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按照进化论的观点,生物都有一个共同的起源,它们都是通过一个至今仍在延续的过程逐渐转变和发展起来的,这除了博物学家的观察之外,还有分子生物学展现的一些“证据”。
其中一个重要的“证据”就是在研究一种特殊蛋白质时所发现的细胞色素C。所有的生物有机体都需要这种细胞色素C,以便通过它呼吸氧化食物分子获得能量。它在进化过程中的出现为多细胞的有机体的产生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这种细胞色素C是由104个氨基酸构成的,这些氨基酸围绕着一个玫瑰花形的、中心有一个铁原子的血红素基团。这些氨基酸的位置可以变化而分子的结构不变:在人和黑猩猩身上相同的,而在人和马身上就有了区别(104个中有12个位置不同),在人和粮食霉菌上则达到了最大区别(104个中有44个位置不同)。两个如此不同的蛋白链为什么能有相似的功能呢?答案是这样的:即大多数的氨基酸是可以相互置换的,只有一些(在我们熟知的所有物种中仅有35个)不能在蛋白质还没有停止其活动时被替代。另一方面,从进化的观点看,这种区别是很重要的:现在分离开的两个有机体的共同祖先距今时间越远,其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发生的改变就越大。
细胞色素C以其古老和易于获得结晶而引起了有关生物学家的极大重视,有助于通过分析不同物种的细胞色素C的区别,掌握其有关进化的很多信息,估计生物的主要属种发生进化的可能时间。这样绘制的进化谱系图与传统方法绘制的谱系图相一致:氨基酸排列顺序的对照就成为研究进化过程的一种宝贵的工具和手段。
下列对细胞色素C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细胞色素C被发现后,进化论关于生物有一个共同的起源的观点终于得以证明。 |
B.细胞色素C在所有的生物有机体中分子结构不变。 |
C.细胞色素C是生物有机体进行呼吸的基本要素。 |
D.细胞色素C由氨基酸构成,而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大都可以变化。 |
对文中加点的“相似的功能”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促使多细胞的有机体产生。 |
B.区别开人和马、人和粮食霉菌。 |
C.在蛋白质活动或停止活动时相互置换。 |
D.通过呼吸氧化食物分子获得能量。 |
下面对“所有的生物有机体都需要这种细胞色素C,以便通过呼吸氧化食物分子获得能量”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所有的生物有机体都有细胞色素C。
B.如果缺乏细胞色素C,生物有机体就会死亡。
C.细胞色素C可以给生物有机体供给能量。
D.细胞色素C可以呼吸氧化食物分子获得能量。
选出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
A.因为细胞色素C非常古老,所以通过对它的研究,可以估计生物的主要属种发生进化的可能时间。 |
B.两个分离开的有机体的细胞色素C中氨基酸排列顺序越接近,说明它们的共同祖先距今距离越近。 |
C.氨基酸的序列,不同的物种有不同的变化,尽管有一些位置上的氨基酸在所有的物种中都是一致的。 |
D.除了35个不能在蛋白质还没有停止活动时被替换的氨基酸外,其他的氨基酸可以相互置换。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①2003年,哈佛大学研究生院的名誉教授杰拉尔德·扎特曼在美国出版了一本书——《顾客是如何思考的》,2005年发行的该书日文版书名叫做《心脑营销术——顾客潜意识解析》。
②扎特曼任所长的哈佛大学经营学研究生部市场心脑研究所的目的在于利用最尖端的学术研究成果考察人的潜意识和消费行动之间的关系,创造出实用的营销手法。
③“心脑”这一概念来源于认知神经学,是以“人的心理就是脑的活动”这一脑科学的知见为前提的专业术语。英语为“mind/brain”,“心脑营销术”也就是吸收了最先进的脑科学研究成果的营销手段。“心脑营销术”的关键在于将人脑中各个神经原相互作用时所发生的神经原群的复杂运动运用到营销战略上,通过“心-脑-身体一社会”的互动关系来操纵顾客的消费心理。这种营销手段和以往以统计学为基础的营销方法完全不同,它编制出了一整套操纵人心的技术。而这种“心脑营销术”的基本手法和思维方式正反映了二十一世纪“心脑控制社会”的现实。
④扎特曼所开发的扎特曼隐喻诱导法(Zaltman Meta-phor Elicitation Technique,ZMET)是一种通过印象和隐喻来调查消费者潜意识的方法,已经有了多项成功经验。
⑤扎特曼最重视的不是人的有意识的思考,而是无意识的思考。因为据了解,人的认知和认识的95%隐藏在心灵深处,这部分也就是没有被意识到的领域,而能够意识到的仅占5%(事实上,一秒钟之内从全身传到大脑的信息量多达数百万比特,但能够浮上意识表层的不过四十比特,仅占全部信息的0.001%)。扎特曼把人的认知和认识的领域分为两部分:95%的那部分叫做“认知性无意识”,5%的那部分叫做“高位意识”。“高位意识”是指“人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反省的倾向”,扎特曼将其看做是“区分人与其他所有生物的特征”;而“高位意识”的下面就是占95%的广大的“认知性无意识”的领域。“高位意识”是人在掌握语言之后通过语言来实现的“自我认识与自我反省”,也就是自我成立以后的思考。与此相对,“认知性无意识”是在掌握语言之前的各种知觉感觉经验的领域开始形成的,并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使所有的经验都内在于它。无论在量还是在质上,人的意志决定与“认知性无意识”之间的关联都要比和“高位意识”之间的联系来得更紧密,所占的比重也更大。
⑥所以扎特曼特别重视隐喻。扎特曼称,隐喻能将消费者储藏在无意识里的隐形知识转换成能够被意识到的显性知识,所谓“ZMET调查”就是“以隐喻为核心的新的调查方法”。并且他所重视的隐喻是我们平时根本没有意识到的那些惯用的语言表达,特别是和身体的知觉感觉相联系的表达。
⑦扎特曼也非常重视记忆问题。或许因为记忆的操作方法正是“心脑营销术”的核心。
——节选自小森阳一《“心脑营销术”的时代》(《读书》2007·3)
.下列关于“心脑营销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心脑营销术”是一种吸收了最先进的脑科学研究成果的营销手段。 |
B.“心脑营销术”的关键在于将人身上各个神经原相互作用时所发生的神经原群的复杂运动运用到营销战略上。 |
C.心脑营销术通过“心-脑-身体一社会”的互动关系来操纵顾客的消费心理。 |
D.心脑营销术和以往以统计学为基础的营销方法完全不同,它编制出了一整套操纵人心的技术。 |
.下面不属于“扎特曼特别重视隐喻”的原因的一项是( )
A.“高位意识”被扎特曼看做是“区分人与其他所有生物的特征”。 |
B.在人的认知和认识的领域里“认知性无意识”占了95%。 |
C.“认知性无意识”是在掌握语言之前的各种知觉感觉经验的领域开始形成的,并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使所有的经验都内在于它。 |
D.隐喻能将消费者储藏在无意识里的隐形知识转换成能够被意识到的显性知识。 |
.下面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A.扎特曼任所长的哈佛大学经营学研究生部市场心脑研究所的目的在于利用最尖端的学术研究成果考察人的潜意识和消费行动之间的关系。 |
B.扎特曼所开发的扎特曼隐喻诱导法利用了最尖端的学术研究成果,已取得了全面成功。 |
C.扎特曼对人无意识思考的重视程度高于对人的有意识思考的重视。 |
D.人能够意识到的5%的认识和认知正是区分人与其他所有生物的特征。 |
.依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心脑营销术”概念的提出,是以“人的心理就是脑的活动”这一脑科学的知见为前提的。 |
B.因为记忆的操作方法正是“心脑营销术”的核心,所以扎特曼也非常重视记忆问题。 |
C.“心脑营销术”将使我们的消费行为变得更加理性。 |
D.“心脑营销术”必然会造成未来“心脑控制社会”的现实。 |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6月8日,温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了一个纲领性文件——《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纲要》中早已被广泛认同的自主创新理念,被提到了“全部科技工作首位”的高度。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这已使自主创新从一般的提倡、探讨、鼓励而变成了“法定”的要求。
这无疑是值得人们深刻领会和给予高度重视的。但是,令人有所担忧的是,自主创新即便如此严肃地写入了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恐怕也难以从此一帆风顺,易如反掌。
首先,创新本身就是一件很难的事。人类文明积累到今天,不仅在科技领域,可以说在几乎所有的领域,到处都有前人或别人留下的足迹,就像德国作家图霍尔斯基那篇著名的散文《没有新雪》所悲壮地揭示的一样。
而人们更现实的担心还在于,现阶段的中国,是否为科技自主创新准备了充分的人文环境。记得年初本刊发表过一篇题为《张颖清:倒在问鼎诺贝尔奖的途中》的报道,自主创新创立了全息生物学的张颖清,因为科学的评价体系的缺失,不仅其学说被个别学术权威一棍子打进了“伪科学”,个人也因此落得那么悲惨的结局。这就更令人坚信这种担心绝非多余。
可喜的是,此次编制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从一开始就将制度创新当作了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一部分。据有关专家介绍,在提出的深化制度改革应主要建立的八个机制中,就明确提出了要建立独立、合理的评价监督机制。但愿这种追求“独立”、“合理”的理想,能够成为以后的张颖清们切实的制度呵护和支撑。诚如斯,则不缺人才的中国,何患无“创新”、少“创新”呢?
