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篱笆青青
宋长征
篱笆青青,来自乡村的深处,青绿着,蜿蜒着,像一条绿色的丝带,拴住乡村的暖,拴住庄户人的脚步,拴住千里万里之外游子的心。你见过山的险峻,见过海的宽广,却不一定就见过一围小小的篱笆,纤细,温柔,一如母亲慈爱的眼神。等你走得近了,等你放下手中的行囊,你禁不住要停下来,在这小小的篱笆旁,借着篱笆青青的思绪,想起了远方的亲人。
一丛篱笆,可能是一段小小的竹林。青青的叶子,细细的竹节,繁密或稀疏的枝条,透过去,能看见鸡的逡巡,鸭的悠闲,或许还有一条狗戒备的眼神。忽而,篱笆深处闪过一张朴实的面孔,和蔼的女主人会用浓浓的方言问你:渴了,还是累了,要歇歇脚?庄户人家的日子散乱,不过水是甜甜的。没错,甜津津,凉丝丝,你不要介意隔着竹篱递过来的青瓷大碗,井里汲取的凉水混着竹的清新沁人心脾。
竹篱内外,陌生也变得如此温馨。
一丛篱笆可能是一棵棵紧密相连的花椒树。尖尖的针刺均匀分布在相互交错的枝丫间,不挡风,不挡雨,却可以忠实守护好自家的小院。院子里的枣树挂满了果儿,红的青的真好看,馋煞了几个调皮的乡下小子,他们围着花椒树篱笆转了好几圈儿,就是没找到一个可以下手的地方。这些,树篱都看见了,只是不想说,但等八月十五的当口,卸枣果儿,主人自会提了满满一篮子,东家西家,左邻右舍,哪个乡下的捣蛋鬼都能咀嚼上甜丝丝脆生生的大红枣。
花椒树上已然挂满了一嘟噜一嘟噜的小花椒,红红的,秋风里飘着麻酥酥的香味儿。
一丛篱笆可能是一串长长的豆角丝瓜架。父亲随便插了一圈小木棍,母亲在春天撒上种子。单等着春风吹,单等着夏雨下,长长的木篱笆上开满了花。有吊瓜花,有丝瓜花,有紫红如梅朵的梅豆花。要不人说乡下的母亲辛苦呢——见缝插针地打扮了一下,就给小小的农家小院牵来一篱笆美丽的花。蜜蜂嗡嗡飞,蝴蝶对对舞,偶尔也有一只小虫子躲在花篱的深处,弹起柔柔的丝弦。
繁花锦簇的木篱笆是母性乡村优雅的蕾丝花边,掩映间,羞怯不语。
红红的朝阳升起来了,一声鸡啼唱破了黎明,一刹那乡村沐浴在七彩云霞下,鸟儿们在篱笆上唱起了情歌,歌声婉转,流淌着多情的音符。我自散发着谷物香醇的梦里醒来,绕着青青的篱笆看了又看,像读一首诗,像欣赏一幅画,像听一曲古典的乡情乡韵。每片叶子都是清新的,每朵花都飘散着清香。就连晶莹的露珠,一旦亲近上青青的篱笆,也会久久舍不得离去。它快乐地从高处滑落,落在低处的叶面上,又调皮地跌落在篱笆下青青的草丛里;又或许被几只早起的蚂蚁匆匆抢了去,分享着自然母亲赐予的芳醇。
花墙,当我想起这个词来,青青的篱笆把我包围在幸福的记忆中央。我知道,乡村是贫穷的,但乡村又是那样的质朴。每一个村庄有每一个村庄的气息,每一个村庄都会有几条青青柔柔的篱笆墙。春天,你推开料峭的春寒,跟墙角的爬山虎较着劲儿,和田野里的庄稼打个赌——一定要把乡村打扮成如花的女儿。秋天,你怎能拒绝篱笆上面青青红红的果实,长长的丝瓜,爬一路结一路,点缀其间;紫红的梅豆,站在最高处,像一面面飘扬在风中的旗帜。母亲呢,正忙着招呼路过篱笆门的大娘婶子:“多摘点,多摘点,你看这篱笆要压塌了呢!”
平原的乡下,不见山不见水,唯独随处可见青青的篱笆。土墙呢,嫌太厚,嫌太重,让人感觉不到一丝轻松;砖墙呢,嫌太高,嫌太冷,有点不近人情;只有篱笆墙的影子,青青细细柔柔长长,像过也过不完的青葱岁月。我从乡下走来,深深懂得篱笆墙的弱德之美:不与人争辩,也不自惭形秽,只要心中永驻春天,生命的青绿会一直蔓延。
轻轻的,当我的眼神再次抚摸青青的篱笆,刚好暮色渐浓。一弯新月升起在村庄的上空,皎洁的月光洒在屋檐上,流泻在安静的庭院中,穿过岁月那围青青的篱笆,投影在我安静的思绪里。这一生,是不是我也会拥有自己的篱墙,一丛青青的竹,或一排密密的小树,抑或一条开满春天的花墙,清与浊,真与假,善与恶,都不会轻易逾越。
我只愿与一面清寂的篱笆,与乡村相守到老。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描写的几种篱笆各有特点。竹林篱笆或繁密或稀疏,温馨清新;花椒树篱笆枝丫交错,香味麻酥酥;木篱笆繁花锦簇,优雅羞怯。 |
B.文章开篇点题,作者借着篱笆青青的思绪,想起了远方的亲人,由此揭示了全文的主旨,即表达了对乡村、对亲人的怀念和敬佩之情。 |
C.在第⑦段中,作者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繁花掩映的木篱笆给母性乡村带来的优雅感与含蓄美。 |
D.作者以土墙的厚重、砖墙的高大冷漠衬托篱笆墙,突出了篱笆墙的青细柔长和温情等特点,抒发了作者对篱笆墙的喜爱之情。 |
E.作品的结尾出乎意料,似乎不在情理之中。那个篱笆与乡村相守到老,暗示我们不能破坏乡村,而要让篱笆阻隔喧嚣,守护乡村。
(2)作者在文章的第①段中运用了第二人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文章为什么以“篱笆青青”为题?
(4)请赏读文章最后三段,探究其用意。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生 命
韩少功
①你看出了一条狗的寒冷,给它垫上温暖的棉絮,它躲在棉絮里以后会久久地看着你。它不能说话.只能用这种方式表达它的感激。
②你看到一只鸟受伤了,将它从猫嘴里夺下来,用药水疗治它的伤口,给它食物,然后将它放飞林中。它飞到树梢上也会回头看你,同样不能说话,只有用这种方式铭记你的救助。它们毕竟是低智能动物,也许很快会忘记这一切,将来再见你的时候,目光十分陌生,漫不经心,东张西望,追逐它们的食物和快乐,它们不会注意你肩上的木犁或者柴捆。它们不会像很多童话里描述的那样送来珍珠宝石,也不会在你渴毙路途的时候,在你嘴唇上滴下甘露。它们甚至再也不会回头。但它们长久地凝视过你,好像一心要知道更多关于你的事情,好像希望能尽可能记住你的面容,决心做出动物能力以外的什么事情。
③这一刻很快就会过去。但有了这一刻,世界就不再是原来的世界,不再是没有过这一刻的世界。感激和信任的目光消失了,但感激和信任弥散在大山里,群山就有了温暖,有了亲切。某一天,你在大山里行走的时候,大山给你一片树阴;你在一条草木覆盖的暗沟前失足的时候,大山垫给你一块石头或者借给你一根树枝,阻挡你危险地下坠。在那个时候,你就会感触到一只狗或一只鸟的体温,在石头里,在树梢里。
④你不再感到孤单的危险,你能感到石块是你的血肉,树梢是你的肢体,而你的一声长啸或大笑其实来自大山那边的谷地。你早应该知道,科学的深入观测已经证明:植物其实有感情,也有喜爱和快乐的反应——当你为之除虫或授粉;也有恐惧和痛苦的反应——当你当面砍伐它们的同类。它们在特殊的“心电仪”和“脑电仪”里同样神绪万般,只是无法尖叫着拔腿而逃罢了。你还应该知道,科学的反复试验还证明:大地同样是“活”物和“动”物,只要你给它们足够的高温,比方说给它们太阳表面的炽热,它们就会手舞足蹈,龙腾虎跃,倒海翻江,风驰电掣,同样会有大怒的裂爆或者大爱的聚合,其“活”其“动”之能耐,远非人类可及。它们眼下之所以看似没有生命的蛰伏,只不过是如同动物的冬眠和植物的冬枯——地球的常温对于它们来说过于寒冷,正是它们的冬天。
⑤你是人。其实人只是特定温度、特定重力、特定元素化合一类条件下的偶然。因此相对于大地来说,人不过是没有冬眠和冬枯的山:相对于植物来说,人不过是有嘴和有脚的树;相对于其它动物来说,人不过是穿戴了衣冠的禽兽,没有了尾巴却有了文字、职位、电脑以及偶尔寄生其中的铁壳子汽车。人是大地、植物、动物对某个衣冠者临时的身份客串,就像在化装舞会上有了一个假面。
⑥你抬起头来眺望群山,目光随着驮马铃声在大山那里消失,看到起伏的山脊线那边,有无数的蜻蜓从霞光的深处飞来,在你的逆光的视野里颤抖出万片金光,刹那间洒满了寂静天空——这是更大的一扇家门向你洞开,更大的一个家族将把你迎候和收留——只需要你用新的语言来与骨肉相认,需要你触抚石块或树梢的问候。你知道。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写一条狗、一只鸟对你长久地凝视,意在表明动物懂得感恩,以此呼吁我们人类也该懂得感恩。 |
B.文章运用第二人称,显得亲切、自然,更能引起读者对生命的思考。 |
C.文章结尾“新的语言”是指对生命新的诠释,对生态文化新的认识和感知。 |
D.本文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文字表达上的华丽典雅使文章格外地摇曳多姿。 |
E.作品角度新颖,把笔触伸向了关注人类生存、人与自然和谐的高度。正因了这个高度,文章才具有了强烈的震撼力和穿透力。
(2)简要概括,本文从哪些方面写出了关于“生命”的思考?
