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曲线a,b表示两类生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之间的关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曲线a代表的种群个体一般体型较大,营养级较高 |
B.依据曲线b,人工养蜂时种群密度中等最好 |
C.对大型动物迁地保护,迁移的种群密度不宜过大 |
D.种群密度为d时,曲线b代表的种群个体间竞争最剧烈 |
下列有关调查实验的描述,错误的一组是 ( )
|
调查内容 |
调查方法或对象 |
实验要点 |
A |
某双子叶植物的 种群密度调查 |
样方法 |
随机选取大小相同的样方,统计种群密度,计算平均值 |
B |
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 |
患者家系 |
选择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 |
C |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 |
抽样检测法 |
取样之前试管要轻轻振荡 |
D |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
取样器取样法 |
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中 |
下图中,曲线Ⅰ、Ⅱ、Ⅲ分别表示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后,其未来种群数量变化三种可能的情况。
(1)环境容纳量是指 .
(2)图中曲线 说明该种群对其栖息地的破坏程度较轻。形成曲线Ⅱ后,该种群数量 (填“增加”或“减少”),若建立保护区可以 (填“增加”或“减少”)该种群数量。当曲线Ⅲ趋近于零时,对该动物种群已不宜采取 (填“就地”或“易地”)保护的措施。图中阴影部分可能引起该种群的 发生变化,进而导致物种形成。
(3)若图中物种为食草动物,当看到青草明显减少时,部分个体会另觅取食地,这属于生态系统中的 信息,体现了生态系统的 功能。
(4)若该动物种群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0%、60%和20%,该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为________。如果该种群满足四个基本条件,即种群____________、不发生____________、不发生____________、没有迁入迁出,且种群中个体间随机交配,则理论上该种群的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__________;如果该种群的子一代再随机交配,其后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________(会、不会)发生改变。
请回答下列与生态有关的问题:
(1)某生物课外小组对一个草原生态系统进行了相关的生态学调查。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原中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是要注意_________________。
(2)某同学对一云杉林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统计,将统计到的植株按高度(h)分为5级,每一级的植株数量如下表所示。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此云杉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__________。
(3)该山区25年前发生过森林火灾,焚毁了所有林木。现有一位生态学者对该山区植被进行调查,得到部分数据如上表,回答下列问题。
①火灾后该地区群落的演替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
②火灾后该地区曾引入一种外地植物,引入物种的种群基因型频率变化如下表:
基因型 |
引入前,原地 |
引入后,本地 |
AA |
51% |
57% |
aa |
11% |
17% |
通过对该物种在引入前后种群基因频率的比较,请说明该物种在引入前后有没有发生进化?_________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研究某草原能量传递关系获得下列图解,图中字母A、B、C、D、E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字母a、b、c、d表示能量,数字表示生理过程或能量流动方向。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通过______________过程实现的(填数字序号)。食草动物排出的粪便中仍含有部分能量,这一部分能量流入分解者体内的过程应是图示中的_________箭头所示(填数字序号)。
如图是描述生命现象的模型(部分),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A代表人体下丘脑,a为血浆渗透压下降,则b、c可分别代表产生渴觉和尿液减少 |
B.若A代表人体B淋巴细胞,a为抗原刺激,则b、c可分别代表浆细胞和记忆细胞的形成 |
C.若A代表棉铃虫种群,a为诱捕雄虫,则b、c 可分别代表性别比例失调和种群密度升高 |
D.若A代表草原,a为过度放牧,则b、c可分别代表土地荒漠化和生物多样性提高 |
下面有关生物学实验的表述,正确的是( )
A.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可检测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
B.酵母菌计数实验中,先将酵母菌培养液滴于血球计数板中央,再盖盖玻片 |
C.将质壁分离复原的细胞用龙胆紫染色,可以观察染色体的形态变化 |
D.土壤中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物种丰富度 |
如图所示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关于种群在某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 |
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
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 |
D.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00,则该种群的K值为400 |
调查是生物学实验研究中的重要环节,下列关于调查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调查可用取样器取样,丰富度与物种数有关 |
B.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样液滴入血细胞计数板后需盖盖玻片,再用显微镜观察 |
C.标志重捕法是经两次捕捉进行的物种数量的调查,此方法解决了活动性不强的动物取样方法上难题 |
D.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在相对两条边上的菌体 |
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正常情况下,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是生物多样性升高 |
B.人类活动往往会是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
C.在草地遭受火灾后第二年春天重新形成草地,属于次生演替 |
D.在演替过程中,群落中优势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 |
下列有关生物实验原理、方法或结果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活动中,需保持细胞的活体状态 |
B.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吸取培养液制临时装片前要将试管静置后才能取样 |
C.观察DNA和RNA的分布实验中HCl的的作用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和使染色体分解 |
D.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时,加少量CaCO3是为防止研磨时叶绿素被破坏 |
下面所说的四种情况,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来分析,各自对应的是( )
①池塘中的一个衣藻 ②池塘中的所有生物 ③池塘中的所有衣藻 ④池塘
A.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 B.个体、群落、种群、生态系统 |
C.细胞、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 D.细胞、种群、个体、生态系统 |
回答有关实验的相关问题
Ⅰ.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按下表完成了有关实验。
试管编号 |
培养液/mL |
无菌水/mL |
酵母菌母液/mL |
温度(℃) |
A |
10 |
- |
0.1 |
20 |
B |
10 |
- |
0.1 |
5 |
C |
- |
10 |
0.1 |
20 |
(1)该实验探究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2)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称为______________,若吸取酵母菌样液1mL并稀释100倍,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 x lmm x 0.lmm,由400个小格组成)计数,下图表示一个中方格中酵母菌的分布情况,以该中方格为一个样方,计数结果是酵母菌有________个。如果计数的中方格酵母菌平均数为18个,则1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为 个。
Ⅱ.根据教材中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回答有关问题。
(1)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常用________________进行采集、调查,而不适宜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原因是许多土壤小动物具有_____________。
(2)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此实验中用的是___________。这种方法一般用于__________的群落。
用一定量的培养液在适宜条件下培养酵母菌,将其数量随时间变化情况绘制如图甲。a表示每3 h换一次培养液的培养曲线,d表示不更换培养液的培养曲线。
(1)曲线a表示种群呈“_ __”型增长。理论上讲,呈现这种增长模型的条件是 等。
(2)曲线d表示的增长为“________”型增长。属于这种增长模型的种群随种群密度(个体数量)的增加,种群的增长速率的变化是_________。当种群个体数量达到最大值的一半时,种群的增长速率达到________。
(3)在实际情况下,塔斯马尼亚绵羊种群增长情况如图乙所示,说明在自然界中,种群数量变化会出现________现象。
(4)在研究种群数量时,需要调查种群密度。田鼠的种群密度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在1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0只田鼠,第二次捕获30只,其中有标记的15只。该种群密度是________只/hm2。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______。
(5)在种群的特征中,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变化方向的是______;决定种群大小和密度的直接因素是______等。
为了研究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的影响因素,科学家释放了一定量的标记过的斜纹夜蛾,适当时间后用杀虫灯诱杀,统计标记个体的个数占释放总数的比例(回收率),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注:横轴为诱捕灯间距)( )
A.若标记总量为N,回收率为a,则斜纹夜蛾的种群密度为 N/a |
B.诱捕距离加大,被标记个体占被诱捕总数的比例上升 |
C.该研究说明,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灯的密度无关 |
D.用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成虫可改变种群年龄结构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