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的染色体数为42条。下图表示小麦的三个纯种品系的部分染色体及基因组成:I、II表示染色体,A为矮杆基因,B为抗矮黄病基因,E为抗条斑病基因,均为显性。乙品系和丙品系由普通小麦与近缘种偃麦草杂交后,经多代选育而来(图中黑色部分是来自偃麦草的染色体片段)
(1)乙、丙系在培育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的 变异。该现象如在自然条件下发生,可为 提供原材料。
(2)甲和乙杂交所得到的F1自交,所有染色体正常联会,则基因A与a可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F1自交所得F2中有 种基因型,其中仅表现抗矮黄病的基因型有 种。
(3)甲和丙杂交所得到的F1自交,减数分裂中甲Ⅰ与丙Ⅰ因差异较大不能正常配对,而其它染色体正常配对,可观察到 个四分体;该减数分裂正常完成,可产生 种基因型的配子,配子中最多含有
条染色体。
(4)让(2)中F1 与(3)中F1 杂交,若各种配子的形成机会和可育性相等,产生的种子均发育正常,则后代植株同时表现三种性状(矮杆、抗矮黄病、抗条斑病)的几率为 。
某自然种群的雌雄异株植物为XY型性别决定,该植物的花色(白色、蓝色和紫色)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a和X染色体的等位基因B、b共同控制。抑制其紫花形成的生化途径如图所示。
(1)图中①表示______________过程。
(2)研究者用射线处理雄性紫花植株(纯合体)的花粉并授到雌性蓝花植株上,发现在F1代雄性中出现了1株白花。镜检表明,其原因是射线照射导致一条染色体上载有基因A的区段缺失。由此可推亲本中雌性蓝花植物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请写出对应的遗传图解(要求写出与F1雄白植株产生有关的配子及后代)。______________
(3)用杂交方法也能验证上述变异类型,原理是:虽然一条染色体区段缺失不影响个体生存,但是当两条染色体均缺失相同区段时有致死效应。当杂交后代出现致死效应时,就会出现特殊的性状比例。请完善下面的验证实验。
①选F1雄性白花植物与纯合的雌性蓝花植株杂交,得到种子(F2);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种植并统计F3植株花的颜色及比例。
结果分析:F3植株中蓝花:白花为______________时,即可验证上述变异类型。
一对毛色正常的鼠交配,产下多只鼠,其中一只雄鼠的毛色异常,分析认为,鼠毛色出现异常的原因有两种:一是基因突变的直接结果(控制毛色基因的显隐性未知,突变只涉及一个亲本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中的一个基因);二是隐性基因携带者之间交配的结果(只涉及亲本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假定这只雄鼠能正常生长发育,并具有生殖能力,后代可成活.为探究该鼠毛色异常的原因,用上述毛色异常的雄鼠分别与其同一窝的多只雌鼠交配,得到多窝子代.请预测结果并作出分析.
(1)如果每窝子代中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鼠的比例均为 ,则可推测毛色异常是 性基因突变为 显 性基因的直接结果,因为 .
(2)如果不同窝子代出现两种情况,一中是同一窝子代中毛色异常鼠与毛色正常鼠的比例为 ,另一种是同一窝子代全部表现为 鼠,则可推测毛色异常是隐性基因携带者之间交配的结果.
紫色洋葱的叶分为管状叶和鳞片叶,管状叶伸展于空中,进行光合作用;鳞片叶富含营养物质,如图。以洋葱为材料进行如下实验:
(1)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常用材料是_______。提取和分离绿叶中的色素,可选用_________作为实验材料。两个实验中所用材料均有颜色,色素的存在部位分别是___________,为防止绿叶中色素在研磨过程中被破坏,可加入少许_______。
(2)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装片制作的操作流程为:取材→解离→__ _→染色→制片,其中解离的目的是________。观察有丝分裂需找到______区,该部位细胞与管状叶细胞相比,其主要特点是_________。
(3)用浓度适宜的秋水仙素处理植物分生组织5~6小时,能够诱导细胞内染色体加倍。那么,用一定时间的低温(如4℃)处理水培养的洋葱根尖(2N=16条)时,是否也能诱导细胞内染色体加倍呢?请对这个问题进行实验探究。
针对以上问题,你作出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
你提出此假设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图A、B分别为某假想动物S(2n)雌雄个体的部分基因分布图,C、D、E为异常个体的基因分布图。
假设雌雄个体2号染色体上的基因完全连锁;缺少整条染色体的生殖细胞致死,但个体不致死,其他变异类型均不致死。有关染色体、基因与性状的关系见下表。
2号染色体 |
X染色体 |
||||
M |
m |
N |
n |
L |
l |
体大 |
体小 |
奔跑快 |
奔跑慢 |
花斑 |
棕色 |
