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所示,水平面上有一重40N的物体,受到F1=12N和F2=6N的水平力作用而保持静止.已知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2,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求:
(1)此时物体所受的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2)若将F1撤去后,物体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3)若将F2撤去后,物体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算出小车经过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如下,为了算出加速度,最合理的方法是( )
计数点序号 |
1 |
2 |
3 |
4 |
5 |
6 |
计数点对应的时刻/s |
0.1 |
0.2 |
0.3 |
0.4 |
0.5 |
0.6 |
通过计数点时的速度/(cm/s) |
44.0 |
62.0 |
81.0 |
100.0 |
110.0 |
168.0 |
A.根据任意两个计数点的速度,用公式a=算出加速度
B.根据实验数据画出v﹣t图象,量出其倾角,用公式a=tanα算出加速度
C.根据实验数据画出v﹣t图象,由图线上任意两点所对应的速度及时间,用公式a=算出加速度
D.依次算出通过连续两个计数点间的加速度,算出平均值作为小车的加速度
物体沿一直线运动,在t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为S,它在处的速度为v1,在中间时刻时的速度为v2,则v1和v2的关系可能为( )
A.当物体作匀加速直线运动时,v1>v2 |
B.当物体作匀减速直线运动时,v1>v2 |
C.当物体作匀加速直线运动时,v1<v2 |
D.当物体作匀减速直线运动时,v1<v2 |
将一本书放在水平桌面上静止,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书对桌面的压力就是书受的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 |
B.书对桌面的压力是弹力,在数值上等于书受的重力 |
C.书对桌面的压力是弹力,是由于书发生形变而产生的 |
D.书能静止,是由于书受的重力大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
一根轻质弹簧,当它上端固定、下端悬挂重为G的物体时,长度为L1;当它下端固定在水平地面上,上端压一重为G的物体时,其长度为L2,则它的劲度系数是( )
A. | B. | C. | D. |
关于作用力、反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的认识,正确的是( )
A.一对平衡力的合力为零,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合力也为零,作用效果也相互抵消 |
B.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且性质相同,平衡力的性质却不一定相同 |
C.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且一对平衡力也是如此 |
D.先有作用力,接着才有反作用力,一对平衡力却是同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
在图中小球均处于静止状态,a、b板都和小球接触.A图中b板在竖直位置,其它B、C、D图中b板均在水平位置.不计一切摩擦,则小球同时受到a、b板对它有弹力作用的是( )
A. B. C. D.
物体A放在粗糙斜面上处于静止状态,如图所示,则物体受到的力是( )
A.重力、摩擦力、下滑力 |
B.重力、摩擦力、支持力、下滑力 |
C.重力、摩擦力、支持力、正压力 |
D.重力、摩擦力、支持力 |
运动员用双手握住竖直的竹杆匀速攀上和匀速下滑,他所受的摩擦力分别是f1和f2,那么正确的是( )
A.f1向下,f2向上,f1=f2 | B.f1向下,f2向上,f1>f2 |
C.f1向上,f2向上,f1=f2 | D.f1向上,f2向下,f1=f2 |
下列关于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力可以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 |
B.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
C.“力”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力量” |
D.马拉车前进,马对车有拉力,车对马没有力作用 |
一物体作匀加速直线运动,通过一段位移△x所用的时间为t1,紧接着通过下一段位移△x所用时间为t2.则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 )
A. | B. |
C. | D. |
火车的速度为8m/s,关闭发动机后前进70m时速度减为6m/s.若再经过50s,火车又前进的距离为( )
A.50m | B.90m | C.120m | D.160m |
质谱仪主要由加速电场和偏转磁场组成,其原理图如图.设想有一个静止的带电粒子P(不计重力),经电压为U的电场加速后,垂直进入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最后打到底片上的D点,设OD=x,则图中能正确反映x2与U之间函数关系的是
( )
A. | B. | C. | D. |
关于科学家在电磁学中的贡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密立根测出了元电荷e的数值 |
B.法拉第提出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
C.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 |
D.安培提出了分子电流假说 |
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先后经过A、B两点时的速度分别为v和7v,时间为t,则( )
A.经过A、B中点时的速度为小于4v
B.经过A、B中点时的速度为4v
C.从A到B的中间时刻的速度为4v
D.在从A到B的后一半时间通过的位移比前一半时间通过的位移多vt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