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高中语文

现代文阅读。
中国哲学的原创时代来临?
何中华
晚清以降,西方的坚船利炮对中国的征服,使中国文化的底气不足,中国的哲学长期以来处于失语状态。随着后现代的来临,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的启示价值在新的历史语境中越来越凸显出来。国人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自我迷失,也迫切需要重建文化认同的根基。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发展,使中国的国际地位逐步提升,从而为恢复文化自信奠定了基础。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哲学乃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灵魂和精神内核。因此,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复兴,首先要求一种哲学的复兴。
笔者认为,同科学的情形相比,哲学创新有一个特点,即它不是积累性的,这不太像经验科学那样,可以通过积少成多,最后孕育着总体上的质的突破。哲学创新归根结底是元哲学层面上的重建,可谓“一是皆是,一非皆非”。所以,元哲学层面上的突破就具有了前提的意义,需要先行地着手。解决了元哲学的问题,中国哲学的原创性将最为集中地体现在“问题”、“范式”、“话语”等不同层面。在一定意义上,这三者也是元哲学预设的展开了的表现形式。“中国问题”的自觉提出,“中国话语”的自觉建构,“中国范式”的自觉生成,既是中国哲学原创性发展的前提,也将构成这种发展的本身。
马克思说,问题就是时代的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对于中国和中国哲学来说,事情的复杂性在于,“问题”不仅仅有一个时代性的维度,还有一个民族性的维度。在哲学上,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也更有意义和价值。因为给出一种答案不过是提供了诸多可能性之一种,而提出问题却意味着开辟了一种全新的视野。哲学境界在极致之处当然有超越中外古今之隔膜从而达到会通的可能性,但不能因此就否认哲学又总是需要立足于哲学家之此在性的处境并以此处境作为问题提出来予以追问并回答。所以,哲学的原创不可能逃避时空坐标对哲学家的约束。再者,哲学之研究只有返回到当下现实的原点,才能真正完成自身,也才能真正具有生命力。要紧的在于,当今中国在哲学意义上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就此而言,强调哲学的问题意识,乃是中国哲学原创性发展的必要准备。
在哲学上,只有建构属于中国自己的独特话语系统,才能够在言说层面上真正拥有话语权。我们受西化的影响至深,这不仅表现在观念和价值偏好上,也表现在言说方式上,以至于从内容到形式都在很大程度上被格式化为西式哲学的复制品。西方哲学来到中国后“水土不服”,甚至连“中国哲学”的称谓能否成立都成为问题,这意味着中西文化在运思方式上的确存在着某种异质性。因此,那种东施效颦式的模仿,靠批贩西方哲学来支撑门面的做法,只能阻碍哲学的自主性。
哲学研究范式是哲学学派得以形成的标志,是哲学学派得以整合和认同的原型,也是哲学学派孕育成熟的衡准。不同范式、不同学派之间的和平竞争、平等对话、相互辩难,是哲学创新的不可或缺的条件。恰当而健全的学术格局和学术生态的形成,有赖于哲学研究范式的自觉建构。当然,从根本上说,哲学学派的形成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任何人为的塑造都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和消极后果。尽管如此,但这并不意味着学者们可以无所作为、袖手旁观、消极等待,而只是说不应急于立山头、挂旗号、划圈子。在学界倘若不能抵制那种文人相轻、党同伐异的陋习,就不可能建立良好的风气和秩序。只有在适宜的氛围中形成的学派及其内核——研究范式,才可能是积极的和建设性的。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在后现代时期来临之际,中国哲学的原创就是中过传统哲学在新的历史语境中的伟大复兴。
B.哲学创新不同于科学创新的一点是它不会走从量变到质变的途径,而是通过元哲学的重建实现总体上的质的突破。
C.不能建构属于中国自己的哲学话语系统,中过哲学就不能在世界上真正拥有话语权。
D.尽快推进中过哲学研究范式的建构,将有利于中国哲学学派的早日形成。

E.近代以来,强势的西方哲学来到中国后,传统的中国哲学就失去了影响力。
下列关于“中国问题”的说法 ,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问题”必须集中反映当今中国的时代要求、时代呼声。
B.“中国问题”的时代性维度意味着中过哲学只有提出并解决当今中过的现实问题才能真正完成自身,也才能真正具有生命力。
C.“中国问题”的民族性维度意味着原创的中过哲学不可能完全脱离传统的中国哲学。
D.准确提出当今中国在哲学意义上的“问题”意味着开辟一种全新的哲学视野,比解决这个问题更加重要,也更有意义和价值。

本文作者为什么呼唤原创的中国哲学?
结合全文来看,作者认为中国哲学的原创时代怎样才能来临?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书刊时代造就了阅读者线性的思维模式,人们可以沉浸到一本书中,按照书本的页码和文字顺序,运用逻辑思维能力进行思考。而到了网络时代,“即时性”高于一切,传统阅读演变成“快餐式”阅读。正如发生心理学家玛丽安娜·沃尔夫所说:“我们不仅由阅读的内容决定,而且由阅读的方式决定。”“鼠标轻松点,内容蜂拥至”,猎奇心理下的点击过程很难有深入思考,“点击文化”下的非线性思考,行程以某条信息为起点向外延伸分散型的思维结构,培养出网民一心二用乃至多用的思维习惯,很多人在上网的时候同时打开多个浏览器窗口,在不同的网络窗口中搜索信息。
网络文化的高度综合性,打破了图片和文字的桎梏。形象化倾向诱导人们用“看”去了解世界,而排斥“想”。“速食”文化下的产物,大都以短小精悍的碎片化形式出现,而在这种氛围中培养出来的更多是“内容翻译者”,缺少了对问题的反思过程,长久发展只会弱化人的思维能力。
“人们通过网络了解非常多的信息,却没有深刻的理解和体验,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结果所了解的东西迅即成为过眼云烟。人们的注意力更加分散,生活也更加‘碎片化’,思维方式更加感性,理性思维能力下降,对个人素质和社会发展都将产生某种不利影响。”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董天策教授对此表示担忧。《哈佛商业评论》原执行主编尼古拉斯·卡尔认为,“(网络时代,在)丢掉了《战争与和平》,丢掉了羊皮圣经,丢掉了报纸杂志,丢掉了托尔斯泰心灵的同时,人类正在丢掉的是大脑。”
从网上获取一切所需要的信息,这甚至变成自身安全感的一种来源,症状比较严重的人,对网络的依赖会导致他们丧失基本的沟通能力。“互联网时代降低了我们对一个问题深思熟虑的程度。”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哈艳秋认为,“思维是一个很艰苦的过程,由于网络所带来的便利,使人们很容易产生思维惰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人的创新能力;同时网络上信息比较多,舆论复杂,使得人们很容易产生盲目从众的心理,缺乏个人的思考。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注意提升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理性面对社会问题的能力。”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点击文化”下的非线性思考,培养出网民一心二用乃至多用的思维习惯。
B.提升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理性面对社会问题的能力,是消除网络对个人创新能力影响的根本。
C.“内容翻译者”习惯用“看”去了解世界,而排斥“想”,只能复制所“看”内容,而缺少了对问题的反思过程。
D.网民很容易产生盲目从众的心理,缺乏个人的思考,是由于网络信息多,舆论复杂造成的。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文化具有高度综合性,阅读者缺少了对问题的反思过程,在这种氛围中培养出来的只能是一些“内容翻译者”。
B.人们通过网络了解了非常多的信息,结果所了解的东西迅即会成为过眼云烟而被遗忘。
C.由于一些网民丧失基本的沟通能力,从而导致他们对网络的过分依赖,从网上获取一切所需要的信息,变成自身安全感的一种来源。。
D.书刊时代,人们可以沉浸到书中,运用逻辑思维能力进行思考,它造就了阅读者线性的思维模式。

