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高中语文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而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
(1)用斜线给波浪线部分断句。
(2)翻译划线部分。
(3)在这则短文中,老子以水的特殊性来类比什么道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注释:①雪宫:齐宣王玩乐的郊外别墅。
(1)用斜线给波浪线部分断句。
(2)翻译划线部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关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羡。”
(取材于《韩非子·说林上》)
(1)用斜线给波浪线部分断句。
(2)翻译划线部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戎夷违齐如鲁。天大寒,而后门(在城门关闭以后才赶到)。与弟子一人宿于郭外。愈寒甚,谓其弟子曰:“子与我衣我活也我与子衣子活也我国士也为天下惜死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子与我子之衣。”弟子曰:“夫不肖人也,又恶能与国士之衣哉?”戎夷曰:“嗟乎!道其不济夫!”解衣与弟子,夜半而死,弟子遂活。
谓戎夷其能必定一世,则未之识;若夫欲利人之心,不可以加矣
(1)用斜线给波浪线部分断句。
(2)翻译加横线的句子。
(3)本文表现戎夷什么样的精神。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狄仁杰以资授汴州判佐,工部尚书阎立本黜陟河南,仁杰为吏人诬告,立本惊谢曰:“仲尼云:‘观过,斯知仁矣。’足下可谓海曲明珠,东南遗宝。”特荐为并州法曹。其亲在河阳别业,仁杰赴任,于并州登太行,南望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所居,近此云下。”悲泣伫立,久之,候云移乃行。
权善才,高宗朝为将军,中郎将范怀义宿卫昭陵,有飞骑 犯法,善才绳之。飞骑因番请见,先涕泣不自胜,言善才等伐陵柏,大不敬。高宗悲泣不自胜,命杀之。大理丞狄仁杰断善才罪止免官。高宗大怒,命促刑。仁杰曰:“法是陛下法,臣仅守之。奈何以数株小柏而杀大臣请不奉诏。”高宗涕泣曰:“善才斫我父陵上柏,我为子不孝,以至是。知卿好法官,善才等终须死。”仁杰固谏,侍中张文瓘以笏挥令出,仁杰乃引张释之高庙、辛毗牵裾之例,曰:“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为难,臣以为不难。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不难。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干之诛。陛下不纳臣言,臣瞑目之后,羞见释之、辛毗于地下。”高宗曰:“善才情不可容,法虽不死,朕之恨深矣。须法外杀之。”仁杰曰:“陛下作法,悬诸象魏徒流及死,具有等差。岂有罪非极刑,特令赐死?法既无恒,万方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今日为始。”高宗意乃解,曰:“卿能守法,朕有法官。”命编入史。又曰:“仁杰为善才正朕,岂不能为朕正天下耶?”授侍御史。
后因谏事,高宗笑曰:“卿得权善才便也。”时左司郎中王本立恃宠用事,朝廷惧之,仁杰按之,请付法。高宗特原之,仁杰奏曰:“虽国之英秀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不欲推问请曲赦之弃臣于无人之境以为忠贞将来之戒”高宗乃许之。由是朝廷肃然。
【注】①飞骑:唐代皇帝的侍卫军士。②张释之:西汉人,以善谏闻名。辛毗:三国魏人,以力谏闻名。③象魏:古代天子、诸侯宫门外的一对高建筑,也叫“阙”或“观”,为悬示教令的地方。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虽国之英秀/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不欲推问/请曲赦之/弃臣于无人之境/以为忠贞将来之戒/
B.虽国之英秀/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不欲/推问请曲赦之/弃臣于无人之境/以为忠贞将来之戒/
C.虽国之英秀/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不欲推问/请曲赦之/弃臣于无人之境/以为忠贞将来之戒/
D.虽国之英秀/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不欲/推问请曲赦之/弃臣于无人之境/以为忠贞将来之戒/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其中“黜”指对官员的晋升或进用,“陟”指对官吏的降职或罢免。
B.“陛下”原来指的是帝王宫殿的台阶之下,后来引申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C.“逆龙鳞”比喻犯人主或强权之怒。传说龙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触之者则必杀人。后人用“龙鳞”指皇帝或其威严。
D.“徒流”是古代刑法。“徒”是剥夺罪犯一定期限的自由并强制其服劳役,“流”是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进行惩罚。