(选自《瞭望》)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纲要》中自主创新被提到了“全部科技工作首位”的高度。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这已使自主创新从一般的提倡、探讨、鼓励而变成了“法定”的要求。 |
B.人类文明积累到今天,不仅在科技领域,可以说在所有的领域,到处都有前人或别人留下的足迹。 |
C.人们担忧自主创新难以一帆风顺。 |
D.自主创新的起码前提和条件就是靠制度保证自主创新不被扼杀,不被封杀,不被当作异端而至少有“立锥之地”。 |
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 )
A.《没有新雪》所揭示的是人类文明积累到今天,不仅在科技领域,可以说在几乎所有的领域,到处都有前人或别人留下的足迹的事实。 |
B.《张颖清:倒在问鼎诺贝尔奖的途中》的报道,自主创新创立了全息生物学的张颖清,其学说被个别学术权威一棍子打进了“伪科学”,说明现阶段的中国,尚缺乏为科技自主创新准备了充分的人文环境。 |
C.《纲要》中提出的深化制度改革应主要建立的八个机制里,其中明确提出了要建立独立、合理的评价监督机制。应该说为科技自主创新作了法律上的保证。 |
D.《纲要》中这种追求“独立”、“合理”的理想,如果真的能够成为科技工作者切实的制度呵护和支撑。那么中国事实上会出现“创新”的人才。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9分,每小题3分)
最近,“轻小说”的概念颊频出现于网络媒体上,有的网站,将一批“80后”甚至“90后”作家主编的杂志,通称为“轻小说”,比如郭敬明主编的《最小说》、明晓溪主编的《公主志》、郭妮主编的《火星少女》、江南主编的《幻想l+1》……这些杂志大多开本小,一手便可掌握,翻阅起来极为方便——这样的设计,恐怕还是出于在课堂和上下学路上阅读的考虑,国内的“轻小说”和日本的“轻小说”如出一辙,看来,在日本动漫和韩国游戏全面侵入国内青少年文化生活之后,日本文学也通过杂志的方式开始影响中国的孩子了。2001年,上海文艺出版社曾出版过一套5本的系列丛书,取名为“轻阅读书坊”,图书采取的也是文配图的方式,被视为国内最早提出文学“轻概念”的丛书。
上海文艺出版社的编辑王肖练曾经就“轻阅读”三字给出精彩的定义:轻松的阅读,轻快的阅读,轻灵的阅读;“轻”不是没有分量,“轻阅读”是另一种重质感的阅读。书中的内容“说的都是大白话,话题既时髦又有趣,既温丈尔雅又愤世嫉俗”。通过这些定义,即便是“轻阅读书坊”的创意借鉴自日本的“轻小说”,也能看出出版者已经将其本土化了。
“轻阅读”的流行,得益于网络普及的推动。据了解,国内著名的商业网站网易和腾讯,均开设有“轻阅读”的频道或专栏。网络使得两种文字阅读上的障碍得到了最快的融通,而站在时尚和流行前沿的年轻作家,在对外来文化的消化上,也表现出了惊人的适应能力。
作为一种文化消费品,“轻阅读”产品的本质是无害的,甚至在丰富人的生.活、愉悦人的心灵方面,有着其他读本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这些文本中思想内涵和文化底蕴的匮乏,以及价值观的迷失,都有让“轻阅读”变成“飘阅读”的趋势。我们青少年读者追逐和享受“轻阅读”是他们的权利,但也要清醒地意识到“轻阅读”中唯美背后的虚无、时尚背后的苍白。无论什么时候,厚重的经典和传统文学的质朴和开阔,都是丰富一个人心灵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节
5.对“轻小说”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轻小说”是一批“80后”甚至“90后”作家主编的如《公主志》一类的杂志。
B.“轻小说”是开本小、易掌握,翻阅起来极为方便,有利于学生随时阅读的一类杂志。
C.“轻小说”是源自日本、受日本文学杂志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类方便阅读的一类杂志。
D.“轻小说”是源自日本、被出版者本土化的便于读者阅读的一类杂志。
6.不属于“轻阅读”在我国流行的原因的一项是
A.日本动漫和韩国游戏全面侵人我们国内青少年文化生活。
B.我国的出版者将源自日本“轻小说”的“轻阅读”本土化。
C.国内著名的商业网站网易和腾讯,均开设有“轻阅读”的频道或专栏。
D.“轻阅读”是一种文化消费品,它的本质是没有危害的。
7.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上海文艺出版社的编辑王肖练就“轻阅读”三字给出的精彩定义,现在流行的“轻小说”属于王肖练所说的“轻阅读”的一种。
B.2001年,上海文艺出版社曾出版过一套5本的系列丛书,取名为“轻阅读书坊”,说明早在六年前“轻小说”就已经开始在我国流行了。
C.“轻阅读”在丰富人的生活、愉悦人的心灵方面,有着其他读本不可代替的作用,表明“轻阅读”在人们的阅读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D.厚重的经典和传统文学的质朴和开阔,是丰富一个人心灵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因此人们不能因为轻阅读而放弃对经典和传统文学的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爱因斯坦的意义(节录)
对于我们来说,爱因斯坦的意义不只在于他是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更在于他是一位曾经思考过并从中获得乐趣的非凡的思想者。本世纪没有哪一位物理学家像他那样在20世纪物理学最重要的两个领域都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似乎单枪匹马地完成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同时又与普朗克和玻尔共同奠定了量子力学的基础。作为物理学家的爱因斯坦,他的贡献已部分地融入到我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背景;而作为思想者的爱因斯坦,他为每一个热爱独立思考的人,源源不断地提供前进的精神力量。
科学是一个集体的作品,如同一代代能工巧匠共同盖一座楼,每一代人甚至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工具、砖石和对楼的设想。科学大厦就是这样建造起来的。每建到一定高度,总会有人用新材料把整个大楼翻盖一次。爱因斯坦正是如此。他在迷宫般的建筑中穿行,在危险的地方拆墙毁坦,以卓越的创造精神,将物理学大厦翻盖一新。如果没有爱因斯坦,我们今天的科学大厦必定是另一个样子。
我们的物理教科书上所描写的科学似乎有一条直路,从牛顿一直铺到爱因斯坦。但事实上,摆在爱因斯坦面前的,是一重重迷雾,一丛丛荆棘。他在一次演讲中这样说:“在黑暗中探寻我们感觉到却说不出的真理的岁月里,渴望越来越强,信心时来时去,心情焦虑不安,但最终穿过迷雾到达光明。”爱因斯坦所见到的光明其实是他自己燃起的荆棘。如果在迷雾和荆棘的后面,有一丝光亮诱惑着爱因斯坦,这丝光亮就是爱因斯坦对他的上帝的信念。
作为物理学家的爱因斯坦离我们大多数人实在过于遥远,我们永远无法亲身感受;作为思想者的爱因斯坦则可以给所有热爱思考的人以有益的启示。正如爱因斯坦在纪念居里夫人时所说:“伟大人物在道德人格上对人类的贡献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
思考自然的本性,抚摸上帝的脉搏,是爱因斯坦一生的追求。这种追求使他获得了极大的思维乐趣。爱因斯坦曾说,广义相对论是他一生中最快乐的思想。这一发现是爱因斯坦的科学生涯中,或许也是他一生中最激动人心的。爱因斯坦告诉德哈斯“当他看到他的计算和还未经解释的天文观测一致时,他感到身上有什么东西响了一下”。这是一种欣喜若狂的感觉。倘无这种乐趣,就算给个诺贝尔奖,他也未必愿意。
作为一个热爱思考的人,爱因斯坦坚信自己对自然的理解。1919年,爱因斯坦听到广义相对论预言的星光弯曲得到了观测证实时,非常激动。有学生问他如果没有得到证实,他会怎样,爱因斯坦回“那我只好为亲爱的上帝感到遗憾。”但爱因斯坦并不偏执。他曾这样评价玻尔:“他发表见解时总像一个不断摸索的人,从不像相信自己已占有了真理的人。”爱因斯坦本人也是如此,例如他与印度诗人泰戈尔就物质实在性进行讨论时所持的态度。
从文中看,作者对爱因斯坦的评价是什么?(不超过25字)
第二段说爱因斯坦“将物理学大厦翻盖一新”,其具体内容是什么?(不超过35字)
文中所说“有益的启示”包括哪几个方面?
