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语文试题
高中语文

不管红绿灯,凑齐一群人,蜂拥过马路,被网友戏称为“中国式过马路”。针对这一现象,请拟出两条劝阻行人闯红灯的宣传语。要求:简明生动,幽默警醒;每条不少于10字,不多于20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瓦莱里在《人与贝壳》一文中说:“无知是一种无价之宝,                          。你随意翻阅一部字典或编撰一部辞书,便会发现每一个字都遮掩着一个无底洞。”   
①有的人则由于不知如何利用它而任意荒废   
②然而绝大多数人却将它任意处置   
③我们应该在那些自认为最了解的领域内探索自己的无知   
④这真是天大的错误   
⑤有的人通过学习破坏了它   
⑥人们本应珍惜它的一点一滴   

A.③②④①⑤⑥ B.⑥⑤①②④③ C.⑥②⑤①④③ D.③②①⑤④⑥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中山市的镇办企业,引进了不少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先后试制和生产了多种家用电器等具有全国领先地位的产品,占领了市场。
B.市场上有人不择手段仿造伪劣产品,对这种坑害消费者骗取钱财的不法行为,应给以严厉的打击。
C.如果说中西方在长久以来的国家交往中,始终或多或少互存“敌意”的话,从深层次来看,原因还是缘于彼此潜在的文化冲突产生的。
D.狼种群数量的迅速下降,已经引起了有识之士的关注,《国际濒危物种公约》已将狼列入其中,我国也将狼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面一段文字,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从南京市溧水区区委书记姜明,到建邺区区委书记冯亚军,短短数周,多名官员亦步亦趋,纷纷落马,中央反腐决心清晰可见。叫好的同时也要警醒,决心能成就一时之效,完善制度方可长治久安。治国先治吏,治吏必从严。政府官员心怀敬畏,谨言慎行,权力才不会失范,民心才不会失散。“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A.亦步亦趋 B.长治久安 C.谨言慎行 D.人亡政息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面是三幅围绕“文明一点就够”的主题宣传画,请联系第二幅画的文字,给另两幅画配上文字,要求语句通顺,内容和画面相关。每处字数不得超过所给空格数(含标点符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空白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逻辑严密,前后连贯。每处字数不得超过所给空格数(含标点符号)。
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①              “端”的意思和“初”相同。“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②             ,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祀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去救。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示纪念。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也有预祝五谷丰登的意思。
①(8格)
②(15格)
③(15格)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原因在于市场经济大潮中,这些文艺人迷失了方向。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了偏差
②同时不能否认文艺创作方面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
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艺创作迎来了新的春天,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
④我们知道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
⑤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充分讨论,倡导体裁、题材、形式充分发展,推动观念、风格、流派切磋互鉴
⑥为此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

A.④③②①⑤⑥ B.④②③①⑥⑤ C.③②①④⑥⑤ D.③②④①⑤⑥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传递家国情怀、形式生动活泼、草根创作的神曲《习大大爱着彭麻麻》迅速走红毋庸置疑首“神曲”注定要被政治化解读。
B.我们还要大力加强反腐立法建设,加快权力公开、党务公开等相关方面。使权力依法行使,从而形成“不能腐”的制度笼子。
C.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的雪莲果,汁多而香甜脆爽。其碳水化合物并不为人体吸收,因此适合糖尿病人及减肥者食用。
D.今年的广州马拉松长跑比赛报名火爆,至少有人2万人以上报名参加了比赛,其中包含了200多名国内和国际著名长跑运动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面语段中画线词语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香港作为“一国两制”的试点,除了港人要发奋图强,克服困难。使这颗东方之珠永放异彩外。国家有关方面也要给予更多的支持,让香港真正享有比回归前更大的发展空间。随着香港、澳门相继成功回归祖国,“一国两制”由理论已经变成了现实,台湾民众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圆,伟大祖国金瓯无缺,是每一炎黄子孙的神圣职责

