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项中,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宝玉、宝琴、岫烟、平儿、袭人、黛玉同一天过生日。大家齐来祝寿,一起射覆游戏,大家一起哄湘云喝酒,满厅中红飞翠舞,玉动珠摇,真是十分热闹。忽然间,不见了湘云,于是四处去找,后来丫头来报,她在后头山上的一块青石凳上睡着了,众人同去,看到湘云醉卧之态。(第六十二回) |
B.凤姐听说贾琏在外面有了尤二姐,一时间妒火中烧,暗自设下毒计。凤姐甜言蜜语哄得二姐进了贾府,又故意挑动二姐的原定女婿张华状告贾琏,挑起事端。不久,贾敬将侍妾秋桐赏赐给贾琏,凤姐表面上笑脸相迎,暗中却里间秋桐和尤二姐的关系。秋桐性格刻薄,经常对二姐恶语相加,后二姐生产不顺,自缢而死。(第六十九回) |
C.王夫人的丫鬟傻大姐无意捡到一只绣春囊。王夫人令凤姐和王善保一起抄检。在怡红院,晴雯愤怒地倒出了所有东西,并无“私弊之物”;在惜春室内,惜春不但顶撞凤姐,还打了王善保一记响亮的耳光,痛骂“狗仗人势”的奴才;到迎春房中,查出了司棋与潘又安私通的证据。令王善保大为丢脸。(第七十四回) |
D.香菱是甄士隐的女儿,本名英莲。后被拐子卖给薛蟠做妾,被宝钗取名香菱。薛蟠新娶的妻子夏金桂故意挑刺,让她改名为秋菱。夏金桂和侍妾宝蟾又寻机怂恿薛蟠棒打香菱,香菱向宝钗求援,从此一病不起(第八十回) |
简答题(10分)
(1)杜甫诗云:“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三国演义》中哪个场面最能让人发出如此的感叹?请简述。
(2)《红楼梦》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中黛玉和史湘云有一段三十五韵的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说说二人联句的背景和寓意各是什么?
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老人与海》的作者是美国作家海明威,书中那个美国老渔夫圣地亚哥的“硬汉子”形象的原型就是作者本人。 |
B.“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这是莎士比亚剧作《哈姆雷特》中主人公的著名独白,它表现了哈姆雷特极度困惑、痛苦挣扎的思想斗争。作者在哈姆莱特身上寄托了人文主义的美好理想,哈姆莱特的性格特征和悲剧结局也反映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危机和致命弱点。 |
C.《明天》是鲁迅着力反映妇女悲惨命运的小说之一。作品通过寡妇单四嫂子痛失独子宝儿的描写,令人震悚的展示了一幅中国妇女孤立无助的图景,同时抨击了黑暗社会的吃人本质和没落社会中人们的无情和冷漠。 |
D.《边城》在描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图画时,流露出了面对悲凉命运的无奈之情,展现了“美丽总令人忧愁”的审美境界。 |
E.巴金的《家》重点塑造了善良却柔中带刚的梅、抑郁的瑞珏、贤惠的鸣凤等三位女性形象,她们的社会地位不同,但她们的结局都是悲剧性的。作者通过对她们悲惨遭际的描写,控诉了封建礼教以及封建道德对弱小、无辜、善良的人们的迫害。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小说是从传奇小说开始的,到了明代,有了文人独立创作的作品,清代的《红楼梦》,使古代小说达到了辉煌的顶点。 |
B.我国古典小说同西方小说一个显著的差异,就是西方小说多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而我国古典小说,则着重于描绘事物的外在联系和人与人比较明显的矛盾冲突。 |
C.语言是构成剧本的基础,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 |
D.外国戏剧源远流长,最早兴起的是古希腊戏剧,到文艺复兴时期以及19世纪,欧洲戏剧创作先后出现高潮。 |
文学名著阅读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陆逊火烧七百里连营,大获全胜。赵云救出刘备,逃往白帝城。陆逊引兵追击,误从死门进入了诸葛亮布下的石阵(名“八阵图”)幸得诸葛亮岳父黄承彦引领,才从生门而出.得以逃脱。(《三国演义》) |
B.《子夜》最后一章里,吴荪甫、赵伯韬当面交锋.赵伯韬以借款给危机中的益中公司作为“和解”的借口,实际上是在进一步完成他的吞并计划。吴荪甫只好屈服,抛下妻子离开上海。(《子夜》) |
C.“寂寞啊!我们的家庭好像是一个沙漠,又像是一个‘狭的笼’。我需要的是活动,我需要的是生命。在我们家里连一个可以谈话的人也找不到。” 这是因为闹学潮,觉慧被祖父关在家里时写下的一段日记。在家里,他常常看到的是许多毫无表情、似笑非笑的脸,有时候他实在忍耐不下去了,便愤愤地说:“等着吧,总有一天……”(《家》) |
D.甘果瓦误入乞丐小偷们聚居的圣迹区。按照圣迹区的法律,他只有两种选择,要么跟绞索配对,要么跟乞丐王国中的女人结婚。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爱斯梅拉达接受了甘果瓦的求婚,宣布愿意做他的妻子,婚期五年,但两人实际上只是名义上的夫妻。 (《巴黎圣母院》) |
