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绿光做双缝干涉实验,在光屏上呈现出绿、暗相间的条纹,相邻两条绿条纹间的距离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如果增大单缝到双缝间的距离,将增大 |
B.如果增大双缝之间的距离,将增大 |
C.如果增大双缝到光屏之间的距离,将增大 |
D.如果减小双缝的每条缝的宽度,而不改变双缝间的距离,将增大 |
用波长为的平行单色光照射双缝,在光屏上偏离中心的P点处恰好出现亮条纹,则( )
A.改用波长为2的单色光照射,P点处一定出现亮条纹 |
B.改用波长为的单色光照射,P点处—定出现亮条纹 |
C.改用波长为2的单色光照射,P点处一定出现暗条纹 |
D.改用波长为的单色光照射,P点处一定出现暗条纹 |
用氦氖激光器进行双缝干涉实验,已知使用的双缝间距离d=0.1mm,双缝到屏的距离l=6.0m,测得屏上干涉条纹中亮纹的间距是3.8cm,氦氖激光器发出的红光的波长λ是多少?假如把整个装置放入折射率是4/3的水中,这时屏上的条纹间距是多少?
静止状态的原子核X,发生衰变后变成质量为MY的Y原子核,放出的粒子垂直进入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测得其做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是r,已知质子的电量为e,质量为m,试求:(设衰变过程中没有光子放出)
①衰变后粒子的速度,动能
②衰变后Y核的速度,动能
③衰变前X核的质量MX
两种物质混合后发生了化学反应,并放出了热量,则反应前后物质所有微粒之间的万有引力势能,电势能以及核能三种能量中,绝对值变化最大的是( )
A.万有引力势能 |
B.电势能 |
C.核能 |
D.以上三种能量的变化值几乎相等 |
如图,R为放射源,虚线范围内有垂直于纸面的磁场B,LL’为厚纸板,MN为荧光屏,今在屏上P点处发现亮斑,则到达P点处的放射性物质微粒和虚线范围内B的方向分别为( )
A.a粒子,B垂直于纸面向外 |
B.a粒子,B垂直于纸面向内 |
C.粒子,B垂直于纸面向外 |
D.粒子,B垂直于纸面向内 |
一天然放射性物质射出三种射线,经过一个匀强电场和匀强磁场共存的区域(方向如图所示),调整电场强度E和磁感强度B的大小,使得在MN上只有两个点受到射线照射。下面的哪种判断是正确的
A.射到b点的一定是射线 |
B.射到b点的一定是射线 |
C.射到b点的一定是射线或射线 |
D.射到b点的一定是射线 |
原子核自发地放出电子的现象称为衰变,开始时科学家曾认为衰变中只放出电子,即粒子,后来发现这个过程中除了放出电子以外,还放出一种叫做“反中微子”的高速粒子,反中微子不带电,则
A.原子核能发生衰变,说明原子核内还有电子 |
B.发生衰变后的原子核的核子数不变,带电量增加 |
C.原子核发生衰变时放出的能量等于粒子与衰变后的核的动能之和 |
D.静止的原子核发生衰变时粒子与衰变后的核的运动速度方向一定相反 |
现有1200个氢原子被激发到量子数为4的能级上,若这些受激氢原子最后都回到基态,则在此过程中发出的光子总数是多少?假设处在量子数为n的激发态的氢原子跃迁到各较低能级的原子数都是处在该激发态能级上的原子总数的。
A.2200 | B.2000 | C.1200 | D.2400 |
根据粒子散射实验,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图中虚线表示原子核所形成的电场的等势线,实线表示一个粒子的运动轨迹。在粒子从a运动到b、再运动到c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动能先增大,后减小 |
B.电势能先减小,后增大 |
C.电场力先做负功,后做正功,总功等于零 |
D.加速度先变小,后变大 |
如图所示是利用放射线自动控制铝板厚度的装置示意图,如果工厂生产的是厚度为1mm的铝板,在,,三种射线中,你认为对铝板厚度控制起主要作用的是
A射线 B射线
C射线 D以上三种射线都能控制
介子衰变的方程为,其中介子和介子带负的基元电荷,介子不带电。一个介子沿垂直于磁场的方向射入匀强磁强中,其轨迹为圆弧AP,衰变后产生的介子的轨迹为圆弧PB,两轨迹在P点相切,它们的半径与之比为2:1,介子的轨迹未画出,如图所示。由此可知的动量大小与的动量大小之比为( )
A.1:1 | B.1:2 | C.1:3 | D.1:6 |
用光子能量为E的单色光照射容器中处于基态的一群氢原子。停止照射后,发现该容器内的氢能够释放出三种不同频率的光子,它们的频率由低到高依次为ν1、ν2、ν3,由此可知,开始用来照射容器的单色光的光子能量可以表示为:①hν1;②hν3;③h(ν1+ν2);④h(ν1+ν2+ν3) 以上表示式中
A.只有①③正确 | B.只有②正确 |
C.只有②③正确 | D.只有④正确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