(3)你怎样理解第⑤画线句子“人是大地、植物、动物对某个衣冠者临时的身份客串,就像在化妆舞会上有了一个假面”的深刻含义?
(4)请结合“你知道”三字赏析本文的结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给下列加横线的汉字注音。
①袅娜( )②霎时( ) ③参差( ) ④倩影( )
请仿照下面给出的例句,概括选文第二小节描写的内容。
月色下的荷塘,绿叶田田,荷花点点,清香缕缕,如歌如诉;
下列诗句中的意境和选文相似的一项是( )
A.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唐]王昌龄《从军行》) |
B.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唐]戴叔伦《兰溪棹歌》) |
C.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宋]晏殊《寓意》) |
D.洞箫声断月明中,惟忧月落酒杯空。([宋]苏轼《月夜与客饮酒杏花下》) |
选文在营造情景交融的意境时运用了动静结合、虚实交融的手法,请结合作品分别对这两种手法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浙江的感兴
我很想追怀自己在浙江的童年,却只记起了一些片段:随着母亲去一个庙里看初期的电影,去曹娥江头看潮水,随着小舅舅到河蚌头石桥边的馆子里吃馄饨,那样好吃的馄饨,后来似乎再也没有吃过如此等等,连不起来,而且越来越模糊了。于是我怀疑自己是否配称浙江人。
这一次到杭州,住在西湖旁边,又有幸去了绍兴,看到鲁迅故居,还在咸亨酒店里喝了加饭酒,并且站在门外吃了一串油豆腐,上面涂了厚厚一层辣酱,吃着吃着,心里感到不管配不配,我是喜欢这乡土的。
这里主要的色泽是黑与白,黑的瓦顶,白的粉墙,冲洗得发白的石板路,连木柱子也是黑的,严谨、素净。然而空间是庞大的,人有足够的地方可以移动,物件也是厚实可靠的,像那件大大的厨房里的那口大大的腌菜缸,在朴质的生活里有温厚的人情,正如那三味书屋里,既有严厉老师的戒方,又有那顽皮学童的小小乐园,在门前的石板路下则是潺潺的流水。
水是浙江的灵秀所在,是音乐,是想象力。
在鲁迅的艺术素描里不是也有这样的黑泥、白石和绿水的配合么?多么朴质,又弥漫着多大的温情!你看他用笔何等经济,总是短短几句话就勾画出一个实实在在的人生处境,而同时他又总是把这处境放在一片抒情的气氛之内。他是最严格的,有是最温情的,这就使得他最平常的叙述也带有余音,富有感染力——他的闰土成了我们一切人记忆中的童年好友。他的乌篷船成为我们每个人梦里的航船,他的忧郁、愤怒和向往也成为几代读者难以排遣的感情。
看着绍兴的街道、店铺和水乡景色,我以为我对这位大作家多一点了解了。
回到杭州,又是另一番景色。1981年我第一次来,忙于游览名胜,但也抽时间陪一位老友去追寻他年少时代的踪迹。走了一个旧的市区,像是有一家过去很有名的布鞋店,那里依然卖着素净而又雅致的黑面白底的舒服鞋。接着进入一家咸肉店,面前是一条长长的洗得白白的木柜台,上面摆着十几块干干净净的咸肉,随你挑选。这铺子的旧式建筑有高的屋顶,店堂里空空荡荡的,没有现代肉店那种血淋淋的屠场味道,人们从容选肉。大刀切下去,一股醇厚的咸肉香随之而起。
这次重来,我很想再出去看看那些犹有南宋遗风的街道和店铺,却始终不得空儿,只在汽车里匆匆看了一下中心区的主要街道。在我游历过的城市里,我总觉得杭州是最富于中国人情味的,即使车站旁边的闹市也闹而不乱,人行道上人来人往却不拥挤,同时有一些老铺子老字号还以传统的礼貌待客。
杭州难分市区与郊外,环湖的大道既是闹市,又因西湖在旁而似乎把红尘洗涤了。任何风尘仆仆的远来人也是一见湖光山色而顿时感到清爽。
在阳光下,西湖是明媚的,但更多的时候显得清幽,这次因为就住在湖岸上,朝朝夕夕散步湖畔,总算把湖的各种面容看了一个真切,清晨薄雾下,黄昏夕照里,湖的表情是不同的,沉沉夜色下则只见远岸的灯火荡漾在黑黑的湖水里,千变万化,没有太浓太艳的时候,而是素抹淡妆,以天然而不是人工胜。
在湖岸散步的时候,抬起头来,看到了环湖的群山在天边耸起,也是淡淡的几抹青色。然而它们都引人遐想。给了西湖以厚度和重量。没有人能把西湖看的轻飘飘的,它是有性格的,从而我也看到了浙江的另一面:水固然使它灵秀,山却给予它骨气。
(取材于王佐良的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饮食在作者关于故乡的感兴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源于作者无法追怀的童年。 |
B.作者书写的是对故乡的追忆和游历,感物寄兴,表达了对浙江性格的体悟。 |
C.作者插叙初次游览杭州的经过,揭示了这座城市日常生活中的传统特征。 |
D.“水”既是浙江灵秀风景的精髓,也是本文组织结构展开叙述的核心线索。 |
E.文章勾勒出一幅融汇了自然山水、风土人情、历史传承等因素的江南图景。
(2)文中说:“看看绍兴的街道、店铺和水乡景色,我以为我对这位大作家多一点了解了。”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作者从鲁迅的故乡环境中看出了哪些特色?
②作者对鲁迅又多了哪些了解?
(3)作者从湖光山色中感受到西湖哪些特点?
