣读他有感于时事写的一篇小文,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出先生的文人气:有所爱,有所恨,有担当,有风骨。 |
E.李锐是潘家铮先生的老领导,他和先生在一些问题上有严重的分歧,这与潘先生和而不同的君子风范形成对比,两人后来的和解堪称佳话。
(2)潘家铮的文人情怀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作者评价潘家铮“君子和而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潘家铮先生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良宵
张楚
她刚搬到麻湾时,随行只有一只白鹅。她是王静生的远房姨妈,怎么想起要到乡下住上段时日,这才劳烦外甥在村西租了三间瓦房。
好事的村妇们,借串门的名义在炕沿上东拉西扯。可这老太太,安静得像一只猫,也不插嘴。问她儿女几个?她说,两儿一女。问她老伴是否健在?她说,去世二十多年了。闲妇们渐渐没了兴致,不如何来往。
那天从村西的土岗下过,见一孩子在前边跑,一帮孩子在身后追。那孩子蹽得比野兔子快,转眼就从她身边刮过,直刮到那岗上。那帮孩子呢,也就不再追,只在岗下骂个一通,才怏怏散去。老太太斜眼见那土岗上隐约探出个圆头,小心逡巡着岗下。见老太太望他,竟俯身捡起块土坷垃不偏不倚扔她额头上。老太太摸了摸额头,朝那岗上望去,孩子就不见了。
午后,老太太喝了碗稀饭,猫进被窝,看电视。过堂屋传来电饭锅被揭开的滋啦声,饭菜入嗓猛然吞咽的咕咚声……她蹑手蹑脚踱到庭院,见岗上那个孩子在往外翻墙。老太太默然看了片刻回了房。
翌日出门,买了冷鲜肉,切姜剥蒜,配了红椒、桂圆、八角、茴香,用高压锅将肉焖了。肉香四处散了开去,老太太眯眼打起盹儿来。等睁开眼,天已大黑,去过堂屋看炖的肉,明显是吃剩的。老太太竟有些隐隐的得意,方沉沉睡去。
次日早起,坐到屋檐下晒太阳,晒着晒着有些恶心,吞了几粒药片,倒头睡起来。醒来时太阳已爬上屋檐,却发现老鹅没了。
这老鹅,跟了她十三年,从小区门口捡的。小小一团鹅黄,谁承想竞长成偌大一只呢?儿女们是极少来的,通常只有她和它。想说话了和它唠叨两句,生气了就踹它两脚,它不记仇,依旧影子似的随着她,腻着她。
老太太在院子四周搜寻一番,仍没得踪迹。猛然想起那孩子,心就咯噔了一下。
那晚,她早早在过堂屋候了。果不其然孩子来了。当他在灶台上翻寻时,她一把就攥了他胳膊,问道:“是不是把鹅偷走了?”孩子点点头。她想也没想就在他后脑勺儿扇了一巴掌。“是不是把鹅给吃了?”孩子又是点点头。顺势拎了把刷锅的炊具,捋起他衣袖就抽打起来。抽着抽着便瞧得他胳膊上全是银元大小的红斑,一圈连一圈,看得心里麻麻幽幽,索性撒了他,一屁股坐在灶台上,默默盯了他半晌,摆摆手说:“你走吧,走吧。以后不要再来了。”孩子一愣,没有动,只嘟囔道:“我奶奶死了……我杀了它祭祀……”老太太不再搭理他,转身回了屋,和衣躺下。
一躺就是两天。再次睁开眼,屋里灯怎么就亮了。炕沿上摆着副碗筷,碗里尚冒着热气,是碗疙瘩汤。香油花浮着,白鸡蛋卧着。老太太心里热了下,吸溜起来。还好,病隔了一夜就痊愈了。
那天晚上,老太太喝完了汤.耳畔便传来谁家的收音机正在唱《春闺梦》,是张氏与丈夫王恢互诉衷肠那一场。听着听着,她不禁轻声唱将起来:
去时陌上花如锦,今日楼头柳又青!可怜侬在深闺等,海棠开日到如今。
门环偶响疑投信,市语微哗虑变生。因何一去无音信?不管我家中肠断的人。
“咕咚”一声闷响,她才猛然梦醒,身子打个激灵,朝墙边看去,那孩子从墙头跌了下来。
“我……我……”男孩诺诺道,“我只是来瞧瞧,你的病好了没有。那天晚上,你的头比开水还热……”老太太领男孩进屋,给他热了排骨和米饭。