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爱因斯坦所见到的光明其实是他自己燃起的荆棘”,形象地说明了作为物理学家的爱因斯坦征服科学上的险阻之后获得的成功。 |
B.“抚摸上帝的脉搏”,即探索并揭示大自然规律,如相对论。 |
C.“爱因斯坦对他的上帝的信念,”是说他对揭示有关物理学的规律充满必胜的信心。 |
D.爱因斯坦对我们的意义,不仅在于他是一位物理学家,更在于他是一位思想者,教给我们思考问题的方法。 |
E.本文的主旨是认识爱因斯坦对我们的意义,做善于思考的科学家。
F.本文结构严谨,第一段有统领作用,然后从两个方面分别论述。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变性之谜
①在高等动物中,性别的特征是比较明显的,而且是一生不可改变的。但是在自然界的低等动物中,变性却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而且是一个令生物和古生物学家迷惑不解的难题。
②有一种常见的帽贝类软体动物,它们大多摞成塔状生活在一起,常常多达12只以上。下边是较大的个体,支撑着上边的小个体。分类学之父林奈对此迷惑不解,他给大小不同的它们命了不同的种名。
③科学家们经过长期观察发现,在这种塔状的堆积中,顶部的小个体一律是雄性,下边的大个体总是雌性个体。这丝毫也不会妨碍雄雌的繁殖能力。
④更令人惊讶的是,这种帽贝会自然变性,被称为“连续的雌雄同体”。幼年期小个体首先成熟为雄性,之后又变成雌性,在一垛帽贝中,中间部位的中等大小的是正在经历雄变雌的过渡型!
⑤研究人员详细地观察过这种动物的变性。在一垛帽贝中,雌雄的生态体系相对稳定地保持一段时间。雄性的长大了变成了雌性的,雌性的又吸引了一些小个体的雄性,垛子又长高了,但比例总是一样的。
⑥鱼类是高等脊椎动物,也存在着由于雌性和雄性的竞争而产生的变性现象,而且也和脊椎动物中大多数变性动物相似,是雌性先成熟。有一种很美丽的在珊瑚礁中生活的鱼就属这种。
⑦在这种鱼群中,有1条成年雄鱼和8条成年雌鱼。一旦其中的雄鱼离去,这个群体中就会有一条雌鱼变成雄性。这条变了性的鱼鳍变长,颜色更加华丽。科学家们对鱼类的这种变性现象,迄今依然不能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因为它既不能用来解释达尔文的单种竞争的原理,又不能被认为是适应自然的进化。
⑧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植物界也存在着变性的现象。在北美大陆的一些森林中,生长着一种被称为“金特普”的木本植物,早期的植物学家曾把它的多种生命形式命名为不同种的植物。
⑨直到60年代中期,一位美国生物学家在马萨诸塞的一片森林中潜心研究,才发现“金特普”与绝大多数植物不同,它的花是雄雌分开的,而且雄性植物个体小,仅有一种叶子,较大的雌性则生有两种叶子。
⑩这种植物从幼树开始即为雄性,当长到一定高度时,就会进入变性阶段。理论计算认为,从雄性至雌性的转变应该发生在398毫米的高度。
经过几个春秋的观察,这种植物的变性界线在380毫米处。在这一高度以下,该种植物的雄性多于雌性;而在此高度,则雌性多于雄性。
自然界中,不论是变性的动物还是植物,都是雄性个体小、雌性个体大,这似乎与其它生物种的特征不同。
不但生物学家尚未对这种变性现象做出令人信服的解答,古生物学家们对此也感到茫然。他们以前所鉴定的地层中那些略有差异的化石种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
下面是帽贝类软体动物的塔状“垛子”示意图,合文意的一项是( )
下面是对本文层次结构的分析,正确的是( )
下列说法,合乎文意的一项是( )
A.动物的性别特征比较明显,而且一生不可改变。 |
B.动物和植物都是雄性个体小,雌性个体大。 |
C.森林中的绝大多数植物是雌雄同株的。 |
D.生物学家和古生物学家的研究对象是一样的。 |
第四段和第八段中划线句子可否互换?从上下文语境和句子本身的表意倾向说说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过目成诵”君亦能
①林黛玉曾对贾宝玉说:“你说你能‘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了?”严格说来,林妹妹的“一目十行”,只是一种“连读方法”(当然也包括记忆),而“过目成诵”才是对“记忆能力高强”的凝练的概括。宝黛这对才子佳人记忆力确实不同凡响。
②据报道,参加美国总统竞选的侯选人中,有的人短期内竟能记住近万人的姓名。日本索尼公司的一名职员能将圆周率背至小数点后两万位。《后汉书·应奉传》说,有一车匠曾于门中露半面对应奉看了一眼,后数十年,应奉路遇车匠,依然能“识而呼之”。科学家指出,人类的记忆潜力几乎是无穷的,一个人的一生中,大脑的记忆容量可高达1千万亿个信息单位,这差不多相当于全世界图书馆收藏的信息总量。因此,你只管去记忆,无需有“满面溢流”之虞。
③科学家对动物的研究发现,记忆机能主要存在于大脑中一种称之为“脑肽”的微小的蛋白质分子中,并且提取了这种神奇的“记忆脑肽”。稍后,科学家还人工合成了这种药物,经试用,效果良好。
④记忆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物质基础,因此,古今中外,人们无不希望自己能拥有最佳的记忆力。《开元天宝遗事·记事珠》中写道:“唐张说任宰相,有人送给他一颗珠子。名曰‘记事珠’。或有阙忘之事,则以手持弄此珠,便觉心神开悟,事无巨细,涣然明晓,一无所忘。”此“记事珠”,真可谓胜过今日电脑,因为电脑必须标入相应软盘,才可调出所需之数据、资料、报告等等。
⑤一般说来,记忆是指对经历过的事物能够记住,并能在以后再现(或回忆)或在它重新呈现时能再认识的过程。但这一“定义”似乎应该补充近年来研究的“记忆可以移植”的内容。
⑥英格兰乌沃汉普顿多元科技研究所的科学家,用精密仪器将那些年老但识途蜜蜂的脑体中职司“记忆”的蛋白质抽取出来,再用超微注射器将这些分子注入正在蜕变中的幼虫脑体中,等幼蜂羽翼长成后,将其带至离巢1公里之遥处放飞。令人吃惊的是这些从未离开过家门的小蜜蜂居然个个“不迷而返”;而那些未移植老蜂脑的参照组的小蜜蜂却迷途而不知归了。