(4)有评论者曾用“一切景语皆情语”来概括本文带给读者的艺术感受,请谈谈你对“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理解,并结合本文进行具体阐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藤
鲍尔吉·原野[注]
藤不是树不是根,又似根似树。树直立,根在地下爬行。但是藤更愿意选择做一根藤。
树像士兵一样站在哨位,一辈子没往前走过一步。藤是植物里的猴子,它在悬崖爬上爬下,把阵线搞乱,编织了森林里的蛛网。藤好奇心重,它想去一切地方。藤想知道泉水从什么地方流出,野果边上有没有刺猬的洞。想知道高处有什么,想知道高处的高处还有什么。
藤直不起腰,它需要挂在什么东西上。藤做的事情叫作借力。它认为所有的地方都是肩膀。它爬过石头、树和草的肩膀,然后向上爬。藤被庄子的故事吓住了:树越成材越近刀斧,树一旦刚劲挺直就成了床,供人坐榻,成了桌椅板凳和皇帝的案子,树不读书也被迫充当书架。藤是明白人,树成了材也不过是大立柜,变成夹肉的筷子自己却吃不着。藤以不材自喜,它要做一个山野流浪汉,东奔西走,居无定所,就这么办了。
藤不开花,它情愿寒碜,像穿褐色雨衣的药农。在雨里,藤的衣衫像石头一样黑湿黏滑,不开花。植物开花,只是一个富贵的梦想。花开过,花瓣被风揪走、被流水偷走,花记不住自己到底有几个花瓣。开花的树多少有一些矜持,像做家务的男人,更像粉墨面世的梅兰芳。藤没有开花的基因,也罢,不开就不开。藤假如开了花,必定妖邪,像身怀杂种的茨岗女人。藤把开花的力量变成皮革般的纤维,坚韧不拔。
中国的文人画里,写藤见到笔墨功夫。毛笔先天适合写藤,藤之老劲虬顽,以墨之滞迟枯涩应对之。黄宾虹把笔墨最上境界称为“融洽分明”。他的画语录常说笔法,笔分八面是黄宾虹的标志性言论,但他的画最好的地方仍在墨法,茂朴华滋显示黄墨的神力。有画家研究黄宾虹一辈子,不知他作哪一种皴(cūn,国画的一种技法)法,我说黄宾虹山水无皴法。他问是何法,我说不告诉你。画藤也无皴,见清楚笔法,所谓线。朱耷画荷茎与藤何其相似,只是墨性不同。毛笔的线——齐白石称运笔要迟,石鲁的线却飞快——在画藤时显出疾徐枯润,显示毛笔的霸蛮,齐白石说毛笔可夺天工。一般画家不画藤,也画不了藤,他怕别人说他在画蛇或画井绳。徐渭是墨藤祖先,其藤怒而刚烈。齐白石的藤显露金石章法。藤在文人画里上了厅堂,化大野为大文。文人画的藤叛逆,臣服朝廷的人肯定不画藤。藤在笔墨之间不止纠结,是不求纠结而纠结自来。大师的墨藤肚子里有火,是身在江湖而不屑江湖,是好纸好墨,是不皴,是仿家画不来的黑道道。藤是国画里的美人。
就这样,艺术远离着生活。在所谓“生活”里,藤变成屁股下的椅子,被屁熏得油汪汪的黄。藤是蛮人孟获的盾,是西南少数民族孩子上学路过的桥梁,是供养苔藓、昆虫的共生体。森林里,藤比树烂得慢,它属于筋一类炖不烂的东西。藤是高加索山民采野蜂蜜的梯子,它见过无数采蜜人摔进山谷。
(有删节)
【注】[鲍尔吉·原野]中国当代作家,蒙古族。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篇散文以“藤”为线索,抓住“藤”的特征,从不同角度写出了“藤”的个性和精神品质。 |
B.文章第3.4自然段采用了对比的写法,将“藤”跟树、植物的花和开花的树对比,表现了“藤”“以不材自喜”和“情愿寒碜”的特点。 |
C.藤是明白人,因为它明白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不能和树比伟岸,但在国画里是美人,能上厅堂,能化大野为大文。 |
D.文章第5自然段作者不惜笔墨写文人画藤,是着重指出要抓住藤的特征个性去认识和表现藤。 |
E.没有笔墨功夫的画家是画不了藤的,他怕别人说他在画蛇和画井绳。徐渭是墨藤祖先,其藤怒而刚烈。在中国画里,藤是叛逆的代表。
请阐释“艺术远离着生活”的含意。
(3)作者说藤虽不是树不是根,但它更愿意选择做一根藤,为什么?请作简要说明。
文章借藤表现了作者的人生态度。请选择一个角度,结合你的生活经验谈谈感受。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血脉中的回声
我的祖父是一个爱读《三国演义》的人。
他是一个略识文字的农民,读过几年私塾。可是后来,却成了一个乡村屠户,一个与时局毫无关联的乡村手艺人。
祖父天生是个军人坯子,生得膀粗腰圆,体型彪悍威武,俨然古籍里的壮士。祖父成长的年代,正是乱世,军阀混战,中原大地狼烟四起,故乡亦是一块烈士喷血的战场。祖父一直梦想从军,却一直没有做成军人。他曾经两次投奔军营。第一次,他走到红军正在招兵买马的镇上,还穿了几天军服,可还没有走上战场,身体一直像牛一般壮实的祖父竟然莫名其妙地生了一场大病,他被送回了故乡。第二次,祖父走了几十里路去投奔红军,可正遇上军营已按计划招满了人,暂时又没有足够的粮草养活更多的人,花光了盘缠的祖父和乡亲无奈只好返回故乡。从此,娶妻生子,种地杀猪,直到终老。
行伍参军的梦想破灭以后,祖父托人买了一套《三国演义》,花了三块半银元。这对他来说,是一笔不菲的开支。至今依然健在的祖母每说到这事就愤愤然:“这老棺材!”
遥想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一盏昏黄的煤油灯下,我那年轻的祖父劳作之余,床上披衣坐起,拿起其中的一卷,小心打开昨夜折叠的地方,又开始了对《三国演义》的阅读。满纸的烽烟四起,而深夜展读的祖父如坐拥江山的君王,所有的文字都化为英雄和美人,城池和兵马,刀枪剑戟和时运玄机。屋内半夜沁凉,而纸上正与马超厮杀的许褚裸露的背上热气腾腾。窗外雨声潺潺,而书中喊杀声震天……身边的祖母在睡梦中发出了一声不满的嘟囔声,而祖父用手沾了点儿口水,把书翻到了又一页。窗外天色微明,而祖父依然沉浸于掌上的春秋,毫无睡意……
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几欲颓败的中国乡村,故乡的一幢老宅子里,祖父享受着浩大的精神盛宴,与千年前的英雄风云际会。这个满怀凌云壮志却时运不济的年轻农民,他现实中未竟的梦想在书中得以一一实现。凭着一套《三国演义》,祖父的日常生活变得无比生动起来。我仿佛看见灯光下祖父嘴角毫不自知的笑意,他满是血丝的眼睛变得无比光亮。
而现实中命运对祖父的捉弄远没有结束。“文化大革命”爆发,太祖父被定为“地主”而气绝身亡,而祖父则被五花大绑,跪倒在全村人的面前。带刺的篾片,一次又一次抽打在他被剥光了衣服的脊背上。他宽阔的脊背,顿时血肉模糊。周围振臂高呼声震天,而祖父一言不发。人们突然发现,当年那个血性汉子,瞬间变成了一个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可怜虫。
祖父对所有人的辱骂都逆来顺受,哪怕对三岁的孩子都笑脸相迎。就这样,他隐忍地活着。而此时,唯一能给祖父带来安慰的,恐怕就是他年轻时候日日阅读的《三国演义》。听祖母讲起,他有时整夜整夜地阅读《三国演义》。
风吹动着眼前的煤油灯,灯光危险摇荡。床前祖父的阴影沉重如山。他被鞭挞过的脊背隐隐作痛。他把头再一次地投进《三国演义》的纸页中。在祖母的描述中,祖父一直沉默寡言。
终于在七十年代末,祖父把全家带到了安全地带。经过长达十数年的忍气吞声,祖父晚年脾气变得暴烈无比。他的意识里似乎总有一个远比他强大的对手,他想打败他,而他根本看不见对手到底在哪里。他的焦躁和暴烈即由此而来。但祖父疼我。他面对我时的眼神里总是充满了他难得的慈爱。他还给我讲《三国演义》:“只见张飞倒竖虎须,圆睁环眼,手持蛇矛,立马于桥上,厉声大喝:‘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声如巨雷……”“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一个个平常的夜晚在祖父拿腔拿调的声音中陡然变得充满悬念,意味深长。黑夜之中,听着祖父的鼾声,我睁大着眼睛,对遥远的历史,充满了向往……