网络文化有哪些特点?请从文中筛选相关信息进行概括。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精神的旅行
肯特·伯纳恩
精神信仰仿佛不可触摸,但它确实存在。它是我们仰望星空,或者凝视傍晚日落的最后一抹余晖时骤然产生的一种感觉。当我们在美好的一天醒来,嗅到空气中洋溢着我们熟知且喜爱,却记不起来自何处的馥郁芬芳时,它是我们清晨的颤抖。它是创始起源背后的谜团,超越了空间的界限。它是一种不同的意识,激活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某种东西。
有些人会告诉你,上苍是不存在的。他们会宣称,无法面对现实的人把命当作支柱,在生活中需要虚构信念的人把上苍当作神话。他们会对宇宙的起源作出理性的解释,对大自然的完美运转做出科学的解释。他们会指出世界上的邪恶与不公,列举利用宗教来挑起战争或伤害不同信仰的民众的例子。
你无法与这些人争辩,也不该与他们争辩。古人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
只要你对周边的宇宙怀有神秘感,你就会听到大海波涛的低吟。你该做的就是离开那口井,走到阳光下,向大海进发,让那些想要讨论禁锢他们的围墙的高矮和形状的人去争论吧。
如果你听到远方大海的呼唤,不要由于周围的幼稚言论和矛盾而改变方向。路有许多条,从每条路上看到的大海都有所不同。你的任务不是评判别人的路,而是找到一条带你不断接近你在内心听到的低吟声的路。
首先要接受你所处的位置。
我们都具有特殊的天赋。我们当中的一些人具有同情心,另一些人则有自律的能力;我们当中的一些人充分意识到人的美,另一些人则充分意识到大自然的美;我们当中的一些人能敏锐觉察到生活当中的不公,另一些人则为我们身边的善良行为欢欣鼓舞。
这些都是起点,因为他们都是信仰之地。你必须找到你信仰的源头,必须发掘培养这种天赋。如果信仰让你的灵魂的音乐发出了声音,请不要害怕,去加以遵循。信仰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它表达了许多人共同追随的精神真理。
精神的成长只能通过实践来磨砺和完善。如同乐器一样,它必须要有人弹奏;如同道路一样,它必须要有人行走。无论是借助阅读、冥想、崇拜或是善行,你都必须让自己向着精神升华的方向迈进。除非你通过实践自己的信仰来展开精神上的磨练,否则精神的领域不可能深入。
有时候,你会觉得自己迷失了方向。你筋疲力尽,无法继续前行,或者,其他事情显得更为重要。也许,你开始感到自己的信仰只是一时的热情。也许,你会觉得精神日渐萎靡。也许,你根本不在乎。
如果情况是这样,不要对自己过于严厉。你的整个生命就是一次精神的旅行。你会身处不毛之地,也会踏上充满机遇的土地,只需确保自己能不断迈步向前。再走几步,你就会再次听到海浪的呼唤。
最重要的事,你要对自己的路有信心。尽你所能地遵循它,必要的时候加以改变。但是,不要放弃对大海的追寻。你越是靠近,低吟声越是响亮,你就越会对他的存在确信无疑。你也许没有走上自己预想的路,但你仍然会走在路上。不要因为你无法找到唯一的真理而怀疑公正的存在。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文化的世界里,只有最刚愎自用的人才会拒绝接受这样一个事实:不同的人会通过不同的途径得到真理(无论是精神上的、文化上的、政治上的,还是其他的)。找到那条像晴空朗日一样闪亮的路,找到那条富有记忆中的芳香和承诺的路,然后加以遵循。只有傻瓜才会因为看不到太阳的形状而拒绝走在阳光下。
对行走在精神旅行路上的人们,作者提出了哪些忠告?请概括作答。
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1)你该做的就是离开那口井,走到阳光下,向大海进发。
(2)再走几步,你就会再次听到海浪的呼唤。
“精神的旅行”这个题目体现了本文写作上的什么特点?请你联系文章对此进行简要赏析。
作者说“生命是一次精神的旅行”,在历史的天空中,有许多这样的生命,受到了后人的敬仰。请结合文章观点,从苏轼、鲁迅、巴金中任选一人,谈谈他的精神之旅。(字数不少于60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小题。
文学批评写作的独特性
李春红
文学批评写作当然要遵循一般写作的规范,但文学批评的特殊性决定了这一写作门类具有其独特规定性。
就写作的语言表达而言,与一般应用文写作的语言程式化不同,也与文学创作的语言个性化追求不同,文学批评的语言运用有其自身的规定性。一方面,批评写作的语言具有科学性,也就是在专业术语的运用上要遵守概念内涵的明确性、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说理推论的逻辑性。文学批评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概念系统,如古代文论中的意境、兴味、风骨、虚静等,现代文论中的形象、典型、风格、文本、情结等,只有恰当选择运用这些术语,才能使文学批评规范化,具有学术性。除了科学性之外,文学批评的对象毕竟是以文学作品为核心的写作活动,所以批评写作还要注意语言的艺术性。因此,好的批评家应该在批评的写作中做到语言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融合。
就阅读而言,文本阅读是批评写作的起点。正确的文本阅读方法,首先应该是“遗忘式”阅读:直接面对文本,忘记它的作者、写作背景、流派归属以及所有关于它或褒或贬的论述。如果不能斩断这些“情丝”的话,很容易在进入文本之前已经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这会成为走进文本的阻碍。在这点上,新批评提倡的文本细读方式可以借鉴。这是文本阅读的第一步。但新批评对语义、语境以及文本中所用的各种修辞手段的深入挖掘,更适合诗歌这类短小精悍的文体。在经过遗忘式的第一遍阅读后,对作品就有一个从零散到整体的把握,把作品看成一个整体,并形成关于作品的初步印象。建设性的批评,还应该谋求批评家之间的“递增型发展以建立一套有生命力的批评思想”,要达到批评的这一目的,我们不仅需要新批评的文本细读,印象派批评的独特体验,更需要批评的某种规范性、科学性。所以阅读的最终任务就不仅仅是文本的细读,而是要读出具体文本在整个作家创作之中的序列,作品的研究情况,甚至与作家创作相关的其它因素都应成为阅读所要关注的内容。因此,好的阅读应当是“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了,既要遗忘关于文本的种种既定结论,以便能够真切地进入文本内部,由这个内部联系到相关的内容,更需要与文本保持一定的距离,作冷静审视,在这样的基础上,批评写作的学术性才有保障。
台湾作家龙应台关于文学批评写作的一席话值得借鉴:“我必须在灯下正襟危坐:第一遍,凭感觉采撷印象;第二遍,用批评的眼光去分析判断,作笔记;然后读第三遍,重新印证、检查已作的价值判断。然后,我才动笔去写这篇一个字三毛钱的文章。”
就立意而言,批评写作对立意同样有着很高的要求。批评写作立意的新颖深刻与否决定了它的价值高低。立意是文章的灵魂,纵然是再华丽的词藻没有了新颖、深刻立意的支撑,最多也只是拾人牙慧的重复之作。
文学创作需要独创性,批评写作同样需要独创性,新颖的立意不仅能深化具体的文本研究,更可以通过个案的研究,形成某种独创性的观点,再用来解释同类的文学现象。
除此之外,批评写作属于理论研究活动,它要选择一定的理论思想作为自己的基础,没有理论思想的批评写作,往往是单薄的。而在文体风格的要求上,它主要是一种议论文,以议论为主,虽然也会涉及说明、叙述描写等,但这些表达手法的运用要服从于说理的需要,观点和例子的简单叠加不能形成深度,令人信服。
下列对文学批评“文本阅读”的要求,理解全面的一项是(  )

A.就阅读而言,文本阅读是批评写作的起点。
B.文本阅读首先应该是“遗忘式”阅读,其次是对作品形成整体把握。
C.文本阅读不仅仅是“遗忘式”细读,还要读出与文本相关的一切内容。
D.文本阅读需要与文本保持一定距离,作冷静审视,批评才有保障。

下列各项,不属于文学批评写作独特规定性的一项是(  )

A.文学批评的语言既不同于应用文写作的程式化语言,又不同于文学创作的个性化语言,其语言要做到科学性和艺术性的融合。
B.文学批评的文本阅读既要“入乎其内”,能够真切地进入文本内部,又要“出乎其外”,与文本保持一定的距离。
C.批评写作与文学创作不同,它需要独创性,新颖的立意能深化具体的文本研究。
D.批评写作属于理论研究活动,它要选择一定的理论思想作为自己的基础。

