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孤独者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曾说:“我实在是个孤独的旅客,我未曾全心全意地属于我的国家,我的家庭,我的朋友,甚至我最亲近的亲人。在所有这些关系面前,我总是感到一定距离并且需要保持孤独。”
由于相对论的创立触动了占统治地位的经典物理学,引起传统观念和势力的阻挠。先是物理学界和哲学界,后来又加上政治势力,都对爱因斯坦和他的相对论进行排斥和反对。科学被卷进了政治。在普鲁士科学院的会议厅里,爱因斯坦身旁的两把椅子是空的,没有人敢靠近他。他这样一个物理学家,被视为危险分子,他的周围充满了敌意。1933年,希特勒成为德国国家元首,从此,德国反对相对论的运动更加气势汹汹。正在美国的爱因斯坦对德国的最后一线希望破灭了,他公开宣布终生不再回德国。
爱因斯坦没有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保持了自己的操守。在一个为军国主义的暴行辩护的《文明世界的宣言》上,有93个科学家签名,另一个反战宣言《告欧洲人书》,只有4个人签名,其中之一,就有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的家庭和朋友也并不能成为他心灵的栖息地。爱因斯坦从不按传统习俗行事。传统习俗很浪费时间和精力,而爱因斯坦的工作首先要求他的却是时间和精力的付出。所以,他身上有许多不为人理解的怪癖:他常常忘记带家里的钥匙,即使在结婚当天,婚礼结束后,他和新娘返回住所也不得不喊房东开门。在生活上,他不修边幅,头发蓬乱,以致来求见他的年轻人不敢相信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爱因斯坦。移居美国后,生活有了很大改观,但是装束依然不变:一件浅灰色的毛衣,衣领上别着一支钢笔,甚至连面见罗斯福总统时也不穿袜子。
爱因斯坦永远不能理解的一个难题是他的名声。他创立的理论十分深奥,只能使当时很有限的少数科学家感到激动,但是他的名字却在文明世界家喻户晓。他对自己造成的这种现象困惑不解。他说:“我有过好主意,其他人也有过。但是我的幸运在于被接受了。”社会公众如同洪水暴雨似地对他表示关注使他感到困惑。人们想会见他,陌生人在大街上会停步向他凝视和微笑,科学家、政治家、学生和家庭主妇写信给他,甚至他身上的东西,哪怕一颗扣子,也成了别人的圣物。以色列人民还请他去当总统。他永远不能理解为什么他受到这种关注,为什么要把他作为与众不同的人突出出来。
一头卷曲的白发,一件普通毛衫加一只烟斗,加州理工学院人人都知道这个形象是谁。由于要求他写自传的人络绎不绝,爱因斯坦只好要求冯·卡门想个办法让他避开。卡门为他在洛杉矶奥列薇拉大街安排了一个住处,那是条艺术街,街上行人以留长胡子、穿羊毛衫而远近闻名,因此,他走在大街上从未碰上过麻烦。结果谁也没有认出这个人就是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
后来他同爱尔莎结婚。她喜欢招待朋友到家里来喝茶,有时为了让爱因斯坦休息一下也会叫他下楼和他们一起聊天。他的回答往往是粗暴的声音:“不!不!我不!再这样打扰我,我简直受不了了!”爱因斯坦并不需要这些,他需要的是宁静的思考,而不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他差不多独自生活在小阁楼里,那才是他自己的天地,他在那里几乎与世隔绝,全身心地和他研究的宇宙结合为一体。
1955年4月18日,76岁的爱因斯坦与世长辞。弥留之际,他在昏迷中含糊又痛苦地用他的母语急促地说着什么,这是他最熟悉最自然的语言,也是心底里最感温暖和痛苦的东西。
第五自然段说“爱因斯坦永远不能理解的一个难题是他的名声”,应如何理解?
简述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出爱因斯坦的“孤独”的。
作者不写爱因斯坦的伟大成就,却花了不少笔墨来描写爱因斯坦“许多不为人理解的怪癖”,这样写的用意何在?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儒学的第三期发展”如何可能?
陶 武
百余年来,儒学可以说是经历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境遇,也引发了有关儒学发展的两种对
立观点,即“儒学终结论”和“儒学发展论”。就“终结论”而言,有学者认为,儒学是历史的存在物,必然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趋于终结。“作为一种学术思潮,现代新儒学也许会将有某些成就。然而,儒学毕竟是属于中世纪的学说,它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现代新儒学对传统儒学的超越,也已经随着冯友兰、熊十力、牟宗三等人理论体系的完善与稳定而趋于终结”。他们由此认为,虽然中国未来的文化发展离不开也不应离开儒学传统,但绝不是这一传统的延续或开新,而是需要“从世界和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中提炼时代精神的精华,对各种学说(中国的、外国的、古代的、现代的)的优秀成分吸收消化,进行综合创造”。由此可见,在他们看来,现代新儒学所追求的儒学发展已经终结,所谓“儒学的第三期发展”也因失去发展的动力和机制而最终要被一种新的传统、一种全新的学说——“和合学”所取代。“和合学”以其所具有的理论思维架构和所要实现的人类和合的终极目标确实让学术界耳目一新,但是否就因此而“取代”儒学,还是值得讨论的。现代新儒学果真会因为对儒学之“超越”与体系之“完善”而终结吗?如此判断未必符合儒学发展的真实轨迹,因为儒学不正是在为“和合学”提供丰富的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过程中而得到新生和发展吗?
也有学者从核心范畴、思维方式和时代鸿沟等三个层面证明儒学已经“终结”了,而这
种“终结”根源于儒学在一个世纪内所遭受的两次打击:第一次打击是新文化运动,虽对儒学冲击最为剧烈,但实际上效果最小。而真正给儒学以毁灭性的第二次打击则是来自传统哲学内部的儒学皈依者,其中“最能体现第二打击的,是杜维明(仅是例证)对儒家核心价值的挖掘”,杜维明被认为是“通过‘挖掘’埋葬儒学意义的典型”。这里我们撇开儒学是否真因“挖掘”而“埋葬”不论,单就其以认定传统儒学与现代汉语之不可通约为理据而宣判“儒学终结”,难免有武断和误判之嫌。
与“儒学终结论”相反,多数学者对儒学发展的未来前景持乐观态度。他们认为,在新世纪里儒学只要能找准立足点和生长点仍然会取得不断发展。而正是这种在新境遇中找到新定位的儒学显示了其新的理论生长点和融入现代中国社会进步的切入点。这是因为“儒学摆脱了这种状况(即儒学被凝固为国家意识形态,并被君主专制异化——引者注),可以其所固有的伦理道德思想特质,作为一种文化类型和生活方式的传统精神或基本内涵来表现功能、求得发展”。也有学者认为:“古老而常新的儒学面对当今世界的种种问题还会有所作为,……它仍然有自己关照问题的方式与角度,它还会贡献出自己的智慧,同样也会因贡献出智慧而焕发出青春和活力。……在儒学与当代社会的双向互动中,使中国社会在全球化浪潮中寻回自家精神,贞定自己,同样促使儒学与时俱进,以全新的面貌立足于世界学术之林”。学者们上述对儒学发展的积极态度有无事实根据呢?究实而论,没有人能够否认儒学中蕴含着可供今天乃至未来社会借鉴的宝贵资源,当然,如何找准“立足点”、“生长点”和“切入点”,还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儒学终结论”和“儒学发展论”可以说是针锋相对,聚讼不已;就“儒学的第三期发展”论说而言,显然属于后者。孰是孰非?相比较而言,我更偏向于“儒学发展论”。儒学不会终结,也不该终结,它理应也能够顺应时代潮流,与时偕行,生生不已。
(《孔子研究》 2008年第06期)
下列关于“儒学”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儒学自古以来经历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境遇。 |
B.冯友兰、熊十力、牟宗三等人是现代新儒学的代表。 |
C.杜维明是来自传统哲学内部的儒学皈依者。 |
D.作者并不赞同儒学因“挖掘”而“埋葬”的观点。 |
E.“儒学终结论”和“儒学发展论”可以说是势均力敌。
下列有关“和合学”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和合学的终极目标是要实现人类的和合。 |
B.作者认为和合学的理论思维架构能让学术界耳目一新。 |
C.作者认为和合学有可能取代儒学。 |
D.儒学为和合学提供了丰富的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 |
儒学终结论者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证儒学已经“终结”的?
