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持千金之资币物(钱币) |
B.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赠送) |
C.朝济而夕设版焉(渡河) |
D.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走走停停的样子) |
下列对课文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深谙“天下事以利而合者,亦以利而离”的道理,巧妙运用最有力的说辞“阙秦以利晋”,说服秦穆公,使其撤围。 |
B.《沁园春•长沙》与《沁园春•雪》两诗结构相类似,意境相近,都体现了作者开创一番辉煌的革命事业的伟大抱负。 |
C.《再别康桥》中诗人把自己对母校的深情融进了悄然别离时那富于特色的形象和想象中,形成了一种轻柔、明丽而又俊逸的格调。 |
D.《荆轲刺秦王》中“易水诀别”,整个送行场面的描写,有主有次,有景有情,虽不足百字,却感人肺腑,撼人心魄,这个场面描写,是全文情节的高潮。 |
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有错误的一项是( )(“//”表示较长停顿,“/” 表示较短停顿)
A.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
B.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
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
D.呈给//爱我/如爱他自己的/儿子般的/大堰河 |
下列各项中注音全对的一项( )
A.遒(qiú)劲(jìn)遏(è)止揕(zhèn)刺戮(lù)没 |
B.彳亍(chì chù)颓圮(tuí pǐ)瓦菲(fēi)寥廓(kuò) |
C.创(chuàng)伤忸怩(ní)忤(wǔ)视百舸(gě) |
D.凌侮(wǔ)漫溯(shuò)笙箫(shēng xiāo)淬(cuì)火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唐朝有一个大臣,小时就有驼背、跛足、口吃三种生理缺陷。因为驼背,他总是高昂着头;因为跛足,他总是缓慢行走;因为口吃,他从不与人争论,总是三思后言,说话筒短明白。最终,他被评为当时最有威仪的人。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下列选项中虚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凌万顷之茫然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
B.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
C.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
下列文言句式的特点,与例句不同的一项 ( )
例句: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A.而又何羡乎? | B.大王来何操? |
C.其孰能讥之乎? | D.何为其然也?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其致一也致:情趣 |
B.不能喻之于怀 喻:明白 |
C.纵一苇之所如如:去,到 |
D.后世之谬其传 而莫能名者传:流传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为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从现在起到年底,国家大剧院宣布将承办31场精心策划的演出。 |
B.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4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出现自去年12月以 来的最大涨幅,但仍低于相关机构的预测。 |
C.这部小说中的“边缘人”是一个玩世不恭、富有破坏性却真实坦白的群体,人们面对这类形象时会引起深深的思索。 |
D.为进一步保障百姓餐桌安全,国家对施行已超过5年的《食品安全法》作了修订,因加大了惩处力度而被冠以“史上最严”的称号。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孟子有时候被人称为有“革命性”,这是因为战国时代的动乱,使他知道,只是恢复故态而不改头换面是不能济事的。 |
B.他是个侠义之人,面对不平,他总是回肠荡气,面对朋友,他总要两肋插刀。 |
C.对于事情的真相,他是洞若观火,但他装得若无其事一样,任凭别人去左右猜测。 |
D.这次吉普赛人操起各种乐器,大吹大擂地走遍了全村,喧闹之声振聋发聩。 |
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字形没有错误的一项 ( )
A.酣眠(hān)纤细(xiān)瞥见(piē)酾酒临江(shī) |