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狄仁杰凭着资历、声望被授予汴州判佐之职,却被吏人诬告,当时工部尚书阎立本为河南道黜陟使,得悉他的冤情后连忙向他道歉,并推荐他为并州法曹。
B.将军权善才查办了犯法的飞骑兵,得罪了飞骑兵,飞骑兵为了报复,到唐高宗面前捏造权善才的罪行,诬告其砍伐昭陵的柏树。唐高宗听了悲伤得痛哭流涕。
C.狄仁杰坚持为权善才进谏,在侍中张文瓘挥动笏板命令其出去时,狄仁杰援引古例强行劝谏,称赞高宗有如尧舜,最终说服了高宗,挽救了权善才的生命。
D.第二、三两段关于狄仁杰执法的故事,刻画人物以语言描写为主,通过典型事件和生动的人物对话,充分表现了狄仁杰高超的辩才和执法如山的可贵精神。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南望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所居,近此云下。”
②法既无恒,万方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今日为始。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王志愔,博州聊城人。擢进士第。中宗神龙中,为左台侍御史,以蹦鸷为治,所居人吏畏詟,呼为“皂雕”。迁大理正,尝奏言:“法令者,人之堤防,不立则无所制。今大理多不奉法,以纵罪为仁,持文为苛,臣执刑典,恐且得谤。”遂上所著《应正论》以见志,因规帝失。
又言:“刑赏二柄,惟人主操之。故曰:‘以力役法者,百姓也;以死守法者,有司也;以道变法者,君上也。’魏游肇为廷尉,帝私敕肇有所降恕,肇执不从,曰:‘陛下自能恕之,岂可令臣曲笔也。”’又言:“为国当以严致平,非以宽致平。严者,非凝网重罚,在人不易犯而防难越也。”又言:“汉武帝甥昭平君杀人,以公主子,廷尉上请,帝垂涕曰:‘法令者,先帝之所造也,用亲故诬先帝法,吾何面目入高庙乎?’卒可其奏。隋文帝子秦王俊为并州总管,以奢纵免官。杨素曰:‘王,陛下爱子,请赦之。’法不可违若如公意我乃五儿之父非兆人之父何不别制天子子律乎故天子操法有不变之义凡数千言帝嘉之景云初,以左御史中丞迁大理少卿。时诏用汉故事,设刺史监郡,于天下剧州置都督,选素威重者授之。遂拜志愔齐州都督。徙汴州,封北海县男。太极元年,兼御史中丞内供奉,实封百户。出为魏州刺史,改扬州长史。所至破碎奸猾,令行禁信,境内肃然。开元九年,帝幸东都,诏留守京师。
京兆人权梁山妄称襄王子,与左右屯营官谋反,自称光帝,夜犯长乐门,入宫城,将杀志愔,志愔逾垣走,而屯营兵悔,更斩梁山等自归,志愔惭悸卒。
(选自《新唐书·王志愔传》)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帝曰/法不可违/若如公意/我乃五儿之父/非兆人之父/何不别制天子子律乎/故天子操法有不变之义/凡数千言帝/嘉之/
B.帝曰/法不可违/若如公/意我乃五儿之父/非兆人之父/何不别制天子子律乎/故天子操法有不变之义/凡数千言/帝嘉之/
C.帝曰/法不可违/若如公意/我乃五儿之父/非兆人之父/何不别制天子子律乎/故天子操法有不变之义/凡数千言/帝嘉之/
D.帝曰/法不可违/若如公/意我乃五儿之父/非兆人之父/何不别制天子子律乎/故天子操法有不变之义/凡数千言帝/嘉之/

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曲笔,这里是指古代的史官有所顾忌或殉情避讳,而不直书其事的记载方式。
B.幸东都,旧时封建帝王到达某地称“幸”;历史上有多地被定为东都,隋唐时指洛阳。
C.故事,是古今异义词,意思是旧日的典章制度,先例。
D.封百户,指皇帝赐予某人有百户人家的封地,这百户人家的租税供其世禄。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志愔执法刚正,众人颇有畏惧。他是进士出身,曾任职御史台,官员都怕他,给他起了外号,在下属官吏眼中,他严厉刚猛,如皂雕一般。
B.王志愔借古人之例,劝诫当朝国君。他在给皇帝的上书中,同情因宽恕自己外甥而感到无奈的汉武帝,赞美了不徇私情、拒绝杨素之请的隋文帝。
C.王志愔上书皇帝,论述执法原则。他提出,要想约束大众,就必须制定法律;他认为,赏罚大权,只能在君主手中;他强调从严执法。
D.王志愔深受信任,出任多地长官。他平时威望甚高,无论到何地任职,都要打击奸诈分子,维护令行禁止的局面,把地方治安治理得井井有条。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大理多不奉法,以纵罪为仁,持文为苛,臣执刑典,恐且得谤。
(2)志愔逾垣走,而屯营兵悔,更斩梁山等自归,志愔惭悸卒。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羿,古之善射也。调和其弓矢而坚守之。其操弓也,审其高下,有必中之道,故能多而多中。明主,犹羿也,平和其法,审其废置而坚守之,有必治之道,故能多举而多当。道者,羿之所以必中也,主之所以必治也。射者,弓弦发矢也。故曰:“羿之道非射也。”
造父,善驭马者也。善视马,节其饮食,度量马力,审其足走,故能取远道而马不明主,犹造父也。善治其民,度量其力,审其技能,故立功而民不困伤。故术者,造父之所以取远道也,主之所以立功名也。驭者,操辔也。故曰:“造父之术非驭也。”
奚仲为车器也,方圜曲直皆中规矩钩绳,故机旋相得,用之牢利,成器坚固。明主,犹奚仲也,言辞动作,皆术数,故众理相当,上下相亲。巧者,奚仲之所以为器也,主之所以为治也。斫削者,斤刀也。故曰:“奚仲之巧非斫削也。”
民,利之则来,害之则去。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于四方无择也。故欲束民者,先起其利,虽不召而民自至。设其所恶,虽召之而民不来也。故曰:“召远者使无为焉。”