⑦美国的乔·昂加尔博士选用了更高级的哺乳动物老鼠进行记忆移植的试验。他将老鼠觅食的鼠笼分成两室,放有相同的食物,但一室明一室暗。大家知道老鼠有昼伏夜出的习性,喜暗怕光,故取食总是光顾暗室。但鼠笼暗室设有电击装置;每当老鼠前往取食,必遭电击之苦。久而久之,老鼠只好记住暗室之危,改去明亮的地方去取食。昂加尔将这些“弃暗投明”的老鼠解剖,发现它们脑中的核糖酸中悬浮着一种特殊的物质,他将其称之为“惧暗素”。然后他将这种“惧暗素”注射到无此经历的老鼠的脑中……奇怪是这些老鼠竟无一例外地直扑明亮小室去觅食——记忆移植的试验成功了。
⑧人类的记忆是否也可移植?科学家正在深入研究,说不定有朝一日,人们会像今天购买专利一样,移植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的记忆之宝,集众多才华于一身,“过目成诵”当然更不在话下了。
根据语境,对文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满面溢流之虞(溢流:指汗水流淌;虞:忧虑)。 |
B.阙忘之事(阙通“缺”。阙忘:遗忘,忘掉)。 |
C.涣然明晓(涣然:形容有光彩)。 |
D.职司“记忆”(职司:负责操作、管理某件事)。 |
本文列举了大量古今中外的轶事及实验事例来阐述作者要说明的事理,请将它们各自阐述的意义写出来。
例如,贾宝玉林黛玉事例说明人的记忆力不同凡响。
A.美国总统竞选及日本索尼公司职员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
B.唐代张说宰相“记事珠”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蜜蜂幼虫的实验和老鼠弃暗投明的实验____________________。
能正确体现本文说明的逻辑顺序的图示是( )
本文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列举如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霍金——轮椅上的“爱因斯坦”
提起轮椅,中国青年人会立即想起张海迪,却很少有人知道,还有一位坐在轮椅上的科学巨子——史蒂芬·霍金。尽管他不能写,甚至口齿不清,思想却飞越广袤的时空,迈步解开宇宙之谜的“几何之舞”,成为当今世界公认的爱因斯坦以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
作为英国剑桥大学卢卡逊数学教授(这一职位的光荣在于他之前,只有牛顿和狄拉克担任过),霍金的辉煌成就以及巨著《时间简史》,都是他在30余年的轮椅生涯中完成的。也许是“天妒英才”吧,霍金在他风华正茂之年患上了卢伽雷病(运动神经细胞病),使他不得不放弃剑桥划艇队舵手的位置,永远地坐上了轮椅。这种病不断恶化使他的生活越来越麻烦,不能写字、翻书,只能把资料平铺在一张大桌上,靠驱动轮椅边转边看,后来一场肺病又使他几乎失声,必须通过一种语言合成器才能讲话,他就是用这种方法做了无数次的讲演。霍金遇到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但他是一个坚强而乐观的人,终究是他战胜了困难,而不是困难压倒了他。
《时间简史》是世界范围内的畅销书,该书回顾了有关宇宙的重大理论,探讨了将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结合为统一的重力量子理论,从根本上变革了人类的时空观和宇宙观。很难用几句话概括这本书,但是我相信,阅读它绝对是一种新鲜的感受。我们每一个人都以为自己懂得了时间,懂得了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含义。其实,我们自以为最熟悉的东西有时恰恰是我们最不明白的东西,比如时间,单独讲它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时间只是相对于空间才存在,而且它有一个开端,也会有一个结束。下面是从本书中选录的一段,作者以凝练而通俗的文字概括介绍了人类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发展轨迹。
牛顿运动定律使空间中绝对位置的观念告终。而相对论摆脱了绝对时间。考虑一对双生子,假定其中一个孩子去山顶上生活,而另一个留在海平面,第一个将比第二个老得快。这样,如果他们再次相会,一个会比另一个更老。在这种情形下,年纪的差别非常小。但是,如果有一个孩子在以近于光速运动的空间飞船中作长途旅行,这种差别就会大得多。当他回来时,他会比留在地球上的另一个人年轻得多。这即是被称为双生子的佯谬。但是,只是对于头脑中仍有绝对时间观念的人而言,这才是佯谬。在相对论中并没有一个惟一的绝对时间,相反地,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时间测度,这依赖于他在何处并如何运动。
1915年之前,空间和时间被认为是事件在其中发生的固定舞台,而它们不受在其中发生的事件的影响。即便在狭义相对论中,这也是对的。物体运动,力相互吸引并排斥,但时间和空间则完全不受影响地延伸着。空间和时间很自然地被认为无限地向前延伸。
然而在广义相对论中,情况则相当不同。这时,空间和时间变成为动力量:当一个物体运动时,或一个力起作用时,它影响了空间和时间的曲率;反过来,空间——时间的结构影响了物体运动和力作用的方式。空间和时间不仅去影响,而且被发生在宇宙中的每一件事所影响。正如一个人不用空间和时间的概念不能谈宇宙的事件一样,同样在广义相对论中,在宇宙界限之外讲空间和时间是没有意义的。
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对空间和时间的新的理解是我们的宇宙观的变革。古老的关于基本上不变的、已经存在并将继续存在无限久的宇宙的观念,已为运动的、膨胀的并且看来是从一个有限的过去开始并将在有限的将来终结的宇宙的观念所取代。这个变革正是下一章的内容。几年之后又正是我研究理论物理的起初点。罗杰·彭罗斯和我指出,从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可推断出,宇宙必须有个开端,并可能有个终结。
根据文章前半篇提供的材料,写一篇《霍金生平简价》。
要求:①有主要事迹,有主要成果,还有恰当评价
②要将下列词语组织成文:风华正茂、天妒英才、科学巨子、宇宙之谜、凝练
通俗、畅销世界。(词语顺序不限)
③上半篇约700字,要将它缩为150字左右。
作者列举一对双生子的事例,意在说明一个什么科学道理?