作者说:“儒学不会终结,也不该终结。”为什么?
(每小题3分,共9分)
愉快教育是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思想体系,绝非教育方法的单一更新。愉快教育体现了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从我国古代孔子起,“乐学”便是教育家所倡导的治学精神。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生动地将学习比喻成吃饭,吃饭要有食欲,才会有所吸收;学习要有兴趣,才能很好接受。到了现代,世界各国的教育家们又都在寻求一条让每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和方法。愉快教育在宏观上,要求有丰富的教育时空资源,要求有催人向上的管理体制,要求有和谐的交往关系;在微观上,则要求教师具有乐教的情操和会教的本领,要求学生具有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健康的心理等等。愉快教育是心理学研究成果在教育学中的积极应用。它的实施,体 现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已由最初的破碎阶段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愉快教育具有复合功能。成功的愉快教育可以做到趣中养德,乐中启智,可以培养健康的身心和进行审美教育,同时,它又是劳动技术教育得以顺利实施和收到预期效果的可靠保证。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既是实施愉快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其最后的归宿。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对纠正“智育中心”等不正常现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愉快教育的实施,反映出“教师中心说”与“儿童中心说”相融合的新趋势。关于“教师中心说”和“儿童中心说”的争论由来已久,在经历了差不多一个世纪后,人们终于认识到学生认识活动的进行离不开自身的积极参与;另一方面,学生的认识活动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与师生间的交往,两个中心说在愉快教育中得到辩证的统一。
愉快教育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必将推动教育的整体发展。作为新生事物,愉快教育有待于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进一步扶持,使之日趋完善。
“愉快教育是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思想体系。”对愉快教育的时代特征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愉快教育体现了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 |
B.愉快教育体现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已由破碎阶段发展到一个崭新时期。 |
C.愉快教育体现了“教育中心说”与“儿童中心说”相融合的新趋势。 |
D.愉快教育体现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
下列叙述不属于愉快教育的作用的一项是
A.可以培养学生高尚品德,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
B.有利于纠正“智育中心论”“教师中心说”等不正常的教育现象。 |
C.有利于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完善教育管理体制。 |
D.有利于推动教育的整体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愉快教育的本质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
B.世界教育发展的总趋势是实行愉快教育。 |
C.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这是符合愉快教育观点的。 |
D.愉快教育作为新生事物,已呈方兴未艾之势。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关于李白诗的风格
……“谪仙”的称号,又与李白的诗歌创作有关。天宝年间殷璠编选的《河岳英灵集》称李白的诗“率皆纵逸,至如《蜀道难》等篇,可谓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李白的族叔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指出:“其言多似天仙之辞。” 他们都注意李白诗歌纵逸若仙的特征,这一创作特色,又进一步使人们加深了谪仙的印象。
……李白的诗歌是极富有个性的,他将自己的一腔热情倾注到描写的对象中,表现出强烈的主观色彩。《蜀道难》中三次出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犹如乐曲中的主旋律,回旋往复,激荡着读者的心弦。“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又似亲切的叮咛,一往情深。诗中大量绮丽惊险的描绘,也充满着作者惊讶、赞叹的激情,透过一幅幅色彩斑斓、惊心动魄的画面,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兴酣笔落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的诗人高大的形象。……
李白诗歌的意象往往是超越现实的。他在诗中很少对生活过程作具体详细的描述,而是“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让想像神游,将历史、神话传说、梦境、幻觉和人物故事、自然景象组合起来,捕捉许多表面上看来似乎没有逻辑的意象,构成神异奇特、可惊可愕的图画。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描写一连串瑰丽变幻的梦境,已令人惊骇不已,但诗人并未就此止步,而是进一步引出一个“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的神仙世界,寄托了诗人的追求和向往……
大胆的夸张也是浪漫诗风的一个表现。《秋浦歌》其十五用“白发三千丈”比喻无限愁思,《北风行》用“燕山雪花大如席”形容北方的奇寒大雪,《横江词》用“一风三日吹倒山”表现狂飙怒吼、洪涛涌起的雄奇景象,《望庐山瀑布》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描绘珠溅玉迸的飞瀑。诗人将极普通的事物,变为令人惊叹的形象,真可谓化腐朽为神奇,手法高妙。
诗歌语言方面,李白也有个人特色。李白崇尚道家的自然观,认为“万物兴歇皆自然”,反映到创作上,表现为自然率真,反对雕饰造作。他曾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称赞韦良宰的诗,其实用来说明他的诗,更为恰当。他的诗语言朴实通达,有的简直如同脱口而出的口语,明白如话,如著名的《静夜思》等。同时,李白诗歌的语言又是奔放的,充满激情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行路难》:“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都给人奔涌而来,一气直下之感。
由于李白诗歌具有这些特色,直至今日,我们读他的诗篇,仍觉得慷慨激昂,痛快淋漓,……会感到一种少有的酣畅和满足,一种美的享受。
(选自《古典文学三百题》上海古籍出版社l986年版)
下列关于李白“谪仙”称号来历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谪仙”的称号,与李白的诗歌创作有关。 |
B.殷璠称李白的诗“率皆纵逸,至如《蜀道难》等篇,可谓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 |
C.李阳冰指出:“其言多似天仙之辞。” |