莅民如父母则民亲爱之道之纯厚遇之有实虽不言曰吾亲民而民亲矣。民如仇雠,则民疏之。道之不厚,遇之无实,诈伪并起,虽言曰吾亲民,民不亲也。故曰:“亲近者言无事焉。”
明主使远者来而近者亲也,为之在心。所谓夜行者,心行也。能心行德,则天下莫能与之争矣。故曰:“唯夜行者独有之乎。”
(选自《管子·形势解第六十四》)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能多而多中发:放箭
B.故能取远道而马不罢:停歇
C.言辞动作,皆术数中:合乎
D.民如仇雠莅:统治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羿,古之善射也古之学必有师
B.善视其马,节饮食秦王恐破壁
C.奚仲为车器也不知将军宽至此也
D.明主之使远者来近者亲也缦立远视,望幸焉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旬,正确的一项是

A.莅民如父母/则民亲爱之/道之纯厚遇之/有实虽不言/曰吾亲民/而民亲矣
B.莅民如父母则民亲/爱之道之/纯厚遇之有实/虽不言曰吾亲民/而民亲矣
C.莅民如父母/则民亲爱之/道之纯厚/遇之有实/虽不言曰吾亲民/而民亲矣
D.莅民如父母/则民亲爱之/道之纯厚/遇之有实/虽不言曰/吾亲民而民亲矣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贤明的君主就像后羿一样,调和他治国的法度,掌握必治的规律,所以能做到多办事而事多能办好。
B.奚仲制造的车器之所以坚固耐用,主要是因为选用的器材精良,而且方圆曲直都合乎规矩钩绳。
C.要招来民众,就必须先创造对他们有利的条件。条件好了,不招民众自己也会到来,否则招也不会来。
D.明君能使远者到来而近者亲近,原因在于内心,能做到内心行德,天下就没有人能与他抗争了。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主,犹造父也。善治其民,度量其力,审其技能,故立功而民不困伤。
(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鸿门宴》)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殷峤,字开山,雍州鄠县人,司农卿不害孙也。其先本居陈郡,徙关中。少好学,遍览经史,性宽厚。圣历中,车驾在三阳宫,御史大夫杨再思、太子左庶子王方庆为东都留守,引峤为判官,表奏专以委之。方庆善《三礼》之学,苟有疑滞,常就峤质问,必能咸征旧说,训释详明,方庆深善之。又赏其文章典实,常称曰:“掌制诰之选也。”再思亦曰:“此凤阁舍人样,如此才识,走避不得。”峤又与给事中徐彦伯等同修《三教珠英》,诸人依峤等规制,俄而书成,迁司封员外郎。
神龙初,再迁给事中。时雍州人韦月将上书告武三思不臣之迹,反为三思所陷,中宗即令杀之。时方盛夏,上表曰:“月将诬构良善,故违制命,准其情状,诚合严诛。但今朱夏在辰,天道生长,即从明戮,有乖时令。谨按《月令》:‘夏行秋令,则丘隰水潦,禾稼不熟。'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公其思之,伏愿详依国典。许至秋分,则知恤刑之规,冠于千载;哀矜之惠,洽乎四海。”中宗纳峤所奏,遂令决杖,配流岭表。
时监察御史李知古请兵以击姚州西贰河蛮,既降附,又请筑城,重征税之。峤以蛮夷生梗,未得同华夏之制;劳师涉远,所损不补所获。独建议以为不便。睿宗不从,令知古发剑南兵往筑城,将以列置州县。知古因是欲诛其豪杰没子女以为奴婢蛮众恐惧乃杀知古相率反叛役徒奔溃姚路由是历年不通。
峤妻即侍中岑羲之妹,峤以与羲近亲,固辞机密,乃转太子詹事,谓人曰:“非敢求高,盖避难也。”及羲诛,峤竟免坐累。峤多识典故,前后修撰格式、氏族及国史等,凡七入书府,时论美之。十七年卒,年七十余,赠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谥曰节。
(摘编自《旧唐书•殷峤传》)
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掌制诰之选也制诰:拟写诏书
B.准其情状,诚合严诛诚合:确实应该
C.哀矜之惠,洽乎四海哀矜:怜悯慎重
D.峤竟免坐累坐累:牵累获罪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知古因是欲诛/其豪杰没/子女以为奴婢/蛮众恐惧/乃杀知古/相率反叛/役徒奔溃姚/路由是历年不通/
B.知古因是欲诛/其豪杰没/子女以为奴婢/蛮众恐惧乃杀/知古相率反叛/役徒奔溃/姚路由是历年不通/
C.知古因是欲诛其豪杰/没子女以为奴婢/蛮众恐惧/乃杀知古/相率反叛/役徒奔溃/姚路由是历年不通/
D.知古因是欲诛其豪杰/没子女以为奴婢/蛮众恐惧乃杀/知古相率反叛/役徒奔溃姚/路由是历年不通/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殷峤博识多闻,富有才华。他年少时博览经史,担任判官时被委以起草表奏的重任;他参与修撰格式、氏族以及国史等,七次进入书府,受到时论赞美。
B.殷峤为人正直,敢于进谏。当时韦月将要因得罪武三思受其诬陷而被皇上下令处死,殷峤进谏,认为皇上在夏季行刑不合时令,皇上最终采纳了他的表奏。
C.殷峤思虑周全,很有远见。李知古出兵攻打姚州西贰河蛮,等到他们归降以后,又请求修筑城池,征收重税;殷峤认为蛮夷应使用与华夏相同的制度,反对李知古的做法。
D.殷峤洁身自好,主动避嫌。他的妻子是当时侍中岑羲的妹妹,但他没有因此而求取高位,而是坚决辞去机要职务;后岑羲被杀,他也避免了大灾难。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有疑滞,常就峤质问,必能咸征旧说,训释详明,方庆深善之。