几年前,我在老家的柜子里翻到了那剩下的六本《三国演义》。经过时间的浸淫濡染都成了酱色。一些页码还保留了祖父当年的折痕,揭开有簌簌的脆响。
我双手捧着这六本《三国》,就像捧着一件圣器,一件传世的珍宝。
曾经几次差点梦见祖父。我看到了他的背影,身体依然魁梧彪悍,正向前疾步行走,正是我少年见到的模样。我在梦里拼命喊他,他总不肯转身。我的喊叫声越发凌厉,可祖父越走越远,转瞬不见。在梦里我绝望地哭了。醒来,满脸全是泪水。我索性披衣坐起,任凭泪水在黑暗中横流。
今夜,我又想起我的祖父了。我小心翼翼翻开六本残本《三国演义》,以此感应祖父的魂魄,在字里行间寻找他辗转的轨迹。
祖父——
我轻轻地唤了一声。我顿时听见了我的血脉中传来巨大的回应声。
请概括“我”的祖父的形象特点,并简析。
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为什么说这套《三国演义》“像一件圣器,一件传世的珍宝”?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对本文的标题,有人认为应改为“《三国演义》之祭”更妥,也有人认为还是原标题好,你的意见如何?请做探究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叩土问土
石红许
①那一堵堵泥土筑造的高大墙壁,一扇扇镶嵌其上排列齐整的窗户,像历史老人从宋元一路走来,慈祥地注视南来北往的客人。远远望去,灰墙黛瓦,呈圆形、方形或八角形等,气势恢弘。这就是我在永定目睹的土楼,依山就势,青岫环抱,溪流淙淙,苍翠掩映。
②“土”,往往让人与落后、蛮荒联系在一起。穿行在振成楼、福裕楼、奎聚楼、如升楼、景阳楼等楼之间,我惊叹土楼的奇特造型,惊叹客家人的伟大创举,更惊叹灿烂的中华文明成为世界遗产的绝唱。对“土”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知,至少我不再对“土”抱有成见,而是感受到土的厚重、土的温暖、土的魅力。其实,土鸡蛋、土菜馆……早已扯起经幡招展“土”的宣言。
③土,原来也可以创造潮流。
④客家人逃离战乱灾荒从中原迁徙南移上溯于唐。千百年来,在闽粤赣边界筚路蓝缕,繁衍生息,他们的血脉里想必流淌着“抟土作人”基因,竟然能把土运用得如此有声有色,甚至令某个超级大国虚惊一场,令各种肤色的人纷至沓来。客家人随遇而安,以土楼的姿势站立成了主人的身份,敞开胸怀迎接八方来客。
⑤站在振成楼前,山风呼呼吹来远古的声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土楼幻化成一幅经典的画面:在诗经那个时代,坐拥北山的君王万人颂戴,身后是如同土楼一样用泥土夯得结结实实的坚固城堡,狼烟滚滚,烈焰熊熊,进可攻退可守,谁人能敌?与另一幅画面交叠重置:坐落西北边陲的楼兰古国遗存已是一片墙垣土堆,风沙万里长,成为不朽的丰碑,土在那里透露出苍凉悲壮。
⑥绕圆形土楼低头寻觅、思考,我总觉得,它最初的设计建造一定和战争有关,围起的土楼显然更安全。“防”是土楼的一大特征,它具有防御、防火、防震、防寒、防暑功能。“排”是土楼的又一特征,它具有排风、排烟、排水功能。“聚”是土楼的另一特征,它具有聚贤、聚财、聚精气的功能。
⑦土,原来可以如此壮丽。
⑧在城市,我们走的是水泥路、柏油路,皮鞋常常打理得一尘不染,曾经非常懊恼的土路如今在城里已不多见,怕是只有去农村才能沿着一条土路踏踏实实走上一走。我们总以为土可以尽情挥霍、任意消受,看来不是这样。曾读过一则以土作礼物的新闻,2005年陕西秦兵马俑博物馆向连战赠送“秦土”,真可谓“一抔古秦土,殷殷故乡情”。“入土为安”、“落叶归根”、“故土难离”、“缅怀故土”是炎黄子孙割不断的情怀、解不开的情结。当一个漂泊的游子回到阔别多年的故园,掬一捧土,跪拜大地,会情不自禁泪流满面。因此,不难理解神州大地村村设有社公庙,社公乃土地之神,对社公的祭祀,就是老百姓对乡土国土的一种深厚感情,他们用最淳朴的方式拜土、祭土、谢土。土,牵扯着每一个中国人的魂魄。
⑨很想亲历土楼破土动工的仪式,我认为,除了欢庆的场面,它一定比普通民房的奠基来得更庄严些。既然是破土,从情感上来说,我的理解是:不破不立,破裂与修复是相对的。破土是要有诚意的,是要感恩的,应该在严格甚或刻意繁复的程序下进行。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基,试想,好端端的土,人们为了自身的利益肆意去破坏它,打搅它的平静,不说点感谢之类的甜言蜜语,怎么过意得去?
⑩土是土楼的总导演,以灰黄的色泽把土楼梳妆打扮成展示地方文化的主角,将一方山水演绎得异常灵秀、耐人寻味。土是古代八音之一,难怪作家陈世旭说,土楼像埙一样,是一首凝固的土的古歌。
⑾土,原来还是一首歌。
⑿我悄悄登上洪坑村的一座四层土楼,一层一层漫步,顺手摸一摸土墙、拍一拍木质扶栏,深深呼吸土楼散发的古老气息,仿佛有哪一间小土房是为我设置的、一直在那里等我斯斯文文走进去。我觉得,这样才算真正贴近了土楼,贴近了古老的文化。在土楼的回廊上,我的脚步尽量迈得很轻很轻,生怕不小心弄痛了她的肌肤,惊醒了她的梦境。我想,不晓得在土楼睡一宿是什么感觉,土楼的日常生活是什么滋味,听说“土楼的夜晚特别短”,是真的吗?
⒀我相信,至今仍然生活起居在土楼里的人,是一群幸福的人。土是辽阔的地平线,在这里,它一改常态,挺立腰杆,呵护子民。住在四面环土的屋檐下,与土为邻,与自然融于一体,接地气,通天脉,人一定觉得很踏实、舒适、安逸、清净、宁静。
⒁面对土楼,我对土的理解,如绵绵松软的土壤经过时光的过滤,在慢慢升华。
简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1)土楼像埙一样,是一首凝固的土的古歌。
(2)生怕不小心弄痛了她的肌肤,惊醒了她的梦境。
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永定土楼的特点。
文章最后一段,作者面对土楼,说对“土”的理解,在“慢慢升华”。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
地泉之灵
林子
①十月。一场秋雨。
②天空像是打了蜡,蔚蓝而明亮。在群山怀抱之中的桂林兴安,更加明朗开阔了。秋风的水袖把许多的浮华、喧嚣、缀饰静静扬弃。山舒缓,似清淡的水墨画卷中的留白;水吟唱,像秋日醉人的醇酒;云柔软,还原为儿时记忆中的手绢。是的,从钢筋水泥筑就的城市,到达山水之间的时候,心,也实现了一次飘然的出走。放下所有的牵绊,如同赴一场约会。读一册山,念一卷云,随风飘然,与云嬉戏。秋天,我们真该遗忘一回,站在山水之侧,尝试舒展开目光的翅膀,去品味秋天的空旷、寂寥、神秘。
③来到山裙水袂之间的灵渠。突然有恍然如梦的感觉,突然生出乡愁的幽渺。想着清澈美丽的漓江水,是从灵渠流淌过来,再看享有“世界奇观”美称的灵渠之水,怎么看都像一部百读不厌的素书。她婉约,曼转,不骄不躁,不愠不喜,用柳暗花明的故事,引你进入一种百转千回的境界。听任着心灵被水中的绿草牵系,在绿草萋萋的水湄着陆。突然想起白居易“米泉之精”的诗句。“米泉”,指的是酒。用“米泉”称酒,该是多么洒脱而陶醉!而酒不醉人人自醉。看到灵渠,心底突然冒出两个字:地泉!在历史的土壤和积淀中,万斛泉源,潺潺流淌。这是多么厚重而飘逸的精灵啊!