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批评的写作要恰当地运用古代和现代文论中的一些术语,使之规范化且具有学术性。
B.建设性的批评更需要批评的某种规范性、科学性,那种独特的个性化的体验往往不够科学。
C.文学批评写作上的立意是它的灵魂,语言上拾人牙慧,一味地追求华丽的词藻,毫无价值。
D.文学批评属理论研究,它通过对个案的研究,从而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指导文学创作。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我们带着惊讶和柔情望着这幢实为波兰民族精华的朴素小屋。它像一只轮船,漂浮在花园绿色的海洋里,花园里的一草一木,都经过了精心的栽培,因为这花园也想与肖邦的音乐般配。
春天,栗树新叶初发,几乎还是一派嫩黄色,它们悬挂在屋顶的上方,犹如刚刚出茧的蝴蝶的娇弱的翅膀。粉红色的日本樱花,宛如在旭日东升的时候飘在庄园上空的一片云彩。如此娇嫩的色调,酷似一首最温柔的曲子,又如落在黑白琴键上的轻盈的速奏。
夏天,水面上开满了白色和黄色的睡莲,那扁平的叶子舒展着,像是为蜻蜓和甲虫准备的排筏。睡莲映照在明镜般水中的倒影,宛如歌中的叠句。肖邦之家的夏,往往使人浮想联翩,使人回忆起肖邦那些最成熟的作品。尤其是黄昏时分,水面散发出阵阵幽香,宛如船歌的一串琶音,而那银灰、淡紫的亭亭玉立的树干,排列得整整齐齐,有条不紊,宛如f小调叙事曲开头的几节。清风徐来,树影婆娑,花园里充满了簌簌的声响。这簌簌声,这芬芳的香味,使我们心荡神驰,犹如是在聚精会神地倾听这独具一格的音乐的悠扬的旋律,清丽的和声。
秋天又别有一番风味。这是乡村婚嫁的季节,时不时有一阵小提琴声传到这里,飘到金黄的树冠下,飘到寂静的草坪上,它提醒我们,此刻正置身于马祖卡曲的故乡。当我们漫步在花园的林阴小道,当我们踏上玲珑剔透的小桥,落叶在脚下踩得沙沙响。作为悠悠往事“见证者”的树叶,就像忧伤的奏鸣曲结尾中令人难忘的三重奏,它们以自己干枯的沙沙声招来了那么多的思绪,那么多的回忆,那么多的乐曲。于是,我们开始理解那个客死远方巴黎的人的深沉的郁闷:久别经年,他只能依稀记得“国内唱的歌”。
然而,这里最美的是冬天。请看吧!四野茫茫,白雪覆盖的房舍安然入梦。花园的树木变成了水晶装饰物,且会发出银铃般清脆的响声,就像昔日挂在马脖子上的铃铛。如今既没有马,没有雪橇,也没有狐裘,更没有裹着狐裘的美女。没有母亲,没有姐妹——只有无边的静寂。一切都成为往事了。
只有他还住在这里,独自一人在雅致的房间里来回踱步。只有微弱的琴声在抗御风雪和寂静。只有音乐长存。
倘若你在这样一个隆冬季节,站在这小屋的前边,望着被积雪压弯了的光秃秃的树枝、黑洞洞的窗口,你就会感到你是和肖邦在一起。
你是在和肖邦促膝谈心。
肖邦之家四季景色的特点是什么?请分别从文中各找出两个最具代表性的词语加以概括。
春:                        夏:                 
秋:                     冬:                 
面对肖邦之家的四季景色,作者为什么会认为自己和肖邦是在“促膝谈心”?试联系文章内容分条回答。
下列对这篇文章内容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  )(   )

A.本文语言优美,感情深邃,真挚感人。作者仿佛为我们演奏一首格调铿锵的乐曲,描绘一幅色彩浓烈的田园风景画。
B.“清风徐来,树影婆娑,花园里充满了簌簌的声响”,这一描写,写出了肖邦之家夏天景色的悠扬和清丽,使人心荡神怡。
C.作者从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分别描写肖邦之家四季的景致,从整体上能给读者一种直观、立体、综合的阅读感觉。
D.作者写冬天的风雪与寂静,是为了突出肖邦的孤独以及肖邦音乐的曲高和寡。但只要你理解了肖邦,就会感受到在和肖邦促膝谈心。