(2)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公其思之,伏愿详依国典。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昊正,字祺阳,少好学,美鬓发,善举止,言辞清辩,响若县钟。其父任城王,居丧以孝闻。袭封,加征北大将军。以氐羌反叛,除征南大将军、梁州刺史。文明太后引见诫励,顾谓中书令李冲曰此儿风神吐发当为宗室领袖是行当不辱命我不妄谈也正至州诱导怀附西南款顺。加侍中,赐衣一袭,乘黄马一匹,以桂其德。转开府、徐州刺史,甚著声绩。朝京师,引见于皇信堂。孝文诏正曰:“昔郑子产铸刑书而晋叔向非之。此二人皆贤士,得失竟谁?”对曰:“郑国寡弱,摄于强邻,人情去就,非刑莫制,故铸刑书来示威。虽乖古式,合今权道。”帝方变革,深善其对,笑曰:“任城当欲为魏子产也!方改朝制,当与任城共万世之功。”后征为中书令,改授尚书令。后帝外示要南讨,意在谋迁,乃独谓正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兴文。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固兹大举,光宅中原,任城意以为何如?”正深赞成其事。帝曰:“任城便是我子房!”于是,加抚军大将军、太子少保,又兼尚书左仆射。及车驾洛阳,定迁都计谋,诏正驰驿向北,问彼百司,论择可否。正既至代都,众闻迁诏,莫不惊骇。正援引今古,徐以晓之,众乃开伏。遂南驰还报,会车驾于滑台。帝大悦,曰:“若非任城,朕事业不得就也。”从幸邺宫,除吏部尚书。恒州刺史穆泰在州谋反,授正节、铜武、竹使,御杖左右,仍行恒州事。行达雁门,遣侍御史李焕先赴。至即禽泰,穷其党与,罪人皆得。巨鹿公陆睿、安乐侯元隆等百余人并狱禁。具状表闻。帝览表,乃大悦曰:“我任城可谓社稷臣,正复皋陶断狱,岂能过之?”顾咸阳王等曰:“汝等说当其处,不能办此也。”车驾寻幸平城,劳正,引见逆徒,无一人称枉,时人莫不叹之。帝谓左右曰:“必也无讼,今日见之。”以正正尚书。
(节选自《北史》)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顾谓中书令/李冲曰/此儿风神吐发/当为宗室领袖/是行当不辱/命我不妄谈也/正至州/诱导怀/附西南款顺
B.顾谓中书令李冲曰/此儿风神吐发/当为宗室领袖/是行当不辱命/我不妄谈也/正至州/诱导怀附/西南款顺
C.顾谓中书令李冲曰/此儿风神/吐发当为宗室领袖/是行当不辱命/我不妄谈也/正至州/诱导怀/附西南款顺
D.顾谓中书令/李冲曰/此儿风神/吐发当为宗室领袖/是行当不辱/命我不妄谈也/正至州/ 诱导怀附/西南款顺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薨是古代对身故的一种说法,用于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还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皇子公主等。
B.朕就是我的意思,早先没有特殊的含义,无论王公贵族,还是市井小民,都可以自称朕。从秦始皇开始,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
C.符是中国古代传达命令、征调兵将以及用于各项事务的一种凭证,用金、铜、竹、木等不同原料制成。用时双方各执一半,合之以验真假。
D.幸既可指古代皇帝对人宠爱,也可以指帝王的亲临垂顾,无论是哪种意义,都不能用在除帝王个体之外的任何人身上。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昊正自幼好学,气质不凡。文明太后十分欣赏他的风采神韵,认为他能承担重任,后来他收到朝廷重用、重赏,仕途顺利。
B.昊正才干出众,深得孝文帝信任。孝文帝迁都的想法起初只告诉昊正一人,确定迁都后,孝文帝安排昊正说服大臣们。
C.昊正识见深远,通达权变。他引用郑子产铸刑书的史事鼓励孝文帝大胆变革,认为即使变革有悖于古制,也适合于当下的权变之道。
D.昊正断狱公正,令人叹服。他办理恒州刺史穆泰案,不仅受到孝文帝的极力称赞,连逆徒也觉得不冤枉,也为当时人叹服。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昔郑子产铸刑书而晋叔向非之。此二人皆贤士,得失竟谁?
(2)至即禽泰,穷其党与,罪人皆得。巨鹿公陆睿、安乐侯元隆等百余人并狱禁。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小题。
王丘,光禄卿同皎从兄子也。父同晊,左庶子。丘年十一,童子举擢第,时类皆以诵经为课,丘独以属文见擢,由是知名。弱冠 ,又应制举,拜奉礼郎。丘神气清古,而志行修洁,尤善词赋,族人左庶子方庆及御史大夫魏元忠皆称荐之。长安中,自偃师主簿擢第,拜监察御史。
开元初,累迁考功员外郎。先是,考功举人,请托大行,取士颇滥,每年至数百人,丘一切核其实材,登科者仅满百人。议者以为自则天已后凡数十年,无如丘者,其后席豫、严挺之为其次焉。三迁紫微舍人,以知制诰之勤,加朝散大夫,再转吏部侍郎。典选累年,甚称平允。擢用山阴尉孙逖、桃林尉张镜微、湖城尉张晋明、进士王泠然,皆称一时之秀。俄换尚书左丞。
十一年,拜黄门侍郎。其年,山东旱俭,朝议选朝臣为刺史以抚贫民,制曰:“昔咎繇与禹言曰:‘在知人,在安人。’此皆念存邦本,光于帝载,乾乾夕惕,无忘一日。而长吏或不称,苍生或未宁,深思循良,以矫过弊,仍重诸侯之选,故自朝廷始之。”于是以丘为怀州刺史,又以中书侍郎崔沔等数人皆为山东诸州刺史。至任,皆无可称,唯丘在职清严,人吏甚畏慕之。俄又分知吏部选事入为尚书左丞丁父忧去职服阕拜右散骑常侍仍知制诰。
二十一年,侍中裴光庭病卒,中书令萧嵩与丘有旧,将荐丘知政事,丘知而固辞,且盛推尚书右丞韩休,嵩因而奏之。及休作相,遂荐丘代崔琳为御史大夫。丘既讷于言词,敷奏多不称旨。俄转太子宾客,袭父爵宿预男,寻以疾拜礼部尚书,仍听致仕
