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所示,晾晒衣服的绳子轻且光滑,悬挂衣服的衣架的挂钩也是光滑的,轻绳两端分别固定在两根竖直杆上的A、B两点,衣服处于静止状态.如果保持绳子A端位置不变,将B端分别移动到不同的位置。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B端移到B1位置时,绳子张力不变
B.B端移到B2位置时,绳子张力变小
C.B端在杆上位置不动,将杆移动到虚线位置时,绳子张力变大
D.B端在杆上位置不动,将杆移动到虚线位置时,绳子张力变小
如图所示,一个物体受到三个共点力F1、F2、F3的作用,若将它们平移并首尾相接,三个力矢量组成了一个封闭三角形,则物体所受这三个力的合力大小为( )
A.2F1 | B.F2 | C.2F3 | D.0 |
用一根长1 m的轻质细绳将一幅质量为1 kg的画框对称悬挂在墙壁上。已知绳能承受的最大张力为10 N。为使绳不断裂,画框上两个挂钉的间距最大为(g取10 m/s2)( )
A.m | B.m |
C.m | D.m |
如图,竖直轻质悬线上端固定,下端与均质硬直棒OB的三分之一处A点连接,悬线长度也为OB的三分之一,棒的O端用水平轴铰接在墙上,棒处于水平状态。改变悬线长度,使线与棒的连接点由A向B逐渐右移,并保持棒始终处于水平状态。则悬线拉力( )
A.逐渐减小 | B.逐渐增大 |
C.先减小后增大 | D.先增大后减小 |
如图所示是古代农村中使用的一种舂米工具,O为固定轴,石块固定在A端,脚踏左端B可以使石块升高至P处,放开脚,石块会落下打击稻谷,若脚用力F,方向始终竖直向下,假如石块升到P处的过程中每时刻都处于平衡状态,则: ( )
A.F先变大后变小 | B.F的大小始终不变 |
C.F的力矩始终不变 | D.F的力矩先变大后变小 |
如图丙所示,一质量分布均匀的梯子,重为G1,斜搁在光滑的竖直墙上,重为G2的人沿梯子从底端A开始匀速向上走,人的重心离地的高度h逐渐增大,整个过程梯子不滑动。如图丁所示为力F随高度h变化的函数图像,则下列关于力F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F为墙面对梯子上端B施加的力 |
B.F为人对梯子施加的力 |
C.F为梯子对地面施加的弹力 |
D.F为梯子对地面施加的摩擦力 |
如图所示,水平横梁的一端A插在竖直墙内,与墙相垂直,另一端装有一小滑轮B,一轻绳的一端C固定于墙上,另一端跨过滑轮后悬挂一重物m.则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A.轻绳对横梁作用力的方向沿横梁指向竖直墙. |
B.绳对横梁的作用力一定大于重物对绳的拉力. |
C.所挂重物m的质量越大,绳对横梁的作用力也越大. |
D.若使绳的C端位置升高,则绳BC段的作用力会减小. |
如图所示,质量不计的定滑轮以轻绳牵挂在B点,另一条轻绳一端系重物C绕过滑轮后另一端固定在墙上A点,若改变B点位置使滑轮发生移动,但使AO段绳子始终保持水平,则可以判断悬点B所受拉力F的大小变化情况是
A.若B左移,F将增大 |
B.若B右移,F将减小 |
C.无论B左移,右移,F都减少 |
D.无论B左移,右移,F都保持不变 |
如图所示,水平横梁的一端A插在墙壁内,另一端装有一小滑轮B,一轻绳的一端C固定于墙壁上,另一端跨过滑轮后悬挂一质量m=10 kg的重物,∠CBA=30°,则滑轮受到绳子的作用力为(g取10 N/kg)( )
A.50 N | B.50N | C.100 N | D.100N |
作用于O点的五个恒力的矢量图的末端跟O点恰好构成一个正六边形,如图所示。这五个恒力的合力是最大恒力的( )
A.2倍 | B.3倍 | C.4倍 | D.5倍 |
水平地面上斜放着一块木板AB,如图所示,在木板上放一木块处于静止状态,现使斜面的B端缓慢的降低(即使斜面的倾角缓慢的减小),则在此过程中木块所受弹力N,摩擦力f的变化情况是( )
A.N增大,f减小 | B.N减小,f增大 |
C.N减小,f减小 | D.N增大,f增大 |
将一个已知力F分解成两个分力F1和F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F1和F2的共同作用效果与F的作用效果相同 |
B.物体受F1、F2和F三个力作用 |
C.F1和F2的大小不可能同时大于、小于或等于F |
D.当F1方向确定时,F2有最小值 |
物体在三个共点力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已知其中两个力的大小分别是F1=4N, F2=7N,则第3个力F3的大小不可能是( )
A.3N | B.7N | C.11N | D.15N |
在《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实验中,某同学首先将白纸固定在方木板上、将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A点,另一端拴上两根细绳,每根细绳分别连着一个量程为5 N、最小刻度为0.1 N的弹簧测力计.然后沿着两个不同的方向拉弹簧测力计,如图所示,夹角约为900,这时必须在白纸上记下两拉力的大小和方向,还必须记下 ,其中右图中B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 N。接着,用其中一个弹簧测力计去拉该橡皮筋时,该实验能否顺利进行下去吗?请说明理由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