D.殷璠、李阳冰等人都注意李白诗歌纵逸若仙的特征,这一创作特色,给人们留下了谪仙的印象。 |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的诗中很少对生活过程作详细的描述。 |
B.李白的诗“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 |
C.李白的诗让想像神游,将历史、神话传说、梦境、幻觉和人物故事、自然景象组合起来,构成神异奇特、可惊可愕的图画。 |
D.《梦游天姥吟留别》描写一连串瑰丽变幻的梦境,又进一步引出一个神仙世界。其实,这里的梦境和仙境,都是现实生活的折射,其一个个意象,都是现实中的事物。 |
下列对李白诗歌语言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诗歌语言表现为自然率真,不雕饰造作。 |
B.韦良宰曾称赞李白的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
C.李白诗歌的语言书生味很浓,艰涩难懂。 |
D.李白诗歌的语言是奔放的、充满激情的。这是因为他注重遣词造句,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缘故。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从“谪仙”的称号,李白诗歌的个性、意象、语言等方面对其诗的风格作了概括。 |
B.李白善于运用夸张手法,将极普通的事物,变为令人惊叹的形象,真可谓化腐朽为神奇,手法高妙。 |
C.李白非常讲究用词技巧,常常“吟安一个字,拈断数根须”。 |
D.李白崇尚道家的自然观,认为“万物兴歇皆自然”,反映到创作上,表现为自然率真,反对雕饰造作。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艺领域愈演愈烈的“泛娱乐化”倾向,引起了高层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一场“反三俗(低俗、庸俗、媚俗)”的大讨论正在展开。但愿这场讨论能使人们认清“泛娱乐化”的根源和危害,还文化界一个清新健康的环境。
“娱乐”是好是坏,难以一言以蔽之,因为它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涵义。在前现代语境中,“娱乐”是人们劳作之余,通过非生产性活动所带来的身心放松和调剂,以达到生理和精神的愉悦状态;在现代语境中,“娱乐”是人们从事生产性劳动之外的闲暇时间和活动。它不再是劳动的补充和调剂,而是人们生命本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人的发展、丰富和完善的途径,是“人之为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后现代语境中,“娱乐”是一种人生观和生活态度,它是对于理性、正统、庄重感和仪式性的反叛、嘲讽、解构和消融,试图以反叛者的姿态,反对并解构一切正统的意识形态和话语体系。前两种意义上的“娱乐”,对于当下生活具有积极的意义;而第三种“娱乐”大肆充斥我们的公共空间和私人生活,则绝非幸事。
近十多年来充斥文艺领域的“泛娱乐化”,不仅是市场力量的结果,也不仅是肤浅的时尚风潮,而是更具有深刻的社会和思想文化根源。在社会根源方面,随着私人生活空间扩展和自由度增加,人们的恋爱婚姻、情感偏好、闲暇娱乐等成为私人生活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事情。它们与个体的生活质量和人生幸福密切相关,因此吸引了人们更多的关注。同时,在“市场化”的“消费主义”浪潮之下,人们也更多关注个体的成就,追求个体的快乐;对于事关群体前途命运的严肃题材,则相应地表现出淡漠和疏离。这是“泛娱乐化”得以形成的“群众基础”,它一旦被市场化的、逐利取向的文艺创作“盯上”,以“三俗”为代表的“泛娱乐化”就很容易滋生蔓延。
在思想文化根源方面,则主要是受全球艺术发展趋势的影响,即西方发达国家发端的,由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从严肃艺术向娱乐文化发展的倾向。在西方国家的后现代语境中,“泛娱乐化”具有独特的效应。但当它扩展到发展中国家,并大规模充斥于其文艺创作领域之后,就造成了一系列问题。在“娱乐至死”的喧哗声中,一些需要严肃思考的重大命题难以开展,理性、人本的工业化城市化文明建构更为艰难,那些真正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人文关怀、具有高尚文化品格、反映主流价值、弘扬主旋律的优秀文艺作品,其生存和传播空间反而受到挤压,这是“泛娱乐化”真正的危险和吊诡之处。
文艺创作是精神活动的过程和产物,它折射出创作者和社会大众的心灵。沸腾而喧闹的娱乐看似繁华欢乐,但承载人们精神的心灵,甚至整个文化生态,都有可能在无度的娱乐中荒芜沙化。泰戈尔说:“当他微笑时,世界爱了他;当他大笑时,世界怕了他。”尼采也说,感到安全和愉悦的人,脸上会涌现出“精神的微笑”,那是对美好生活所藏匿的无数舒适感到惊讶的标志;相反,用尽气力、寻找一切机会放声大笑,恰恰是焦虑不安的表现。所以,呼唤思想和德性在文艺创作领域的回归,恢复一种有道德、有价值的社会生活,实在是“反三俗”的应有之义。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现象不属于“泛娱乐化”倾向的一项是 ( )
A.一位老报人说:有的厚厚一摞彩印报纸中,竟然没有文化副刊的版面;有的倒是挂着文化副刊的招牌,但里边都是一些扭捏作态的红粉佳丽或畸形变态的恋爱轶闻。 |
B.《唐山大地震》通过潜移默化的故事延伸,来讲述生命的可贵、人性的光辉。首日票房已超过3620万元,成为中国影史首日票房第一新高。 |
C.“两会”报道中出现了“追星意识”:赵本山的新衣服值多少钱;姜昆被索要签名的记者围住;黄宏到哪里,欢笑就到哪里…… |
D.江苏徐州市开展了“魅力教师”评选活动,入围者大多是青春靓丽的青年女教师,其中又以小学、幼儿园、舞蹈学校的年轻教师居多,占到了76%。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认识有关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艺创作只热衷于追求个体快乐,而淡漠和疏离严肃题材,就很容易堕入“泛娱乐化”。 |
B.“娱乐至死”盛行,思想和德性被挤压,隐匿着“泛娱乐化”真正的危险和吊诡。 |
C.后现代语境中的“娱乐”已给我们的公共和私人生活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
D.在前现代语境中,“娱乐”是劳动和补充和调剂。 |
简要谈谈,为还文化界一个清新健康的环境,怎样遏制文艺领域愈演愈烈的“泛娱乐化”倾向?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城市建筑“仿欧风”的反思
吴晓江
中国近代兴起的大都市,在近十多年来现代化改造的发展中,一些城区的建筑和景观出现了两幅悖论性的变化图景。
一幅图景是,许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欧洲古典建筑风格的大楼和欧式近代住宅,在旧区改造、楼盘开发、拓宽道路过程中被拆毁,有的被改建得失去原有面目。虽然许多优秀历史建筑、名人故居被列为保护建筑,但是区域的空间环境被破坏了,单体的优秀建筑的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就贬损了。另一幅图景是,在新区开发和旧区改造中又大量兴建“欧陆风情”的楼宇、会所、住宅、花园、广场、别墅和街区。
国内城市出现“仿欧风”的主要原因,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人们对于多年来城市普遍营造形式单调乏味的现代主义建筑产生反感,追求形式丰富、讲究装饰、体现华贵的建筑风格。
当形式过于简单化、装饰贫乏、平淡冷漠的水泥盒子、玻璃盒子愈来愈多地占据各个城市时,城市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城市形象的多样性悄然消失。人们渴望寻回富有个性和人情味、讲究艺术装饰、传承历史文脉的建筑形式。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应运而生。它企图复活被现代主义摒弃的优秀建筑艺术装饰和审美趣味,要求建筑设计体现特定的文化隐喻、精神质感和人性化要求。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优秀作品在改革开放的上海也有所涌现。这些建筑体现了时代精神、地域特色和民族形式三要素融合。上海浦东国际金融贸易中心区的标志性建筑金茂大厦,是融合着这三要素的后现代主义建筑精品。它的设计一反美国纽约、芝加哥现代主义的摩天大楼单调、呆板的玻璃盒样式,奇妙地融合了中国宝塔建筑的艺术造型,气势宏伟而不失精巧灵秀,是中国传统风格与现代化气派的完美结合,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特征。