丘虽历要职,固守清俭,未尝受人馈遗,第宅舆马,称为敝陋。致仕之后,药饵殆将不给。上闻而嘉叹,下制曰:“王丘夙负良材,累升茂秩,比缘疾疹,假以优闲。闻其家道屡空,医药靡给,久此从宦,遂无余资。持操若斯,古人何远!且优贤之义,方册所先,周急之宜,沮劝攸在。其俸禄一事已上,并宜全给,式表殊常之泽,用旌贞白之吏。”天宝二年卒,赠荆州大都督。
(《旧唐书》)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俄/又分知吏部选事/入为尚书左丞/丁父忧/去职/服阕/拜右散骑常侍/仍知制诰
B.俄又分知吏部选事/入为尚书左丞/丁父忧/去职服阕/拜右散骑常侍/仍知制诰
C.俄/又分知吏部选事/入为尚书左丞/丁父忧/去职/服阕拜右散骑常侍/仍知制诰
D.俄又分知吏部选事/入为尚书左丞/丁父忧/去职服阕/拜右散骑常侍/仍知制诰

下列对文中画虚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弱冠: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行冠礼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该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也可用于女子。
B.登科:科举时代应考人被录取,也说登第。登科源于科举制度,当时的科举考试过后,通过发科榜,即黄榜,来通知考生是否及第,所以登上科榜即表示录用。
C.吏部:中国古代官署之一。隋、唐、五代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长官称为吏部尚书,置吏部侍郎二人。
D.致仕:旧时指交还官职,即辞官。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丘自幼聪颖,尤善为文,很年轻便担任了奉礼郎,又由于神气纯朴,志行高洁,擅长辞赋,深得方庆和魏元忠赏识。
B.山东大旱,王丘自告奋勇出任怀洲刺史,与其他被任命为州刺史的人相比,他治理清明严格,百姓官吏都敬畏他。
C.中书令萧嵩推荐王丘接任裴光庭,但他坚决予以拒绝并极力推荐韩休,后来,韩休又推荐他当了御史大夫。
D.因为生病,王丘请求退休,并得到允许。但他离职后,生活困窘,以致生病后药物难以为继,皇帝下召给与补偿。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议者以为自则天已后凡数十年,无如丘者,其后席豫、严挺之为其次焉。
(2)下制曰:“王丘夙负良材,累升茂秩,比缘疾疹,假以优闲。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燕将录
【唐】杜牧
谭忠者,绛人也。忠豪健喜兵,燕 牧刘济与二千人,障白狼口。元和五年,中黄门出禁兵伐赵,魏牧田季安曰:“赵诚虏,魏亦虏矣,计为之何?”其徒言曰:“愿借骑五千以除君忧。”季安大呼曰:“壮夫哉!兵决出。”
忠其时为燕使魏,知其谋,乃入谓季安曰:“某之谋,是天下之兵也。何者?往年王师算不失一,是相臣之谋。今王师越魏伐赵,不使耆臣宿将专付中臣,不输天下之甲而多出禁甲,君知谁为之谋?此乃天子自为之谋,欲将夸服于臣下也。今若师未赵,而先碎于魏,是上之谋反不如下,且能不耻天下乎!既耻且怒,于是仗猛将,练精兵,毕力再举涉河。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季安曰:“然则若之何?”忠曰:“王师入魏,君厚犒之。于是悉甲压境,号曰伐赵,则可阴遗赵人书曰:‘魏若伐赵,则河北义士谓魏卖友;魏若赵,则河南忠臣谓魏反君。卖友反君之名,魏不忍受。执事若能遗魏一城,魏得持之奏捷天子,以为符信。此乃使魏北得以奉赵,西得以为臣。于赵为角尖之耗,于魏获不世之利,执事岂能无意于赵乎?’”季安遂用忠之谋,与赵阴计,得其堂阳。
忠归燕,谋欲激燕伐赵,会刘济合诸将曰:“天子知我怨赵,今命我伐之,赵亦必大备我。伐与不伐孰利?”忠疾对曰:“天子终不使我伐赵,赵亦不备燕。” 使人视赵,果不备燕。后一日,诏果来,曰:“燕南有赵,北有胡。燕其为予谨护北疆,勿使予复挂胡忧,而得专心于赵。”刘济乃曰:“如子断矣,何以知之?”忠曰:“潞牧卢从史外亲燕,内实忌之;外绝赵,内实与之。此为赵画曰:燕以赵为障,虽怨赵,必不残赵,必不为备,一且示赵不敢抗燕,二且使燕获疑天子。赵人既不备燕,潞人则走告于天子,曰:燕厚怨赵,今赵见伐而不备燕,是燕反与赵也。此所以知天子终不使君伐赵,赵亦必不备燕。”刘济曰:“今则奈何?”忠曰:“燕孕怨于赵,天下无不知,今天子伐赵,君坐全燕之甲,一人未济易水。是燕贮忠义之心,卒染私赵之口,不德于赵人,恶声徒嘈嘈於天下耳。唯君熟思之。”济乃自将七万人南伐赵。
(选自《樊川文集》,有删改)
【注】①燕和下文的赵、魏、潞均指当时割据一方的藩镇,燕牧、魏牧、潞牧分别指所在藩镇的节度使。②中黄门:此处指宦官。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某之谋,是天下之兵也引:引来
B.今若师未赵叩:攻打
C.魏若赵,则河南忠臣谓反君与:帮助
D.信如子断矣,何以知之信:相信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使耆臣宿将专付中臣未有封侯之赏,听细说
B.且能不耻天下乎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赵者
C. 使人视赵,果不备燕不如 善遇之
D.不德于赵人生孩六月,慈父

文中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
B.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 当魏而来也
C.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