根据本文提供的内容,对下列理论作出的不同点作出简要说明。
A.牛顿运动定律: |
B.狭义相对论: |
C.广义相对论: |
D.重力量子理论: |
下列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有( )
A.文章开头说的宇宙之谜的“几何之舞”即霍金《时间简吏》阐述的内容,亦即“重力量子理论”。 |
B.无论是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还是霍金的“重力量子理论”,都说明时间只是相对空间才存在,宇宙既然有个开端,也可能有个终结。 |
C.文章最后一段划横线的句子是一个复杂的长句,可简缩为“观念为观念所取代”。前一个“观念”即宇宙会有终结的观念,后一观念即宇宙无限延伸的观念。 |
D.本文的标题有两层意思,一是突出了霍金轮椅生涯的不幸遭遇,二是突出了霍金可与爱因斯坦媲美的光辉成就。这个标题也构成了本文结构的特点。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在任何社会里,不管是禽兽的或人类的社会,从前都是暴力造成霸主,现在却是仁德造成贤君。地上的狮、虎,空中的鹰、鹫,都只以善战称雄,以逞强行凶统治群众;而天鹅就不是这样,它在水上为王,是凭着一切足以缔造太平世界的美德,如高尚、尊严、仁厚等等。它有威势,有力量,有勇气,但又有不滥用权威的意志,非自卫不用武力的决心;它能战斗,能取胜,却从不攻击别人。作为水禽界里爱好和平的君主,它敢于与空中的霸主对抗;它等待着鹰来袭击,不招惹它,却也不惧怕它。它的强劲的翅膀就是它的盾牌,它以羽毛的坚韧、翅膀的频繁扑击对付着鹰的嘴爪,打退鹰的进攻。它奋力的结果常常是获得胜利。而且,它也只有这一个骄傲的敌人,其他善战的禽类没一个不尊敬它。它与整个的自然界都是和平共处的:在那些种类繁多的水禽中,它与其说是以君主的身份君临着,毋宁说是以朋友的身份看待着,而那些水禽仿佛个个都俯首帖耳地归顺它。它只是一个太平共和国的领袖,是一个太平共和国的首席居民,它赋予别人多少,也就只向别人要求多少,它所希冀的只是宁静与自由。对这样的一个元首,全国公民自然是无可畏惧的了。(读本《天鹅》节选)
这段文字中关于天鹅的比喻带有浓烈的感情色彩,请举例说明。
你认为这段文字折射出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它也只有这一个骄傲的敌人,其他善战的禽类没一个不尊敬它。”对句中“骄傲”一词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天鹅以有鹰这样强有力的对手而自豪。 |
B.以善战称雄的鹰自高自大、自命不凡。 |
C.以善战称雄、逞强行凶的鹰对天鹅这一爱好和平的君主不归顺、搞对抗。 |
D.天鹅对战胜鹰很有把握,因此骄傲。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挑战达尔文
英国伦敦大学的起源学教授史蒂夫.琼斯日前雄心勃勃地向物种起源学的开山鼻祖达尔文发起了挑战,并且发誓要写出一部比达尔文的巨著《物种起源》更完美的学术著作来。
1858年,达尔文在伦敦将他的进化论公诸于众,然而,这种150年后仍有科学意义的学说,在当时不但没有引起任何的轰动,反而遭到当时科学界的冷嘲热讽,伦敦科学家协会的主席在当年的年会上说:“今年没有任何的发现。”当然了,神学界对这一学说更是恨之入骨。殊不知,达尔文提出的这一理论成了日后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学说,并且因此创建了一门全新的学说——生物学。
然而任何学说都有其时代的局限和不足之处,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学说也不例外。按琼斯教授的说法,达尔文最大的不足便是没有解释人类的起源这一最为人们关心,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在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中,有关人类起源的话只有一句:“人类的起源和它的历史总有一天会大白于天下。”此外,琼斯教授还认为,达尔文的学说在其广义理论上也有许多缺陷。
针对达尔文进化论和《物种起源》一书的不足,琼斯教授提出了自己的科学观点,并且准备写一本巨著。琼斯在他的著作中第一个要阐明的重要观点就是人类的起源。他认为,人类这一当今地球上最高级的动物,“也许已经步出了进化”的历程,也就是说从生理上不再进化了,只是人类的思想和创造出的机器仍在进化中。此外,琼斯教授还认为,达尔文在提出进化理论时回避了机会在物种起源与生命演变中的重大作用。琼斯主张,进化不只是像达尔文所说的那样仅仅只是自然选择“优胜劣汰”的结果,机会在进化中也起了相当的作用。他指出,我们现在已经知道,有些物种的灭绝和进化是由于陨星撞击地球的结果,比如恐龙。他还举了个简单的例子说,大象产生的性激素与飞蛾产生的性激素化学成分完全相同,这当然容易造成大象的“误会”。琼斯说:“这对于飞蛾来说是危险的,然而这是进化中的一个失误,而绝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另外,琼斯教授还在他的著作中对当今世界上一些著名的科学家的进化理论提出挑战。他首先攻击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斯蒂文.杰伊.古尔德和英国牛津大学教授划德.道金斯是以“古怪”的方式对待进化这一课题的。他认为,道金斯提出的“自私基因”之说,也就是,任何生命都是按基因的利益进行进化的这一学说根本不足以说明生命有差异的原因。至于古尔德教授认为进化是突然间发生的,这与琼斯认为的进化是个逐步的过程的观点截然相反。琼斯教授满怀信心地说:“我的长处在于我对生物学有着特别宽的知识面。”琼斯教授打算用达尔文写《物种起源》的方式写成自己的著作,也就是说他将用大量的轶闻趣事、丰富的例子,从细胞到现代艺术各个方面来说物种起源这个问题。
——徐冰川译,摘自《青年参考》
1858年,达尔文的进化论公诸于众,当时反响如何?(答案不超过35字)
琼斯教授向达尔文学说提出挑战的原因是什么?(答案不超过25字)
根据文意,归纳出达尔文理论的3点不足之处。(答案不超过35字)
请归纳琼斯教授进化论著作的主要内容。(答案不超过70字)
论述琼斯教授著作体例构想的两项是( )
A.人类的起源和它的历史总有一天会大白于天下。 | B.有些物种的灭绝和进化是由于陨星撞击地球的结果。 |
C.“自私基因”不足以说明生命有差异的原因。 | D.进化是个逐步的过程。 |
E.用达尔文《物种起源》的方式写成新生著作。F.从细胞到现代艺术各个方面谈物种的起源。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题。
①什么是思想?这可能很难回答。因为思想包含了一切,而只有通过这“一切”思想才能得到界定。思想是我们最直接感受到的事物,但也是人类最终极的秘密。我们所了解的外在世界都是由思想构筑的,所有的人类成就都可以在思想中找到其起源和归宿。在人类历史演进的舞台上,那些伟大的转折点都是思想的产物。
②这样的奇迹始于何时呢?也许曾经有一天,汹涌的冰块无情地从极地奔涌而下,淬冷了大地的空气,破坏了所有的植被,消灭了无数因不能适应而无法生存的生物种类,将最后的幸存者逼到了狭窄的热带地区。为了繁衍,这些幸存者紧贴着赤道生存,期待着北极冰川融化。可能正是在这些艰难的日子里,我们曾经习惯的旧有生活方式都被入侵的冰川破坏,世代承袭的传统行为模式也因为这沧海桑田的变迁而失效。那些生理机能相对完善,但却不甚灵活的动物都灭绝了,因为它们无法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但人这种动物却因为天生拥有一种不稳定的可塑性,他们逐渐掌握并拥有了对所有森林生物和田野生物的无可置疑的霸权地位。
③可以假定,正是在这样的生死关头,人类的理性萌生了。
④从混沌初开到现代,人类文明的历史也就是人类理性的冒险旅程。在历史阶梯上的每一次跋涉都使我们前进一步,推动我们缓慢地、试探性地朝着拥有更强的力量和更美好的生活的方向迈进。如果不是思想决定了历史,就是创造发明决定了历史。而创造发明最终还是由思想决定的。鼓动我们去思考的当然是欲望,也正是我们贪得无厌的要求带来了不安与慌张,但无论如何,正是思考找到了解决之道。我们不需要因为古时候英雄崇拜者之间的争论而停顿,比如卡莱尔和尼采,他们通过伟大人物来解释历史。也有一些英雄的蔑视者,比如斯宾塞(Spencer),他们只考虑历史现象后面的经济原因。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如果闪亮的思想火花不曾介入其间,经济环境中就没有什么动力能够真正推动人类前进。
⑤也许,泰德(Tarde)和詹姆斯(James)是对的,所有的历史都是天才成功的创造物,或者是由天才推动民众而创造出来的。富有冒险精神的先行者们一系列自发的创造,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模仿传播给广大的民众。毫无疑问,在每一个时代的起始阶段和巅峰时期,都有英雄式的天才的身影。他们是时代的声音和表征,是过去岁月的继承者和诠释者,也是未来时代的先锋和引导者。如果在每一个文明生发的时代中我们能够找到具有代表性并处于支配地位的人物,我们就能对历史有一个全景式的了解。但是当我们面对这为历史的剧本挑选主角的任务时,许许多多困难便横亘于我们面前。我们的“伟大”的标准是什么?在众多的天才人物中,哪些是我们应提及的?哪些又是我们可以忽略的?
