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草是草原上最常见的牧草之一。为了调查草原上某区域内羊草的密度,可采用的方法是( )
A.样方法 | B.标志重捕法 | C.目测估算法 | D.记名计算法 |
某实验室用培养皿培养了大量大肠杆菌,但培养后期不慎混入其他细菌,培养皿被污染,此时的整个培养皿属于一个( )
A.种群 | B.群落 | C.生态系统 | D.生物圈 |
图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关于种群在某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当种群数量到达e点后,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 |
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
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 |
D.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00,则该种群的K值为400 |
下图表示处于平衡状态的某生物种群因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若图①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人工种群,则a点后的变化可能原因是过度放牧 |
B.若图②所示为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则b点后的变化可能原因是天敌的减少 |
C.图③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 |
D.图④曲线可用于指导海洋捕捞,维持资源种群数量在K/2左右 |
关于生物群落结构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影响海洋植物分布的决定性因素是阳光 |
B.在农业生产上,可依据群落的结构原理,合理搭配种植不同农作物 |
C.退耕还林能使群落的结构复杂化,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
D.因生物群落具有分层现象,种植水稻时,应合理密植 |
珠江三角洲地区引种养殖的巴西蜗牛跑出养殖池后,大肆吞噬菜地的蔬菜,并使原产本地的蜗牛几乎绝迹,以上事例分别描述了( )
A.捕食和种内斗争 | B.竞争和寄生 | C.捕食和竞争 | D.捕食和寄生 |
“S”型曲线和“J”型曲线是反映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下列关于“S”型曲线形成原因表述中错误的是( )
A.食物和空间资源有限 | B.随着种群数量增加,天敌数量增加 |
C.随着种群密度增大,生存斗争加剧 | D.没有敌害 |
下列3个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图甲、乙、丙表示的种间关系依次是( )
A.竞争、捕食、互利共生 | B.竞争、互利共生、捕食 |
C.捕食、竞争、互利共生 | D.互利共生、捕食、竞争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