B.颤栗(chàn)葵丑(guǐ) 愀然(qiǎo)取之无禁(jìn) |
C.移徙(xī)嗟悼(jiē)流觞(shǎng)一椽破屋(chuán) |
D.婆娑(suō)窈窕(yǎo)袅娜(niǎo)放浪形骇(hái)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湘水苍凉话屈原
张坚固
两千多年前的那个时候,来自君王无故的怒气和指责,被迫的疏隔和远离,对于屈子,就像是孩子第一次遭受的不公平对待。我仿佛看到他的不知所措,他的想不通,他执拗的不舍的背影。
他还是被疏远、流放了,虽然他一度倔强地辩解,说是自己主动走的。但我们都不信,他自己也不信。屈赋中几乎每一句话,他的理智都是不相信的,但他的心灵相信。
美人与香草,爱慕与背弃,远逝与归来,全部的屈赋都在纠结着。每个读者都感觉到诗中话语和意象的一再重复,惟有屈子不自觉。他深深沉溺其中,唯恐那个人不知、不信,于是一遍遍地诉说,一次次地表白。而那个人的反应如何呢?——他掉过头去,“佯聋而不闻”。看到这里,不觉失笑了,他们就像一对过家家的孩子。这个动作甚至让我觉得,怀王并非要刻意地伤害,只是他像孩子一样任性和不耐烦,忽然地就“不理你了”。这其中也许有旁人的挑拨,也许是彼此人格中的不和谐因素慢慢凸显,让他们隐约意识到,彼此要走的道路将是多么不同。怀王后悔了曾经赋予他的无限制的信任和权力,他要把它们收回来,却用了最粗鲁的方式。他像孩子一样自私,并不去考虑这一切的后果。于是,撕毁诺言、背弃情谊的痛苦,全部推压到了屈子身上。
他们终究不是孩子。两人之间的变故,牵动着整个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而这,更时刻折磨着屈子的身心。
是真的越来越远了。屈子从郢都离开,一路摇摇晃晃来到了湖南。这是我的家乡。沅湘一带的奇山异水,对后世的文学家而言,是个最富诗趣的所在,他的《离骚》,浪漫主义风格的吟诵,就是在这里写就的。但对于屈子,它更有可能是一个无法逃避的莫大恐慌。去年我在湘西采风,很多地方都还是渺无人烟。可以想象,两千多年前的这里,是怎样荒芜一片。
长时间这样脱离社会的生活,会把一个正常人逼疯的,何况屈子本来就不正常。于是,我们读到的诗句渐渐语无伦次了。我无法控制自己有这种感觉:诗中的想象越是奇幻流丽,语言越是脱俗出尘,他就越是憔悴疯癫。如果有故人看到他那时的样子,恐怕要心碎了。可是,没有人。
他是那么偏执的一个人。那里的食物,他怕吃下去不洁,把花瓣和露水当作食物;那里的衣服,会玷污他清白的躯体,宁可穿着他荷叶做成的奇异衣裳,行吟在寂寞的泽畔。他自恋,比美人更美,比娇女更娇,比坚强更坚强!
一方面极疯癫,另一方面却极清醒。他清楚地看到国家一步步衰落,社会的黑暗与人心的浑浊。他厌恶那个浑浊的世界,面对那里,他一点也不掩饰自己的清高和自豪。可是当他远离那里的时候,又是多么不舍。仿佛一次长途旅行,从希望开始,却曲折不期,回返已是暮途,“登高吾不说兮,入下吾不能 ”,“屈心而抑志兮”,委屈身心,压抑感情,不能遏制,这是他心里永远的矛盾,永远的痛处。
心灵和身体的双重折磨,到了如何不堪的地步,才让屈子走向了汨罗江的水波?诗篇中说得很明确,自沉是经过深思后的抉择,并非一时血气上涌或是神经失常的冲动。这更让我心痛——没有人比他更热爱生命。他那么喜欢美丽的花草,香洁的衣裳,那么害怕光阴的流逝,他对尘世怀着极端眷恋。但最终给他以归属感的,竟是滚滚波涛。屈子用他的生命完成了他一生的追求和证明了他高洁的人格!这是一场人格的悲剧,这样的人,必然有这样的结局,无论我们如何不甘。
如果我是江边生长的一株芷草,必曾牵留过他的衣袂。千年来端午落下的龙舟雨,是那时牵留不住的泪水。
(选自《株洲二中》报137期,有删节。)
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准确的两项是( )
A.屈原是被疏远了、流放了,但他却倔强地辩解说是自己主动走的,说明他有时也有点维护面子的虚伪。 |
B.文中加点的“那个人”“那里”分别指代的是:“那个人”是指楚怀王;“那里”是指楚国的国都即郢都。 |
C.文中“他像孩子一样任性和不耐烦,忽然就‘不理你了’。”隐晦地表达了楚怀王流放屈原的粗鲁方式。 |
D.文中引用屈赋中“香草”,“荷叶、花瓣、露水”,象征的是诗人屈原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
E.“沅湘一带的奇山异水”激发了屈子的诗情,这是《离骚》诞生的最主要的原因。说明屈子即使被流放,也有流连山水的闲情逸致。
作者说怀王和屈原都像个“孩子”,请说说这两个“孩子”所蕴含的意义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说屈子“一方面是极疯癫,另一方面却极清醒”?
结合“如果我是江边生长的一株芷草,必曾牵留过他的衣袂。”探究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
古诗文默写。
(1)在《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对此作出批评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用 “ ______________,往往有得,______________”,表明古人游赏有所收获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