然而,在超越现代主义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另一种倾向,即不少公共建筑的兴建和住宅开发盲目仿造欧洲古典建筑的复古风气,在现代建筑上粗劣拼贴欧洲古典建筑符号和语汇的崇洋风尚,扭曲了当今中国城市形象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主旋律应当倡导时代精神、民族形式和地域特征的完美结合。这也正是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核心精神所在。 (《文汇报》2009年1月4日 有删改)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城市现代化的改造过程中,既有许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欧洲古典建筑被拆毁,又兴建了许多具有“欧陆风情”的建筑。 |
B.许多被保护下来的优秀建筑,由于其区域空间环境被破坏了,它们的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也就消失了。 |
C.金茂大厦吸取了现代主义摩天大楼的样式,又融合了中国宝塔建筑的艺术造型,是中国传统风格与现代化气派的完美结合。 |
D.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主旋律与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核心精神不相吻合。 |
依据文章简要概括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兴起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观全文,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仿欧风”的主要得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自由和科学
爱因斯坦
我知道,要对基本价值的判断进行争论,是一件有希望的事。比如,如果有人赞成把人类从地球上消灭掉作为一个目标,人们就不能从纯理性的立场来驳倒这种观点。但是如果有某些目标和价值是大家一致同意的,人们就能够合理地来议论达到这些目的的手段。现在,让我们来指出两个目标,凡是读到这篇东西的人大概都会完全同意的。
第一,为维持全部人类的生活和健康所必需的资料应当由总劳动量中尽可能少的部分来生产。
第二,满足物质上的需要,固然是美满的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但只做到这一点还是不够的。为了得到满足,人还必须有可能根据他们个人的特点和能力来发展他们理智上和艺术上的才能。
其中第一目标是要求增进一切有关自然规律和社会过程规律的知识,也就是要促进一切科学工作。因为科学工作是一个自然的整体,它的各个部分彼此相互支持着,虽然支持的方式还没有人能预料到。但是科学进步的先决条件是具有不受限制地交换一切结果和意见的可能性——在一切脑力劳动领域里的言论自由和教学自由。我所理解的自由是这样的一种社会条件:一个人会因为他发表了关于知识的一般和特使问题的意见和主张而遭受到危险或者严重的损害。这种交换的自由是发展和推广科学知识所不可缺少的,这件事有很大的实际意义。首先它必须由法律来保障。但单单靠法律还不能保证发表的自由,为了使每个人都能表白他的观点而没有不利的后果,在全体人民中必须有一种宽容的精神。这种外在的自由的理想是永远不能完全达到的,但如果要是科学思想、哲学和一般的创造性思想得到尽可能快的进步,那就必须始终不懈地争取这种自由。
如果要保证第二个目标,也就是要使一切人的精神发展成为可能,那么就必须有第二种外在的自由。人不应当为了获得生活必需品而工作到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从事个人活动的程度。而没有这第二种外在的自由,发表的自由对他就毫无用处。如果合理的分工问题得到解决,技术的进步就会提供这种自由的可能性。
科学的发展以及一般的创造性精神活动的发展还需要另一种自由,这可以称为内心的自由。这种精神上的自由在于思想上不受权威和社会偏见的束缚,也不受一般违背哲理的常规和习惯的束缚。这种内心的自由是大自然难得赋予的一种礼物,也是值得个人追求的一个目标。但社会也能做很多事来促使它的实现,至少不该去干涉它的发展;而另一方面,学校可以由鼓励独立思考来支持这种自由。只有不断地、自觉地争取外在的自由和内心的自由,精神上的发展和完善才有可能,由此,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才有可能得到改进。
(选自《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赵中立、许良英编译)
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促进一切科学工作是达到爱因斯坦所指出的第一个目标的要求。 |
B.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理智和艺术的能力就能够得到发展。 |
C.第一种“外在的自由”对于科学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D.法律的保障和全体人民的宽容精神对于第一种“外在的自由”具有重要意义。 |
下列对第二种“外在的自由”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工作之余还是有可能从事个人活动,属于第二种“外在的自由”。 |
B.第二种“外在的自由”是实现爱因斯坦所指的第二个目标的基本前提。 |
C.第二种“外在的自由”与第一种“外在的自由”相辅相成,都有助于科学的发展。 |
D.第二种“外在的自由”是实现合理分工和技术进步的先决条件。 |
根据文意,可能影响“内心的自由”的主客观因素主要有哪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风格
冯烨
中国人在园林艺术上不断追求自然美和人工美高度统一的境界,逐渐形成了我国古典园林建筑的独特风格。
含蓄是中国古典园林重要的建筑风格之一。追求含蓄乃与我国诗画艺术有关,在绘画中强调 “意贵乎远,境贵乎深”的艺术境界,在园林建筑中强调曲折多变,含蓄莫测。这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其一,其意境是含蓄的;其二,从园林布局来讲,中国园林往往不是开门见山,而是曲折多姿,往往通过风景形象的虚实、藏露、曲直的对比来取得含蓄的效果。北京颐和园就是如此,颐和园入口处利用大殿,起掩园主景(万寿山、昆明湖)之作用,通过大殿,才豁然开朗,见到万寿山和昆明湖,那山光水色倍觉美不胜收。又如苏州留园,其东南角环以走廊,临池面置有各种式样的漏窗、敞窗,使园景隐露于窗洞中,使游人左顾右盼,目不暇接,妙趣横生。
中国古典园林追求“意境“二字。一般来说,园中山水虽是人造,但是要有自然天成之美,有自然天成之理,有自然天成之趣。园林中必须建有各种相应的建筑,但是建筑应突出山水这个主体,与山水自然融合在一起,力求达到自然与建筑有机的融合,并升华成一件艺术作品。如承德避暑山庄的烟雨楼,乃仿浙江嘉兴烟雨楼之意境而筑,这座古朴秀雅的高楼,每当风雨来临时,即可形成一幅淡雅素净的“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诗情画意图,见之令人身心陶醉。
中国古典建筑与神仙崇拜和封建礼教有密切关系,在园林建筑上也多有体现。汉代的园林中多有“楼观”,就是因为当时人们都认为神仙喜爱住在高处。中国古代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北京故宫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体现这一组群布局原则的典型实例。它最便于根据封建的宗法和等级观念,使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在住房上也体现出明显的差别。
地域文化不同,园林建筑也风格有异。洛阳自古以牡丹闻名,园林中多种植花卉竹木,尤以牡丹、芍药为盛,对比之下,亭台楼阁等建筑的设计疏散,甚至有些园林只在花期时搭建临时的建筑,花期一过皆被拆除。 而扬州园林,建筑装饰精美,表现细腻。这是因为扬州园林多在清朝乾隆年间建造,建造者许多都是当时的巨商和官员。为了炫耀自己的财富、粉饰太平,因此带有鲜明的功利性,也与一般的江南私家园林淡泊、深邃含蓄的造园风格不同。