随后几日,男孩都过来共进晚餐。孩子通常只闷了头扒饭,很少动筷子搛菜。吃一阵偶然抬头,老太太便往他碗里搛一箸菜,孩子也搛了肉丁或腊肠,犹犹豫豫着往老太太碗里塞。老太太就笑。
当日晌午刚过,王静生就来了。王静生说,关于她跟孩子的事,他听别人说了。孩子爸妈、爷爷早死了,奶奶前几天也死了。孩子的病是父母遗传的艾滋病。那晚,老太太做好了饭菜,孩子却没来。
儿子第二天到了麻湾。老太太正在炕上收拾皮箱,儿子说:“哎,我真是白着急了,原来你已经准备回去了啊?这个礼拜日就是你寿日,香港的李老板做了你一辈子的戏迷,专门从香港飞来给你庆祝,光赞助费就掏二十万。饭店呢,就定在凯撒大酒店,省电视台要全程录像呢。”
老太太看他一眼,抽出皮箱拉杆,拍了拍儿子的肩,就朝土岗走去。儿子一见,蹙着眉喊:“妈!出租车在村东呢!”老太太大抵聋了,只顾弯着脊背拉着皮箱朝前走。儿子小跑着过去,在母亲身后边走边絮叨:“不瞒你说,赞助费说是二十万,其实给了五十万!不就听你唱两句《春闺梦》和《锁麟囊》?人家拿你当宝,傲气值几个钱呢?”
老太太径直走到了岗下,伸手擦了擦汗,将皮箱扔在土岗那厢,朝坡走去。这条坡不长,但是陡。老太太弯下腰身,晃晃悠悠往上爬,当眼前蓦然出现一只瘦骨嶙峋的小手时,她不禁抬起脖子瞅了瞅。当孩子的小手紧攥住她的掌心时,老太太身上忽就有了气力,手脚在瞬间就热了起来。有那么片刻,老太太确信双腿其实就踏在棉花般洁净干燥的云朵里,每向上微微跨一小步,就离天空和星辰近了半尺。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的心理活动,老太太见孩子偷吃炖肉,后“竟有些隐隐的得意,方沉沉睡去”,寥寥数语,把老人自得于高超厨艺的心理显露出来了。 |
B.老太太随身带着的那只白鹅是全文的线索,而孩子杀死白鹅气病老人的情节可知白鹅也是老人精神的寄托。 |
C.从孩子和老人一起吃饭时“只闷了头扒饭,很少动筷子搛菜”“犹犹豫豫着往老太太碗里塞”等情形看出,失去亲人的孩子比其他孩子显得拘谨、胆怯。 |
D.小说地方特色鲜明,老太太初到麻湾时与村妇们的交往,孩子间的打骂等情节就有很浓郁的乡土气息。 |
E.小说擅长在平淡的叙述中营造不平常的效果,老人搬到孩子独自一人的土岗住处作为结局,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2)小说中老太太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老太太的儿子来接老太太回城的情节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4)这篇小说以“良宵”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两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__ __,___ _”两句,用一个美丽而遭不幸的女子比喻自己因遭嫉妒而被谗毁,以致被君王弃用。
(2)刘禹锡《陋室铭》中“ , ”两句,写出了居室主人摆脱官场俗务后的轻松自在,两耳清静,又没有繁琐的政务劳累自己的身体。
(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____”两句,描写白己任凭小船飘荡而越过广阔江面的情景。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夜坐
文天祥
淡烟枫叶落,细雨蓼花时。宿雁半江画,寒蛩[注]四壁诗。
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
【注】蛩,蟋蟀。
这首诗的第二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诗人是怎样描绘这幅面面的?
