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除去有害于农作物的某种害虫而引入蜘蛛后,对两个种群进行调查,得出如下图所示的结果。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在 A 期间,若对害虫施杀虫剂,蜘蛛的数量将增加得更快 |
B.在 B 期间,蜘蛛数量减少的原因是蜘蛛的食物不足 |
C.在 C 期间的平衡状态与 A 期间和 B 期间中发生的两个种群的相互作用没有关系 |
D.图中所示的蜘蛛和害虫的关系是竞争 |
关于群落的结构,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A.竹林中的箭竹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垂直分层现象 |
B.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 |
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
D.影响森林植物垂直分层的原因主要是光照 |
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 的变化关系。在第 10 年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 200 只, 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 ( )
A.100 只 | B.200 只 | C.300 只 | D.400 只 |
下列组合,在生命系统的层次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一组是
①一个池塘中全部生物
②一片草地上的全部昆虫
③某水库中的全部鲫鱼
④一根枯木及枯木上的所有生物
A.①②④ | B.③①④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在对某地的麻雀种群进行调查时,第一次捕获了 50 只,将这些麻雀腿上套好 标志环并放掉,数日后又捕获麻雀 40 只,其中有标志环的为 5 只。则该地的麻雀大约有( )
A.2 000 只 | B.400 只 | C.200 只 | D.500 只 |
如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甲的演替速率比乙的慢、历时长 |
B.甲可表示在火灾过后的草原上进行的演替 |
C.甲中①②处的物种组成不一定相同 |
D.若气候条件适宜,甲和乙均可演替成森林 |
下图为退耕还林后,不同年限的群落盖度(植物覆盖面积占地面总面积的比率)变化曲线。
(1)总的来说,演替包括了两种不同类型,图中所示的为 演替,而在火山岩上进行的是 演替。
(2)从上图分析,退耕后此地生态系统的生物的总量将 (增加,减少)。
(3)我们可以进一步推测,演替一定年限后,此生态系统比原来耕地的结构更加 (复杂,简单),其抵抗力稳定性更 (强,弱)。
(4)人类可以毁林开荒,也可以退耕还林,这表明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演替的速度和
某生物兴趣小组开展探究实验,课题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
实验材料:菌种和无菌马铃薯培养液、试管、血球计数板(2mm×2mm方格)、滴管、显微镜等。
酵母菌的显微计数方法:
①血球计数板:是带有微小方格刻度的玻璃片,用于在显微镜下对微生物的计数。
②将含有酵母菌的培养液滴在计数板上,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酵母菌总数。连续观察7天,并记录每天的数值。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该课题的实验假设是:开始一段时间酵母菌呈“J”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____________,酵母菌呈S型增长。
(2)本实验没有另设置对照实验,原因是_______。为了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实验时应进行____________。
(3)在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轻轻震荡几次试管,原因是_____________。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
(4)请你设计表格处理实验数据
下列调查内容与调查方法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A.调查土壤中蚯蚓的种群密度——样方法 |
B.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显微计数法 |
C.调查湖泊中鲫鱼的种群密度——标志重捕法 |
D.探究培养液中大肠杆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抽样检测法 |
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退耕还林过程中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第3阶段,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
B.三个阶段中,第3阶段群落固定的总能量较多 |
C.丙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甲、乙消亡 |
D.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逐渐提高 |
研究人员在调查某沙地的植物群落演替时,发现其自然演替顺序为: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多年生亚灌木→多年生灌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多年生草本群落在争夺阳光和空间方面比一年生草本群落更有优势 |
B. |
与草本群落相比,灌木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加复杂 |
C. |
多年生亚灌木群落里有草本和亚灌木,其自我调节能力比多年生灌木群落更强 |
D. |
该沙地主要植被是多年生灌木,与其根系发达,抗风和吸水能力较强有关 |
图是某调查小组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第1~5年间种群呈“J”型增长 |
B.第20~30年间种群增长率为0 |
C.到30年时种群的数量最大 |
D.第15~20年间种群数量不断减少 |
为控制野兔种群数量,澳洲引入一种主要由蚊子传播的病毒,感染兔后使兔的种群数量下降。引入初期强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而兔被中度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时间。几年后中度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种群数量维持在低水平。由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 |
B.毒性过强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 |
C.中度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因为兔抗病毒能力下降所致 |
D.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共同进化的过程中发挥了作用 |
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
A.标志重捕法调查褐家鼠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 |
B.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
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 |
D.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时统计方格内和在相邻两边及夹角上的菌体 |
以下过程一定存在反馈调节的是
A.动物进食对唾液腺分泌活动的影响 |
B.运动强度的大小对汗腺分泌量的影响 |
C.降雨的多少对土壤动物存活率的影响 |
D.害虫的数量对其天敌鸟类数量的影响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