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天然放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射线是由氦原子核衰变产生 |
B. | 射线是由原子核外电子电离产生 |
C. | 射线是由原子核外的内层电子跃迁产生 |
D. | 通过化学反应不能改变物质的放射性 |
如图所示,一束复色光a从空气中以入射角射向半球形玻璃砖球心O,在界面MN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分为b、c、d三束单色光,b为反射光,c、d为折射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d光的光子能量大于c光的光子能量 |
B.d光的在玻璃中的波长大于c光在玻璃中的波长 |
C.入射角逐渐增大时,b光束的能量逐渐增强,c、d光束的能量逐渐减弱 |
D.若c光是氢原子从n=3的能级向n=2的能级跃迁时产生的,则d光可能是氢原子从n=4的能级向n=2的能级跃迁时产生的 |
频率为ν的光子从地球表面竖直向上运动.在它上升高度△H(△H远小于地球的半径R)的过程中,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它的波长会变长,这种现象称为“引力红移”.设光速为c,则在这一过程中该光子的频率的改变量△ν与原来频率ν的比值为(重力加速度为g)
A. | B. | C. | D. |
【物理3-4模块】
(1)关于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爱因斯坦的光子说彻底否定了光的波动学说,建立起全新的现代光学理论 |
B.大量光子表现的效果往往显示粒子性,个别光子表现的效果往往显示出波动性 |
C.所有电磁波中红外线最容易发生明显衍射现象 |
D.由于γ射线的波长非常短,要想观察到它的干涉现象非常困难 |
(2)一列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的简谐波,在t=0时刻的波形图如图所示,已知这列波在P出现两次波峰的最短时间是0.4s,求:
(1)这列波的波速是多少?
(2)再经过多少时间质点R才能第一次到达波峰?
(3)这段时间里R通过的路程是多少?
20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在光学领域的理论和应用方面作出贡献的美国物理学家格劳伯、霍尔和德国物理学家亨施。霍尔和亨施利用激光进行超精密光谱学测量,完善“光梳”技术做出了重大贡献。所谓的“光梳”是在拥有一系列频率均匀分布的频谱,频谱仿佛一把梳子上的齿或一个尺子上的刻度。下列有关“光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光梳”是利用光的干涉来测定未知频谱的具体频率 |
B.“光梳”是利用光的折射来测定未知频谱的具体频率 |
C.“光梳”是利用原子跃迁光谱来测定未知频谱的具体频率 |
D.“光梳”是利用一系列频率均匀分布的频谱与未知频谱对比来测定未知频谱的具体频率 |
.麦克斯韦在1865年发表的《电磁场的动力学理论》一文中揭示了电、磁现象与光的内在联系及统一性,即光是电磁波。
一单色光波在折射率为1.5的介质中传播,某时刻电场横波图象如图1所示.求该光波的频率。
图2表示两面平行玻璃砖的截面图,一束平行于CD边的单色光入射到AC界面上,a、b是其中的两条平行光线。光线a在玻璃砖中的光路已给出。画出光线b从玻璃砖中首次出射的光路图.并标出出射光线与界面法线夹角的度数。
红外遥感卫星通过接收地面物体发出的红外辐射来探测地面物体的状况。地球大气中的水气(H2O)、二氧化碳(CO2)能强烈吸收某些波长范围的红外辐射,即地面物体发出的某些波长的电磁波,只有一部分能够通过大气层被遥感卫星接收。右图为水和二氧化碳对某一波段不同波长电磁波的吸收情况,由图可知,在该波段红外遥感大致能够接收到的波长范围为
A.2.5~3.5um | B.4~4.5um | C.5~7um | D.8~13um |
现代物理学认为,光和实物粒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下列事实中突出体现波动性的是()
A. | 一定频率的光照射到锌板上,光的强度越大,单位时间内锌板上发射的光电子就越多 |
B. | 肥皂液是无色的,吹出的肥皂泡却是彩色的 |
C. | 质量为 、速度为 的小球,其德布罗意波长约为 ,不过我们能清晰地观测到小球运动的轨迹 |
D. | 人们常利用热中子研究晶体的结构,因为热中子的德布罗意波长一晶体中原子间距大致相同 |
已知:功率为100灯泡消耗的电能的5%转化为所发出的可见光的能量,光速,普朗克常量,假定所发出的可见光的波长都是560,计算灯泡每秒内发出的光子数。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