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生物兴趣小组为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按如下左图装置进行了实验,并使用如下图所示的血细胞计数板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请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
(1)排气口的胶管设计成长而弯曲的目的是________。
(2)实验的最初阶段,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3)在上图所示的计数室中,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若计数室为1mm×1mm×0.1mm方格,由400个小方格组成,如果一个小方格内若多次重复计数后,算得每个小方格中平均有5个酵母菌,则10mL该培养液中酵母菌总数有________________个。
(4)本实验没有另设置对照实验,原因是__________。为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实验时应进行________。
Ⅰ.科研人员探究了不同温度(25℃和0.5℃)条件下密闭容器内蓝莓果实的CO2生成速率的变化,结果见图l和图2。
(1)由图可知,与25℃相比,0.5℃条件下果实的CO2生成速率较低,主要原因是 ;随着果实储存时间的增加,密闭容器内的 浓度越来越高,抑制了果实的细胞呼吸。该实验还可以通过检测 浓度变化来计算呼吸速率。
(2)某同学拟验证上述实验结果,设计如下方案:
①称取两等份同一品种的蓝莓果实,分别装入甲、乙两个容积相同的瓶内,然后密封。
②将甲、乙瓶分别置于25℃和0.5℃条件下储存,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各瓶中的CO2浓度。
③记录实验数据并计算CO2生成速率。
为使实验结果更可靠,请给出两条建议,以完善上述实验方案(不考虑温度因素)。
a. ;
b. 。
Ⅱ.果园可作为一个生态系统进行管理。
(1)利用生物防治方法可控制果园害虫种群密度,如用性信息素(E)-2-壬烯醇诱捕害虫丽金龟,可破坏其种群 。
(2)科研人员对板栗园内的栗瘿蜂和长尾小蜂的数量进行了连续5年的监测,结果见图。据此判断这两个物种的种间关系是 。
(3)每年输入果树的能量,一部分被初级消费者摄人,一部分储存于果树的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中,其余能量的去处是 、 。
(4)如果不对果园土壤进行管理,果树林下将会出现从一年生草本植物为优势,到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优势,再到草本与灌木混生等阶段的演替。在草本与灌木混生阶段,果园内很少有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其原因是 。
在面对全球变暖问题上,“节能减排”、“开发新能源”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请回答下列问题。
(1)全球变暖后,低纬度地区的生物可能入侵副高纬度地区。如果发生此种情况,该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最终是 型。这一变化可能的威胁是 。
(2)南极的生物群落在全球变暖后,发生的演替称为 。
(3)两极被认为是受全球变暖影响较大的生态系统,如图表示南极洲一个简化的食物网。小齿鲸处于第 营养级。全球变暖会导致磷虾的数量急剧下降,受这一变化影响最大的种群是 。
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
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
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
回答下列问题:
(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别 、 、 。研究表明: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成个体数的比例为 ,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 。
(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 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3)在该湖泊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具有的两个特点是 。
在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中,蝗虫种群首先迁入且迅速增长,在以后的几个月内,其它动物先后迁入。下图甲表示蝗虫种群数量的变化,图乙表示几种生物形成的食物网,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 和 。
(2)蝗虫种群种内斗争最激烈的时间段是_________。3个月后,蝗虫种群的增长速率显著减小,从种间关系角度分析,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地区某动物的种群密度时,由于该动物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往往导致调查结果_________________(偏高或偏低)。
下图中,曲线Ⅰ、Ⅱ、Ⅲ分别表示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后,其未来种群数量变化三种可能的情况。
(1)环境容纳量是指 .
(2)图中曲线 说明该种群对其栖息地的破坏程度较轻。形成曲线Ⅱ后,该种群数量 (填“增加”或“减少”),若建立保护区可以 (填“增加”或“减少”)该种群数量。当曲线Ⅲ趋近于零时,对该动物种群已不宜采取 (填“就地”或“易地”)保护的措施。图中阴影部分可能引起该种群的 发生变化,进而导致物种形成。
(3)若图中物种为食草动物,当看到青草明显减少时,部分个体会另觅取食地,这属于生态系统中的 信息,体现了生态系统的 功能。
(4)若该动物种群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0%、60%和20%,该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为________。如果该种群满足四个基本条件,即种群____________、不发生____________、不发生____________、没有迁入迁出,且种群中个体间随机交配,则理论上该种群的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__________;如果该种群的子一代再随机交配,其后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________(会、不会)发生改变。
请回答下列与生态有关的问题:
(1)某生物课外小组对一个草原生态系统进行了相关的生态学调查。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原中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是要注意_________________。
(2)某同学对一云杉林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统计,将统计到的植株按高度(h)分为5级,每一级的植株数量如下表所示。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此云杉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__________。
(3)该山区25年前发生过森林火灾,焚毁了所有林木。现有一位生态学者对该山区植被进行调查,得到部分数据如上表,回答下列问题。
①火灾后该地区群落的演替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
②火灾后该地区曾引入一种外地植物,引入物种的种群基因型频率变化如下表:
基因型 |
引入前,原地 |
引入后,本地 |
AA |
51% |
57% |
aa |
11% |
17% |
通过对该物种在引入前后种群基因频率的比较,请说明该物种在引入前后有没有发生进化?_________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研究某草原能量传递关系获得下列图解,图中字母A、B、C、D、E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字母a、b、c、d表示能量,数字表示生理过程或能量流动方向。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通过______________过程实现的(填数字序号)。食草动物排出的粪便中仍含有部分能量,这一部分能量流入分解者体内的过程应是图示中的_________箭头所示(填数字序号)。
回答有关实验的相关问题
Ⅰ.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按下表完成了有关实验。
试管编号 |
培养液/mL |
无菌水/mL |
酵母菌母液/mL |
温度(℃) |
A |
10 |
- |
0.1 |
20 |
B |
10 |
- |
0.1 |
5 |
C |
- |
10 |
0.1 |
20 |