D.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杜牧为燕镇部将谭忠写的一篇传记,文章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王朝藩镇割据严重,藩镇之间、藩镇与朝廷之间争战不休的社会现实。
B.朝廷从全国各地征调军队越过魏镇去攻打赵镇,魏镇节度使田季安想趁机起兵拦击朝廷军队,谭忠认为此举不妥,并提出两全之策帮助魏镇摆脱危机。
C.谭忠回到燕镇后,想让刘济出兵讨伐赵镇。他分析说,皇上要讨伐赵镇,而燕镇不出兵协助的话,会让心怀忠义的燕镇背上偏袒赵镇的恶名。
D.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谭忠始终注意维护与朝廷的关系。作者对谭忠的言行虽然没有作出直接评价,但行文中还是透露出对他的肯定之意。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 执事若能遗魏一城,魏得持之奏捷天子,以为符信。此乃使魏北得以奉赵,西得以为臣。
⑵ 燕其为予谨护北疆,勿使予复挂胡忧,而得专心于赵。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蒋贵,字大富,以燕山卫卒从成祖起兵。积功至昌国卫指挥同知。从大军征交阯及沙漠,都指挥佥事,掌彭城卫事。
宣德二年,四川松潘诸番叛,充右参将,从总兵官陈怀讨之。募乡导,绝险而进,薄其巢。一日十数战,大败之。进都指挥同知,镇守密云。七年复命为参将,佐怀镇松潘。明年进都督佥事,充副总兵,协方政镇守。又明年,诸番复叛,政等分道进讨。贵督兵四千,攻破任昌大寨。会都指挥赵得、宫聚兵以次讨平龙溪等三十七寨,斩首一千七百级,投崖坠水死者无算。捷闻,进都督同知,充总兵官,佩平蛮将军印,代政镇守。
英宗即位,以所统皆极边地,奏增军士月粮。正统元年召还,为右都督。阿台寇甘、凉,边将告急。命佩平虏将军印,帅师讨之。贼犯庄浪,都指挥江源战死,亡士卒百四十余人。侍郎徐晞劾贵,朝议以贵方选军甘州,势不相及。而庄浪乃晞所统,责晞委罪。置贵不问。
明年春,谍报敌驻贺兰山后。诏大同总兵官方政、都指挥杨洪出大同迤西,贵与都督赵安出凉州塞会剿。贵至鱼儿海子,都指挥安敬言前途无水草,引还。镇守陕西都御史陈镒言状,尚书王骥出理边务,斩敬,责贵立功。贵感奋,会朵儿只伯惧罪,连遣使入贡,敌势稍弱。贵帅轻骑败之于狼山,追抵石城。已,闻朵儿只伯依阿台于兀鲁乃地,贵将二千五百人为前锋往袭。副将李安沮之,贵拔剑厉声叱安曰:“敢阻军者死!”遂出镇夷。间道疾驰三日夜,抵其巢。阿台方牧马,贵猝入马群,令士卒以鞭击弓韣惊马,马尽佚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为两翼别遣百骑乘高为疑兵转战八十里。会任礼亦追敌至黑泉,阿台与朵儿只伯以数骑远遁,西边悉平。
十四年正月,贵卒,年七十。赠泾国公,谥武勇。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为两翼别遣/百骑乘高/为疑兵/转战八十里。
B.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为两翼/别遣百骑/乘高为疑兵/转战八十里。
C.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为两翼/别遣百骑乘高为疑兵/转战八十里。
D.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为两翼/别遣百骑乘高为疑兵/转战八十里。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 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B.原文“宣德二年”中的“宣德”是年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
C.“明年进都督佥事”中,“明年“指“第二年”,而在现代汉语中,“明年”指“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义不同。“进”在文中指“晋升”“提拔任用”。
D.文中“谥武勇”的“ 谥”是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也有表贬抑的评价。如称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蒋贵出身低微,作战勇猛。他以燕山卫一名士兵的身份随从成组起兵,因为作战勇猛,不断累积军功,从昌国卫指挥同知一路升官,曾经升至总兵。
B.蒋贵身处高位,心系士兵。因为所管辖的都是非常偏远的地方,所以他向英宗皇帝奏请增加军士的月粮。英宗很生气,于是他被召回担任右都督。
C.蒋贵身经百战,深受朝廷信赖。阿台侵犯庄浪时,侍郎徐晞为了推卸自己的责任而弹劾了蒋贵,但是朝廷明察秋毫,追究了徐晞,并没有问责蒋贵。
D.蒋贵智勇双全,立功边塞。在征讨阿台时,他不仅分兵为两翼,而且还派一百名骑兵登上高处布为疑兵迷惑敌人,迫使敌人远遁,从而平定西部边境。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充右参将,从总兵官陈怀讨之。募乡导,绝险而进,薄其巢。
(2)间道疾驰三日夜,抵其巢。阿台方牧马,贵猝入马群,令士卒以鞭击弓韣惊马,马尽佚。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蔡道宪,字元白,晋江人。崇祯十年进士。为长沙推官。地多盗,察豪民通盗者,把其罪而任之。盗方劫富家分财,者已至。召富家还所失物,皆愕不知所自。恶少年闭户谋为盗,启户,捕卒已坐其门,惊逸去。吉王府宗人恣为奸,道宪先治而后启王。王召责之,抗声曰:“今四海鼎沸,寇盗日滋。王不爱民,一旦铤而走险,能独与此曹保富贵乎?”王悟,谢遣之。