后两联中,作者的心境有何变化?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何真,字邦佐,东莞人。少英伟,好书剑。元至正初,为河源县务副使,转淡水场管勾,弃官归。元末盗起,真聚众保乡里。十四年,县人王成、陈仲玉作乱,真赴告元帅府。帅受赂,反捕真。逃居坭冈,举兵攻成,不克。久之,惠州人王仲刚与叛将黄常据惠。真击走常,杀仲刚。以功授惠阳路同知、广东都元帅,守惠州。海寇邵宗愚陷广州。真以兵破走之,复其城。擢广东分省参政,寻擢右丞。赣州熊天瑞引舟师数万欲图真,真迎之胥江。天大雷雨,折天瑞舟樯,击走之。广人赖以完。先是真再攻成,诛仲玉而成卒固守。二十六年,复围成,募擒成者,予钞十千。成奴缚成以出。
真予之钞。缘海叛者皆降。时中原大乱,岭表隔绝,有劝真效尉佗[注]故事者,不听。
屡遣使由海道贡方物于朝。累进资德大夫、行省左丞。洪武元年,太祖命廖永忠为征南将军,帅舟师取广东。永忠至福州,以书谕真,遂航海趋潮州。师既至,真遣都事刘克佐诣军门上印章,籍所部郡县户口兵粮,奉表以降。永忠闻于朝,赐诏褒真日:“朕惟古之豪杰保境安民以待有德若窦融李勣之属拥兵据险角立群雄间非真主不屈此汉唐名臣于今未见。尔真连数郡之众,乃不烦一兵,保境来归,虽窦、李奚让焉。”永忠抵东莞,真帅官属迎劳,遂奉诏入朝。擢江西行省参知政事,且谕之日:“天下分争,所谓豪杰有三:易乱为治者,上也;保民达变,知所归者,次也;负固偷安,身死不悔,斯其下矣。卿输诚纳土,不逆颜行,可谓识时务者。”真顿首谢。在官颇著声望,尤喜儒术,读书缀文。已,转山东参政。四年命还广东,收集旧卒。事竣,仍莅山东。九年致仕。
(选自《明史·何真传》,有删改)
【注】尉佗,公元前218年,奉秦始皇命令征岭南,略定南越。秦亡后,汉高祖封其为南越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兵攻成,不克克:取胜 |
B.真迎之胥江迎:迎接 |
C.易乱为治者,上也治:安定 |
D.卿输诚纳土,不逆颜行逆:抗拒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朕惟古之豪杰保境/安民以待/有德若窦融李勣之属/拥兵据险/角立群雄间/非真主不屈/此汉唐名臣/于今未见 |
B.朕惟古之豪杰/保境安民/以待有德/若窦融李勣之属/拥兵据险/角立群雄间/非真主不屈此/汉唐名臣于今未见 |
C.朕惟古之豪杰/保境安民/以待有德/若窦融李勣之属/拥兵据险/角立群雄间/非真主不屈/此汉唐名臣/于今未见 |
D.朕惟古之豪杰保境/安民以待/有德若窦融李勣之属/拥兵据险/角立群雄间/非真主不屈此/汉唐名臣于今未见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真从小喜欢读书,又善击剑,有正义感。元末盗贼蜂起,他因此弃官返乡,组织地方武装,保卫乡里。 |
B.何真有智谋,善作战,屡立战功。他击败黄常,收复惠州;击败海寇邵宗愚,收复广州;击败熊天瑞,保全了广州。 |
C.何真忠于朝廷元朝末年,中原大乱,他虽用兵岭南,依然不辞路远,屡次进贡于朝廷,官至资德大夫、行省左丞。 |
D.何真识大局,不愚忠。他深知元朝大势已去,为让他治下的广东免于战乱,百姓得以安定的生活,主动归顺明太祖。 |
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中原大乱,岭表隔绝,有劝真效尉佗故事者,不听。
(2)尔真连数郡之众,乃不烦一兵,保境来归,虽窦、李奚让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美国文化人类学者克利福德·吉尔兹曾提出著名论断:“法律是一种地方性知识。”法国启蒙思想家、法学理论奠基人孟德斯鸠在其名著《论法的精神》中试图从地理、宗教、民情、风俗中追寻法的精神。他们虽然都没有洞悉法最终根源于特定社会的经济物质条件,但都从德与法的关系角度,阐释了一个民族的德性惯习极大地影响到法的内容与形式。在这个意义上,德与法相互交融,德乃人们心中之法。
道德是人们心中的法律,法律是成文的道德。法律与道德相互促进与融合的成熟形态,即表现为法律信仰与法治观念,亦即形成法律至上的规则意识。法治成功的内在标志,是法律被民众所普遍尊重和信仰,而不是畏惧、忌惮法的强制力,即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于日常社会生活之中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引导并赢得“人心”,