E、文章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肖邦之家春、夏、秋、冬四季的美景,并把它们与肖邦的音乐融合在一起,如歌如画,让人回味。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书”本是指文字符号,现在提到的“书”不是从文字符号讲,也不是从文字学“六书”来讲,而是从书法艺术讲。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书”与“金”“石”“画”并称,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书法是一种艺术,而且是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中国的汉字刚一出现,写字的人就有“写得好看”的要求和欲望。如甲骨文就是如此,虽然字形繁难复杂,但是不论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要好看。可见,自从有写字的行动以来,就伴随着艺术的要求,美观的要求。
不论是秦隶还是汉隶,都是刚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所以到了晋朝后,真书(又叫楷书、正书)开始出现并逐渐定型。真书虽然各家写法不同、风格不同,但字形的结构是一致的。在历史上篆书、隶书等使用的时间都不如真书时间长久,真书至今仍在运用,就是因为它字形比较固定,笔画转折自然,并且可以连写,多写一笔少写一笔也容易被人发现。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是草书。草书另一个来源是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草书,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到东晋以后与真书变来的草书合流。
真书的书写很方便,所以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涌现,艺术风格多样,出现了各种字体,比如颜体、柳体、欧体、褚体等。在这以前没有人专门写字并靠书法出名的,就连王羲之也不是专门写字的人,古代也没有“书法家”这个称呼。当时许多碑都是刻碑的工匠写的,到了唐朝开始文人写碑成风。唐太宗爱写字,写了《晋词铭》《温泉铭》两个碑,还把这两个碑的拓本送外国使臣。当时的文人和名臣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以及后来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写碑,这样书法的流派也逐渐增多,他们的碑帖一直流传至今。其实,今天看见的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的文书、写经等,其水平真有超过传世碑版的。唐朝一般人的文书里,也有书法比《晋词铭》《温泉铭》好的,但是那些皇帝、大官写出来的就被人重视,许多无名书法家的作品就不为人所知了。
古代称好的书法作品为“法书”,是说这件作品足以为法,“书法”“书道”“书艺”是指书写的方法;现在合二为一了,一律叫做“书法”。书法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从书法作品、艺术装饰到书信往来都要用到书法,同时书法活动既可以培养艺术情操,又可以调心养气,收到健身的效果。北朝人曾经说过:“尺牍素书,千里面目”。看到一封来信,感到很亲切,如见其人。书法被人作为人的品格和形象的代表,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摘编自启功《金石书画漫谈》)
下列关于“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在汉语中,“书”既可以指文字符号,也可以是文字学的“六书”之“书”,本文则是从书法艺术上来讲,所谓“书”就是书法。
B.在甲骨文中,不论是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已经很好看了,可见汉字刚一出现,就有了“书”这一方面的要求。
C.在历史上,“书”与“金”“石”“画”并称,它们同样因为影响深远,而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
D.真书书写方便,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出现,形成颜体、柳体等不同的字体,这些字体是依据“书”的艺术风格划分出来的。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秦隶和汉隶都是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于是到了晋朝后,真书应运而生,并且一直使用到今天。
B.在古代“书法”是指书写的方法,“法书”是指好的书法作品,到现在则把这两者合而为一,都称为“书法”。
C.在古代,起初没有专门写字并且因为书法而出名的人,直到唐朝文人写碑成为风气,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由此成为书法家。
D.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行书再快一点就是草书,这是草书的一个来源。草书的另一个来源是章草,是用汉隶笔法写章草而形成的。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A.在字形的繁难复杂方面,秦隶和汉隶要超过真书,甲骨文又要超过秦隶和汉隶,可以说这是真书使用时间特别长久的根本原因。
B.在唐代有些无名书法家的水平也很高,唐人碑版的书法其实并不代表当时的最高水平,只是因为它们是皇帝、大官所写,才为世人所推崇。
C.古时候书法流派不多,当时甚至没有“书法家”这一称呼,而到唐代书法大盛,流派逐渐增多,看来书法的发展跟社会的崇尚有很大的关系。
D.中国人自古就把书法作为人的品格和形象的代表,所以北朝人所谓“尺牍素书,千里面目”,也就是今人所谓“见字如见其人”的意思。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山地回忆(节选)
孙犁
那是个冬天,该是一九四一年的冬天,我打游击打到了这个小村庄,情况缓和了,部队决定休息两天。
我每天到河边去洗脸,河里结了冰,我登在冰冻的石头上,把冰砸破,浸湿毛巾,等我擦完脸,毛巾也就冻挺了。有一天早晨,刮着冷风,只有一抹阳光,黄黄的落在河对面的山坡上。我又登在那块石头上去,砸开那个冰口,正要洗脸,听见在下水流有人喊:
“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
这声音是那么严厉,我听了很不高兴。这样冷天,我来砸冰洗脸,反倒妨碍了人。心里一时挂火,就也大声说:“离着这么远,会弄脏你的菜!”
我站在上风头,狂风吹送着我的愤怒,我听见洗菜的人也恼了,那人说:“菜是下口的东西呀!你在上流洗脸洗屁股,为什么不脏?”
“你怎么骂人?”我站立起来转过身去,才看见洗菜的是个女孩子,也不过十六七岁。风吹红了她的脸,像带霜的柿叶,水冻肿了她的手,像上冻的红萝卜。她穿的衣服很单薄,就是那种蓝色的破袄裤。
十月严冬的河滩上,敌人往返烧毁过几次的村庄的边沿,在寒风里,她抱着一篮子水沤的杨树叶,这该是早饭的食粮。
不知道为什么,我一时心平气和下来。我说:“我错了,我不洗了,你在这块石头上来洗吧!”她冷冷地望着我,过了一会才说:“你刚在那石头上洗了脸,又叫我站上去洗菜!”
我笑着说:“你看你这人,我在上水洗,你说下水脏,这么一条大河,哪里就能把我脸上的泥土冲到你的菜上去?现在叫你到上水来,我到下水去,你还说不行,那怎么办哩?”
怎么办?我还得往上走!”她说着,扭着身子逆着河流往上去了。登在一块尖石上,把菜篮浸进水里,把两手插在袄襟底下取暖,望着我笑了。 
我哭不的,也笑不的,只好说:“你真讲卫生呀!”
“我们是真卫生,你是装卫生!你们尽笑我们,说我们山沟里的人不讲卫生,住在我们家里,吃了我们的饭,还刷嘴刷牙,我们的菜饭再不干净,难道还会弄脏了你们的嘴?为什么不连肠子都刷刷干净!”说着就笑的弯下腰去。
我觉得好笑。可也看见,在她笑着的时候,她的整齐的牙齿洁白的放光。
“对,你卫生,我们不卫生。”我说。
“那是假话吗?你们一个饭缸子,也盛饭,也盛菜,也洗脸,也洗脚,也喝水,也尿泡,那是讲卫生吗?”她笑着用两手在冷水里刨抓。
“这是物质条件不好,不是我们愿意不卫生。等我们打败了日本,占了北平,我们就可以吃饭有吃饭的家伙,喝水有喝水的家伙了,我们就可以一切齐备了。”
“什么时候,才能打败鬼子?”女孩子望着我,“我们的房,叫他们烧过两三回了!”
“也许三年,也许五年,也许十年八年。可是不管三年五年,十年八年,我们总是要打下去,我们不会悲观的。”我这样对她讲,当时觉得这样讲了以后,心里很高兴了。
“光着脚打下去?”女孩子转脸望了我脚上一下,就又低下头去洗菜了。
我一时没弄清是怎么回事,就问:“你说什么?”
“说什么?”女孩子也装没有听见,“我问你为什么不穿袜子,脚不冷吗?也是卫生吗?”
“咳!”我也笑了,“这是没有法子么,什么卫生!从九月里就反‘扫荡’,可是我们八路军,是非到十月底不发袜子的。这时候,正在打仗,哪里去找袜子穿呀?”
“不会买一双?”女孩子低声说。
“哪里去买呀,尽住小村,不过镇店。”我说。
“不会求人做一双?”
“哪里有布呀?就是有布,求谁做去呀?”
“我给你做。”女孩子洗好菜站起来,“我家就住在那个坡子上,”她用手一指,“你要没有布,我家里有点,还够做一双袜子。”
她端着菜走了,我在河边上洗了脸。我看了看我那只穿着一双“踢倒山”的鞋子,冻的发黑的脚,一时觉得我和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这篇小说,语言清新自然,其中的人物语言是塑造形象的主要方式,极富个性化,生动地
表现了人物的思想性格。
B.当小女孩知道我是八路军后,对我的态度马上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热情地表示要为
我做袜子。
C.小说围绕“卫生不卫生”的矛盾主线展开情节,表现了文明与落后的之间的斗争,充分展示了小说的主题。
D.小说对小女孩的肖像着墨不多,只写到了她的破旧衣着和整齐洁白的牙齿,但却让人联想到她美丽的形象与心灵。

E.小说细致地写出了“我”心情的变化:由一开始的生气,到平和道歉,再到哭笑不得,最后是充满感激。
结合全文,回答问题。(6分)
(1)文章写到“不知道为什么,我一时心平气和下来”并且说:“我错了……”,其中的原因是什么?(3分)
(2)“一时觉得我和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这句话有什么含义?(3分)
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女孩子的形象。(6分)
综合全文,简要概括小说所反映的时代背景。(6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小题。
奶是妈妈的好
婴儿配方奶粉是母乳的最佳替代品,只有它能够做到在营养上与母乳没有什么区别。在有的人看来,配方奶粉已足以和母乳媲美,那些一出生就完全用配方奶粉喂养的婴儿不也活得好好的吗?但是配方奶粉并没有完全复制母乳。其中一个原因是我们至今对母乳的成分及其功能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复制出成分与母乳完全一样的婴儿配方奶粉可以说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使命。
一个原因是母乳中含有许多种微量活性物质,已知的已多达上百种。这些活性物质中,有的是母乳生产过程中遗留的副产品,例如乳糖合成酶、脂肪酸合成酶,不太可能对婴儿的身体有用处。但是其他活性物质显然与婴儿的健康有关:母乳中含有消化酶和能转运锌、镁、硒等矿物质的酶,以帮助婴儿的消化、吸收。母乳中含有免疫球蛋白、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在婴儿肠道里消灭病原体。还含有其他一些有助于婴儿抵御病菌、病毒的物质:乳铁蛋白能与铁结合,除了帮助铁的吸收,还使得病菌由于缺铁而难以生存,溶菌酶能提高免疫球蛋白的抗菌能力,粘液素能帮助消灭病菌、病毒,干扰素、纤连蛋白具有抗病毒的作用,等等。母乳中还含有许多种生长因子,被证明能刺激小肠细胞的繁殖,影响婴儿肠道的成熟和生长。
有的厂家试图通过添加其他动物的活性物质来模仿母乳,例如在奶粉中添加含牛免疫蛋白或牛乳铁蛋白,而其实牛奶中的这些活性物质并不能被婴儿利用。假如有一天,我们能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一一生产出了这些活性物质,又如何能保持其活性呢?在奶粉生产、储存过程中许多活性物质会失去活性,婴儿的胃酸也会杀死它们。母乳中的活性物质之所以能被婴儿利用,是因为它们被乳汁脂肪巧妙地一个个包装、保护起来,所以躲过了胃酸,活着抵达婴儿的肠道。
复制母乳的另一个困难是,母乳的成分并非恒定。不同母亲的乳汁成分不同,同一个母亲的乳汁成分在一次喂奶的前后阶段以及婴儿的不同发育时期,也都在发生变化,以满
足婴儿的不同需要。母亲的饮食会影响到乳汁的成分,甚至出现不同的味道,因此母乳喂养的婴儿从小就在从母乳中适应母亲的饮食,而配方奶粉只有一种味道,用配方奶粉喂养的婴儿以后容易偏食。母亲身体还能根据接触到的病菌、病毒分泌相应的抗体通过乳汁传给婴儿加以保护,这种个性化抗体生产更是没有哪种配方奶粉有可能做到的。
不过,母乳并非完美食物,和配方奶粉相比,也有不足之处,如铁和维生素D的含量很低等,母亲如果营养不良,也能使乳汁缺乏某些营养素。从饮食、药物摄入体内的毒素,以及多种传染病,都能通过母乳传给婴儿但母乳的不足是可以预防和克服的,而母乳作为哺乳动物上亿年、人类数百万年进化出来的,母子之间相依为命的产物,却是无可取代的。
文章指出:“复制出成分与母乳完全一样的婴儿配方奶粉可以说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使命。”下列不属于这个判断的理由的一项是