⑥谈到标准,我们在这儿可能有些无情和独断。历史上有很多的英雄,他们的思想或微妙或深刻,都曾经深深震撼过我们的心灵,但如果他们的思想没有能够在人类历史上产生持久的影响,那他们的名字就不能够进入我们的名单。这是一次高标准的测试,我们尽可能地顾及每一位思想家思想的开创性和 ,精确性和 ,但我们同时也要将其对人类精神生活及现实生活影响的广泛性和持久性作为最高标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避开一些个人偏好,作出尽量公允持正的选择。
⑦现在,我们是怎样界定一个“思想家”的呢?这个词大概包括了哲学家和科学家,但是不是只有这些呢?我们该不该把欧里庇得斯、卢克莱修、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歌德等也算做思想家呢?不!虽然在这些伟大的名字面前,我们只有谦卑地鞠躬致意,但是,尽管他们的思想达到了一定的深度,但他们只是次一级的思想家,更确切地说是艺术家。我们是否应该把有巨大影响力的领袖也包括进来呢?比如耶稣、释迦牟尼、奥古斯丁、路德?不!这些人是宗教的创立者或改革者,与我们的定义虽有一些吻合,但造就了他们的不是思想或理性,而是感情和高贵的激情,是神秘的观点和虔诚的信念。他们从脚下的方寸土地出发,却改变了整个世界。我们的名单中是否还应该包括这样一些人物,他们的名字铭刻在人类历史的长廊之上——比如伯里克利、亚历山大、恺撒、查理曼大帝、克伦威尔、拿破仑、林肯?不!如果我们将思想家这个概念的范围扩展到这些英雄中去,我们就失去了这个词的本真之意。我们应该将哲学家和科学家包括在其中,我们应该通过他们的思想,而不是他们的行为或激情对人类的影响来界定这些人。这样的人往往偏居于世界的宁静之域,远离尘世的浮华喧嚣。在不起眼的角落里,伟大的思想往往翩然而至,自然而生,于是他们在变幻交错间,窥见了真理的面容。
⑧那么,谁是第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呢?
从文中看,作者认为推动人类前进的主要力量是()
A.思想 | B.创造发明 | C.欲望 | D.英雄 |
“为历史的剧本挑选主角”这个比喻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在文中的“标准”是指:
┌─┬─┬─┬─┬─┬─┬─┬─┬─┬─┬─┬─┬─┬─┐
│ │ │ │ │ │ │ │ │ │ │ │ │ │ │
└─┴─┴─┴─┴─┴─┴─┴─┴─┴─┴─┴─┴─┴─┘
文中的空格,应填入的最恰当的一组词是()
A.深度 广度 B.广度 深度 c.新颖 准确 D.准确 新颖
作者认为“思想家”主要包括包括哲学家和科学家,因为“思想家”这个概念的意思是:
如果将选文的④一⑧自然段分为两个部分,它们分别谈的两个问题是什么?
① ②
从文中看,思想家发现真理的一般特征是:
在选文最后一句“那么,谁是第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呢”之后,作者选择了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哥白尼、培根、牛顿、康德、达尔文等。请你从中任选一位,说说你对他的了解、认识。(120字左右)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略说中国科举的影响
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对中国以至东亚、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无不受科举的影响。
科举原来目的是为了政府从民间选拔人才,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开、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最初,东亚的日本、韩国、越南均有效法中国科举的举措,越南科举的废除还要在中国之后。十六至十七世纪,欧洲传教士在中国看见科举取士制度,通过他们的游记把它介绍到欧洲。在十八世纪启蒙运动中,不少英国和法国思想家都推崇中国这种公平和公正的制度。英国在十九世纪中至末期建立的公务员取用方法,规定政府文官通过定期的公开考试招取,渐渐形成后来为欧美各国仿效的文官制度。英国文官制所取的考试原则与方式和中国科举十分相似,很大程度是吸纳了科举的优点,故此有人称科举是中国文明的第五大发明。今天的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举制度的延续。
从宋代开始,科举便形成了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的风气。这样不但大为拓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途径,还让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知识分子,有机会通过科考向社会上层流动,这种政策对维持整体社会的稳定起到了相当的作用。明清两朝的进士之中,接近一半是祖上没有读书或有读书但未做官的“寒门”出身。但只要他们能“一登龙门”,便自然能“身价百倍”,同时也被“紧锁笼中”。
科举为中国历朝发掘、培养了大量人才,一千三百年间科举产生的进士接近十万,举人、秀才数以百万。当然其中并非全是有识之士,但能过五关斩六将,通过科考成进士的,多数都非等闲之辈。宋、明两代以及清朝汉人的名臣能相、国家栋梁之中,进士出身的占了绝大多数。明朝英宗之后的惯例更是“非进士不进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科举成为高级官员必经之路。利玛窦在明代中叶到中国时,所见的负责管治全国的士大夫阶层,便是由科举制度所产生。
科举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亦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虽然这种推动是出于一般人对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对知识或性灵的渴望;但客观上由于科举入士成为了风尚,中国的文风普遍得到了提高。明清两朝时,中国的读书人以秀才计,大部分时间都不下五十万人;把童生算在内则以百万计。当中除少数人能在仕途上更进一步外,多数人都成为在各地生活的基层知识分子。而且由于这些读书人都是在相同制度下的产物,学习的亦是相同的“圣贤书”,故此也间接维持了中国各地文化及思想的统一。
科举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主要在其考核的内容与考试形式。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变成只要求考生能写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大部分读书人为应科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无论是创造能力,还是独立思考能力都被大大限制。大部分人以通过科考为读书唯一目的,读书变成只是为了做官,光宗耀祖。另外科举也限制了人才的出路。到了清朝,在文学创作上有杰出成就的名家,多数都失意于科场。可以推想,科举制度为政府发掘人才的同时,也埋没了民间在其它各方面的杰出人物。清政府为了奴化汉人,更是严格规定科举考试内容。
就算在科举被废除以后,它仍然在中国的社会中留下不少痕迹。例如孙中山所创立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规定五权分立,当中设有的“考试院”便是源出于中国的科举考试传统。另外,时至今日,科举的一些习惯仍然可以在中国的高考中看见。例如分省取录,将考卷写有考生身份信息的卷头装订起来,从而杜绝判卷人员和考生串通作弊,称高考最高分者为状元等等,都是科举残留的遗迹。
(选自《百科全书》)
对“(科举制度)对中国以至东亚、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科举考试是一种公开、公正的方法,所以东亚的日本、越南均有效法中国科举的举 措,甚至越南科举的废除时间要在中国之后。 |
B.隋唐以后的中国,在社会、政治和教育方面无不受科举的影响,就是今天的考试制 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举制度的延续。 |
C.十六至十七世纪,欧洲传教士在中国看见了科举制度,他们的游记把它介绍到了西 方,改善了欧美的用人制度。 |
D.英国吸纳了中国科举的优点后,在十九世纪中至末期建立了政府公务员取用方法, |
渐渐形成后来为欧美各国仿效的文官制度。
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参加科考是为了实现对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对知识或性灵的渴望,因为“非进士不 进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 |
B.中国的科举拓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途径,形成了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的风气。 |
C.利玛窦到中国时,科考已经成为高级官员的必经之路,所见的负责管治全国的士大 夫都是有识之士。 |
D.科举为中国历朝发掘、培养了大量人才,巩固了政权,对维持社会的稳定起到了一 |
定的作用。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事实证明,科举与其它选材制度相比要更加公平、公正,世袭和举荐不会出现难得的人才。 |
B.明清开始,寒门学子如能“一登龙门”,就能“身价百倍”,政府也达到了笼络、控 制读书人的目的。 |
C.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导致科举限制了人才的出路。 |
D.一些杜绝判卷人员和考生串通作弊的做法在今天高考中仍然得以保留,说明了科举的先进性。 |
请用简短的语言准确概括中国科举的影响。(不超过35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9分,每小题3分)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美联储)16日再出惊人之举,将联邦基金利率即商业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从1%降至历史最低点——0至0.25%区间。这意味着美国已进入“零利率”时代,美联储几乎失去运用利率进行宏观调控的“传统手段”。如何拯救陷入衰退的美国经济,美联储和美国政府面临着严峻挑战。
美联储的近乎“孤注一掷”,既彰显了美联储决策层应对危机的决心和魄力,更反映了美国经济衰退的严重性。随着金融危机持续恶化并不断向实体经济扩散,美国经济陷入深度衰退已成必然。根据权威机构的判定,美国经济已于去年12月陷入衰退。一些经济学家预测,今年第四季度美国经济将大幅收缩4%至7%。