A.试点 B.发奋图强 C.金瓯无缺 D.职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作家在家写作,五岁的女儿吵着要他陪自己完。作家没有时间,就将一本杂志的封底撕碎,对女儿说:“你先把这上面的世界地图拼完整,爸爸再陪你玩。”女儿很快拼好了。作家惊讶地问女儿是怎么做到的。女儿说:“世界地图的背面是一个人的头像。我反过来拼,只要这个人好了,世界就好了。”要求选准角度,明确利益,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得抄袭。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将消逝的物语:油纸伞
李振南
①每当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季节,深夜里听那淅淅沥沥、时断时续的春雨时,我的思绪便会穿越时空,抵达江南小镇的小巷和它的油纸伞。
②在我的脑海里,油纸伞是江南最美丽也是最遥远的一个梦了。记得儿时,在滴滴答答的雨帘下,我们撑开油纸伞,一爿爿烟雨葱茏的天地近在眼前,一幅幅充满诗意的田园风光纷至沓来,让人恍然进入梦境。现在,这个梦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只有在那些发黄的典籍里,还能依稀看到它们的影子,也只有在以假作真的影视画面里,能模糊地见到它们的赝品。
③油纸伞,它于何时何地发明,又是哪一个独具慧心的匠人所造,现已无从考证。但我想,油纸伞的出现,一定是在江南,被潇潇暮雨氤氲着的江南,很容易使人产生创造的灵感。于是,一把把油纸伞,从江南仄仄的小巷里走出,伞下的人或是明眸皓齿的女子,或是一袭青衫的书生,静静地在雨中沉思、遐想或踟蹰彷徨,那么宁静,那么典雅。或是两把油纸伞交错磕碰而过,蓦一回首,便擦出了爱的火花,产生了如水的柔情。正像在《雨巷》里徘徊的诗人,苦苦等待着眼睛里结着愁怨的丁香姑娘。也正像民间传说中的《白蛇传》里,是油纸伞演绎了许仙、白娘子的一段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
④油纸伞走向乡下,肯定是《白蛇传》以后的事了。这种竹木结构,用纸糊成的雨伞,都无一例外地散发着桐油的漆味,芬芳但又有一丝刺鼻,那黄黄的颜色,温暖着打伞人的心。记得,小时候乡下农人的家里,多半都是有一把油纸伞的。现在,我想起来,我家也有一把手柄长长的油纸伞,虽然不知道使用了多少个年头,伞面也已破旧,然而孩提时每每撑开,总会有山水的味道,有亲人的味道,在雨中一路追随陪伴。
⑤我家的油纸伞属于祖传或是母亲陪嫁过来的,我至今仍不得而知。按照我们这里的乡风,油纸伞是“有子生”的谐音,是吉祥的象征。所以,过去在闺女出阁时,其父母总要送上一把油纸伞讨个吉利。我家门角里的这把油纸伞是不是母亲的陪嫁物,我一直没有问过,那时也不懂得问。
⑥过去,乡下的油纸伞,一般是妇女和儿童的用物,成年男人的遮雨工具是箬笠、蓑衣,他们讲究的是实用,不需要诗情画意的伞。我儿时使用油纸伞都是在上学或放学的路上,又大又笨重的油纸伞,它的重量和宽度早已压过我弱小的肩头,有时候需要用很大的力气才能将它撑开。在斜风骤雨中,油纸伞和人都晃荡在乡间泥泞的土路上,这时,雨模糊了视线,风吹淡了田园的颜色,雨和伞构成一组天然的乐器,雨在伞背叮叮咚咚地敲打着音乐,此起彼落,使寂寥中的行人有了一份乐曲的慰藉。
⑦油纸伞仅陪我走过童年和少年的时光,从尼龙雨衣的出现,它便被搁置在每户人家的墙角、厨背而渐渐地破损、霉变,直到永远地消失。如今,油纸伞早已被式样繁多的自动伞、折叠伞所取代,它们做工精细,变化无穷,如五彩的花朵在大街上、小巷里、阡陌中次第开放。虽然我清楚地知道,它们也源于油纸伞的构想,是油纸伞的沿袭,但已缺乏了油纸伞的诗意。因为它们已没有了木质的温润,油纸的芬芳;没有了其张开时的热烈、坦诚和闭合时的羞涩、含情脉脉,已缺失了一个民族的古典情怀。所以,当若诗若梦的油纸伞逝去后,我们就再已无缘读到一首像《雨巷》那样令人心澄眼热的诗歌和《白蛇传》那样缠绵绯恻的故事。
(摘自《中国散文家》2011年第2期,有删改)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

