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所示,将卫星发射至近地圆轨道1,然后再次点火,将卫星送入同步轨道3.轨道1、2相切于Q,2、3相切于P点,则当卫星分别在1、2、3轨道上正常运行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卫星在轨道2上经过Q点时的速度小于它在轨道2上经过P点时的速度 |
B.卫星在轨道1上经过Q点时的加速度等于它在轨道2上经过Q点时的加速度 |
C.卫星在轨道1上的向心加速度小于它在轨道3上的向心加速度 |
D.卫星在轨道3上的角速度小于在轨道1上的角速度 |
2013年8月,“嫦娥二号”成功进入了环绕“日地拉格朗日点”的轨道,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造访该点的国家.如图所示,该拉格朗日点位于太阳和地球连线的延长线上,一飞行器处于该点,在几乎不消耗燃料的情况下与地球同步绕太阳做圆周运动,则此飞行器的( )
A.线速度大于地球的线速度 |
B.向心加速度大于地球的向心加速度 |
C.向心力仅由太阳的引力提供 |
D.向心力仅由地球的引力提供 |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丹麦天文学家第谷通过长期的天文观测,指出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揭示了行星运动的有关规律 |
B.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
C.牛顿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G的数值 |
D.布鲁诺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后出版了《天体运行论》,提出了日心说 |
两颗人造卫星绕地球做稳定的匀速圆周运动,它们的动能相等,它们的质量之比为1:4,则它们的( )
A.半径之比为1:2 | B.速率之比为4:1 |
C.周期之比为1:4 | D.向心力之比为2:1 |
下列有关物理学史实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卡文迪许第一个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
B.牛顿第一个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 |
C.开普勒第一个发现了行星运动的规律 |
D.爱因斯坦第一个提出了“日心说” |
我国于2013年12月发射了“嫦娥三号”卫星,该卫星在距月球表面高度为h的轨道上做匀速圆周运动,其运行的周期为T;卫星还在月球上软着陆。若以R表示月球的半径,忽略月球自转及地球对卫星的影响。则
A.月球的第一宇宙速度为 |
B.物体在月球表面自由下落的加速度大小为 |
C.“嫦娥三号”绕月运行时的向心加速度为 |
D.由于月球表面是真空,“嫦娥三号”降落月球时,无法使用降落伞减速 |
理论和实践证明,开普勒定律不仅适用于太阳系中的天体运动,而且对一切天体(包括卫星绕行星的运动)都适用。对于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公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公式只适用于轨道是椭圆的运动 |
B.公式中的T为天体的自转周期 |
C.公式中的k值,只与中心天体有关,与绕中心天体公转的行星(或卫星)无关 |
D.若已知月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公式可求出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 |
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中,许多物理学家的科学发现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以下叙述中,正确的说法是 ( )
A.开普勒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
B.爱因斯坦提出:在一切惯性参照物中,测量到的真空中的光速c都一样 |
C.牛顿利用扭秤实验,首先测出引力常量,为人类实现飞天梦想奠定了基础 |
D.相对论的创立表明经典物理学已不再适用 |
一飞船在某行星表面附近沿圆轨道绕该行星飞行。测得周期为T,认为行星是密度均匀的球体,引力常量G已知,据此可推算出( )
A.飞船的轨道半径 | B.飞船的运行速度 |
C.行星的密度 | D.行星的质量 |
A.B两颗行星,各有一颗卫星,卫星轨道接近各自的行星表面,如果两行星的质量比为MA:MB= q,两行星的半径比为RA:RB= p,则两卫星的周期之比为:( )
A. B.q C.p D.q
一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假如该卫星变轨后仍做匀速圆周运动,动能减小为原来的1/4,不考虑卫星质量的变化,则变轨前后卫星的 ( )
A.向心加速度大小之比为4∶1 | B.角速度大小之比为2∶1 |
C.周期之比为1∶8 | D.轨道半径之比为1∶4 |
寻找马航失联客机时,初步确定失事地点位于南纬31°52′东经115°52′的澳大利亚西南城市珀斯附近的海域,有一颗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卫星,每天上午同一时刻在该区域的正上方海面照像。已知地球半径为R,地表重力加速度为g,卫星轨道半径为r。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卫星的运行速度大于第一宇宙速度 |
B.该卫星可能是同步卫星 |
C.该卫星的向心加速度为 |
D.该卫星的周期为 |
万有引力定律揭示了自然界中物体间一种基本相互作用规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牛顿不仅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并较为精确的测出了引力常量 |
B.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的向心力由地球对它的万有引力提供 |
C.万有引力定律只适用于天体,不适用于地面上的物体 |
D.宇宙飞船内的宇航员处于失重状态是由于没有受到万有引力的作用 |
某行星绕太阳运行的椭圆轨道如图所示,F1和F2是椭圆轨道的两个焦点,行星在A点的速率比在B点的大,则太阳是位于( )
A.F1 | B.F2 | C.A | D.B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