④回首过往,灵渠曾引导过诸多千帆望尽的舟船,也曾有过千百度众人追寻的风光;她滋养土地,济世济人达两千多年。今天,她安详得就像一位见惯世道兴衰而不惊不喜,安然避世于山野的隐者,从容淡泊于海阳山下,悠然独饮时光泡制的清清泉铭。更像一只大隐于市的鹤,是的,我也突然聊发白日狂,梦见一只千年白鹤,梦见一道激越灵巧的白翅凌空。这就是灵渠的魂魄呵。她连着地气,张望天空,一步步盈盈而蹈于泉脉和地脉之上,像佛陀地涌金莲,惹人惊叹而静思。这也是生活的诗,每一字每一句都从土里冒出来,弥漫开来,荡漾而去,导引着你一起去体认着那一份份宽阔、坦荡、从容和深邃。
⑤地泉之灵,使我感到股股泉眼在心底静静开凿,深深被这无与伦比的设计和灵思感动。开凿灵渠,古人先在湘江中用石堤筑成分水铧嘴和大小天平,把湘江隔断。在铧嘴前开南北两条水渠,北渠仍通湘江,南渠就是灵渠,和漓江相通。湘江上游,海河流来的水被铧嘴一分为二,分别流入南渠和北渠,这样就连接了湘江和漓江。灵渠选择在湘江和漓江相距很近的地段,这里水位相差不大,水势平缓,便于行船。于是,便有了美丽的相约与离别,有了亘古的传奇和现实。灵渠,婀娜蜿蜒于起伏的青山碧水,联姻湘江、漓江,沟通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滋养出一代又一代流光溢彩的繁华。
⑥灵渠的不朽,在于非常之“灵”。其中的每一块石料,每一道石缝,每一个细节,都是天衣无缝地配合与交结,才使枢纽的每一个环节都通灵般地经得起长期风雨的侵袭、流水的冲击,成为屹立两千多年的“神灵”。当然,灵渠能够保存到现在,除了它自身的坚固之外,显然还与一代代人对它的精心保护分不开。灵渠的“灵”,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魂灵。现代的灵渠,用依然不变的灵气和谐演绎着时光的走向、历史的延伸。面对灵渠,面对挥手指点江山的铧嘴,你可能会感慨,强大与弱小是没有绝对的界限的,堵与疏,急与缓,往往就是挥手之间的力量。很多的事,拐个弯或许就海阔天空,万里无云。很多时候,或许绕一下路,前方就一笑见天。此时,灵渠像明亮的眼,凝视着我们,教导着我们:把内心放在水中,慢慢清洗。淘洗多余的存储,让尘世的灵光照亮内心的圣洁和单纯。然后,再让心与心靠近,让心灵相通。我想,这也正是地泉千年不变的灵魂所系吧。(有删改)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A.灵渠至今依然完好无损,固然在于它无与伦比的设计和天衣无缝的施工,也与人们的精心保护有关。 |
B.漓江水从灵渠流淌过来,牵系着心灵在绿草萋萋的水湄着陆,给人一种厚重飘逸的感觉。 |
C.当海阳河流来大水时,通过灵渠把洪水排泄到湘江故道,保证运河和行船的安全。 |
D.灵渠更像一只鹤,凝聚了两千年来直冲云霄的胆识,铸就了智慧和底气的魂魄。 |
E.“十月。一场秋雨。”简洁明了而意味深长地交代了时间,营造了凄清落寞的氛围
本文主要写兴安灵渠,而第②段为什么用较多的笔墨来写雨后秋景和作者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④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最后一段说“面对灵渠,面对挥手指点江山的铧嘴,你可能会感慨,强大与弱小是没有绝对的界限的,堵与疏,急与缓,往往就是挥手之间的力量”,给了人们什么样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作者看来,用“地泉之灵”作文章的标题。它又“灵”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童话
公纸木
礼堂里挤满喧闹的人群,大多是父母带着衣着鲜艳的孩子。他们笑容满面,尊敬地看着走上台的世界上最优秀的童话作家。
“诸位,”作家在台上的木制凳子上坐下来,凳子用鲜活的树木做成,上面甚至开满了还没来得及凋谢的紫色小花,“感谢你们今日的捧场。如你们所见,今日之后,我就会离开了。”他留着翘起的棕色小胡子,这让他看起来滑稽而可笑,但他的脸庞是年轻的,闪现出一种独特的,很有魅力的光芒。
“今天,我将为你们讲述一个最动人的童话故事,这本是属于我一个人的秘密,不过现在,我将与你们分享它。”台下的孩子们眨着眼睛,安静地听着作家接下来的话。
“如你们所见,现在的我是成功的。”作家摸了摸他的小胡子,然后撩开右裤管,从里面显出一小截金属的柱状物来,“不过二十年前,我刚十岁,我从高处摔下来,失去了右腿。我很早就没有了父亲。母亲为我买了轮椅,不过我不喜欢,我把自己关在屋子里,除了食物和水,拒绝见到任何东西,包括我的母亲。”他低低地讲述,声音像老留声机里转动出来的一般。
“我的母亲想尽一切办法逗我开心,不过都失败了。她很难过,告诉我,上帝还是眷顾我的。当然我没有相信,现在想来,我应该很让母亲伤心。”他的神色悲伤起来,好像陷入了那段并不愉快的回忆,“我不想看到亮光,我不开灯,拉上窗帘,拒绝看到外面的世界。”
“我一直以为这样的生活将永远伴随我。直到有一天——”他的声音欢快起来,脸上的表情也变得愉悦了, “我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情。”
“我的母亲大概是怕我做出不好的事情,就将整扇门拆掉,换成一种半透明的白布。”
“直到有一天晚上,我从白布里看到一朵花的影子,月光洒在白布上,我看着她的影子一点一点变长,就像人类长高一样。她发现了我,向我点头问好。
“这是一个秘密,我没有告诉任何人,包括母亲。那天以后,院子里来了很多客人。”他看起来十分快乐,“小鸟、松鼠、天鹅、野猫、猎犬、刺猬,还有一只独角兽。院子里很热闹,我就在白布后面看他们的影子。”
“我听蛐蛐的演奏,青蛙的梦想,野马的恋爱,金鱼的牢骚……不只是动物,还有精灵。”
他道, “他们在我的白布面前跳跃,虽然我没有走出去,看不到他们的颜色,但至少也不那么孤单了。”作家看了看礼台下的孩子们,微微笑起来:“不过这还不够奇妙,完美的童话里应该还有仙女。”
“那时候我已经不再悲伤,不过仍然役有跨出屋子。那天晚上月光也非常美,我坐在书桌前,看到一个美丽的影子,她的裙摆很长,头发上缀满小花,看起来非常美丽。她对我说话,她说:韦伯,喜欢这个童话吗?”
“唔,我当时不太明白她的意思。我问她能不能治好我的腿,她说不行。我很沮丧,认为童话都是骗人的。但她对我说,上帝还是眷顾我的,否则就不必为我创造现在的童话了。”
“奇怪的是,同样的话,由仙女说出来,我很自然地相信了。仙女告诉我,上帝创造的童话到此为止,从今以后的童话,应该由我自己创造。”
“那晚以后,门前的白布再也没有童话故事了,精灵和、那些客人都消失了。我难过了好几天,认为上帝停止为我创造童话了。我把白布拉下来,我开始自己写童话,当然,我也走出了院子。”
“从白布蒙上到落下,一共用了十年的时间,上帝为我创造了十年的童话。”作家深深地看着台下的人, “我也用了十年的时间,将过去看过的童话,为你们写下来。”
“这故事听起来是如此不真实,我认为当我说出来的时候,就可能被人当作疯子。”作家叹了口气,他的神情愉悦又哀伤,“但我将这个故事说出来了,这是我的秘密,我认为这是我听过的最美的童话。这也是我为你们讲述的最后一个童话。”
礼堂下先是沉静片刻,然后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作家站起来——用一只假腿,他优雅地冲台下行了一礼,径自走下了台,离开了礼堂。
然而一个突兀的、不合时宜的声音响了起来: “得了吧。” 那是一个年迈的戴着听诊器的医生,他是作家的私人医生。他从座位上站了起来, “这算什么童话,我有另一个童话,诸位不如听一听。”众人疑惑地看向他。
“二十年前,有一个美丽的妇人找到我,她的儿子摔断了腿,不愿意见任何人。这位母亲很焦虑,希望我能想想办法。”“原谅我吧,那时候我也没什么好法子。我告诉她,孩子们都是喜欢童话的,不妨用童话的力量帮助他。”他转过身,面向众人: “上帝不会眷顾任何人,那只是一个谎言。”
这话真残忍,像是毁了所有孩子的梦想。但又含着一种莫名的心酸的爱意。
作家走出了礼堂,太阳照在他尖尖的帽子上。他的母亲,满头银发的老妇人正微笑着看
着他。他走过去,重重地拥抱了妇人。“谢谢你,妈妈,我把你的童话送给了所有人。”他笑起来,“我爱你。”
他看着面前妇人脸上的皱纹,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她就不再年轻了。但她是从什么时候起,开始搬弄花草,养起小动物?她的手因为常年缝制各种童话中的布偶生满茧子,她不再美丽了。如果不是那一晚,仙女的声音如此熟悉,他一辈子都不会发现这个秘密。
谁说世上没有童话?他的母亲用了一生的时间,以青春美丽为代价,为他创造了一个最动人的童话。
(选自《青年文摘》2014年第2期)
结合文章,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
A.在儿子遭遇人生的重大打击后,母亲对儿子说“上帝”还是很眷顾他的”,这是母亲在儿子自卑时为鼓励儿子说的,是真话;而医生面对众人说“上帝不会眷顾任何人,那只是一个谎言。”这是医生向观众提示真相、赞美母亲的伟大而说的,是善意的谎言。 |
B.医生对作家的不幸和母亲的艰辛深表同情而“心酸” ;对作家的成功与母亲的伟大的赞美与钦佩而充满“爱意” ; |
C.为了鼓励遭遇人生重大挫折的儿子,母亲用了一生的时间,以青春美丽为代价,为儿子创造了一个最动人的童话。 |
D.医生虽然明知会“心酸”地毁了所有孩子的梦想,但又不得不充满“爱意”说出事情的真相。 |
E.文章结尾说母亲为他创造了一个最动人的童话说明,医生讲的有关母亲的故事是不真实的,只是为了安慰儿子而特意编排的一个善意的谎言。
第二段对凳子作细致描写有何作用?
文中为何要写医生?
纵观全文,作者为什么以“童话”为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小题.