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美联储不得不使出大幅降息这一“撒手铜”。但随着美国进入 “零利率”时代,美联储也面临调控手段枯竭的困境。美联储表示,该委员会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工具”,避免美国经济陷入深度衰退。因此,前美联储官员劳伦斯·迈耶认为,这次大幅降息很可能是美联储调控经济由“传统手段”向“非传统手段”过渡的转折点。
所谓“非传统手段”,即在未来一段时间,美联储将充分发挥“最终借款人”的角色,通过创新融资工具,大幅向市场注资。换言之,美联储将充分发挥手中“印钞机”的功能。但大幅注资将加剧美联储的资产负债,并可能导致市场上美元泛滥并造成美元贬值。美元贬值或许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美国经济,但从全球市场看,势必加剧受金融危机冲击的其他经济体的困境,并使其他国家失去投资美国的信心。在全球化的时代,其他国家经济大幅下滑,美国也绝不可能独善其身。
按照美联储的决定,“零利率”政策将维持一段时间。对于美联储的举动,美国经济学家肯·梅兰认为,美国利率已非常低,降至“零利率”心理作用更大于经济效用,将会有助于振备市场信心。受降息鼓舞,当天纽约股市暴涨。但《华尔街日报》发表文章称,即使考虑到美联储的这剂猛药,美国经济前景依然“惨淡”。
在应对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问题上,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一直在“联合作战”。但财政部最近分布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并未能有效遏制经济下滑的态势,这迫使美联储不得不全力以赴。随着奥巴马上台,其大规模刺激投资和消费的“新政”可望付诸实施,可能对美联储形成有效配合。
从目前来看,“零利率”时代标志着美国经济正处于一关键节点。如果举措得当,美国经济可望由此逐步走出困境,或者避免陷入更长时间的萧条;但如果举措失当,则不仅不能挽救美国经济,相反将拖累世界其他经济体的发展。何去何从,既是对美国决策层的考验,也是对世界经济的挑战。
6.下列对有关“美国步入零利率时代”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美联储将商业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从1%降至历史最低点的做法意味着美国已进入“零利率”时代。
B.美联储使用大幅降息这种“非传统手段”将加剧其资产负债,并可能导致市场上美元泛滥并造成美元贬值。
C.“零利率”政策使美联储面临着宏观调控枯竭的困境,但也彰显了其决策层对危机的决心和魄力。
D.“零利率”时代反映了美国经济衰退的严重性,也标志着美国经济正处于一关键节点。
7.“美联储表示,该委员会将‘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工具’”,下列不属于这一做法原因的一项是 ( )
A.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美联储和美国政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B.金融危机持续恶化并不断向实体经济扩散,经济形势深度衰退。
C.奥巴马上台,其大规模刺激投资和消费的“新政”可能付诸实施。
D.美国经济下滑态势明显,前景“惨淡”,就业形势恶化,企业投资和工业生产都在下降。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美联储大幅降息是其调控经济由“传统手段”向“非传统手段”过渡的转折点。
B.大幅注资势必加剧受金融危机冲击的其他经济实体的困境,并使其他国家失去投资美国的信心。
C.美国财政部最近公布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对遏制经济下滑的态势毫无作用,美联储不得不采取大幅降息的手段。
D.在应对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问题上,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如果举措失当,不仅不能挽救美国经济,相反将拖累世界其他经济体的发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仁”与“礼”
——究竟谁为孔子思想的核心
王杰文
儒家创始人孔子在中国被称为“圣人”,其思想博大精深,为世人所推崇。但对于究竟什么才是其思想的核心,目前理论界似乎仍没有一个定论。穷其各种说法,“仁”说和“礼”说市场最广,呼声最高,竞争也最激烈。本人在这一问题上比较赞成“仁”说。
理论界坚持“礼是孔子思想核心”的人,多数的主要依据是:孔子生长在鲁国,而“周礼在鲁”。且孔子从小好礼,入周公庙问礼,而后成为闻名天下的礼教家。孔子本身也曾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①(《论语》)另外,孔子主张以礼治国,如说“礼让为国”、“齐之以礼”,又主张以礼作为教育宗旨,强调“不学礼,无以立”,认为礼的根本一直相因不变,礼的枝叶可以有所损益,但周礼虽到百世也不会变革。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孔子还经常批评别人不守礼,一再强调“克己复礼”等。
上面一系列的引述和论证似乎确实可以说明“礼”为孔子思想的核心。但本人想就此提出几点自己不同的看法。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这是我国历来对孔子的评价。这里面很突出的指出孔子是一名思想家,既然是一名思想家,那么我们在判定其思想核心时所依据的标准就应该是看他自己创立了什么新思想,而不是看他从前人那里接受或继承了哪些思想,因为只有他自己创立的新思想,才是他思想的真正精髓。如果你赞成我的观点,那么我就可以很理直气壮地说,前一段那些引述和论证都是一纸空文,因为那些观点早在孔子之前就已经有所体现。如《左转》中有这么几段记载:僖公十一年载“内史过曰:‘礼,国之干也’”;昭公七年载孟僖子办学,告诫学生曰:“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昭公二十六年载“晏子曰:‘礼 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由此可见,孔子关于礼的思想大多均可以从前人思想中窥见一斑,并不是其本人思想,故自然也就不能作为其思想核心。
而对于人们十分关注的“克己复礼”这一引证,我们首先可以回到《论语·颜渊》的原文中:“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意思就是说:颜渊询问仁,孔子说:“约束自身使言行合乎礼,就是仁。一旦能约束自身使言行合乎礼,天下就归依仁了。成就仁在乎自身,难道要仰仗他人吗?”颜渊说:“请问具体的内容。”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去看,不合乎礼的不去听,不合乎礼的不去说,不合乎礼的不去做。”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很清楚明白的看到,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确实强调了礼的重要性,但他的落脚点不在于“复礼”,而是在于“归仁”,强调只要做到礼的尽善尽美,即可达到仁的政治,仁的政治远比礼的政治的要求高,是对礼的政治的升华,“克己复礼”实为由礼的政治向仁的政治过渡的桥梁。而“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则正是迈向仁的政治的具体的礼。
通观《论语》,我们发现“仁”在书中出现的频数最多,达109次,而“礼”只有75次。其中,他人讲“仁”25次,孔子自己讲“仁”84次,孔子自己讲“仁”的频数比“礼”的总数还多,足以说明孔子对“仁”的重视。另外,在《左转》中,“仁”的频数为39次,“礼”为517次,在《国语》中,“仁”为62次,“礼”为121次,“礼”的频数都远远超过了“仁”。而在《论语》中,“仁”在频数上首次战胜了“礼”,“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思想史上仁对礼的第一次和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孙景坛《正确认识孔子的“克己复礼”》)。虽然用单纯的频数统计来说明问题不是非常严密稳妥,但这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些问题。
另外,在孔子思想中,“仁”对“礼”是具有统帅作用的。特别是当碰到仁礼冲突时,孔子则毫不犹豫地站在“仁”一边,让“礼”服从于“仁”。如《论语·阳货》中说:“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 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父母乎?’”乍一看,我所引用的这段话似乎恰恰说明孔子十分重视礼,然而我想说,孔子为什么如此关注“三年之丧期”这一“礼”呢?道理很简单,如《学而》中所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也!”而且引文中,宰我出去后,孔子说的第一句就是 “予之不仁也”,可见其对“仁”的重视。
其实,孔子讲“仁”,非单讲伦理道德中的“仁”,而且还将“仁”从一种伦理道德的要求升华成了一种政治思想,而正是这种升华使孔子创立了一种新的思想,即一种新的治国学说。而这种学说在其前人著作中是没有明确反映的,所以可谓前无古人。既然是前无古人的独创,自然可以成为其思想的核心。
最后,我们也可以利用亚圣孟子的思想核心来佐证我的看法。孟子的核心思想是“仁政”,这恐怕大家都赞成。而孟子是最了解孔子思想核心的,也是继承和发扬孔子思想最尽善尽美的一位,其名字长期与孔子相并,“孔孟之道”为大家所熟识,因而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孔子的思想核心即为“仁”。
孔子的思想中包含很丰富,有礼,有恕,有忠,有孝,有三纲,也有中庸等,而这些都是从不同方面来为最终的“仁”服务,都是达到“仁”所需经历的各种具体的途径。
①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夏的后代杞国不能提供足够的证据来证明;商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商的后代宋国不能提供足够的证据来证明。因此这两国的典籍不足,了解夏礼、殷礼的贤人也太少。如果有记载夏礼、殷礼的典籍和熟悉夏礼、殷礼的贤人,我就能证明我所说的夏礼、殷礼了。”
16.“因为那些观点早在孔子之前就已经有所体现”这句话中的“那些观点”指的是哪些观点?