纵观中国古典园林发展,我们可以看到,表现在古典园林中的这种具有古代中国人审美特征的园林观,绝不仅仅限于造型和色彩上的视觉感受以及一般意义上的对人类征服大自然的心理描述,而更重要的还是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即通过园林艺术对人的生活环境的调节,来把握人本身的存在特征和意义。
13-14题为选择题,(13题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
对中国古典园林所追求的“意境”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中国古典园林追求委婉曲折,变幻莫测,奇形怪状,出神入化。 |
B.中国古典园林强调自然天成,景观应当回归自然,才有自然的理趣。 |
C.中国古典园林要求突出山水这个主体,建筑隐于山水之中,不能喧宾夺主。 |
D.中国古典园林的廊、亭、堂、榭应当与山、水、花、木融为一体,自然和谐。 |
E.中国古典园林追求整体形象完美雅致,巧夺天工,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F.中国古典园林都应当充满“山色空蒙雨亦奇”诗情画意,令人身心陶醉。
下面的中国古典建筑形式与封建礼教有密切关系的一项是( )
A.中国古典园林多有可以登高观景高耸矗立的楼观亭阁。 |
B.中国古代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 |
C.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往往不是开门见山,而是曲折多姿。 |
D.中国古典建筑多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进行设计,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 |
很多中国园林门外设有荷花池、桥等美丽的景物,但是围墙高筑,仅露出园内一些屋顶、
树木,游人看不到里面全景。结合文本内容,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哪些方面可以体现“这种具有古代中国人审美特征的园林观”是“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请加以概括。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共9分)
(1)在解释为什么更高的维数正在激发起科学世界的想象力时,弗罗因德用了下列类比:“想想地球上跑得最快的动物中的猎豹,它皮毛光滑而又美丽,在非洲的热带草原上漫游。在它的天然栖息地,猎豹是一种了不起的动物,简直是一件艺术品,它的奔跑速度或奔跑动作的优美简直无与伦比。现在,”他继续说道,
(2)“想想被捕获并且投进动物园简陋笼子里的猎豹吧。它已失去了原有的优雅和美丽,为了我们的娱乐而被安排去展出。我们只看到笼子里神情绝望而不是原来那种优雅和精力充沛的猎豹。猎豹可与物理规律相提并论,物理规律就其本身而言是优美的。物理规律的天然栖息地就是高维时空。然而,我们只能测量那些被拆散且放在笼子里展出的物理规律,这个笼子就是我们的三维实验室。我们只能看到已经被剥夺了优雅和美丽的猎豹。”
(3)几十年来,物理学家们想知道为什么四种自然力以如此支离破碎的形式出现──为什么在笼子里的这些“猎豹”看起来神情如此绝望和可怜。弗罗因德注意到,四种力看起来似乎大不相同的基本原因,是我们一直在观察“笼子里的猎豹”。对于物理规律而言,我们的三维实验室是一个无能的动物笼子。但是,当我们在高维时空(它是物理规律的天然栖息地)中表述物理规律时,我们就看到了它们名副其实的显赫和有力,物理规律就变得简单而富有生命力。现在这场席卷物理学的革命,就是认识到了猎豹天然栖息地也许正是超维空间。
(4)为了阐明如何加进一个较高的维数就能使事情变得简单,试想古罗马人是怎样打那些大仗的。伟大的罗马战争常常包含了许多较小的战场,它一定伴随着来自四面八方的谣言和误传,把事情弄得混乱不堪。战争在多个前线进行,罗马的将军们却常常盲目指挥。罗马人往往是靠暴力而不是靠优美的战略赢得战争的胜利。那就是为什么战争的首要原则是占领高地──即上升进入二维战场上方的第三维。在可看到战场全景的巨大山丘的有利地位上,战争的喧嚣突然变小了。换句话说,从第三维(即从山丘的顶部)来观察,较小战场的混乱结合成了一幅首尾连贯的单一画面。
(5)这个原理的另一个应用,是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背后的中心思想。爱因斯坦揭示了时间是第四维,证明了在四维理论中时间和空间能够便利地统一起来。这进而必然导致所有用时间和空间来测量的物理量的统一,比如质量和能量。他还发现了质量和能量统一的精确数学表达式:E=mc2,这就是所有科学方程式中最为著名的质能公式。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非洲的热带草原是猎豹的天然栖息地,对物理规律的研究,也需要找到其天然栖息地。 |
B.科学家在三维空间里研究物理规律,就如同人们去动物园欣赏笼中的猎豹。 |
C.古罗马人战争之所以能够取胜就是因为他们明白高维数能使事情变得简单。 |
D.爱因斯坦揭示了时空是四维的,在四维时空里测量的所有物理量都可以得到统一。 |
对文章的理解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物理规律而言,低维实验室难以展现出它们的生命力。 |
B.科学家将物理规律拆散开来再研究,因而难以领略其全部的美。 |
C.在高维时空中,四种自然力的出现形式应当是统一的。 |
D.对更高维数时空的探求和认识,将为物理学的发展带来突破。 |
文中提到的“这个原理”是什么?(答案不超过26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人类形成的时候语言就开始萌芽了。人类成为万物之灵的主要条件是发展了语言。语言扩大了脑袋对信息的记忆量,便利了把信息提炼成为知识。利用知识支配环境。语言是最基本的信息承载体。文字、传声技术和计算机提高了语言的传播功能;国家共同语和国际共同语扩大了语言的流通范围。
一万年前开始了农业化,采集改进为耕种,狩猎改进为畜牧,个体觅食改进为集体生产,流散栖息改进为屋宇定居。于是,物质生活之外发展了文化生活。农业化的一万年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五千年是口语生活时期,只有听觉信号的语言,没有视觉信号的文字,这是“单信号”时期。后一阶段五千年创造和传播了文字,进入听觉和视觉并用的“双信号”时期。
许多民族创造过原始文字。只有极少几种文字达到能够完备地按照语词次序记录语言的成熟水平。最早达到成熟水平的文字是五千五百年前西亚两河流域的钉头字和北非尼罗河流域的圣书字。在东亚,文字的成熟比西亚和北非晚二千年。三千三百年前中国的甲骨文是已经释读的最早汉字。在美洲,文字的创造更晚,中美洲尤卡坦半岛的马亚文从创始到今天不到两千年。跟甲骨文相同的时代,地中海东岸从表意兼表音的文字中发展出纯表音的字母。字母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经过了两千年的孕育发展然后诞生的。比拨罗字母是已经释读的最早字母,它向四方传播,经过不断变化,成为今天全世界的各种字母文字。
文字使眼睛帮助耳朵,把难于传久和行远的声音,变成可以留给后世和送到异地的符号,打破了语言的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只有母子传授的口语教育时代过去了。师生传授的文字教育时代开始了。造纸术和印刷术使文字记录大量增加。图书馆出现了。图书馆扩大了人类脑袋的记忆容量,把脑袋储存不下的大量知识储存到千千万万本书籍中去。从此,人类多了一种学习和应用文字的脑力劳动。文字把模糊的传说写成明确的历史。有历史记录的社会被称为文明社会。文字和文明几乎成了同义语。今天世界上已经没有不用文字的国家,但是还有以万万计的文盲,他们落后于历史五千年。
开始于三百年前的工业化,使人类的语言生活发生急剧的变化。工业化时期的语言生活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两百年,主要特点是确立和普及国家共同语。第二阶段一百年,主要特点是发明、发展和推广传声技术。工业化需要全民义务教育。全民义务教育需要全国共同语。普及共同语成为工业化国家的基础政策。
(节选自《语言生活的历史进程》)
下列内容对文字的发明进行解说,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在农业化的集体生产和屋宇定居的条件下,人类交流从只有听觉的单信号时期进入听觉视觉并用的双信号时期。 |