E.玛丝洛娃在聂赫留朵夫第三次到监狱来探望她的时候,已经戒了酒,还答应在医院里做杂务工,但拒绝接受他的求婚。(《复活》)
简答题。(任选一题,每题100字左右)
(1)《红楼梦》描写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纠葛,请简述他们的人生结局。
(2)梳妆匣是《欧也妮·葛朗台》中的重要道具,请简述围绕梳妆匣前前后后发生的事情,以及梳妆匣的最后去处。
第( )题
答:
选出下列有关小说知识的说法不当的一项( )
A.传统小说在叙事时,多用“讲述”方式, 这种方式多采用全知视角和第三人称,叙述者时不时要亮相,甚至对小说中的人与事“指手画脚”。 |
B.作为背景出现的风景,往往对事件有相应的衬托作用,只不过有时是“同调同质同方向”的“正衬”,有时是“反调异质反方向”的“反衬”。 |
C.虽然小说的主题应包孕于形象中,用事实说话,但主题必须鲜明,主题鲜明是评价小说的最重要标准之一。 |
D.根据福斯特关于“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的理论,林黛玉、周朴园、娜塔莎这些人物都属于圆形人物。 |
下列对所学课文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项链》的心理描写细腻、深刻。作者善于用心理分析的方法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了玛蒂尔德渴望跻身上流社会的梦想,预示了其悲剧的必然性。 |
B.《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对大雪等自然景物和环境的描写极为出色,点染出了浓厚的氛围,和情节的发展与人物思想的展示和谐地结合在一起。 |
C.周朴园是一个由封建地主转化而成的资本家。他冷酷、虚伪、残忍、奸诈。他怀念鲁侍萍,但侍萍真的到来时却又感到威胁,所以他的怀念完全是虚假的。 |
D.《窦娥冤》第三折是全剧高潮,写窦娥被押赴刑场杀害的悲惨情景,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灵和反抗精神。 |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叙述,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在《阿Q正传》第七章“革命”中,写了辛亥革命到来时鲁镇社会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阿Q对革命实质的理解是“要什么就是什么,欢喜谁就谁”。因而对吴妈提出了“困觉”的“恋爱”要求,结果不仅挨打,连活路也断绝了,产生了“生计问题”。 |
B.弗兰茨•卡夫卡小说《变形记》的情节发展由两条线索交互展开:其一是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成为累赘——绝望而死”,其二是家里的新人“惊慌、同情——逐渐憎恨——‘把他弄走’”。小说揭示了当时社会生活对人的异化,致使新情淡薄,人性扭曲。 |
C.在抄检事件中,探春年幼执拗,始则惧怕,继则撵入画,惜春则说:“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 |
D.《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写屈原自沉汩罗的经过,着重记叙了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屈原的话“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揭示出屈原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他还以“怀瑾握瑜”来比喻自身的高贵品质:宁愿葬身鱼腹,也不同流合污苟且偷生。 |
各项中,对《三国演义》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操临死之前,精神濒临崩溃的边缘,常常白日见鬼,见到被他害死的一干人等不断向他索命。他自知命不长久,于是指定曹丕继承大业。临终时,向身边的侍妾分香,希望今后能够自食其力。又下令建造疑冢七十二座,免得被人挖坟掘墓。 |
B.诸葛亮回师经过泸水,忽然阴云密布,狂风大作,兵不能渡。土人告知,是阴鬼作祟,必须以活人祭祀,孔明依言而行,终于风浪平息,安然渡过泸水。 |
C.关羽放弃麦城后向西川撤退。关羽想走小路,部下担心有埋伏,可是关羽自恃勇力,不听劝告。果然遇到伏兵,寡不敌众,关羽父子遭擒被杀。 |
D.曹操死后,曹熊、曹植不来奔丧,曹丕派人问罪。曹熊被逼自缢而死。卞氏见其子互相残杀,十分痛心亲自来为曹植求情。曹丕以诗试才,七步成诗。曹植才得不死。 |
第一百一十一回中姜维狄道城外中了埋伏,败退汉中后,用什么理由说服众将“必取陇西”的?魏将邓艾凭什么断定姜维“必出汉中”?邓艾为什么会制胜姜维 ?请简述理由。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