(1)具有A、B基因型的雌雄个体交配,得到花斑体色体大奔跑快的个体的概率为_______;得到花斑体色体大奔跑快且能稳定遗传的概率是______。
(2)C个体的变异发生在_________分裂;D个体的变异发生在___________分裂中,因为_________。
(3)E发生的变异类型是_________;E个体减数分裂产生的生殖细胞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________。
(4)若只研究常染色体遗传,且不考虑三条染色体移向同极的情况,C个体与正常个体测交,后代表现型及其比例为___ __。
(5)B与D个体交配,子代表现型及其比例是( )。
A.花斑体大奔跑快:花斑体大奔跑慢:棕色体小奔跑快:棕色体小奔跑慢=1:1:1:1
B.花斑体大奔跑快:花斑体大奔跑慢:棕色体大奔跑快:棕色体大奔跑慢=3:3:1:1
C.花斑体大奔跑快:花斑体大奔跑慢:棕色体大奔跑快:棕色体大奔跑慢=1:1:1:1
D.花斑体大奔跑快:花斑体大奔跑慢:棕色体小奔跑快=1:2:1
大豆是两性花植物,下表表示大豆子叶颜色(BB表现深绿;Bb表现浅绿;bb呈黄色,幼苗阶段死亡)和花叶病抗性(由R、r基因控制)的遗传实验:
组合 |
母本 |
父本 |
F1的表现型及植株数 |
一 |
子叶深绿 不抗病 |
子叶浅绿 抗病 |
子叶深绿抗病220株;子叶浅绿抗病217株 |
二 |
子叶深绿 不抗病 |
子叶浅绿 抗病 |
子叶深绿抗病110株;子叶深绿不抗病109株 子叶浅绿抗病108株;子叶浅绿不抗病113株 |
(1)根据组合________可以判断大豆花叶病抗性的显性性状是________。
(2)组合二中母本的基因型是________,父本的基因型是________ 。
(3)用表中F1的子叶浅绿抗病植株自交,F2成熟植株中的表现型有___种,其对应比例为_____。
(4)某同学想要在最短的时间内选育出纯合的子叶深绿抗病大豆品种。设计育种方案如下:用组合一的________(父本/母本)植株自交,在子代中选出子叶深绿类型即为纯合的子叶深绿抗病大豆品种。此方法属于_____育种,所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________。
玉米子粒颜色的黄色(T)和白色(t)基因位于9号染色体上(只含异常9号染色体的花粉不能参与受精作用)。现有基因型为Tt的黄色子粒植株甲,其细胞中9号染色体有一条异常。请回答问题:
(1)为了确定植株甲的T基因位于正常染色体还是异常染色体上,最简便的方法是让其________产生F1。
如果___________,则说明T基因位于正常染色体上;如果___________,则说明T基因位于异常染色体上。
(2)以植株甲为父本,正常的白色子粒植株为母本杂交产生的F1中,发现了一株黄色子粒植株乙,其9号染色体上基因组成为Ttt,且T位于异常染色体上。该植株的出现可能是由于__________造成的。
(3)若(2)中的植株乙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3条9号染色体会随机地移向细胞两极并最终形成含1条和2条9号染色体的配子,形成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是____________,以植株乙为父本进行测交,后代中得到的含异常染色体的植株占________。
请回答以下有关实验的问题:
(1)下列关于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原理:低温抑制染色体着丝点分裂,使子染色体不能分别移向两极
B.解离:盐酸酒精混合液和卡诺氏液都可以使洋葱根尖解离
C.染色:改良苯酚品红溶液和醋酸洋红溶液都可以使染色体着色
D.观察: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大多数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
(2)以下是与高中生物实验有关的内容.请回答以下问题:
①生物组织中还原糖的鉴定
②观察细胞中的脂肪颗粒
③生物组织中蛋白质的鉴定
④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⑤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⑥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
⑦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⑧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
在上述实验过程中,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完成的是 ,需要水浴加热的是 ,需要用颜色反应鉴定的是 (以上均填标号).
由于实验材料用品或试剂所限,有时候需要设法替代,下列各项处理中正确的是
A.做⑦实验时,可用蒜叶代替洋葱根尖
B.做④实验时,可用鸡血红细胞代替紫色洋葱表皮细胞
C.做⑤实验时,可用干净的细沙代替二氧化硅
D.做③实验时,可用龙胆紫代替双缩脲试剂
(3)调查人类遗传病时,应选取发病率高的 (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染色体遗传病)来调查,若调查该病的发病率,最好用 方法来调查.
A.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
B.在患病家族中逐代调查.