B.世界各民族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都创造过原始文字,不过只有极少几种文字达到了成熟水平。 |
C.人类在农业化一万年中的第二个五千年,创造和传播了用于视觉的交流的文字。 |
D.最早达到成熟的文字包括中国的甲骨文、西亚两河流域的钉头字、北非尼罗河流域的圣书字。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跟甲骨文这种表意文字不同,字母是纯表音的文字,因其便于传播,很快发展成为流行全世界的字母文字。 |
B.口语和文字的产生有先后之别;口语便于面对面交流,不便于传久行远,文字则打破了口语的时空局限。 |
C.文字催生了造纸术和印刷术,后者又使文字记录大量增加而产生书籍,从而扩大了人脑的记忆容量。 |
D.传说是模糊的,文字是明确的;文字把历史明确地记录下来,这也成为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 |
根据文中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 ( )
A.语言是最基本的信息承载体,口语是人们之间最直接的交流工具,因此人际沟通的渠道只有首选口语。 |
B.当今世界范围内还有以亿计数的文盲,他们相当于落在历史后五千年,这意味着人类教育的任务还远未完成。 |
C.文字、传声技术和计算机提高了语言的传播功能,所以人们的交流就不存在什么障碍了。 |
D.使人类的语言生活发生变化的是开始于三百年前的工业化,那么可知农业化没有推动语言发展的能力。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娱乐圈的“雷人”现象
作为当下的流行语,“雷人”一词据称最早源自2008年8月26日的一则新闻“男子发誓欠钱被雷臂,话音刚落被雷电击伤”,这个倒霉蛋也因次成为了打造流行语的先驱,自那以后,所有被“雷到”的人的血液中似乎也延续了他被雷时的情绪因子:无奈,无语。
不过,不仅仅是中国的选秀舞台上站着外表雷人的歌手,不仅只有中国在播放雷人的影视剧,欧美娱乐圈时时有“雷阵雨”划过天空。
2009年4月11日,英国独立电视公司著名的选秀节目《英国达人》正在进行。自材臃肿、相貌普通、打扮老土的苏珊博伊尔上了台,著名“毒舌”评委西蒙克威慢不经心地问道:“你的梦想是什么?”48岁的苏珊回答:“当一个专业歌手,成为伊莱恩佩吉那样的歌星。”所有的人哄然大笑。
之后,苏珊在音乐声中开始演唱音乐剧《悲惨世界》中的曲目《我曾有梦》。歌声响起的一刹那,评委和观众都震惊了,而这一幕也成为2009年4月中旬全球网络点量最高的视频。数据显示,苏珊大妈比赛视频的收看人次在短时间内就突破了1亿,是美国总统奥巴马就职典礼视频的5倍,她还获得了好莱坞明星黛米摩等名人的支持,博彩公司也围绕她的比赛名次随时调整赔率。
尽管在《英国达人》决赛中,苏珊惜败于歌舞组合Diversity的10个孩子,但是全世界都记住了这位自强不息的大妈。
苏珊自曝最初参赛的目的仅仅是想通过电视节目找到一个伴儿,但她雷人的外形与天簌般嗓音形成的巨大反差,却成就了今年娱乐圈的最大神话。英国媒体评论,“许多人被感动,是因为苏珊颠覆了以貌取人的大众娱乐文化”。美国《娱乐周刊》著名记者施瓦茨鲍姆在博客上写道:如今的大众流行文化充斥着外形包装,而苏珊·博伊尔毫无矫饰的艺术力量“重新定义了美丽的衡量标准”。
苏珊本人表示,自己早就预料到人们看到她的外表会有些鄙视,但自己决定让他们刮目相看。“你必须不断努力,一步一个脚印,终究会成功。永远不要放弃梦想。”她热情的说。
娱乐明星也并非时刻以“雷人”为己任,更多时候他们只是在制造“drama(戏剧性事件)”,但是每次这类事件发生都会吸引众人目光,而此时讨论这些事件的道德意义着实没有太多必要。“我这一路走来,就像在耍空手道。”几度做出疯癫事的小甜甜布兰妮在谈及自己如何驾驭“名气”这一双刃剑时如是说。但一路走来像在耍空手道的明星们,何止布兰妮一人?
在国内娱乐圈,类似的话题人物也是层出不穷,但这些“雷人”标杆与西方前辈相比,显然还不是一个重量级的,当西方娱乐圈的高手们已经把“雷人”玩成一种风格,一种
行为艺术,我们的“雷人雷事雷片”却大多还停留在作坊式的山寨阶段。
在求新求变的娱乐圈,“雷人”有时候并不是坏事,麦当娜出道时那些骇世惊俗的装束早已成为最经典的流行符号,谁能断定LadyGaga的白发皮衣不会在20年后被视为时代象征?就在我们身边,当年《庐山恋》里张瑜和郭凯敏的惊世之吻、费翔连蹦带跳的“一把火”,当时看来不也很有“雷人”之嫌,可很快就化为流行。要想化“雷人”为时尚,靠拾人牙慧式的山寨大法肯定是不行的,还要挖掘创意,真正抓住在流行风潮前到来的那缕闪电,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摆脱低级状态的“雷人”境界,成为引领潮流的那一声巨雷。
节选自《环球》2009年第九期《欧美娱乐圈的“雷人”现象》
从原文看,下列不属于“雷人现象”表现的一项是(3分 )
A.“无奈,无语”是娱乐圈“雷人”流淌在血液中的情绪因子。 |
B.娱乐明星更多时候只是在制造戏剧性事件,但是每次这类事件发生都会吸引众人目光。 |
C.西方娱乐圈的高手们把“雷人”玩成了一种风格,一种行为艺术。 |
D.“雷人”要化为流行,还要挖掘创意,真正抓住在流行风潮前到来的那缕闪电。 |
从原文看,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雷人”一词最早源自2008年8月26日的一则新闻“男子发誓欠钱被雷臂,话音刚落被雷电击伤”。 |
B.2009年娱乐圈的最大神话是苏珊雷人的外形与天簌般的嗓音,她颠覆了以貌取人的大众娱乐文化。 |
C.娱乐圈中的“雷人”现象主要是从装束打扮上来界定的,是一种行为艺术。 |
D.在国内娱乐圈,“雷人”现象也是层出不穷,但却大多还停留在作坊式的山寨阶段。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苏珊大妈比赛视频的收视率远远超过美国总统奥巴马就职典礼的收视率,说明人们对国家大事并不特别关心。 |
B.苏珊·博伊尔的自材臃肿、相貌普通、打扮老土创造的“雷人”艺术力量,使人们对娱乐圈的美丽有了新的衡量标准。 |
C.“名气”是一把双刃剑,所以一个人在成名后,只有耍空手道,才能不让“名气”伤了自己。 |
D.中国娱乐圈真正抓住流行风潮到来前的那缕闪电,就一定能够摆脱作坊式的山寨“雷人”境界。 |
阅读下文,完成6——9题。
大木结构是古建筑的主要结构材料,其损坏程度往往决定了维修工程的性质。抢险加固工程,是针对古建筑险情所采取的、临时性的、加支撑等附加构筑物应急的安全措施;维护保养工程,主要是指以日常保养性的工作为主的维护工程。如屋面除草、零星的小修小补、室内油饰、粉刷以及零星的补配等;维修工程,又可分为一般性维修和重点维修工程。一般性维修包括:少量的大木修补和墩接、屋面局部揭瓦、墙体修补、局部拆砌、地面修补局部挖补、油饰彩画以及化学保护等;重点维修工程包括挑顶打牮拨正,局部及全部大木落架①及墙体大面积重新拆砌等。
古建筑的维修工程应以“修”为主,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忽视技术规范(1)中强调的“损坏程度超过规范(2)应优先考虑加固”的这一环节,只注意强调“超过规范(3)必须更换”,文物建筑在维修中木件更换量过大的现象屡见不鲜。年久失修的古建筑经过大修甚至一般维修,文物原构件及价值损失量就已很大,如果再增加一些不必要的更换,就可能使修缮后的古建筑的文物价值降低很多。
在古建筑的维修工程中,勘察柱子是否糟朽时,普遍的现象是,工程涉及的柱子,凡有包砌,都要拆开检查。这种比较盲目的常见检查方式,会使许多古建筑中没有问题柱子两侧的墙体也同样被“开膛”,所以,应采取钻探等一些更科学的办法,尽量减少因对古建筑的修缮而给文物带来的不必要的损失。
修缮方案中,常见到的一句话就是“糟朽严重”,好一点的,描述一下糟朽高度和深度,未做勘查的则在说明中注明“待施工中进一步勘查后再定”,在实际修缮中这类方案操作起来比较困难,给工作带来难度。所以,需要仔细研究、具体分析,查清糟朽原因、深度、高度和具体位置,同时说明结构的安全状况,尽可能用数字量化。
选用维修木材也是文物保护工程的一个关键因素。当前,木材含水率普遍较高,如果使用这些含水率较高的构件,日后木材易变形糟朽,从而给古建筑埋下新的隐患。即使修缮时木料含水率符合要求,但修复中由于施工和天气的原因,还会出现二次含水率超标的问题。所以不要只看木材表面干了就进行油饰封护,应该恢复隔年开春油饰这种好的传统,以确保古建筑百年大计。
注解:①落架:将建筑各部件按照严格顺序拆下,然后再按拆时顺序逐一组装的维修方法。
据《北京日报》报道,举世瞩目的故宫太和殿维修工程,工程性质为“现状保护维修”,具体项目有:墩接、修补腐朽的木柱;更换破碎琉璃瓦、恢复瓦面釉色,清洗加固装饰构件;复原外檐彩画……从上述描述来看,这一工程最接近文中提到的哪一类工程?