A.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季节,在深夜里听那淅淅沥沥、时断时续的春雨时,“我”就能看到油纸伞的影子,置身于一爿爿烟雨葱茏的天地间,赏一幅幅充满诗意的田园风光图。
B.江南的雨使独具慧心的匠人产生创造的灵感,油纸伞应运而生,沿袭千年而不绝。
C.追忆小时候在乡下用过的油纸伞,作者印象深刻的是雨和伞敲打出的音乐。这样写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D.文中对于油纸伞是母亲陪嫁物的猜测,是虚实结合的写法,说明家里的这把伞在我的心中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E.文章最后把油纸伞和自动伞、折叠伞做对比,是为了说明即使现代各式各样的伞更精细更美好,而油纸伞所承载的古典情怀和诗意却是永远无法替代的。
文中第三段提到《雨巷》和《白蛇传》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合文本,探究“油纸伞物语”的丰富内涵,并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论述类文本阅读
心不厌细:《舌尖上的中国》为什么这样红
杨葵
①一部纪录片红成这样,出乎很多人意料,包括总导演陈晓卿,他反复在公开或私下场合表示,《舌尖上的中国》(以下简称《舌尖》)于他而言,只是一部正常而普通的纪录片而已,他不赞成关于该片的溢美之词。这在当下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创作态度,有事儿说事儿,不漫无边际,专注本职工作。依我看,这也是《舌尖》的内在风格——实在。
②但今天来说《舌尖》为什么这样红,还是要从文化角度说。这又分虚实两面。
③虚的一面从梁启超说起。梁启超曾总结有清一代的学术思想,一言以蔽之曰考证,曰总结。如果把今天放回历史大坐标中观察,无论是学术还是创作,都还在考证、总结这一脉络的延续位置。我们这辈人的悲哀之一是创造力贫乏,也许只配来总个结、考个证。从这一点说,《舌尖》握住了时代命门,它把几千年中国人舌尖的滋味,做了一次泛泛的总结和考证。又因它选取的角度既灵且巧,态度务实低调,就在隐秘的潜意识层面合上了时代节拍,击中了每个观众。
④这是虚的层面。至于实的层面,要突出一个“细”字来讲。这与前边的虚谈仍然一脉相承——总结、考证,本来就是在细节上下功夫。
⑤来说细的。前两日与友人聊天,感叹近两年突然冒出那么多既有钱又有闲之人,在各个领域内下功夫地玩,深入地玩,大到朝圣、养生,细到香、茶、木头、瓷、陶,甚至鉤瓷鉤壶,都玩到登峰造极的程度。这也是时代特色之一。
⑥曾经的中国人太细了。最近读过清代文震亨的《长物志》,看看目录就知道那时文人之清雅,到了多细的地步。单说文房用具,也就是书桌上摆的玩意儿,笔格、笔床、笔屏、笔筒、笔船、笔洗、笔觇、水中丞、水注、糊斗、蜡斗、镇纸、压尺、裁刀……还有很多;现代人呢?以我此刻书桌为例,电脑、圆珠笔、即时贴,没了。
⑦《舌尖》领人在味觉上向更细处一步步地探掘,重拾我们曾有的静心、细心、耐心。眼耳鼻舌身,色香声味触,每一项往细处探掘,都有太平洋一样广阔的境界,心不厌细,只看你能走多远。
⑧只求温饱的吃,那叫囫囵呑咽,连咀嚼都顾不上,只能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这只是吃的意义之一,远非全部。就如同喝茶,大茶缸牛饮仅为解渴,如果是品茶,选水选茶、凝神温杯这些都不说了,单是入口之后,舌尖、舌面、上腭、两颊……无穷细致的美妙等你体会。
⑨《舌尖》以其细,征服了平日里吞食牛饮的普通人。物质世界越浑浊不堪,人就对心灵世界的清净越渴盼,而吃之一项,由最物质出发,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探掘,直达心灵世界的修道之旅,在满足陈晓卿反对的那种大而无当的民族骄傲心理的同时,又能够满足很多人的食色之欲,不红说不过去。
⑩返回来再啰嗦几句——在眼耳鼻舌身的层面求细固然可喜,但如果不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行,就是无谓之细。正如《舌尖》一片,《舌尖》只是个起点,如果只停留在舌尖,那真是连美食的门还没入。曾经听一个老茶人说苦,口腔感受到的苦不是真的苦,真苦入心。借他这话来说《舌尖》,创作者们想说的,是入心的味道。
下列对“细”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细”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创作态度,有事儿说事儿,不漫无边际,是一种务实的创作风格。
B.从文化角度来说,“细”包含虚与实两面。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C.一系列的细节探掘,是直达心灵世界的修道之旅,能拓宽我们人生之路的广度和深度。
D.“心不厌细”的前提是真苦之心,物质世界的浑浊也是往细处探掘的重要条件。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走红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结尾提出的“入心的味道”包含哪些深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
①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
②孟子曰:“无惑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 (《孟子•告子上》)
(1)孔子和孟子观点中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这两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和孟子各自有着怎样的思想倾向?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简答题。(任选一题)
(1)阅读下面的《三国演义》选段,回答问题。
不到半日,将百余日之事,尽断毕了,投笔于地而对张飞曰:“所废之事何在!曹操、孙权,吾视之若掌上观文,量此小县,何足介意!”
这位“先生”是谁?“先生”因何到“此小县”?到“此小县”后表现如何?张飞对“先生”前后态度有何变化?请复述原著相关情节。
(2)阅读下面的《红楼梦》选段,回答问题。
“咱们素日好处,再不用说。但今日你安心留我,不在这上头。我另说出两三件事来,你果然依了我,就是你真心留我了,刀搁在脖子上,我也是不出去的了。”
说这话的是谁?话中的“出去”是指什么事?“我另说出两三件事来”具体指哪些事?请复述原著相关情节。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虞美人①     
陈与义
扁舟三日秋塘路,平度荷花去。病夫因病得来游,更值满川微雨洗新秋。
去年长恨拏舟②晚,空见残荷满。今年何以报君恩?一路繁花相送到青墩。
【注】①宋高宗绍兴六年6月,给事中陈与义因与尚书左仆射赵鼎政见分歧,论事不合,借病辞职。本词写于辞官后前往青墩的途中。陈与义,南宋词人。②拏(音nǜ)舟:牵舟,这里指乘船。 
结合全词,说说上阕 “病夫因病得来游”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词下阕的写景文字,从整体看运用了什么手法?请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语文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