十六年五月,张献忠陷武昌,长沙大震。承天巡抚王扬基率所部千人,自岳州奔长沙。道宪请还驻岳州,曰:“岳与长沙唇齿也,并力守岳则长沙可保,而衡、永亦无虞。”扬基曰:“岳,非我属也。”道宪曰:“弃北守南,犹不失为楚地。若南北俱弃,所属地安在?”扬基语塞;乃赴岳州。及贼入蒲圻,即遁去。湖广巡抚王聚奎远驻袁州,惮贼不敢进。道宪亦请移岳,聚奎不得已至岳,数日即徒长沙。道宪曰贼去岳远可缮城以守彼犯岳犹惮长沙援若弃岳长沙安能独全?”聚奎不从。贼果以八月陷岳州,直犯长沙。先是,巡按御史刘熙祚令道宪募兵,得壮丁五千训练之,皆可用。至是亲将之,与总兵官尹先民等扼罗塘河。聚奎闻贼逼,大惧,撤兵还城。道宪曰:“去长沙六十里有险,可栅以守,毋使贼逾此。”又不从
时知府堵胤锡入觐未返,通判周二南摄攸县事,城中文武无几。贼薄城,士民尽窜。聚奎诡出战,遽率所部遁。道宪独拒守,贼绕城呼曰:“军中久知蔡推官名,速降,毋自苦。”道宪命守卒射之毙。越三日,先民出战,败还。贼夺门入,先民降。道宪被执,贼啖以官,嚼齿大骂。释其缚,延之上坐,骂如故。贼曰:“汝不降,将尽杀百姓。”道宪大哭曰:“愿速杀我,毋害我民。”贼知终不可夺,磔之,其心血直溅贼面。健卒林国俊等九人随不去,贼亦令说道宪降。国俊曰:“吾主畏死去矣,不至今日。”贼曰:“尔主不降,尔辈亦不得活。”国俊曰:“我辈畏死亦去矣,不至今日。”贼并杀之,四卒奋然曰:“愿瘗主尸而死。”贼许之,乃解衣裹道宪骸,瘗之南郊醴陵坡,遂自刎。道宪死时年二十九,赠太仆少卿,谥忠烈。
(节选自《明史·忠义六》)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盗方劫富家分财,者已至收:收购(赃物)
B.并力守岳则长沙可保,而衡、永亦无虞:担忧
C.通判周二南攸县事摄:代理
D.道宪被执,贼以官啖:利诱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道宪曰/贼去岳远/可缮城以守彼/犯岳/犹惮长沙援/若弃岳长沙/安能独全
B.道宪曰贼去/岳远/可缮城以守/彼犯岳犹/惮长沙援/若弃岳/长沙安能独全
C.道宪曰/贼去岳远/可缮城以守/彼犯岳/犹惮长沙援/若弃岳/长沙安能独全
D.道宪曰贼去/岳远可缮/城以守彼/犯岳犹/惮长沙援/若弃岳长沙/安能独全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道宪不畏权势。吉王府的族人恣意为非作歹,道宪先加以惩处,然后才向吉王通报。吉王召道宪来责问,道宪高声批评吉王,促使吉王醒悟。
B.蔡道宪能恪尽职守,从容应对危机。张献忠攻陷武昌后,承天巡抚王扬基、湖广巡抚王聚奎都惊慌失措,无胆拒敌,无策应敌,道宪则力主抵抗,并强烈提议扼守岳州。
C.蔡道宪坚贞不屈。尽管贼兵来势汹汹,他仍坚守长沙;尽管兵败被俘,但他不改气节,不接受贼寇利诱,不惧贼寇的威胁。最后,他壮烈殉国。
D.蔡道宪深受部下敬爱。他遇害后,他手下的四个被俘士卒以死请求,希望贼寇们能掩埋主人的尸体。在贼寇解下衣服裹住道宪的尸骸掩埋之后,四卒自刎而死。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今四海鼎沸,寇盗日滋。王不爱民,一旦铤而走险,能独与此曹保富贵乎?
⑵道宪曰:“去长沙六十里有险,可栅以守,毋使贼逾此。”又不从。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李纲,伯纪,邵武人也。自其祖始居无锡。父夔,终龙图阁待制。登政和二年进士第,积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以言事忤权贵,改比部员外郎,迁起居郎。靖康元年,以吴敏为行营副使,纲为参谋官。金将斡离不兵渡河,徽宗东幸,宰执议请上暂避敌锋。纲进曰:“今日之计,当整饬军马,相与坚守,以待勤王之师。”太宰时中忿曰:“李纲莫能将兵出战否?”纲曰:“陛下不以臣庸懦,傥使治兵,愿以死报。”乃以纲为尚书右丞。宰执犹守避敌之议。有旨以纲为东京留守,纲为上力陈所以不可去之意,上意颇悟。会内侍奏中宫已行,上色变,仓卒降御榻曰:“ 朕不能留矣。”纲泣拜,以死邀之。未几,复决意南狩,纲入见曰:“陛下已许臣留复戒行何也今六军父母妻子皆在都城愿以死守万一中道散归陛下孰与为卫敌兵已逼知乘舆未远以健马疾追何以御之?”上感悟,遂命辍行。命纲为亲征行营使,以便宜从事,治守战之具,不数日而毕。敌兵攻城,纲身督战,募壮士缒城而下,斩酋长十余人,杀其众数千人。金人知有备,又闻上已内禅,乃退。求遣大臣至军中议和,纲请行。上遣李梲。金人须金币以千万计,求割太原、中山、河间地,以亲王、宰相为质。梲受事,自不措一辞,还报。纲谓:“所需金币,竭天下且不足,况都城乎?”宰执议不合,纲不能夺,求去。上慰谕曰:“卿第出治兵,此事当徐议之。”纲退,则誓书已行,所求皆与之,以皇弟康王、少宰张邦昌为质。时朝廷日输金币,而金人需求不已,日肆屠掠。四方勤王之师渐有至者,种师道、姚平仲亦以泾原、秦凤兵至。纲奏言:“金人贪婪无厌,凶悖已甚,其势非用师不可。彼以孤军入重地,犹虎豹自投槛阱中,当以计取之,不必与角一旦之力。”上深以为然,约日举事。姚平仲勇而寡谋,急于要功,先期率步骑万人,夜斫敌营,欲生擒斡离不及取康王以归。夜半,中使传旨论纲曰:“姚平仲已举事,卿速援之。”纲率诸将旦出封丘门,与金人战幕天坡,以神臂弓射金人,却之。平仲竟以袭敌营不克,惧诛亡去。金使来,宰相李邦彦语之曰:“用兵乃李纲、姚平仲,非朝廷意。”遂罢纲,以蔡懋代之。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已许臣留/复戒行何也/今六军父母妻子皆在/都城愿以死守万一/中道散归陛 下/孰与为卫/敌兵已逼知乘舆/未远以健马疾追/何以御之
B.陛下已许臣留/复戒行何也/今六军父母妻子皆在都城/愿以死守/万一中道散归/陛 下孰与为卫/敌兵已逼/知乘舆未远/以健马疾追/何以御之
C.陛下已许臣留/复戒行何也/今六军父母妻子皆在都城/愿以死守/万一中道散归/陛 下孰与为卫敌/兵已逼/知乘舆未远/以健马疾追/何以御之