A.我们至今对母乳的成分及其功能还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
B.母乳中含有许多种微量活性物质,已知的已多达上百种,并且其成分并非恒定。
C.母乳中有些活性物质是,可能对婴儿的身体没有用处,只是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
D.即使能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生产出母乳中所含的活性物质,也难以保持其活性。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婴儿配方奶粉够做到在营养上与母乳没有什么区别, 如果没有母乳,婴儿配方奶粉可以成为最佳的替代品。
B.不同母亲的乳汁成分不同,味道不同,同一个母亲的乳汁成分在不同的时期,也都在变化,以满足婴儿的不同需要。
C.母乳并非完美食物,也有不足之处,母亲可能将接触到的病菌、病毒和遗传性疾病通过乳汁传给婴儿,增加婴儿患病的危险。
D.母乳中铁和维生素D的含量很低,母亲如果营养不良,也会使乳汁缺乏某些营养素,在些这方面,它不如配方奶粉有优势。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母乳喂养的婴儿身体的健康状况,是与母亲的身体健康、营养状况密切相关的,所以,哺乳期的妇女应该特别地加强营养,预防各种疾病。
B.母亲能根据接触到的病菌、病毒分泌相应的抗体,并通过乳汁传给婴儿,使婴儿产生个性化的抗体,因此,母乳喂养的婴儿就不会患各种疾病。
C.虽然目前市场上的许多配方奶粉,已经足以和母乳媲美,但如果从一出生就完全用配方奶粉喂养,婴儿就不能很好地成长。
D.随着对母乳的成分及其功能的全面、深入的了解,人们将能够完全复制出成分与母乳完全一样的婴儿配方奶粉,母乳将最终被取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好望角
老人划着船向岸边驶来。我踏上船板,船身晃荡了几下,荡出去一层层细密的波纹。
我回头朝岸边望去,老人问:“岸边像什么?”我盯着那个凸出的尖端,想给老人一个精当的比喻。
他乐呵呵地说:“非洲好望角!”我愣住了。老人脸上流露出一丝诡秘的笑:“跟好望角长得一模一样!”
我不解地问:“您到过好望角?”
老人呵呵一笑:“非洲那个我倒是没去过,但我现在不整天都在好望角吗?”他将目光送到了远处的河岸。
河水哗哗地响。河上无风。芦苇丛簇挺立。
“我小的时候,在一本地图册上看到了这个地名。当时我就想,长大后一定到好望角,看看那里到底是个啥样子!可我连小学都没读完,日本鬼子就扛着枪进村了。人们四处逃难,我和爹娘跑散了。后来,我就参军打鬼子、打老蒋,差不多把山南海北都跑遍了。那本地图册一直揣在怀里,行军或休息时总把手放在胸口上摸一摸。”老人说着,掏出一本面黄肌瘦的小册子——中间破了个圆圆的洞。有一页折起一角,翻到那页,好望角的浪潮就从灰黄粗糙的纸页上拍打了出来,我似乎闻到了成腥的海浪气息。
“这怎么破了一个洞啊?
老人笑了笑,眼角的皱纹亲密地挤到一起,说:“鬼子枪子打的,还在我肚子上打了一个洞。”老人微笑着摸了摸小肚子,“解放后我买了很多书,我想,只要把书念成了,迟早会被国家派到国外学习。可书没读多少,又是‘革命’什么的,干脆不念了。这辈子就没有念书的命。那年我托人说了个媳妇成了家。我想,这好望角啊,它就在这张书页里,世上压根儿就没有!”老人向远处望了一眼,“可后来我儿子非说,好望角就在非洲南端。”
“你儿子?”这时,一只白色水鸟从芦苇丛中飞来,落在了我们小船上。老人伸手抚摸着,呵呵地笑了起来:“是啊,后来有了个儿子。不光我儿子说有,连这家伙也呱呱叫着,一个劲地说‘有,呢。”水鸟果真朝他吆喝了起来。老人从口袋里抓出一把米粒,丢在船板上。水鸟啄了一阵,在老人头顶飞旋了两圈,飞回了芦苇丛。那里传来了很多鸟嬉戏的鸣叫声。
老人激动地说:“儿子很争气,考上了大学,后来恰好到非洲工作。那次他差点就把我接过去看好望角了。”老人的手微微颤动了一下,然后深深吸了一口气,又缓缓呼了出来。
河上起了一阵风,吹得芦苇沙沙地响。老人轻轻地摇了摇头:“他在非洲被当地人给绑了。老婆子一听就晕了过去。她在床上躺了半年,我想了各种办法骗她,可她就是想走了,谁也拦不住。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命。”老人的讲述纯净如清澈的河水。
“老婆子一走我就觉得院子太大了,就像穿了一条肥裤子一样老是那种松松垮垮的感觉。有时候又觉得院子太小了,压得我胸闷。那天我走到村外,在河边一直坐到傍晚。日头把整条河照得黄灿灿的,我跳进河里,游了很远。回头一看,他娘的!河岸跟地图册上画得一模一样。这不就是好望角吗?我盼了一辈子好望角,竟在家门口找到它了。我哇哇地叫喊了起来,让老鼻涕眼泪也痛快了一回……”老人哈哈笑了起来,笑声随着波纹微微荡漾。 “现在我啥也不想了,我划划桨,喂喂鸟,整天都能看到好望角,自在得很!”老人的脸庞像天空一样明净而深远……
夕阳正红,映得老人满身古铜色。
去看“好望角”,是老船夫一生的追求。请概括他人生各阶段有关这一追求的具体内容。(4分)
老船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小说中穿插的景物描写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说说你对这篇小说主题的一种理解,并结合本文阐述理由。(6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
饮用水安全成为全球性问题近年来,不管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饮用水安全问题多次触动人们脆弱的神经,这一问题已逐渐成为全球性的挑战。
2007年12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报告说,目前全球有11亿人无法获得安全饮用水,这一问题可能因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等原因而加剧。联合国甚至警告:如果世界人口持续增加,到2025年,全球三分之一的人口将不得不为获得安全的饮用水而苦恼。
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由于基础设施落后,饮用水安全问题令人担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日前发布消息称,发展中国家约90%的污水和70%的工业废水未经处理就排入河道,威胁饮用水安全。而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全球88%的疾病应归咎于不安全的用水以及缺乏相关卫生设施,因饮用水不干净而引发疾病的现象在发展中国家较为普遍。
饮用水安全问题在非洲地区尤为突出。2007年4月,非洲水资源部长理事会发表报告说,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40%到60%的人没有洁净饮用水,许多非洲国家面临水资源匮乏问题。
亚太地区在提供安全饮用水和基本卫生设施等方面也进展缓慢。2007年10月,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等机构发布报告称,目前亚太农村地区约有5.6亿人的饮水条件尚未改善,15亿人缺乏基本的卫生设施。
即使在欧洲和美国,饮用水安全也是严峻问题。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日前发表公报说,欧洲仍有1亿多人缺乏安全饮用水。在欧洲经济委员会56个成员所在的地区,平均每天有37名儿童由于缺乏安全饮用水而死于腹泻。2006年,泛欧地区约17万人因缺乏安全用水患病,其中12万人患甲肝。
美国媒体最新公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美国24个大城市的饮用水中含有抗生素和镇静剂等多种药物成分,至少4100万人在日常生活中饮用这种存在安全隐患的水。这项由美联社完成的调查报告说,美国饮用水的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从西部的加利福尼亚州到东部的新泽西州,美国24个大城市及所在地区的饮用水中“富含”药物成分。除抗生素和镇静剂外,还有性激素、消炎药、镇痛解热药等多种药物残留。调查人员在费城的饮用水中甚至发现了56种药物成分。
水为生命之源,可用于人类生活的淡水资源非常有限。然而,一边是水资源持续紧缺,一边却是一些地区对水资源的无度消耗及污染,由此引发的饮用水安全问题已对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影响,这一问题也逐渐成为许多国家面临的重要挑战。
下面对“饮用水安全问题”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近年来,不管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这一问题将逐渐成为全球性的挑战。
B.2007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报告报告说,目前全球有11亿人无法获得安全的饮用水,这一问题由于因气候因素和人口增长等问题而加剧。
C.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由于基础设施落后,尤其是非洲地区饮用水安全问题尤其突出。
D.亚太地区在提供安全饮用水和基本卫生设施等方面也进展缓慢,目前亚太地区农村约有5.6亿人的饮水条件尚未改善,15亿人缺乏更优良的卫生设施。