答:
17.如何理解“虽然用单纯的频数统计来说明问题不是非常严密稳妥,但这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些问题”这句话?
答:
18.作者认为什么样的人才可称为思想家?他认为作为思想家的孔子其理论上的贡献是什么?
答:
19.作者认为在孔子的学说中,“仁”与“礼”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7—40题。
分而食之(节选)
聚而食之的场合,大概有三种,一种是家庭之聚,一种伙食团之聚,一种是宴会之聚。不论哪一种,都同样地不卫生。岂止不卫生而已,而且成了专门制造疾病的细菌传染工厂。有些卫道的酱瓜之士,一听说不卫生,马上热血沸腾,号曰:“洋大人抱着接吻就卫生啦?他们火车站也抱,飞机场也抱,马路上也抱,怎么不传染呀!偏偏中国人骨肉团聚在一个饭桌上,不过共喝一碗汤,共吃一盘菜,就不卫生啦?”呜呼,接吻有它特定的对象,。而且往往只不过一阵子,过了那股热乎劲,也就自动收山。聚而食之,却是每天三顿,病河永浴,白头偕老者也。夫家庭之聚,吃吃亲人的口水,或许没啥了不起。但是伙食团之取,或宴会之聚,去吃那些毫不相关、甚至陌生人的口水,就实在有些于心不甘。如果有病菌的话,顺着口水,倒灌入汤菜,然后再倒灌入自己尊肚,一旦躺到床上哼哼唧唧,小鬼敲门捉拿,还不知道该病是怎么弄到身上的,见了阎王报到填表时,连笔都难下。
四十年代,中国跟大日本帝国作战时期,很多学堂迁到后方,家在沦陷区的学生老爷,*着教育部的贷金,维持残生。举重庆沙坪坝的中央大学堂为例吧,八人一桌,四菜一汤,几乎用最精密的食油探测器都探测不出啥油水来。偶尔有盘花生米,立刻天下轰动,便约法二章:“只准骑马,不准坐轿。”骑马者,只能夹一粒;坐轿者,筷子平放,划地而起,一下子就是三五粒。嗟夫,一盘能有几个三五粒耶。这种往事,现在回忆起来,固余味无穷,但当时却是高级知识分子,在聚而食之压力不被逼出来的嘉言懿行。
柏杨先生不幸或有幸,曾参加过一个大伙食团,跟抗战时的学生老爷一样,见饭愁的镜头,再度重演——不过经常却是都有几块肉的,而奋斗的目标也就那几块肉。嗟夫,在聚而食之的战场上,最可怕的有三种人物,一日“菜狼”,一日“菜虎”,一日“菜端”——菜端最最高竿,英雄好汉把菜盘索性端到自己御而之前,别人多看一眼,他的鼻子都能冒出烈火。幸好“菜端”动物,属于稀世之宝,不容易碰见。最常碰见的是“菜狼”、“菜虎”。这类朋友的精彩表演,跟知识程度无关。柏老曾一度跟一位大学堂教习一桌,从第一顿开始,菜刚拿到台面上,他阁下就两眼发直,筷子在其尊手中转动如飞,抽冷子就把埋伏在萝卜深处的一块肉丁发掘出来。大家刚要惊呼,第一块“咕噜”一声,早下了肚,第二块已祭到半空中矣。三下五除二,饭才吃了几口,菜已全光。大家这才发现,大势不好,正跟虎狼之辈,面面相对。
呜呼,害不害臊?当然不害臊。一个人的热量如果低过于两千三百卡路里。就不会害臊;如果低过于一千五百卡路里,连羞耻之心都没有啦;如果低过八百卡路里,那就要杀人放火,社会秩序都无法维持。我们似乎还没有低到连羞耻之心都没有的程度,所以最后协议,改为分而食之,逐块分开肉,再逐个分开萝卜。于是圣玛利亚的奇迹出现,该大学堂教习忽然间文明万状,也不瞪眼啦,也不猛抢啦,平常菜都不够吃的,也够吃啦,而且还有剩的,总是留一块肉或半块肉到下顿没有肉的晚饭时吃。
不仅伙食团的聚而食之有这种奇观,纵然家庭中的聚而食之,也有这种奇观。兵强马壮的大哥大姐,往往先下手为强,对准一道好菜,立刻风卷残云,有些还身怀绝技,只要往火锅里一搅,就能把精华全部夹住,弱小民族的小弟小妹,抗议的抗议,嚎叫的嚎叫,气壮山河,声震屋瓦。老爹老娘则拉着嗓门吆喝,一会教训小子不准在盘子里连夹两次,一会告诫丫头不要在锅子里翻江倒海找虾仁,一会安抚小弟小妹要学“孔三岁,能让梨”——可是孔融先生让了大梨,还有小梨,小弟小妹让了那个鱼头,就再没有鱼头矣。于是大的喊,小的跳,老的擂桌子。
聚而食之完全*礼让来维持,只能律己,不能律人,律人就必然发生冷战热战各种混战,不但伤感情,简直伤理智。而单方面的律己,也不能持久。必须把礼让变为有形式可遵循的条规,才算秩序,不能全*内省工夫。聚分虽是小事,便它每天三次再现,长年累月,影响中国人的性格行为却太大啦。只有改弦易辙才能帮助我们逐渐恢复坦荡的胸襟,至少可以使具有五千年传统文化的中国,先行在吃相上,成为真正的礼义之邦。
37.根据文意解释最后一段加点的两个词语的含义。
①内省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怎样做才算改弦易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作者反对将“洋人的接吻”和“中国人的聚而食之”相提并论的理由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结合全文分析“聚而食之”的害处有哪几点?分别举出哪些事例?论证方法有哪些?
答:①“聚而食之”的害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所举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论证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下列对这篇杂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在预防“非典”的今天,它的论述确实值得恪守传统就餐习惯的人们深思;但真正付诸实践尚有很大难度。 |
B.第三段对“菜狼”“菜虎”和“菜端”的描绘十分精采,所采用的笔法也不尽相同。“菜狼”和“菜虎”采用了繁笔,相对而言,“菜端”采用的是简笔。 |
C.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且说理深刻,主要是作者采用了反语、夸张、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 |
D.文章对孔融三岁让梨的事例作了独到分析:让梨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让,一旦让完无梨可吃,恐怕也不会有这千古佳话的流传,其见解确实让人耳目一新。 |
E.作者集中“火力”猛烈抨击“聚而食之”;“分而食之”的主张因此呼之欲出,其好处列需再费笔墨论证,这一点确实值得我们作文时借鉴。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