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关于细胞内元素、化合物及细胞器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内主要储能物质是糖类 |
B.心肌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蛋白质 |
C.构成DNA的单体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决定了蛋白质的多样性 |
D.电子显微镜下,核糖体呈小球状,全部都悬浮在细胞质基质中 |
将3H标记的胸腺嘧啶引入某植物细胞后,该细胞的各种结构能表现放射性的是
A.细胞核、液泡、中心体 |
B.线粒体、细胞核、叶绿体 |
C.细胞核、核糖体、细胞质基质 |
D.核糖体、内质网、液泡 |
近期,一种可耐受大多数抗生素的超级细菌“NDM—1”在英国、美国、印度等国家小规模爆发。下列有关超级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A.“NDM—1”的遗传物质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 |
B.“NDM—1”的核糖体分布在细胞溶胶中和内质网上 |
C.“NDM—1”在细胞分裂前先进行DNA复制 |
D.“NDM—1”的细胞壁可用纤维素酶、果胶酶除去,且不影响细胞活性 |
下图1表示美国J.Craig Venter研究所创造“人造生命”的过程,图2是山羊细胞(假设2N=4)的部分生命过程。请据图回答:
(1)用吡罗红甲基绿对山羊细胞进行染色,呈现红色的部位是 。
(2)图1中子代细胞的遗传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 。
(3)“人造生命”细胞具有的细胞器是 。
(4)图2中C细胞所处的细胞分裂时期为 ,含有 个染色体组
(5)图2中B细胞的子细胞是 。
(6)F、G细胞在形态和细胞内 的种类和数量上出现了稳定性差异,其根本原因是 。
某同学将细菌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系列结论,其中错误的是
①细菌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或分解者
②单个或少数细菌在液体培养基大量繁殖,可形成菌落,可作为菌种鉴定依据
③与细菌共生的病毒称为噬菌体
④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⑤细菌具有细胞壁,可用纤维素酶与果胶酶进行水解形成原生质体
⑥细菌侵入人体后作为抗原可引起人体的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
A.②③④⑤ | B.③④⑤⑥ | C.①②③④ | D.②③⑤⑥ |
水溶性染色剂(PI)能与核酸结合而使细胞核着色,因此,可将其应用于鉴别细胞的死活。将细胞浸泡于一定浓度的PI中,仅有死亡细胞的核会被染色,活细胞不会着色。但将PI注射到细胞中,则细胞核会着色。利用PI鉴别细胞死活的基本原理是 ( )
A.死细胞和活细胞的细胞膜结构不同 | B.活细胞能分解染色剂PI |
C.死细胞与活细胞的细胞膜成分含量不同 | D.活细胞的细胞膜阻止PI的进入 |
在唾液腺细胞中参与合成并分泌唾液淀粉酶的细胞器有 ( )
A.线粒体、中心体、高尔基体、内质网 | B.核糖体、高尔基体、内质网、叶绿体 |
C.线粒体、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 D.中心体、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 |
下图中A~E是从几种生物细胞中分离出来的5种细胞器,①~④是从这5种细胞器中分离出来的几种有机物(①④只表示某有机物的局部),a~d是细胞结构中发生的化学反应。请回答下列问题(在“[ ]”中填写数字或符号,在“_______”上填写文字):
a b c d
(1)请从①~④中选出两个生物大分子[ ],5种细胞器都含有的有机物是[ ]_______。
(2)具有①结构的物质存在于[ ]中,用无水乙醇提取该物质后,分离它所用的方法是
(3)能够合成③物质的细胞器有[ ] ,在这些细胞结构中进行的反应分别是[ ]。
(4)不发生a~d四种反应的细胞器是[ ]。
(5)图c所示为____ _膜,图d所示为__________膜,两者都参与细胞的能量代谢。
(6)影响图c和图d膜上生化反应的主要外界因素分别为__________ ______。
下列有关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
B.只有含叶绿体的细胞才能进行光合作用 |
C.多细胞生物依赖高度分化的细胞密切协作,才能完成生命活动 |
D.蓝藻细胞中有两种类型的核酸 |
探究细菌细胞壁的化学成分。
原核细胞——细菌具有细胞壁,为探究其化学成分,某课题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已知糖类加硫酸水解后用碱中和,再加斐林试剂加热有砖红色沉淀生成;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作用,生成紫色物质;且二者单独检验时互不干扰)
(1)将细菌细胞粉碎后,用高速离心机分离得到细菌细胞壁。
(2)将细菌细胞壁分成两等份,编号为A、B。
(3)取A加硫酸水解后用碱中和,再加斐林试剂并加热,取B加双缩脲试剂,摇匀。
(4)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5)现象及结果分析:
①现象: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现象: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现象: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现象: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