法律与道德并非浑然一体。一般而言,国人擅长整体性和综合性思维方式,因而常常容易将道德与法律做一体性认识和处理,然后如太极八卦一般,讲究两者的相互转化。这也是中国古代法律道德化与道德法律化的根本原因之一。然而,现代社会,道德与法律相对分离,法律获得相对独立性和自足性,有助于形成适应现代工商业社会生活的法律体系、树立法律权威、构建现代法治国家。当然,在分析法律的相对独立性、看到法律与道德相对分离的同时,充分认识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一致性,对法治国家建设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法律与道德相对分离的命题,既解释了在社会稳定时期,法律可以作为相对独立的系统看待,又肯定了道德与法律的作用其实难以决然剥离。但是,当命题转向治国方略,亦即究竟是“依法治国”为主,抑或是“以德治国”为要,答案当然毫无疑问地指向前者。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主次有序,依法治国是主体,以德治国为辅助,这是由法律与道德自身属性所决定的。现代法律是高度建制化的制度性事实,具有确定性、可预测性和程序性特征,体现出适应现代社会的形式理性化和科层化的实践要求。相较而言,道德治理则可能陷入混沌的非技术化、非建制化和非程序化状态。总体来说,在当代复杂社会形态下,道德治理难以独自构成一种“治式”,无法提升至治国方略的层次。
需要强调的是,“法主德辅”绝非否定道德的作用,而仅仅是指在治国方略的层面上,法治更适合作为主体,也更应该成为主体,而以德治国是建构法治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具体战略。换句话说,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既是互为支撑的结合,也是主次有序的结合。法律与道德相对分离,法治与德治主次有序,但我们的认识和实践并不止步于此,而是为了最终获得更高层次的复归,形成良法善治的辩证统一体。
(节选自《道德与法律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光明日报》2015年04月,有删改)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克利福德·吉尔兹和孟德斯鸠看来,一个民族的德性惯习会极大地影响法的内容与形式。 |
B.法治成功的标志是法律被民众所普遍尊重和信仰,让民众逐步形成法律至上的规则意识。 |
C.树立法律权威、构建现代法治国家,法律应与道德相对分离,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独立。 |
D.现代法律具有的确定性、可预测性和程序性的特征使其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相关要求。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法律信仰与法治观念是法律与道德两者之间相互促进与融合的成熟形态的具体表现。 |
B.国人擅长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思维方式是造成中国古代法律道德化与道德法律化的重要原因。 |
C.建设法治国家既要看到法律的相对独立性,也要充分认识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一致性。 |
D.道德治理的非技术化、非建制化和非程序化状态等特征使它难以适应当代复杂的社会形态。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古代,道德与法律常常是浑然一体的;而现代法治国家却要求道德与法律相对分离。 |
B.现代法治国家表现为:法律的相对独立、法律与道德相对分离,同时,保持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一致性。 |
C.道德与法律虽难以决然剥离,但两者自身的属性决定了现代社会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主次之序。 |
D.依法治国绝非否定道德的作用,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才能形成良法善治,构建法治中国。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片荒无人烟的大漠中有一棵枯死的老树老树的枝头有一个简陋的鸟巢,鸟巢里有一只鸟儿终日忍饥挨饿,艰难度日。一日,大漠刮起了沙暴,那棵枯树被连根拔起卷走了。那只可怜的鸟儿为了寻找新的藏身之处,不得不长途飞行,终于,鸟儿发现了一片绿洲,绿洲上小河潺潺,绿树成荫,甜美的果实缀满枝头。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只选3 小题)
(1) ,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2)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 。(《荀子·劝学》)
(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杜甫《登高》)
(4) ,乃赋《离骚》;左丘失明, 。(司马迁《报任安书》)