D.陛下已许臣留/复戒行何也/今六军父母妻子皆在都城/愿以死守万一/中道散归陛 下/孰与为卫敌/兵已逼/知乘舆未远/以健马疾追/何以御之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名定字。
B.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C.比部,魏晋时设,为尚书列曹之一,尚书、门下、内史三省是隋唐时的中枢权力机构。
D.勤王,指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称为“勤王”是因为夏商周时只天子称王,其他是公侯伯子男等诸侯。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靖康元年,金兵渡过黄河,兵临城下,宋廷从皇帝到宰执等人打算弃城逃跑,只有李纲坚持应该死守都城。
B.钦宗皇帝决意率军南逃,李纲向他分析了形势,指出了南逃的危险后果,钦宗才终于答应停止行动。
C.金兵求和,李纲主动请求到金营谈判,但皇帝却派遣李梲前往。李梲竟然不置一词,全部接受了金兵提出的条件。
D.李纲等人不等朝廷同意就发动反攻,结果姚平仲作战没有取胜,害怕被杀而逃跑,李纲也因此被罢免。

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命纲为亲征行营使,以便宜从事,治守战之具,不数日而毕。
(2)姚平仲勇而寡谋,急于要功,先期率步骑万人,夜斫敌营,欲生擒斡离不及取康王以归。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也。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遨少好学,敏于文辞。唐昭宗时,举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欲携其妻子与俱隐,其妻不从,遨入少室山为道士。其妻数以书劝遨还家,辄投之于火,后闻其妻子卒,一恸而止。遨与李振故,振后事梁贵显,欲以禄遨,遨不顾,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
其后,遨闻华山有五粒松,脂沦入地,千岁化为药,能去三尸, 徙居华阴,欲求之。与道士李道殷、罗隐之友善,世以为三高士。遨种田,隐之卖药以自给,道殷有钓鱼术,钩而不饵,又能化石为金,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遨一不受。唐明宗时以左拾遗、晋高祖时以谏议大夫召之,皆不起,即赐号为逍遥先生。天福四年卒,年七十四。
遨之节高矣,遭乱世不污于荣利,至弃妻子不顾而去,岂非与世自绝而笃爱其身者欤?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人间多写以缣素,相赠遗以为宝,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屋壁,其迹虽远而其名愈彰,与乎石门之异矣。
与遨同时张荐明者,燕人也。少以儒学游河朔,后去为道士,通老子、庄周之说。高祖召见,问“道家可以治国乎?”对曰:“道也者,妙万物而为言,得其极者,尸居衽席之间可以治天地也。”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荐明闻宫中奉时鼓,曰:“陛下闻鼓乎?其声一而已。五音十二律,鼓无一,然和之者鼓也。夫一,万事之本也,能守一者可以治天下。”高祖善之,赐号通玄先生,后不知其所终。
(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 隐逸传》)
下列各句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书法
B.遨与李振故善:善良
C.与乎石门之异矣徒:门徒
D.世以为三高士目:看作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遨入少室山为道士今其智反不能及
B.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及其所既倦
C. 徙居华阴,欲求之 击沛公于坐
D.鼓无一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或不焉

下列各句,均能说明郑遨“节高”的一组是( )
①遨少好学,敏于文辞         ②后闻妻子卒,一恸而止
③欲以禄遨,遨不顾           ④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
⑤遭乱世不污于荣利           ⑥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

A.①②⑥ B.②③⑥ C.③④⑤ D.①④⑤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遨年轻时好学能文,后来考进士却落第了,又恰逢社会动荡,于是隐居山林,当了道士。
B.郑遨与道友李道殷、罗隐交情深厚,三人虽屡受朝廷征召,但均未出仕,被世人看作是三位高洁之士。
C.郑遨隐居山林,但经常有诗稿散落民间,人们对这些诗稿珍爱有加,甚至把它们誊写在丝绢上,作为馈赠佳品。
D.张荐明与郑遨同为当时著名的隐士,他曾喜好儒学,后来则一心崇奉道家学说,他认为道家学说对治国大有裨益。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
(2)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
(3)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