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图中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图中乙)。图二为某生态系统中的三个种群(a、b、c)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已知种群c为自养生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图一中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d点之后 |
B.若一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的防治应在b点开始;若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率为0 |
C.图二种群b被种群a大量捕食是种群b在第5~7年之间个体数大幅度下降的原因之一 |
D.图二种群b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 |
关于群落的结构,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A.竹林中的箭竹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垂直分层现象 |
B.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 |
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
D.影响森林植物垂直分层的原因主要是光照 |
如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甲的演替速率比乙的慢、历时长 |
B.甲可表示在火灾过后的草原上进行的演替 |
C.甲中①②处的物种组成不一定相同 |
D.若气候条件适宜,甲和乙均可演替成森林 |
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退耕还林过程中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第3阶段,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
B.三个阶段中,第3阶段群落固定的总能量较多 |
C.丙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甲、乙消亡 |
D.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逐渐提高 |
如图表示某肉牛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捕杀肉牛的最佳时期为第20年 |
B.在第10年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200只,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400只 |
C.在10~20年时间内,该种群种内斗争越来越激烈 |
D.在10~20年时间内,该肉牛的种群数量仍呈上升趋势 |
有一种生活在热带的果蚁,将自己含有蛋白酶的排泄物排在收集来的落叶上,用这些落叶来培养真菌,然后以腐叶作为自己的食物来源,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果蚁与真菌之间是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 |
B.真菌分泌的纤维素酶能促进落叶中纤维素的分解 |
C.果蚁和真菌都是分解者,共同促进碳、氮元素的循环 |
D.果蚁从落叶中同化的能量,可通过食物残渣的形式传递给真菌 |
科研人员对某湖泊生态系统的有机碳生产率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该湖泊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影响浮游植物有机碳生产率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照和温度 |
B.不同水层分布着不同类群的生物是生物群落垂直结构的具体表现 |
C.四个月份中,9月份每一水层有机碳生产率均比其他月份高 |
D.当水深超过﹣0.6m时.7月份的有机碳生产率均低于其他月份 |
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演替过程的实质是种群数量不断变化的过程 |
B.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物种、种群、生态系统三个层次 |
C.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 |
D.生态系统只有保持能量的输入大于输出才能长期维持稳定 |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该物质是从植物黄花蒿中提取的。
黄花蒿为一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100-200厘米。关于黄花蒿的说法错误的是
A.黄花蒿在生态系统成分中属于生产者 |
B.调查某大面积草地上黄花蒿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 |
C.人为大量砍伐黄花蒿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
D.黄花蒿固定的太阳能除自身呼吸外,剩余部分约10%~20%传递给下一营养级 |
在一棵倒伏的朽木上,生长着蕨类、苔藓、真菌、蚂蚁等,这些生物构成了
A.种群 | B.群落 | C.生态系统 | D.生物个体 |
以下过程一定存在反馈调节的是
A.动物进食对唾液腺分泌活动的影响 |
B.运动强度的大小对汗腺分泌量的影响 |
C.降雨的多少对土壤动物存活率的影响 |
D.害虫的数量对其天敌鸟类数量的影响 |
某岛屿在1937年引入一批荷兰兔,后来研究人员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得到下列数据,说法正确的是
A.从表中可知,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1380左右 |
B.该种群进入这个环境后呈“S”型增长 |
C.该物种进入该岛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数量越来越多 |
D.该种群的增长原因之一是岛屿食物和空间充裕 |
关于群落及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
B.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
C.“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描述的是群落的次生演替现象 |
D.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最重要不同是演替进行的初始条件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