(5)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 。(王勃《滕王阁序》)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小题。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①”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 ,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注】①熄: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
补充画横线的句子。 , 。
结合文段分别概括景春和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观点。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渔家傲
[宋]朱 服
小雨纤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恋树湿花飞不起,愁无际,和春付与东流水。
九十光阴能有几?金龟①解尽留无计。寄语东阳沽酒市,拼一醉,而今乐事他年泪。
【注】:①金龟,唐三品以上官佩金龟。贺知章有金龟换酒之举。
词的上阕借用春雨中的杨柳和 意象,描绘暮春时节的景色,营造一种 的氛围。
简析这首词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卓茂字子康,南阳宛人也。性宽仁恭爱。乡党故旧,虽行能与茂不同,而皆爱慕欣欣焉。初辟丞相府史,事孔光,光称为长者。初辟丞相府史,事孔光,光称为长者。时尝出行,有人认其马。茂问曰:“子亡马几何时?”对曰:“月余日矣。”茂有马数年,心知其谬,默解与之,挽车而去,顾曰:“若非公马,幸至丞相府归我。”他日,马主别得亡者,乃诣府送马,叩头谢之。
后以儒术举为侍郎,迁密令。劳心谆谆,视人如子,举善而教,口无恶言,吏人亲爱而不忍欺之。人尝有言部亭长受其米肉遗者,茂辟左右问之曰:“亭长为从汝求乎?为汝有事嘱之而受乎?将平居自以恩意遗之乎?”人曰:“往遗之耳。”茂曰:“遗之而受,何故言邪?”人曰:“窃闻贤明之君,使人不畏吏,吏不取人。今我畏吏,是以遗之,吏既卒受,故来言耳。”茂曰:“汝为敝人矣。凡人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仁爱,知相敬事也。今邻里长老尚致馈遗,此乃人道所以相亲,况吏与民乎?吏顾不当乘威力强请求耳。凡人之生,群居杂处,故有经纪礼仪以相交接。汝独不欲修之,宁能高飞远走,不在人间邪?亭长素善吏,岁时遗之,礼也。”人曰:“苟如此,律何故禁之?”茂笑曰:“律设大法,礼顺人情。今我以礼教汝,汝必无怨恶;以律治汝,汝何所措其手足乎?一门之内,小者可论,大者可杀也。且归念之!”于是人纳其训,吏怀其恩。
初,茂到县,有所废置,吏人笑之,邻城闻者皆蚩其不能。河南郡为置守令,茂不为嫌,理事自若。数年,教乃大行,道不拾遗。是时王莽秉政,置大司农六部丞,劝课农桑,迁茂为京部丞,密人老少皆涕泣随送。时光武初即位乃下诏曰前密令卓茂束身自修执节淳固诚能为人所不能为今以茂为太傅封曪德侯。
(摘自《后汉书·卓茂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若非公马,幸至丞相府归我 幸:希望 |
B.汝独不欲修之修:修订 |
C.汝为敝人矣 敝:见识浅陋 |
D.茂辟左右问之曰辟:屏退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马主别得亡者,乃诣府送马, ②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
B.①苟如此,律何故禁之②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
C.①今我以礼教汝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
D.①河南郡为置守令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卓茂心地善良,有人把他的马认成了自己的马,卓茂明知对方认错了却不辩解,而是让那人把马牵走了。后来那人找到了自己丢失的马,于是登府送马,并向卓茂诚恳道歉。 |
B.卓茂办案严谨,在处理亭长收受别人的米肉这件案子时,为了全面了解事情真相,他不仅与送米肉者详细交谈,还把身边的属员叫来仔细询问,从而做出了合乎情理的判断。 |
C.卓茂认为,讲求仁爱,懂得互相敬重,是人比禽兽尊贵的原因,在自愿的前提下,乡邻之间,吏民之间表达馈赠之礼是合乎礼仪的,不应随便把“受礼”提到“违法”的高度。 |
D.卓茂关于律法与人情的训导,合情合法,被密县的吏民普遍接受。在他的治理下,密县社会风气正,治安好,卓茂因此受到朝廷嘉奖,皇帝赞扬他所做的事是别人做不到的。 |
请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时光武初即位乃下诏曰前密令卓茂束身自修执节淳固诚能为人所不能为今以茂为太傅封曪德侯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亭长为从汝求乎?为汝有事嘱之而受乎?将平居自以恩意遗之乎?