下面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联合国甚至警告:如果世界人口持续增长,到2025年,全球三分之一的人口将为获得安全的饮用水而烦恼。
B.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全球88%的疾病应归咎于不安全的用水以及缺乏相关卫生设施,因饮水不干净而引发疾病的现象在发展中国家较为普遍。
C.美国24个大城市的饮用水中含有抗生素和镇静剂等多种药物成分,至少4100万人在日常生活饮用这种存在安全隐患的水。
D.饮用水安全问题在非洲地区尤为突出,而亚太地区在提供安全饮用水的基本卫生设施两方面也进展缓慢。

根据文章信息,推断正确是的( )

A.不管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饮用水安全问题已经逐步成为全球性的挑战,所以这都是经济发展带来的问题,要发展经济就无法解决。
B.饮用水安全问题在非洲地区尤为突出,这都由于非洲国家面临水资源匮乏问题造成的。
C.美国媒体最新公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美国24各大城市的饮用水中含有有抗生素和镇静剂等多种药物成分,可以很好利用这些水资源中的药物成分来治病,所以不用杞人忧天。
D.水为生命资源,可用于人类生活的淡水资源非常有限。饮用水安全问题已经对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影响,逐渐成为许多国家面临的重要挑战,要解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泣红
潘国本
日子就是路。过日子,就是人在走一条路。
他叫周祖福,不过,我更想称他周先生。6岁时,父亲过劳病故,从此靠母亲当佣做“女红”糊口。日子够艰辛了,偏偏他又喜欢需要财力支撑的书画,偏偏他又精细、聪颖,想干出番事业。他的路,很不好走。他将自己比拟为一只嘴角出血的杜鹃,再前缀一个“瘦”字,瘦鹃在啼血。那时他还在读中学,居然一个月写成八幕大剧《爱之花》发在《小说月报》上,文前署名,已是“泣红”——文字未到,愁苦已在。
做了老师后,少年情窦点开了活泼秀丽的女生周吟萍的心扉,郎才女貌,爱得死去活来。可是,再深的爱,怎敌得过殷实富户对一个穷酸书生的鄙薄?最后,只留下宝黛那样的残局。“紫罗兰”是周吟萍的英文名字,之后他办的刊物叫《紫罗兰》,他的文集叫《紫罗兰集》,他的花园叫“紫兰小筑”——他这样啼血!
这样的身世,决定了他的缠绵悱恻,决定了他属于“哀情巨子”,他成了“鸳鸯蝴蝶”里的主角。他购得苏州一个废园,辟出周家花园,畜养绿毛老龟,移植五人墓畔义士梅,伺候白居易手栽的槐树古桩。这个人,吝啬的上帝,只给了他这样一副弱骨柔肠。
也是这个人,当日寇虎视中国时,仍然爱国情挚,坚持正丈和善良。他写下《亡国奴日记》《祖国之徽》等,并与21个文人一道发起文艺界同仁“团结御侮”的宣言。
日本人来了以后,那样的文章没地方发了,但积压的忧愤和才华仍在。他在找可走的路,找上了水石、花木盆景,一条独特的宣泄蹊径,居然也给世间亮出了一位“大师”。先生开创了以历史名画为蓝本、构筑神情俱妖的立体意境先河,又结交苏州盆景名家,切磋琢磨,突破套路,注入文化灵魂,形成粗扎细剪、活泼细腻的苏派风格。上海举办中西莳花盆景大赛,先生两次夺魁。
这样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大气磅礴和暴风骤雨成了社会主旋律。待他蓦然回首,一些旧体制过来的朋友已调整了视角和步履,有了新业绩。而他旧学太多太深,转不过身来,自觉与时代有了距离。我想象他,像只惊兔,呆在窟中,敏感而胆怯。虽也得到了政府的许多关怀和看重,他的一花一木也端坐大雅之堂,接受公众的深爱和赞赏。但即使他谨慎作文,小心做人,依然不时见到报刊揭他伤疤,说他不是。他畅想着融入洪流,大干一场,实现“要他海外虬髯客,刮目相看郭橐驼”,但他觉得还是退避三舍,置身事外比较明智。他也像一只特爱惜羽毛的瘦鸟,就这样,仍有《花前琐记》、《花前续记》等相继出手,且篇篇清丽可诵。这“瘦鸟”,柔情似水,且有关癖,即使池中金鱼也另取爱称:“珠帘卷”、“眼儿媚”、“玲珑女”……先生的境界很理想,可以说他给花木、水石的浇灌,是生命,做着做着,他自己也成了一盆高雅而脆弱的盆景。先生其实清楚,他不是山,不是江,不可能雄伟或者奔腾,他只是枫林雅集外的一条涓流,半窗晴翠间的一只瘦鸟,或竹海饮马,或孤山樵归。
这样又到了“文革”,他当然成了“革命对象”。1968年8月20日,他再次站到批斗席上。批斗延续到午后,高而瘦的他,体躯失衡,两脚发抖,脱肛下坠又趁火打劫袭来,他右手下意识地伸向患处,顶了一下那阵难耐的疼痛,没想到右手还握着红宝书。就这个动作,他被定为“罪大恶极”和“十恶不赦”。
那天,他回到家中,古木伤残,花草呻吟,原先塞满古董的一排大柜七倒八歪,空空如也,一生收藏的珍贵书籍和手稿——这也是他的命根之一,早成灰烬。院外广播震耳,大幅标语越过院墙,直闯院内。能见的路口全被塞死,两天后他投了井。
他用得最多的名字,是周瘦鹃。
泣红,本来是他的一个笔名,不幸成了他的宿命。
(节选白2010年4月6日《文汇报》,有删改
请理解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过日子,就是人在走一条路。
(2)他自己也成了一盆高雅而脆弱的盆景。
结合全文,说说本文为什么取名为“泣红”而不是“纪念周瘦鹃先生”。
作者在文中把周瘦鹃分别比作“惊兔”“瘦鸟”“盆景”“涓流”等,分别揭示了周先生的什么特点?请简要说说你的理解。
请简要说说最后一段话在文中的作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乔布斯的双面人生
蔡恩泽
2011年10月5日,苹果公司在官方网站贴出乔布斯遗照,宣告这位传奇人物于当天早些时候去世。
(一)  
乔布斯的人生至少有三次大的失败:败于苹果的竞争对手IBM,败于“莉萨计划”流产,败于公司内部的排斥。但他把失败当成学费,从不言败。尽管遭到一次又一次失败,命运之神却眷顾他,他以他的超常智慧取得了人生一个又一个硕果。
天才乔布斯一举颠覆了四个行业:
他用iPod颠覆了音乐。他用iPhone颠覆了手机。他用Mac、iPad颠覆了计算机。他又用皮克斯电影工作室奉献的《海底总动员》颠覆了电影,赋予了电影动画全新的含义。
这四个颠覆中,人生能涉猎其中一个就已无比辉煌,乔布斯的人生成就令全世界为之咋舌,为之动容,为之倾倒。
(二)
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他都是个不太讨人喜欢的“刺头”,他不仅孤傲、自大,而且不乏耍奸使滑、拉帮结派之举,甚至将别人的成果据为己有。他的传记中显示他如何让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同是苹果创始人的沃兹帮助他干活,又如何用小聪明私吞奖金。掌管苹果后,他仍旧偏执、不合群、要求绝对服从。但他不乏奋斗精神,他并非玩世不恭的纨绔子弟。1976年4月1日,他与沃兹、韦恩在他养父家的车库里成立了苹果公司。但成立不到两个星期,韦恩就当了逃兵,甩手而去。
他被斯卡利赶出苹果后,沉寂了数月,朋友们曾担心他会自杀。一天,乔布斯在和一位诺贝尔奖得主聊天时,突然产生了创办下一家公司的冲动,这个公司就是NeXT。乔布斯仅仅为了让设计师保罗·兰德设计NeXT公司标志,就花了10万美元。这体现了乔布斯追求完美的奋斗精神。
当苹果向他伸出橄榄枝时,他又勇敢地挺身而出,临危受命,这需要的不仅仅是准备承受骂名的勇气,还有一种让企业转危为安的决心。
(三)
乔布斯也是肉体凡身,事业蒸蒸日上,健康却亮起了红灯。2004年,他被诊断出患了胰腺癌,在胰腺内的恶性肿瘤引起死亡的概率非常高。而他天才的灵感与创造无时无刻不在产生,像电火花一样迸发出来。微软联合创始人比尔·盖茨曾表示,乔布斯是他见过的最具灵感的企业领袖,正是他拯救了苹果。
在他第一次请病假时,就有评论说,他病休期间可以思考科技产品的更广阔图景和更遥远未来,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乔布斯说,“好的艺术家复制作品,伟大的艺术家窃取灵感。”他从不为自己偷学伟大的创意而惭愧。苹果的产品之所以伟大,正是因为它的创意来源于一群音乐家、诗人、艺术家和历史学家。从其它领域的创新高手那儿偷来创意并应用到你的事业中,是完全可行的。
(四)
他辞去苹果CEO,带着身躯的伤痛离开苹果一线,就像重伤的战士撤出战壕一样。他病情不容乐观,从此再无乔布斯。
这位天才对于苹果来说,是命悬一线的人物,是伟大的栽培家。回顾苹果公司的发展历程,苹果与他息息相关。
1976年,他和好友共同创立苹果公司。1985年9月乔布斯被迫辞职,与苹果分手近12年。在这12年中,离开了乔布斯的苹果日渐没落。1996年,他重返苹果公司,再次担任CEO,从那时起,苹果打上了不可磨灭的乔布斯印记。2004年,他被诊断出胰腺癌,苹果股价下挫10%。2005年,在他主导之下,苹果推出iPod nano,苹果重新回归市场宠儿。2009年,他申请5个月病假,苹果股价又大跌7%。2010年4月3日,他推出iPad,引领全球私人计算机进入“平板时代”。
从上述时间表不难看出,他救苹果于危难之间,他给苹果带来神话般的辉煌。苹果的兴衰转折无不彰显他的影子,苹果的成长完全依赖他的个人影响。但问题在于,假如有一天,没有了乔布斯的苹果,该如何保持长期发展的动力。
乔布斯卸任CEO一职并去世,标志着一个伟大时代的终结。作为天生的领袖,他的地位无可取代,他的个人魅力无人企及。从这个意义上,乔布斯也许是苹果的终结者。
(原载2011年10月8日香港《大公报》,有删节)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乔布斯的一生虽然遭遇了三次失败,但他屡败屡战,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以超常的智慧颠覆了人们对音乐、手机、计算机和电影的理解,令全世界为之倾倒。
B.乔布斯孤傲自大,偏执,不合群,有时还耍奸使滑,拉帮结派;但同时他具有奋斗精神,不向失败妥协,充满追求完美的激情,具有无人企及的个人魅力。
C.在诊断出患有胰腺癌之后,乔布斯天才的灵感与创造力终于像电火花一样迸发出来,它们无时无刻不在产生,iPad、iPod、iPhone等新产品相继上市。
D.苹果公司的发展历程与乔布斯息息相关,他本是该公司的创立人之一,在公司面临困境时,当初被迫离开的他又重回公司,挽救了“苹果”,创造了辉煌。