A.抢险加固 |
B.维护保养工程 |
C.一般性维修工程 |
D.重点维修工程 |
下列对第二段划线语句中三处“规范”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1)与(2)不同,(2)与(3)相同。 |
B.(1)(2)(3)都相同。 |
C.(1)与(2)相同,(2)与(3)不同。 |
D.(1)(2)(3)都不相同。 |
作者所强调的“古建筑的维修工程应以‘修’为主”这一观点,主要针对以下哪种操作误区?
A.维修工程中,木制构件的更换量往往过大。 |
B.勘察柱子时,对柱子包砌的拆开范围过大。 |
C.制定方案时,对糟朽细节未做详细的勘查。 |
D.常选用含水率较高的木制构件,埋下隐患。 |
从全文看,修缮从哪些方面给古建筑带来损失?请分条概括。(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7—9题。(9分,每小题3分)
文化名人该如何“防爆”
苏显龙
因有阎崇年无锡遇袭的前车之鉴,露脸的文化名人们近日纷纷提高了“安保级别”。为了确保
于丹在北京地坛公园签售的安全,有关部门就出动了头戴钢盔、身着迷彩服的贴身警卫。而为新作《小时代》签售的郭敬明,背后也有一位须臾不离的保镖。
签售对作者和读者来说,都是一次难得的互动交流机会,如今却搞得草木皆兵。无论读者还是业内人士,都不由感叹:“学术暴力”该停一停了。
从去年以为打着“孔子很生气”旗号的抗议者在《于丹<庄子>心得》的签售活动中大出风头,到易中天与《水煮三国》作者成君忆的“口水战”,从北师大的季教授因自己的学术成果被学者批评而通过博客恶语相加,再到阎崇年签售中遭年轻男子辱骂掌掴,“学术暴力”近年来大有愈演愈
烈之势。“学术暴力”之所以从恶语相向,发展到今天的肢体冲突,出手伤人者自应该受到谴责和制裁,但学术界和“学术明星”们似也有值得反思之处。
随着百家讲坛、世纪大讲堂等电视节目的播出,严肃的学术讲座“飞人寻常百姓家”,这对于繁荣学术,弘扬文化,开启民智,本是件大好事。但是由于当前学术道德有所缺失,正常的学术批评日渐稀缺,加之被媒体捧红了的文化名人掌握着话语权,很容易出现“一捧就笑.一骂就跳”的状态,也就难免成为众矢之的。据说,袭击者曾向阎崇年提出过自己对他某些观点的不满,均未得到回应。而今年3月饱受网友“口诛笔伐”的百度“阎崇年帖吧”也正式关闭,这使得学者和读者的沟通渠道断绝,意见表达最后发展成了一种暴力。
随着传播渠道的发展和思想解放空间的开放,我国目前学术界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大好局面,学术方面有争议,本无可厚非,相互争论反而有利于促进学术的繁荣。若学者的一家之言被媒体强势包装成一种铺天盖地的灌输,就很容易激起话语弱势方过分的文化焦虑和非理性抗争。所以,越来越多的文化名人集体“防爆”事件,不应视为只是一次娱乐事件或治安事件,而更应该看作一起文化事件。当“阎崇年被打”被六成网友解读为一次学术压抑的喷发,施暴者被奉为挑战权威的叛逆英雄时,应该深刻反思的就不仅仅是文化界和学术界了。
对于愈演愈烈的“学术暴力”事件,冲突双方之间都应该采取包容和自省的心态来化解,任何对于暴力的合理化解释都会对社会造成伤害。当下,建设严谨务实的学术环境和公平畅通的传播环境,让持有反对意见的人有更丰富、更广泛的发言平台,使更多的观点可以理性地正面交锋,这才是文化名人“防爆”的有效途径。
(摘自《人民日报》,略有删改。)
下列不属于产生“学术暴力”的原因的一项是( )
A.被媒体强力炒作的文化名人的签售活动,很容易激起话语弱势方过分的文化焦虑。 |
B.文化名人与读者的交流渠道不畅或断绝,读者的意见或压抑无从正常表达或排除。 |
C.被媒体捧红了的文化名人掌握着话语权,他们很容易生产喜捧厌批得不健康心态。 |
D.当前文化界、学术界有些文化名人学术道德有所缺失,正常的学术批评日渐稀缺。 |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严肃的学术讲座“飞人寻常百姓家”,这有利于繁荣学术,但受众批评、相互争论也有 利于促进学术的繁荣。 |
B.对于“学术暴力”事件,“施暴者”及支持者们与文化界、学术界以及“学术明星”们都应 该进行深刻反思。 |
C.“阎崇年被打”被六成多网友解读为一次学术压抑的喷发,从学术民主讲,施暴者确是 挑战权威的叛逆英雄。 |
D.给露脸的文化名人派出庞大的保安队伍“保驾护航”,提高“安保级别”。不利于交流,也 |
非“防爆”的好办法。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术有争议,相互争论有益于学术的繁荣发展,非理性抗争,无益于学术的发展。 |
B.建设严谨务实的学术环境,建立平等沟通的机制,这才能使文化名人有效“防爆”。 |
C.“学术暴力”事件,冲突双方都应该采取包容和自省的心态来化解,而不应该激化。 |
D.净化学术环境,开展学术批评,学术界就会出现百花齐放、和谐繁荣的大好局面。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警惕文化全球多元主义
许江
①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也进入全球化境域。在前一种全球化中,中国自强不息,很多时候是获益的。但面对文化的全球化,却是我们要警觉的。因为欧美的强势文化,会遮蔽我们民族很多优秀的东西。在这种背景下,简单地强调我们民族的东西,提倡多元主义,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这个文化的全球境域中,情况已经十分复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更重要的是现在已经出现了一种全球多元主义。
②这种多元主义就是要把各个民族的文化作为一个文化符号,来当成一种全球资本扩张的工具。我打个比方,全世界的任何一个品牌,要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他一定会把中国的文化符号高举在前面的。比方说麦当劳、肯德基等,这是跟中国饮食传统毫不相干的美国快餐。但是它们现在炸油条,卖稀饭。麦当劳前任总裁说,我们就是要把各个地方的本土文化,结合在我们产品里头,成为一种多地方主义。这种麦当劳的多地方主义,就是要“吃”掉全世界。更糟糕的是,我们的孩子如果习惯了这种口味,将来吃油条,他会到美国快餐店去吃油条,甚至认为那才是正宗的中国油条味道。
③再好比电影《功夫熊猫》。这个功夫熊猫身上中国真正的武侠精神并不多,更多的是美国街头的嘻哈精神。再比方说,电影《阿凡达》拍得非常好,值得我们学习。它里头吸收了很多东方泛灵泛神的思想,那些山水、那些景色,充满了中国的元素。但是我们要警觉的是,它所有的东西包装的都是美国式的家园观,最后还是那种西方式的救世英雄从天而降拯救濒临毁灭的家园。