(1)该实验探究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2)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称为______________,若吸取酵母菌样液1mL并稀释100倍,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 x lmm x 0.lmm,由400个小格组成)计数,下图表示一个中方格中酵母菌的分布情况,以该中方格为一个样方,计数结果是酵母菌有________个。如果计数的中方格酵母菌平均数为18个,则1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为 个。
Ⅱ.根据教材中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回答有关问题。
(1)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常用________________进行采集、调查,而不适宜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原因是许多土壤小动物具有_____________。
(2)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此实验中用的是___________。这种方法一般用于__________的群落。
用一定量的培养液在适宜条件下培养酵母菌,将其数量随时间变化情况绘制如图甲。a表示每3 h换一次培养液的培养曲线,d表示不更换培养液的培养曲线。
(1)曲线a表示种群呈“_ __”型增长。理论上讲,呈现这种增长模型的条件是 等。
(2)曲线d表示的增长为“________”型增长。属于这种增长模型的种群随种群密度(个体数量)的增加,种群的增长速率的变化是_________。当种群个体数量达到最大值的一半时,种群的增长速率达到________。
(3)在实际情况下,塔斯马尼亚绵羊种群增长情况如图乙所示,说明在自然界中,种群数量变化会出现________现象。
(4)在研究种群数量时,需要调查种群密度。田鼠的种群密度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在1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0只田鼠,第二次捕获30只,其中有标记的15只。该种群密度是________只/hm2。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______。
(5)在种群的特征中,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变化方向的是______;决定种群大小和密度的直接因素是______等。
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按下表完成了有关实验。
试管编号 |
培养液/mL |
无菌水/mL |
酵母菌母液/mL |
温度(℃) |
A |
10 |
- |
0.1 |
20 |
B |
10 |
- |
0.1 |
5 |
C |
- |
10 |
0.1 |
20 |
(1)该实验探究的是______________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2)本实验中,某学生的部分实验操作过程如下:
①将A、B、C三支试管放置在表中相应的温度、其它条件适宜的环境中培养,第一天开始取样计数,连续七天;
②用无菌吸管从静置试管中吸取酵母菌培养液少许;
③加入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室,再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多余菌液。
请纠正该同学实验操作中的两个错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称为______________,若吸取酵母菌样液1mL并稀释100倍,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 x lmm x 0.lmm,由400个小格组成)计数,下图表示一个中方格中酵母菌的分布情况,以该中方格为一个样方,计数结果是酵母菌有________个。如果计数的中方格酵母菌平均数为18个,则1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为 个。
下图为种群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的增长曲线模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如果生活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种群数量按a曲线增长。但实际上,在自然环境中生活资源和_______都是有限的,种群达到一定数量后势必加剧_______,使种群数量增长受到影响,不能按a曲线方式增长。
(2)除上述影响外,在一定环境中,种群数量还受其他环境因素的限制,如无机环境方面主要是__________的影响,生物因素有________和________等。因此,种群数量增长按b曲线方式增长,最多达到K值为止,此时种群增长速率为________。
(3)此外,还有直接影响种群兴衰的两对变量,即该种群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_____________而间接对种群动态变化起作用的。
回答有关实验的相关问题
Ⅰ.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按下表完成了有关实验。
试管编号 |
培养液/mL |
无菌水/mL |
酵母菌母液/mL |
温度(℃) |
A |
10 |
- |
0.1 |
20 |
B |
10 |
- |
0.1 |
5 |
C |
- |
10 |
0.1 |
20 |
(1)该实验探究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2)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称为___________,若吸取酵母菌样液1mL并稀释100倍,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 x lmm x 0.lmm,由400个小格组成)计数,下图表示一个中方格中酵母菌的分布情况,以该中方格为一个样方,计数结果是酵母菌有________个。如果计数的中方格酵母菌平均数为18个,则1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为 个。
Ⅱ.根据教材中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回答有关问题。
(1)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常用________________进行采集、调查,而不适宜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原因是许多土壤小动物具有_____________。
(2)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此实验中用的是___________。这种方法一般用于__________的群落。
用一定量的培养液在适宜条件下培养酵母菌,将其数量随时间变化情况绘制如图甲。a表示每3 h换一次培养液的培养曲线,d表示不更换培养液的培养曲线。
(1)曲线a表示种群呈“_ __”型增长。理论上讲,呈现这种增长模型的条件是 等。
(2)曲线d表示的增长为“________”型增长。属于这种增长模型的种群随种群密度(个体数量)的增加,种群的增长速率的变化是_________。当种群个体数量达到最大值的一半时,种群的增长速率达到________。
(3)在实际情况下,塔斯马尼亚绵羊种群增长情况如图乙所示,说明在自然界中,种群数量变化会出现________现象。
(4)在研究种群数量时,需要调查种群密度。田鼠的种群密度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在1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0只田鼠,第二次捕获30只,其中有标记的15只。该种群密度是________只/hm2。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______。
(5)在种群的特征中,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变化方向的是______;决定种群大小和密度的直接因素是______等。
下图中图1表示次生林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联系,图2为一定时间内某一生态系统中的几个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
(1)图1中能构成群落的是_________,图2中的乙相当于图1中的_______。
(2)种群丙在a、d、c、d四个时期中种内斗争最剧烈的是__________期。
(3)因环境污染造成E中出现部分白化苗,对F、D数量的影响是__________。
(4)次生林群落中的物种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种分层现象提高了群落利用__________的能力。
(5)图3是调查小组同学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分析该种群在30年中种群数量最多的是第__________年,第20~30间种群的增长率为__________。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