E.乔布斯的天生的领袖地位是无可取代的。每当缺少了乔布斯,苹果公司就会出现动荡,乔布斯的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乔布斯成了“苹果”的终结者。
文章最后说“乔布斯也许是苹果的终结者”,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请分条概括。
本文在介绍乔布斯的传奇人生时,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简要说明。
从全文看,乔布斯之所以获得成功,是因为具备了众多优秀品质。乔布斯具备了哪些优秀品质?从中你获得哪些启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古装戏应弘扬主流价值观
古装题材电视剧《甄嬛传》自开播以来收视率一路走高,夺得电视剧收视冠军。为探讨该类题材在历史观与价值观、艺术属性与娱乐功能之间的关系,给古装戏创作提供借鉴,日前光明日报文艺部举办了电视剧《甄嬛传》研讨会。
人民日报海外版原总编辑丁振海认为,题材本身有大小之分,但却无好坏之别。无论写重大历史事件还是写凡人小事,无论写帝王将相还是写嫔妃宫女,关键不在于写什么,而在于怎么写,有没有思想深度和艺术价值。《甄嬛传》和其他宫廷剧的区别在于:它无意于表现风流皇帝和俏丽佳人的绯闻艳史,而是以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直面封建帝王生活的腐朽本质,揭示了在罪恶封建制度下人的异化。
“近来,各方人士对荧屏上‘后宫热’中的一些作品提出批评,根本目的不是要取消这类题材,而是要反对这类题材创作中低俗化倾向和违反创作规律的‘一窝蜂式’的跟风做法。”中国文联原副主席李准说,那些大家批评的后宫戏要么“无视历史真实的基本要求,随意颠覆、编织重要历史人物的整体定位和相互关系”,要么“完全抛开对社会基本矛盾和当时历史主题的揭示,主要用后宫的情感波澜和权谋较量去揭示历史发展”,要么“无批判甚至以玩赏的态度去展示、美化后宫生活中的争风吃醋和权谋”。《甄嬛传》则完全不同于上述三者,它的主要人物都不是简单的欲望符号,而是被放在复杂的社会关系及其变化中把握。对于宫廷生活题材电视剧,从指导思想上讲,成败关键在于:创作者是用历史来解释后宫加权谋,还是用后宫加权谋来解释历史,是用先进文化感染人还是靠感官刺激加庸俗趣味赚取收视率。
中国视协副秘书长张彦民认为,在当前良莠不齐的古装宫廷戏格局中,《甄嬛传》是上乘之作,这不仅在于其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细致入微的细节描绘、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更在于其思想内涵的深度和广度。该剧对于宫廷生活的刻画形神兼备,对封建皇权制度的批判鞭辟入里。《甄嬛传》以严谨的创作态度演绎了一个曲直有致的宫廷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其间流露出对腐朽封建帝制的强烈控诉与批判。
在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玉琴看来,《甄嬛传》极力将历史与艺术相协调,尊重历史规律,不走游戏戏说路线,注重对内涵的挖掘,显示出创作者对历史的尊重以及把握历史与艺术关系的能力和胆略。
《甄嬛传》通过对历史细节的锤炼,锻造出良好的美学品质。演员细腻的表演、考究的道具布景以及精良的音乐制作等都承载着创作者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透露出厚重的历史感与雅致的文化品位。
《甄嬛传》在各个频道播出以后,取得了良好的收视率和口碑,在屏幕上一片“宫廷戏”的乱象中,《甄嬛传》以其深刻的批判意义,为该类题材创作提供了借鉴。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下面不属于专家对“后宫热”中某些作品的批评的一项是

A.这些作品无视历史真实的基本要求,随意颠覆、编织重要历史人物的整体定位和相互关系。
B.完全抛开对社会基本矛盾和当时历史主题的揭示,主要是用后宫的情感波澜和权谋较量去揭示历史发展。
C.无批判甚至以玩赏的态度去展示、美化后宫生活中的争风吃醋和权谋。
D.剧中主要人物都是简单的欲望符号,靠感官刺激加庸俗趣味赚取收视率。