④在这样的全球环境下,我们当代文化怎么办?再把门关上?做不到!老百姓也不答应。我认为,重要的就是要培养我们主体的创造力量,重建中国文化的主体精神。所谓主体精神,是指我们这个民族在创生新事物的时候,那个根源上的东西。它包括中国传统的智慧结晶,也包括100年以来我们吸收的西方优秀的成果,以及今天还涌现在我们生活中具有深度的思想精髓。
⑤如果这一点没有挖掘好、看护好的话,就很容易把我们的文化只当作一种旅游商品去展销。如果这样的话,外国人会替你来卖:他的功夫熊猫替你卖,他的阿凡达替你卖。就像是美国的拉斯维加斯,那里充满了所谓的全球风情,有的酒店风格是埃及文化,有的是东南亚文化,有的是威尼斯文化,但精神只有一个,美国式的“胜者王”。
⑥文化跟别的东西不一样,它的果实很难量化。文化不可以治病,但可以养心,像细雨润物般养成一个民族的气质和心灵。所以,文化的质量,在于它恰到好处的品质,而不是简单做加法。我们不能一味注重文化成果的数量,而是要从历史长河的角度,来探寻与建设真正代表我们民族文化与尊严的东西。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当文化进入全球化境域时,简单地强调我们民族的东西,提倡多元主义,是远远不够的。 |
B.麦当劳、肯德基出售中国传统食品,其目的是把中国的本土文化作为一个文化符号,结合在他们的产品里头,成为一种多地方主义,最终完成他们在中国的资本扩张。 |
C.中国文化的主题精神,是指我们这个民族在创生新事物的时候,那个根源上的东西,也就是中国传统的智慧结晶。 |
D.我们不能一味注重文化成果的数量,而是要从历史长河的角度,来探寻与建设真正代表我们民族文化与尊严的东西。 |
面对文化的全球化,需要我们警觉的原因有哪些?请分条陈述。
联系全文,说说在文化的全球化环境下,应该如何建设我们的当代文化?请概括作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一19题。
《史记》与中国史学
《史记》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通史巨著。
司马迁继承了先秦时期的史学成果,对旧史体进行改造,创立了五体合一综合性的纪传体史书。五体各自为用,突出重点;又交相配合,相辅相成。由司马迁首创的这种纪传体史例,在广阔的时空范围展开了博极天地、囊括古今的完整历史画卷,是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民族、思想、文化、社会风貌和各阶层人物群像全书,标志着我国成熟史体的出现。这样的体例是当时封建君主专制政治制度不断强化巩固在史学表现形式上的投影,包含着司马迁的国家统一意识和封建正统观念。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三千年的历史,当代部分占半数篇幅。秦汉部分也是《史记》中最详尽最精彩的部分。这体现了司马迁通过历史记录重点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精神,可谓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在这类史传中,司马迁善叙事理,有条不紊地组织和叙述杂芜的史事,且气势生动、色彩斑斓。鸿门宴一节,司马迁通过人物言谈举止、举杯投箸,细腻地塑造出刘邦的小心谨慎、圆滑狡诈,项羽的豪爽率直、优柔寡断,樊哙的冲天豪气、粗中有细,范增的足智多谋、无可奈何的形象。
另一方面,在历史纪传中司马迁将自己的见解融会到叙事当中,于叙事中寓论断。既尊重客观事实,又表达了自己的思想。这些体例和写作特点,使《史记》既为一部信史,又为一部思想深刻的历史著作。
在探讨人类历史发展的基础时,司马迁最终归结为人类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以为追求物质利益是人的本性。“富者,人之性情,所不学而俱欲者也。”
他认为,人的经济地位决定人的社会地位和思想意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经济状况进而规范着社会的礼义制度和文明程度。因此他要求统治者顺应民众求利的自然之势,制定政策和组织经济活动。在这里司马迁明确把国家兴亡与经济状况联系起来。富国富民之道在于发展经济、藏富于民、合理引导。这些思想体现了司马迁不同凡响的思想特色,是我国真正的最早的经济学论著。
《史记》的另一思想特色是重视人的作用和对下层人民群众的关注。司马迁创立了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体例,本身就体现了对人的重视。通过生动的事例,表明成事在人的道理。“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任”,事物成败的关键在人为力量,人才的作用和人心的向背。这一思想使对神意崇敬的先秦史学,变为研究人的学说。
与此同时,《史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具有人民性。此外,这种特点还表现在对上层人物的贬斥和对下层人民的表彰。如将农民起义军首领陈胜列为世家,肯定其推翻暴秦的历史作用。《史记》既为帝王将相作传,也广泛地记录了各阶层人物的活动。如为游侠、日者、龟策、刺客、货殖之人列传,且都当作正面角色。在对历史人物评价时,司马迁往往从下层群众的道德观念出发,以这些人对人民群众的态度好坏为标准。如评价蒙恬,认为他在秦初修长城、筑驰道,使百姓怨声载道。认为“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史记》的人民性成为其千古流传,倍受后世史家和读者喜爱的原因之一。
(节选自王炜民《<史记>与中国史学》,有删改)
下列对本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迁首创的这种纪传体史例,在广阔的时空范围揭示了当时社会各个层面和各阶层群像,标志着我国成熟史体的出现。 |
B.《史记》成为一部思想深刻的历史著作,一定意义上是由其叙事中寓论断,既尊重客观事实,又表达了自己的思想的体式决定的。 |
C.司马迁认为富国富民之道在于发展经济、藏富于民、合理引导,从而把国家兴亡与经济状况联系起来。 |
D.在对历史人物评价时,司马迁往往从下层群众的道德观念出发,表现了他对封建正统观念的反叛和再认识。 |
《史记》作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通史巨著,从体例和写作特点的角度来看,它又哪些特色?
文章结尾说人民性是史记成功的原因之一,结合全文概括《史记》的人民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