(2)一门之内,小者可论,大者可杀也。且归念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沈从文先生墓前
龙良骅
①凤凰城的喧嚣留在了身后,沿着沱江边窄窄的石板路,按着路标的指引,我和妻子虔诚地前往听涛山寻找心中的圣地。拜谒沈从文墓,这是萦绕在心中多年的愿望,现在终于有机会走近这位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大师灵魂栖息的地方了。
②听涛山既不高,也不陡,平平缓缓,多像沈从文先生平和的性格。八十六级之字形的石级,湿漉漉的,象征先生走过的八十六个岁月。路旁有一株红梅,正在寒风中悄然绽放,透露着春天的讯息。而更多的树木,叶片凋谢,不免在料峭春寒中有一丝瑟缩。但几丛翠竹挺拔着,几丛杂树斜生着,绿绿的枝叶,显示着盎然生机。游人稀少,在我们的前面,只有一对年轻的情侣,手牵着手,静静地走着。我们也尽量放轻脚步,怕打扰沈从文先生的安息。
③ 墓在山腰。这应该是世界上最奇特的坟茔了吧?坟是一座山,山是一座坟,沈从文先生的骨灰直接撒入山上的泥土中,这位自然之子最后彻底回归自然,与大自然完全融合在了一起。就如石级边的一块石碑上写的: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这是沈从文的表侄,大画家黄永玉送给他的。从凤凰出发,沿着沅水流域,然后北京、上海、昆明,复又回到北京,这是他的人生轨迹,现在他回家了。听涛山是幸运的,它容纳了蜚声海内外的一位士兵,一位作家,一位学者,一位“乡下人”。
④墓碑也是奇特的,一块粗糙的五彩石,正面写着几行小字: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这应该是先生自拟的墓志铭吧?墓碑顶上,放置着一个小小的花环,花瓣上凝着水珠,有一点儿落寞。而墓碑下,插着三炷香,香早燃尽,剩着几截竹签和一点点灰烬。传统的和新潮的祭奠方式就这么巧妙地汇聚在一起了。碑的后面,刻着沈从文小姨子张充和题的一句话: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算是对其姐夫最深刻的理解,最恰当的评价。走在我们前面的那位女孩儿,低头读着碑上的文字,她忽然一回头,乌黑的眸子一闪一闪,我的思维触电似地拼接起一些记忆的碎片:渡船上的翠翠,守着碾房的三三,做着“女学生梦”的萧萧,橘子园里的夭夭……
⑤水,是理解沈从文的最佳途径。他自己就曾经说过:“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印象实在不少。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沈从文是顽皮的逃学大王,枯燥的私塾和新式的学校都吸引不了他,他总是逃学去看河中的行船,船上的水手;看河岸的树木,林中的小鸟;看河边的小城,城中的针铺、伞铺、皮靴店、染坊、豆腐坊、冥器铺。哪怕是因逃学而被罚在孔夫子牌位前跪着,他脑中呈现出的,仍是河中的鳜鱼被钓起、风筝飞满天、黄鹂在山中歌呼、树上果实累累的情形。他就这样读着一本小书,同时读着一本大书。十四岁多一点,他就到地方的部队里当兵,那是当地大多数青年人的首选出路。辗转在沅水流域,又从水里认识了船家、水手、兵士、妓女、商人。直至二十岁,才脱下军装上岸,背着一卷小小的行李,孤身一人出现在北京车站的站台上,来读那本永远也读不尽的大书。中国现代文学从此多了难得的水的灵气。水的滋润,让沈从文的作品永远水气盈盈,他笔下的人物永远都那么健康丰满,处处闪耀着人性的美丽光辉。
⑥听涛山没有涛声,就像寂寞一生的沈从文缄默着。
⑦想当年那些红极一时的作家都湮没在历史的风烟中,孤独的沈从文却成为了常青树,这莫非也是自然的法则?沈从文曾说,他和他的读者都将老去。其实,沈从文的读者确实在一批批老去,但他的作品则永葆生命力,新的读者也在不断涌现。我相信,刚才和我们同来的那对年轻的情侣也一定是沈从文的崇拜者。因为,他的作品有丰沛的水,源头是鲜活的。
(选自《散文百家》)
文中第5段中加点的句子“他就这样读着一本小书,同时读着一本大书”中“小书”和“大书”的含义是什么?
文中多次提到那对年轻的情侣,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赏析文中画横线部分。
综观全文,请简要概括沈从文先生的形象特点。
沈从文曾说“他和他的读者都将老去”,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本文内容及你所了解的沈从文及其作品情况说说你的理由。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