流年(节选)
彭学明
①我家的吊脚楼,是隐没在一片翠竹丛中的。
②竹,是湘西最常见的植物,竹在湘西,最受欢迎。正像一粒火可以燎原一样,一根竹可以发遍千山。它预示着兴旺的人丁,预示着蓬勃的生命,预示着财源的茂盛。因此房前养鱼,屋后栽竹,是湘西人最乐意做的美差。
③我家的竹,是母亲和妹妹在修了小屋后栽的。那年,母亲从一个亲戚家挖来两根楠竹栽下,第二年,就变几十根了,第三年,就变几百根了。转眼,就是绿蒙蒙的,一大片了。风一吹,绿意一片片招摇,一片片倒伏,绿色的声音从屋顶上沙沙响过。茂密的绿色,生长出茂密的诗意,温柔而坚挺。坚挺的是齐刷刷拔地而起的身姿,温柔的是整齐齐俯首而立的头。阳光落在翠竹上,阳光是绿的。鸟翅落在翠竹上,鸟翅是绿的。母亲和妹妹的歌声落在翠竹上,母亲和妹妹的歌声是绿的。霞光烧过的时候,母亲和妹妹,总会坐在吊脚楼的坪院里,看绿竹枝头百鸟跳跃,听绿竹枝头百鸟和鸣。那被霞光和绿色染过了的鸟声,一声比一声脆,一声比一声甜。特别是一场春雨过后,当竹笋像诗歌一样,从竹林里密密麻麻地冒出来时,母亲和妹妹听得到竹笋破土的声音,听得到诗歌激动的喘息。那诗尖尖的,小小的,一圈一圈、一寸一寸地从地里旋出来,带着一点点叶芽,含着一点点嫩壳,像成千上万只鸟嘴,对着蓝天,唧唧合唱。
④我家的吊脚楼,建起来很简单,也就是在小木屋的两头,各接了一排厢房。也就是说,两头各接了两间悬空和吊脚的楼房。小草一样的母亲,被生活的大山重压了一辈子,她也该在宽敞的吊脚楼里,轻松而敞亮地过她的晚年了。
⑤像一个抱着双手,单腿独立,靠在墙上,望着远方的思想者,我家的吊脚楼,也正背依青山绿水,默默凝望。凝望沧桑的岁月,凝望新生的希望,凝望母亲远去的凤凰。是的,母亲像凤凰一样远去了,母亲的吊脚楼却地久天长地留了下来。吊脚楼的一些章节,吊脚楼的一些画面,吊脚楼的一些质地,都带着母亲的体温,在民间闪光。
⑥开始,我家的木窗都是简单地把十几根木条,一根一根整齐地隔开,留出空隙,透出光亮。母亲从外面请来最好的木匠,把窗子和门,都重新改成花格的,雕上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刻上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把呆头呆脑的木头,硬是变成了一本有生命、生活、生气及艺术的活画图。你看,门框上刻着的草地和树丛里,有一只鹿,有一群蜂,有一只猴浑然地连在一起,那意思是“一路封侯”;门板上的一株腊梅怒放着,有一只喜鹊停在梅梢,就是“ A ”。而窗格上雕刻的鲤鱼、雄鸡、牡丹、百合、蔬菜、瓜果等万事万物,都栩栩如生地表达着年年有余、百年好合等吉祥的愿望。母亲,真是人间最伟大的写手,任何作家艺术家,都在母亲富于诗意的想象里, B 。
⑦吊脚楼下悬空的两个厢房里,母亲在一个厢房安上了碓、磨,在一个厢房堆放着杂物和柴火。久而久之,那里就成了母亲另一个劳作的空间。舂碓时,一只脚在踏板上使劲一踏一放,碓头就高高扬起,高高落下。人在踏板上起起伏伏,谷在碓窝里越舂越烂。把舂烂的谷米在筛子里一筛,壳是壳,米是米,干干净净。母亲舂碓时,还拿着一根长长的竹篙,竹篙上装着一把弯弯的棕树叶杆子,边春边用竹篙搅拌碓窝里的谷米,以便受力均匀,把所有的谷米都舂到。母亲在踏板上左右摇晃的身影,母亲边踩踏板边搅匀谷米的姿势,是那么的协调,那么的匀称,那么的优美,简直就像一个天才的舞蹈家,在跳一种别开生面的劳动舞。是的,这是劳动,这是舞蹈,这是母亲的劳动、母亲的舞蹈,是母亲奉献给世界的最质朴伟大的舞蹈。其实,母亲又何止是一个天才的舞蹈家?她脚下踩着的那个踏板不是一把琴吗?她手里拿着的那根竹篙不是一张弓吗?她一弹一拨的声响,不是世界上最动听的音乐吗?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乡村音乐演奏家!
⑧母亲就在这样的舞蹈和音乐里变老变瘦,我们就在这样的舞蹈和音乐里变美变俊,日子就在这样的舞蹈和音乐里变富变好。从流浪的屋檐,到暂住的油坊,从简单的仓库,到温馨的小木屋和宽敞的吊脚楼,我历经艰辛而终获幸福的家,像小小的一滴水,反射着时代的光辉;我看似奇崛但却快乐的平民生活,像淡淡的一点绿,映衬着这个时代的底色。时代在变,家也在变。家,国,和时代,是一根血脉上的同一个细胞,相亲相爱,相生相息。正像老母亲说的,好的国家社会,好的时代年头,都被我们赶上了,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赏析第3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第6段两处空格应该填入的成语分别是:
A B
吊脚楼是作者描述的重点,对此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第1段独句成段,点出了“我家”的吊脚楼的位置,创设意境,引起注意。 |
B.第2.3段描写“我家”的竹,翠绿而生机勃勃,衬托了吊脚楼的美好。 |
C.第4段中划线的“也就是”一词表明“我家”吊脚楼的搭建十分容易。 |
D.第6段详写了门上的雕刻,意在突出母亲对儿女“封侯”的渴望。 |
E.第7段描写了母亲在吊脚楼下的厢房里劳作的场景,朴素而富有诗意。
F.第8段表明我家的生活越变越好,宽敞的吊脚楼是母亲晚年的安身之所。
在第⑥⑦段中,作者都将母亲比作了艺术家,在内容和感情上有什么不同吗?请对此加以分析。
文章题目为《流年》,但是这个词在文中并未出现,作者为什么以此为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故乡草 刘翠婵
①这个时节,草是村庄最新鲜的主人,它惬意地盛开,有点乍乍乎乎。各种各样的草竞相开放,比花儿还要热烈。有的草小得只有米粒大,挤挤挨挨偎在一起,一个春天长下来,还是那么小,看着人心生疼。有的草大大咧咧地长,一个晚上不见,就会蹿出老高。后院一堵不大的矮墙上,就有十几种草在这里聚会。
②村子是离不开草的,人和牲畜都离不开。如果没有稻草,就长不出稻谷,没有稻谷,一年的希望又在哪里?如果没有各种各样的草,牛吃什么羊吃什么猪又吃什么?鸡鸭鹅不怎么吃草,但有草的地方,就有它们肥沃的粮食,各色虫子、蚯蚓随时恭候着它们的到来。
③稻草香甜。稻谷在草叶上扬花、抽穗,凝结一年的希望,从嫩绿到金黄,村人忧心忡忡地牵挂着。当金黄来临,村庄就丰硕,香喷喷的气息萦绕在村头村尾,像村口溪流哗哗的碎语,止也止不住。稻草在我心里是一种有温度的草,它恰到好处地温暖了我童年的许多个冬天。那时夏天收割完,每家每户都会在稻草堆里挑出一些长得好的草杆,晒干后扎成草垫,待到冬天铺在席子下,就暖和了。
④盛开的草,漫山遍野站着,站成村庄一季一季的依靠。很多不知名的草,长在村庄之上,墙头、瓦顶、乱石堆,无处不在且长势良好。长在屋顶上的草带着一身的侠气,春归时醉享天涯春风,夏日里骄阳烈焰缠身,挺到秋来又要饱尝风霜雨雪,冬临就化作檐角的一撮泥土。这样的草,孤独地长在高处的瓦上,是藏在村庄深处的魂魄。死了一拨,瓦就黑上一层,村庄就在它们一次次死去活来中渐渐老去。
⑤一些废弃的墙头上,每年都有不同的草在长。生在废墟上,便是野草了。伫立风中,它们的命运并不会随村庄的命运起伏。除了神,只有野草可以在废墟上歌唱。
⑥有了盛开的草,村子就像有了一件压箱子的衣料,大太阳底下一抖,就会抖出许多难言的气息。
⑦草的一生是一个四季轮回,村人的一生是六七十年或七八十年。村庄的一生又是多长?我以为,所有的村庄都应该是长生不老的。可是我看着它渐渐不在了,最初是人声在这里低落下去,接着是牲畜开始稀疏,最后是草爬满了老屋的许多角落。在屋里盛开的草,丧失了平原上的芬芳,因为此时的它已是荒草。
⑧村子里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在沉睡中死去,这对他来说是一种最得体最幸福的死法,不用劳烦子女们奔波,不用拖着疲弱之躯苦等油尽灯枯。村庄又少了一个人,村上的草又多了一棵或一丛。老人们总说自己的命和草一样贱,到头来只有草可以做最后的陪伴,在灵魂没入土地的时候,一生的凄苦都化作了来年坟上青葱的草叶。
