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二倍体植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4条,基因型为AaBbCCDd,这4对基因分别位于4对同源染色体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产生花粉的基因型有8种
B.C处是指用秋水仙素处理,则个体Ⅰ的体细胞中含有48条染色体
C.个体Ⅱ中能稳定遗传的占1/8,重组类型占37/64
D.若要尽快获得优良纯种aaBBCCdd,则应采用图中A、B、C过程进行育种
韭菜的体细胞中含有32条染色体,这32条染色体有8种不同的形态结构,韭菜是
A.二倍体 |
B.四倍体 |
C.六倍体 |
D.八倍体 |
下图表示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四种情况,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①表示缺失,该变异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到 |
B.图②表示倒位,该变异一定不会影响生物体性状的改变 |
C.图③表示重复,该变异发生于两条同源染色体之间,属于交叉互换类型的基因重组 |
D.图④表示易位,该变异发生于两条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导致染色体上基因的数目、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培育三倍体无籽西瓜和无籽番茄的原理相同 |
B.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植株后得到的一定是二倍体 |
C.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
D.两个种群间的隔离一旦形成,这两个种群就属于两个物种 |
关于低温诱导洋葱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
A.高倍镜下可以观察到细胞染色体组数目加倍的过程 |
B.盐酸酒精混合液和卡诺氏液都可以使洋葱根尖解离 |
C.改良苯酚品红染液和醋酸洋红染液都可使染色体着色 |
D.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大多数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 |
将洋葱(2N=16)的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后,培育成植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染色体加倍过程中出现了不完整的细胞周期 |
B.秋水仙素处理幼苗抑制了着丝点分裂和纺锤体形成 |
C.诱导染色体加倍时发生了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 |
D.该植株中存在染色体数为8、16、32、64的细胞 |
下列关于染色体组、单倍体和二倍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一个染色体组中不含同源染色体 |
B.由受精卵发育成的,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叫做二倍体 |
C.单倍体生物体细胞中不一定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 |
D.人工诱导多倍体的唯一方法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
关于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变异的利与害是由其生存环境决定的 |
B.基因突变必须在一定的外界环境条件作用下才能发生 |
C.两条染色体相互交换片段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
D.基因重组是指受精时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
某植物红花对白花为显性,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在某红花植株上发现了一朵白花,不可能的原因是( )
A.发生了基因重组 |
B.发生了基因突变 |
C.染色体缺失了一段 |
D.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 |
下列关于染色体组、单倍体和多倍体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生殖细胞中含有的全部染色体称为一个染色体组 |
B.若生物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则该生物为三倍体生物 |
C.含一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个体是单倍体,单倍体含有的染色体组数都是奇数 |
D.人工诱导多倍体常用的方法是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或秋水仙素处理植株幼苗 |
用秋水仙素诱发基因突变和诱导多倍体,起作用的时间分别是
A.有丝分裂的间期和中期 | B.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分裂期 |
C.有丝分裂的前期和前期 | D.有丝分裂的间期和间期 |
已知某小麦的基因型是AaBbCc,三对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利用其花药进行离体培养,获得N株小麦,其中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约占
A.N/4 | B.N/8 |
C.N/6 | D.0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