《甄嬛传》博得观众和专家的认可,下面对其成功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甄嬛传》的表现重点不是风流皇帝和俏丽佳人的绯闻艳史,而是揭示封建帝王生活的腐朽本质,以及在罪恶封建制度下人的异化。
B.《甄嬛传》用后宫加权谋来解释历史,它的主要人物都不是简单的欲望符号,而是被放在复杂的社会关系及其变化中把握。
C.《甄嬛传》拥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细致入微的细节描绘、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更拥有其思想内涵的深度和广度。
D.演员细腻的表演、考究的道具布景以及精良的音乐制作等都承载着创作者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给人一种厚重的历史感与雅致的文化品位。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丁振海认为题材有大小之分,无好坏之别,重大历史事件还是凡人小事,都可以写,关键在于有没有思想深度和艺术价值。
B.李准认为人们对“后宫热”提出批评的根本目的是这类题材创作中存在“低俗化倾向和违反创作规律的‘一窝蜂式’的跟风做法”。
C.张彦民认为《甄嬛传》以严谨的创作态度演绎了一个曲直有致的宫廷故事,对宫廷生活的刻画形神兼备,对封建皇权制度的批判鞭辟入里。
D.刘玉琴认为《甄嬛传》将历史与艺术相协调,尊重历史规律,不走游戏戏说路线,注重对内涵的挖掘,显示出创作者把握历史与艺术关系的能力。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现代文文阅读(共17分)
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审美意蕴
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中,作为审美对象,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
鸿雁是随阳之鸟,它虽然在季节和环境的渲染下带有“秋”的意象,但它与蟋蟑、鸣蝉等秋虫之美仍有所不同。听秋虫之浅吟低唱,不免产生物华将尽的寂寥之感,看鸿雁之布阵南征,则令人心胸开阔,精神振奋。“秋色萧条,秋容有红蓼;秋风拂地,万籁也寥寥。惟见宾鸿,冲入在秋空里,任逍遥”,便是对鸿雁这一美学特征的生动把握。鸿雁是健飞之乌,翅膀拍动时频率适中,沉雄有力,不似鹰鹞猛悍桀骜,也不似鹤鹭之轻灵飘忽,而是给人以坚忍强劲的审美感受。在风频雨骤的春日或霜寒月冷的秋夜,当鸿雁结阵翱翔,引吭嘹唳、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人们的这种审美感受就更加明显、强烈。鸿雁迂徙时常汇集成数十只、上百只的大群,在天空中列队飞翔。“蜃楼百尺横沧海,雁字一行书绎霄”;“白犬吠风惊雁起,犹能一一旋成行。”鸿雁这种行序整齐的飞行特征,使中国古代文人们赞叹不已。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南征北返时,中途很少停歇,人们能看到竦峙树端的鹰、栖息房梁的燕、兀立江滩的鹤鹭,却很难看到静态的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中,鸿雁大都以动态出现,鸿雁翔姿优美,亦刚亦柔,曹植的《洛神赋》中就有“翩若惊鸿,矫若游龙”之语。鸿雁南迁阵容非常壮观,在朔风凛冽、尘沙蔽日的秋冬之际,当一群群大雁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亦能唤起古人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对于边塞诗人来说,尤为强烈。“雁来惨淡沙场外,月出苍茫云海间。”借秋空雁阵渲染沙场征战的雄浑悲壮之貌。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托物寓慨与借景抒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两者不可截然分割,而对“雁”意象群的发据,即能较好的说明这一问题。在中国古代咏雁诗词中。既有侧重“言志”的诗词,也有侧重抒情的诗词,但数量最多的还是抒情与言志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的诗词。中国美学中的“景中情”与“情中景”互相联系又各具特征。巧于诗者或“景中情”,或“情中景”;神于诗者则情不虚情,景非滞景,情景互生,妙合无垠。这三种审美移情层次在中国古代咏雁诗中均能找到例证。
下列古代咏雁诗(词),属于“侧重抒情”的两项是  (    ) (   )

A.“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B.“鸿志不汝较,奋翼起高飞”,“但当养羽翮,鸿举必有期”。
C.“碧云天,黄叶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D.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秋虫的审美基调一般表现为凄清低婉,鸿雁的审美基调则主要表现为辽阔高远。
B.中国占代对联常以“飞鸿”对“奔马”、“冥鸿”对“隐豹”、“摩天鸿”对“闹海蛟”,主要体现了古人的坚忍强劲的审美感受。
C.鸿雁列队飞翔时,“人”字形与“一”字形之间不断更替,动荡中呈现出鲜明的回旋往复之美。
D.情景互生,物我难辨,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是中国古代诗词创作的最高美学境界,古人的咏雁诗不乏其例。

E. 在中国古代咏雁诗词中。既有侧重“言志”的诗词,也有侧重抒情的诗词,但数量最多的还是托物言志的诗词。
文章最后一段中提到“这三种审美移情层次在中国古代咏雁诗中均能找到例证”其中“三种审美移情层次”分别指的是什么?
鸿雁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是一个独特的意象,请你结合文章谈谈在古代诗歌中鸿雁能给人们带来怎样的审美感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共15分
溯源
有一种鲑鱼,幼小时,成群游出河源地带,顺流而下出海,成熟之后,又成群溯流而上还归河源,在那里交配、产卵,力竭而亡。在回溯源流的行程中,不管有多大的阻挠,鲑鱼总是舍命克服。有时溯至断岩,便从水中腾跃入空,直到跃越岩上的河段,继续溯流归源,回到原产地,完成生命之旅,也交代传递了生命的使命。第二代孵出后,幼鱼又重复着同样的出海、溯源和回归。
我从电视上看到有关鲑鱼的报导,真是看得我惊心动魄。到底是什么促使鲑鱼回归呢?我只能想到,那是生命本能的根源感。记得古诗上有两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胡马来自北地,不管身在哪里,也能从风里去辨别来处方向。越鸟来自南疆,不管栖于何枝,也能从光热中感任原乡人呢?人又何尝不然?
人类文明中的考古、史学、族谱、传说……不也都是溯源寻根的措举吗? 人的形体,不管在地球上迁徙流离得多远,人的心灵,总要回溯时间长流,让精神归本还原。
人类在精神上的回溯,不能只凭本能上的感受,而须通过历史、艺文、习俗,甚至生活记忆的文化潜流,去汇合命脉中的远源。乡愁是一种文化心灵的寂寞。这种寂寞原也是驱促一个漂泊者反省回顾的基本力量。没有那种驱促的力量,一种文化,一个种族,会很快在浩瀚人世汪洋中消失。
曾经在一个宴会里,听一个朋友高谈她游访俄国,为一位俄国老太太带回一份礼物的情谊。她在俄国买到这份小礼物后,用一张日常俄文旧报包裹起来,回到美国后,送到俄国老太太手中。八十高龄的俄裔老妇人,一眼看到数十年也不曾见到的俄文报页,礼物尚未见到,先哽咽啜泣起来。俄文报对她而言,代表的是乡土信息,冲击着她命脉中的文化根源,封装了数十年的乡愁,一下子崩溃泛滥起来。
我自己也曾经有过那样感情泛滥的经历,那年,在重庆乘船渡三峡去宜昌。汽笛鸣起,船起碇开航了。船速渐紧,但见山城倒驰,青山后移,江风呼啸中,历史山川,浮沉眼底。一时,诗的长江,历史教科书的长江,民族文化的长江,全都在血脉中汇流。那样一种浑浊浩圆的情感,将我淹没。我伏在船栏上,久久哽咽,不能自已。那一刻,我是长江,我是中国,我是那鲑鱼,跃万里河海关山,回溯了本源。
有一个朋友,去大陆旅游,游山玩水,看古迹,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触。他很奇怪自己的冷漠。直到有一天,他在故乡一座花园中,沿一条石径独行,踩着转折处一道月门时,一阵桂花香,隐约扑鼻。忽然间,他双眼含泪。当年,桂子飘香的季节,老祖父,肥蟹一碟,老酒一壶,灯下独酌。幼小的他,站在桌边,,踮起脚,为祖父斟酒,听祖父说些掌故。海外数十年汲汲,他不乏物质上的丰盈,事业上的成绩,就是无法体验什么是满足与宁静。故园小径,一阵桂香,勾起儿时往事,勾起文化的失落感。
海外的侨民,从中国带来宗祠的传统,自身的命脉便和宗亲远源相续,透过文化长流,便超越时空,连系故土,侨乡也就是故乡了。
我们这一代呢?东迁西徙,移居西土,已无宗祠的归属,就像脱离大海的鱼,没有河源可溯了,只有相濡以沫。
我们的下一代呢?
(文章有删改)
文章用鲑鱼的溯源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人类的归本还源跟鲑鱼的“回归”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概括说明文章第6、7、8自然段写的是人类从哪几个方面寻根溯源。
请分别说明以下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1)乡愁是一种文化心灵的寂寞。
(2)诗的长江,历史教科书的长江,民族文化的长江,全都在血脉中汇流.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