⑨草是有来生的,无论死得多么难看,春风一点染,它就又是芳草了。村庄和村庄上的人们没有来生,一旦离去,永不回头。
文章第①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在作者笔下,稻草具有怎样的特点?请概括说明。
文章第⑤段写生长在废弃墙头上的野草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本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文简要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水稻的谦卑
杨春山
①贴紧土地,是一种让灵魂匍匐前进的方式。水稻始终以谦卑的姿态呈现在土地上,没有艳丽的花朵,没有高悬的果实,却默默滋养着城市与乡村,滋养着人们平静的生活。年复一年,光阴流逝,乡村的容颜已改,只有谦卑的水稻,依旧在土地上淡淡地飘香。
②红土高原上的乡村是谦卑的。它用贫瘠而朴实的土地接纳了水稻,接纳了这种庄稼的生长。水稻也秉承了红土高原的品性,不事张扬,沉静地向着土地深处扎下根须,在阳光下显露出真切的面容。
③盛夏的夜晚,月光如水,悄悄地走向稻田,坐在田埂边,听遍野的蛙鸣协奏,是一件惬意的事。这时的稻田,是静谧的。而水稻就像是一个淡雅的女子,穿着一袭绿裙,躺在沉寂的田野里想着自己的心事;金秋的清晨,微曦初露,轻轻地走进稻田,漫步阡陌间,看灵巧的蚂蚱蹿跳,是一件幸福的事。这时的稻田,是丰盈的。而水稻就像一个朴实的农妇,穿着一身布衣,站在广袤的田野里守着自己的家园。
④水稻的谦卑是一种宿命,人的谦卑则需要一种顿悟。人们总是期待着向人生的高处行走,而水稻却憧憬着向土地的深处挤压。它的生命力,只有和土地完美结合才能萌发,这让水稻贴紧土地的心思,有了最为生动的注解。
⑤稻田是一张铺开的大网,网住了农人大把大把的时间,和他们对丰收的期待。大片的稻田,是乡村的希望。炊烟袅袅,是因为水稻的滋养;睡梦沉沉,是缘于水稻的馈赠。水稻仰起面庞,是为了盼望风调雨顺;水稻俯下身子,是为了谋求成熟圆满。乡村和水稻紧紧拥抱在一起,让人们的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⑥谦卑,并不是自甘低贱。谦卑是一种宽阔的胸襟,是一种内敛的气韵,是水稻面对乡村的最深依恋。谦卑的事物,往往能够展示单纯和美好。如蚂蚁,用团结体现力量;如小草,用起伏对抗风暴;如游鱼,用慵懒诠释自由。谦卑的土地,心甘情愿接受犁铧的穿透;谦卑的水稻,心甘情愿接受镰刀的切割。犁铧和镰刀闪烁着冰冷的光芒,让土地和水稻感受到一种锐利的痛楚。春种秋收的过程,就是土地、水稻和金属碰撞的过程。人们总是会漠视脚下谦卑的泥土,而对金属投以敬畏的神色和贪婪的目光。土地和水稻的隐忍与厚重,在金属的熠熠光芒面前黯然失色。很多时候,我们会忘记了土地,忘记了水稻,去注视金属散发出的光芒。然而,正是谦卑的土地和水稻,不断地养育着我们,并且,从不向我们索取和提出任何要求。
7每一束稻穗里孕育的果实,都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命脉。水稻,就这样以隐忍和含蓄的品格,汲取天地的灵气,浓缩自然的精华,彰显生命的本质。它奉献出的粮食,是土地给予人们的厚赠。为此,乡村始终珍视着土地,珍视着水稻,珍视着柴米油盐酱醋茶,珍视着平平淡淡的每一个日子。
⑧谦卑的土地和水稻,告诉我们应该重视生命的本质,拒绝浮华,选择一种谦卑而真实的姿态生活。为了生活,我们可以步履匆匆,但需要保持着内心的淡定与从容;为了生活,我们必须放弃很多,但不能放弃人生的信仰与尊严。谦卑,就是一种蛰伏待机的过程,在蛰伏中提升能力、积蓄力量,为将来的萌发吸纳更多的地气与阳光。
9人的一生,应该像一株水稻,在土地的怀抱里生根,长叶,开花,结实。到成熟的时候,低下头颅,就能看到生养我们的土地,依旧是那样的谦卑、宽厚、隐忍和真实。(选自《人民日报》)
从全文看,水稻的谦卑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文章的题目为何用“水稻的谦卑”而不用“谦卑的水稻”,二者有何差异?
简要赏析第⑤段画线的句子。
本文虽写水稻,却多次提到“生命”“人生”等字眼,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谈谈你从中得到了哪些“生命之思”?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翡翠莲雾
林清玄
①外祖母家最后的一棵莲雾树,因为院子前面拓宽道路,被工程队砍除了,听说要砍的时候,树上还结满了莲雾。看到哥哥的来信,虽然我没有亲眼见到那棵莲雾树倒下,脑中却浮起一幅图像——莲雾树应声倒下,满地青色的莲雾在阳光下乱滚。
②从我有记忆开始,外祖母家前就是一个大的果园,种满荔枝、柿子、龙眼、枣子、莲雾等水果,因此暑假的时候,我们最爱住在外祖母家,每天都在果园中追逐嬉戏,爬到树上去摘水果。外祖母逝世很多年了,每次想起她来,自己就仿佛置身在那个果园中,又回到外祖母的怀抱。
③记忆中的果园所盛产的水果,和现在的水果比较起来是完全不同的,因为都是“土种”,大部分是长得细小而有酸味的。柿子比不上现在的肥软多汁,荔枝修长带些酸味,龙眼是小而肉薄,枣子长得还没有现在一半大,一点也比不上现在市场上经过改良的品种。
④只有十几株莲雾树是我印象最深的。树上结出的莲雾全是翠绿颜色,果实瘦瘦的,形状有一点像翡翠雕成的铃铛。但那种绿色是淡的,就着阳光,给人透明的感觉。这种土生土长的莲雾汁水虽少,嚼起来坚实香脆,别有风味。
⑤那十几株绿色莲雾树长得格外粗壮高大,柿子、荔枝树都比不上它,它大到小孩子可以躺在枝桠的杈上睡午觉。一串串累累的果实藏在树叶中,有时因颜色相同而难以发现。
⑥不知道绿色的莲雾何时在市场上消失,现在的莲雾都是淡红色的品种,肥胖多汁,但不管用什么方法吃它,总觉得好像是水做成的,少了莲雾应该有的气味,尤其是雨季生长的红莲雾几乎是淡而无味的。每次看到红莲雾,我都想起一串串的绿色铃铛,还有在莲雾树上午睡的一段记忆。
⑦由于舅舅们并不是赖着那个果园维生,多年来,一直让它任意生长,收成的时候总会送一些给我们家,有时表兄弟上台北,也会带一袋来给我。因此尽管时空流转,我和果园好像还维持着一种情感的牵系,那种感情是难以表白的,它无可置疑地见证我们一些成长的痕迹。
⑧又一年,因为乡道的开辟,莲雾树几乎被砍光了,只留下最靠屋子的一株。外祖母的果园原本是没有路的,后来为探收方便,在两排莲雾树间开了一条脚踏车可以走的路,不久之后,摩托车来了,路又开宽一些,最后汽车来了,两排莲雾首先遭殃,现在单向的汽车道也不足了,最后一株莲雾因而不保。
⑨听说要砍那株莲雾树,方圆几里的人都跑去参观,因为它是附近仅存长绿色果实的莲雾,它的树龄五十几年,也是附近最老的果树了。砍倒一棵莲雾树在道路拓宽时是微不足道的,对我而言,却如同砍除了心中的一片果园。我知道,再也不能吃到那棵树结成的莲雾了。
⑩我的表兄弟,近年来因为纷纷离乡而星散了,家园已不复昔日规模,家前的果园自然日益缩小,现在剩下的,只是几株零散的荔枝、柿子了。
⑪最后一株莲雾树的砍除不只是情伤,也让我想起品种改良的一些问题。现在市场上的所有水果无不是经过品种的改良,我幼年的时候是如何也不能想象现在竟有那么大的荔枝、龙眼、枣子的,然而这些新的品种,有时候味道真是不如从前,翡翠莲雾是最好的例子。
⑫有一回我在市场上买到几条土生的小萝卜,高兴得不得了,因为那些打过荷尔蒙、施过大量农药与肥料,收成时还经过漂白的大萝卜,只是好看罢了,哪里有小萝卜结实呢,可惜我们生长的是一个快速膨胀的时代连水果青菜都不能避免膨胀,结果是,品种不断改良,田园风味逐渐丧失,有许多最适合台湾气候和环境的品种也因而灭绝,这是值得担忧的现象。
⑬外祖母手植的莲雾树不在了,我只好把它种在心中,在这个转变的时代,任何事物只有放在心中最保险。我把它种在心灵果园的一角,这样我可以随时采摘,并且时刻记得,在这片土地上曾生长过绿如翡翠的莲雾,是别的品种不能取代的。
翡翠莲雾有哪些特点?
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虽然我没有亲眼见到那棵莲雾树倒下,脑中却浮起一幅图像——莲雾树应声倒下,满地青色的莲雾在阳光下乱滚。
请分析⑪、⑫两段在文中的作用。
结合全文,探究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情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方阳光
(1)四合房是一种闭锁式的建筑,四面房屋的门窗都朝着天井。从外面看,厚墙高檐密不通风。我是在这样关防严密的“碉堡”里出生的。这“碉堡”用青砖砌成,黑瓦盖顶,灰砖铺地,墙壁、窗棂、门板,没有一点儿鲜艳的颜色。即使天气晴朗,室内的角落里也黯淡阴冷。
(2)四合房的主房,门窗向南。中午的阳光越过南房,倾泻下来,泼在主房的墙上。开在这面墙上的窗子,用一层棉纸糊得严丝合缝,阳光只能从房门伸进来,照门框的形状,在方砖上画出一片长方形。这是一片光明温暖的租界,像一块发亮的地毯。
(3)然后,一只用麦秆编成的坐墩,摆在阳光里。一双矜持的小脚,走进阳光,脚边出现了她的针线筐;一只狸猫,跳上她的膝盖。然后,一个男孩蹲在膝前,玩弄针线筐里的古铜顶针。这就是我和我的母亲。
(4)如果有人问母亲:你最喜欢什么?她的答复,八成是冬季晴天这门内的一方阳光。我清楚记得一股暖流缓缓充进我的棉衣,我的毛孔张开,承受热絮的轻烫。血液把这种快乐传遍内脏,最后在脸颊上留下红润。
(5)在那一方阳光里,我持一本《三国演义》或《精忠说岳》,念给母亲听。渐渐地,我发现,母亲的兴趣仿佛并不在乎重温那些早已熟知的故事。每逢故事告一段落,我替母亲把绣线穿进针孔,让她的眼晴休息一下。大概是暖流作怪,母亲嚷着:“我的头皮好痒!”我就攀着她的肩膀,向刀的发根里找虱子,找白头发。
(6)在我的记忆中,每到冬天,母亲也总要抱怨她的脚痛。
(7)她的脚是冻伤的。做媳妇的时候,住在阴暗的南房里,整年劳作。寒凛凛的水汽,从地下冒上来,首先侵害她的脚,使之永远冰冷。冬天乍到,她的脚面和脚跟立即有了反应:看得见的,是肌肉变色、浮肿;看不见的,是隐隐刺骨的疼痛。
(8)分了家,有了自己的主房,可是年年脚痛依然。在那一方阳光里,母亲是侧坐的,她为了让一半阳光给我,把自己的半个身子放在阴影里。左足的伤害没有复原,右足受到的摧残反而加重了。母亲不时皱起眉头,咬一咬牙。尽管只是身体轻轻地震动,不论我在做什么,那猫睡得多甜,我们都能感觉出来。
(9)“妈,我把你的座位搬到另一边来好不好?让右脚也多晒一点太阳。“我站起来,推她的肩。母亲低头含笑,摇摇头。
(10)座位终于搬到对面去了。狸猫受了惊,跳到院子里去。母亲连声呼唤,我去捉它,连我自己也没有回到母亲身边。
(11)以后,母亲一旦坐定,就再也不肯移动。
(12)母亲在那一方阳光里,说过许多梦。
(13)母亲说,她在梦中抱着我,一双赤足埋在几寸厚的碎琉璃碴儿里面,无法举步。四野空空旷旷,一望无边都是碎琉璃,碎片最薄最锋利的地方有一层青光,纯钢打造的刀尖才有那种锋芒。梦中的我躺在母亲怀里,光着身体睡得很熟。母亲独立苍茫,汗流满面,觉得我的身体愈来愈重,渐似下坠……想到这里,她的心立即先被琉璃碎片刺穿了。某种疼痛由小腿向上蔓延,直到两肩、两臂……
(14)就在近乎绝望的时候,母亲身旁突然出现一小块明亮干净的土地,像一方阳光那么大,平平坦坦,正好可以安置一个婴儿。母亲用尽最后的力气,把我轻轻放下。谁知道我着地以后,地面忽然倾斜,我安身的地方像是一个又陡又长的滑梯,没有尽头。我飞似的滑下去,转眼间变成一个小黑点。
(15)在难以测度的危急中,母亲大叫。醒来之后,略觉安慰的倒不是我好好地睡在房子里,而是事后记起我在滑行中突然长大,还遥遥向她挥手。
(16)于是,她有了混合着骄傲的哀愁。她放下针线,把我搂在怀里:“如果你长大了,如果你到很远的地方去,不能回家,你会不会想念我?”
(17)当时,我唯一的远行经验是到外婆家。外婆家很好玩,每一次都在父母逼迫下不情愿地回来。母亲梦中滑行的景象引人入胜,我立即想到滑冰,急于换一双鞋去找那个冰封了的池塘。
(18)跃跃欲试的儿子,正设法挣脱他的母亲。
(19)母亲放开手凝视我:“只要你争气,成器,即使在外面忘了我,我也不怪你。”
(1)文章首段写了四合房怎样的特点?从全文来看,首段文字有何作用?
(2)母亲对“我”讲了一个梦,这个梦包含了母亲对“我”的哪些情感?
(3)本文中母爱的表现有哪些?联系全文,分条简要概括。
(4)文章以“一方阳光”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从一个微笑开始
刘心武
⑴又是一年春柳绿。
⑵春光烂漫,心里却丝丝忧郁,问依依垂柳,怎么办?
⑶不要害怕开始,生活总把我们送到起点,勇敢些,请现出一个微笑。
⑷一些固有的格局打破了,现出一些陌生的局面,对面是何人?周遭何冷然?心慌慌,真想退回到从前,但是日历不能倒翻,当一个人在自己的屋里,无妨对镜沉思,从现出一个微笑开始,让自信、自爱、自持从外向内,在心头凝结为坦然。
⑸是的,眼前将会有更多的变故,更多的失落、更多的背叛,也会有更多的疑惑、更多的烦恼、更多的辛酸;但是我们带着心中的微笑,穿过世事的云烟,就可能沉着应变。努力耕耘,收获果实,并提升认知,强健心弦,迎向幸福的彼岸。
⑹地球上的生灵中,惟有人会微笑。群体的微笑构筑和平,他人的微笑达成理解,自我的微笑则是心灵的净化剂。
⑺忘记微笑是一种严重的生命疾患,一个不会微笑的人可能拥有名誉、地位和金钱,却一定不会有内心的宁静和真正的幸福,他的生命中必有隐藏的遗憾。
⑻我们往往因成功而狂喜不已,或往往因挫折而痛不欲生。当然,开怀大笑与嚎啕大哭都是生命的自然悸动,然而我们千万不要将微笑遗忘。
⑼惟有微笑能使我们享受到生命底蕴的醇味,超越悲欢。
⑽他人的微笑,真伪难辨。但即使虚伪的微笑,也不必怒目相视,仍可报之以一粲。
⑾即使是阴冷的奸笑,也无妨还之以笑颜。微笑战斗,强似哀兵必胜,那微笑是给予对手的饱含怜悯的批判。
⑿微笑毋需学习,生而俱会,然而微笑的能力却有可能退化。倘若一个人完全丧失了微笑的心绪,那么,他应该像防癌一样,赶快采取措施,甚至对镜自视,把心底的温柔、顾念、自惜、自信丝丝缕缕捡拾回来。从一个最淡的微笑开始,重构自己灵魂的免疫系统,再次将胸臆拓宽。
⒀微笑吧!在每一个清晨,向着天边第一缕阳光;微笑吧!在每一个春天,面对着地上第一根新草;微笑吧!在每一个起点,遥望着也许还看不到的地平线……
⒁相信吧,从一个微笑开始,那就离成功很近,离幸福不远!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此文是一篇耐人寻味的哲理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表现了微笑是一个人饱含热情、拓宽心胸、获得成功与幸福的基础。 |
B.作者认为,一个不会微笑的人可能拥有名誉、金钱、地位,但不一定会拥有宁静的内心和真正的幸福。 |
C.微笑毋需学习,但存有微笑心绪的前提是心存温柔、顾眷、自惜、自信的情感。 |
D.倒数第二段运用了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拥有微笑心绪的人对瞬间之美的捕捉,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
E.作者选取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表情“微笑”入手,表现自己对生命、 生活的深层感悟,做到了以小见大、托物言志。
第⑤段“世事的云烟”指什么?(请从文中找答案)
“世事的云烟”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第⑤-⑨段中,作者联系现实生活,有针对性地谈到了“微笑的作用”,请分条概述。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群体的微笑……心灵的净化剂”一句有什么特点和作用?从语言表达和表述对象的排列这两个方面来概括说明。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