某二倍体昆虫的三对相对性状分别由三对等位基因(Aa、Bb、Dd)控制。下图甲表示基因组成为AaBbDd的个体细胞分裂某时期图像。图乙表示其细胞分裂过程中mRNA的含量和每条染色体所含DNA分子数的变化(实线表示)。请据图回答:
(1)Bb、Dd控制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是否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
(2)导致图甲中2,4号染色体上B、b不同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图甲所示细胞中含有_______个染色体组。图中所示分裂时期处于图乙中的________阶段(填图中字母)。
(4)诱变育种时,诱变剂发挥作用的时期一般处于图乙中的阶段_________(填图中字母)。
(5)若用3H标记该个体体细胞的DNA分子,再转入正常的培养液中培养,在第二次细胞分裂中期,一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总数和被3H标记的染色体数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学家将培育的异源多倍体的抗叶锈病基因转移到普通小麦中,育成了抗叶锈病的小麦,育种过程见右图。图中A、B、C、D表示4个不同的染色体组,每组有7条染色体,C染色体组中含携带抗病基因的染色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异源多倍体是由两种植物AABB与CC远缘杂交形成的后代,经 方法培育而成。
(2)杂交后代①染色体组的组成为 ,进行减数分裂时形成 个四分体,体细胞中含有
条染色体。
(3)杂交后代②中C组的染色体减数分裂时易丢失,这是因为减数分裂时这些染色体 。
(4)为使杂交后代③的抗病基因稳定遗传,常用射线照射花粉,使含抗病基因的染色体片段转接到小麦染色体上,这种变异称为 。
(5)除这种方法外,还可以用 方法获得抗病基因的小麦,其作用的原理是
水稻是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粮食作物,但在水稻的生育期中,稻瘟病危害水稻的生长发育,导致减产。稻瘟病引起水稻病症主要有褐色病斑型和白点病斑型,采用适宜播种方式可控制感病程度。下表是株高和株型相近的水稻A、B两品种在不同播种方式下的实验结果:
注:“+”的数目越多表示发病程度越高或产量越高,“一”表示未染病。
据题干信息及表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抗白点病斑型的水稻是品种 ,判断依据是 。
(2)设计1、2两组实验,可探究 。
(3)1、3、4三组相比,第3组产量最高,可能原因是 。
(4)稻瘟病病原体与水稻之间属于 关系。若实验田的水稻被某种鸟大量捕食而明显减少时,该鸟的部分个体会另觅取食地,这属于生态系统中的 信息,体现了生态系统的 功能。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鸟的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 (选填“偏小”或“相等”或“偏大”)。
研究人员用四倍体马铃薯(4n=48)和抗青枯病的野生型二倍体马铃薯(2n=24)进行体细胞杂交,培育抗青枯病的马铃薯。
(1)研究人员用四倍体马铃薯的叶片探究原生质体制备条件,结果如表所示:
组别 |
酶的种类 |
酶的浓度 (%) |
原生质体产量 (×106个/g) |
镜检结果 |
1 |
纤维素酶 |
1.0 |
0.4 |
未解离的细胞团多 |
果胶酶 |
0.5 |
|||
2 |
纤维素酶 |
1.0 |
0.08 |
有许多碎片 |
果胶酶 |
1.0 |
|||
3 |
纤维素酶 |
0.5 |
1.5 |
未完全解离 |
果胶酶 |
0.5 |
|||
4 |
纤维素酶 |
0.5 |
3.4 |
解离较好,细胞破碎严重 |
果胶酶 |
1.0 |
|||
5 |
纤维素酶 |
0.4 |
18.8 |
解离充分,碎片少 |
果胶酶 |
0.7 |
①据表分析,制备原生质体的最佳组合是第____组,叶片解离程度主要取决于________的浓度。
②制备的原生质体应置于浓度___________马铃薯叶片细胞液浓度的溶液中进行培养,以保持原生质体的正常形态。
(2)为了便于在显微镜下对杂种细胞进行镜检筛选,将用四倍体马铃薯叶片制备的原生质体与用野生型二倍体马铃薯的_______(填“叶片”或“幼根”)为材料制备的原生质体进行融合。把两种原生质体置于加入____________的溶液中促融。
(3)为进一步从染色体水平上检测杂种植株,科学家选取杂种植株根尖进行_________后用碱性染料染色并制片,显微镜下对_________期的细胞进行染色体计数。
玉米中非甜粒(D) 对甜粒(d)为显性,抗病(R)对易感病(r)为显性,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现有基因型ddrr和DDRR的两个,品种玉米,欲培育ddRR玉米品种。请分析回答
下列问题:
(1)若通过杂交育种培育原理是 ,就研究的两对相对性状而言,该原理涉及的染色体行为发生在
(亲本、F1)的__ 过程中。
(2)F2中选出甜粒抗病个体自交得F3,在F3中应淘汰____ 个体,淘汰后群体中R基因频率为____
(3)若不改变育种方法,要在较短年限内获得ddRR品种,可将F2中选出的甜粒抗病个体的种子进行
种植,然后筛选不出现性状分离的株系。此外,还可采用 育种缩短育种年限,该过程中须在 时期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以获得纯合植株。
正常的水稻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24.现有一种三体水稻,细胞中7号染色体的同源染色体有三条.即染色体数为2n+1=25,如图为该水稻细胞及其产生的配子类型和比例示意图(6、7为染色体标号;A为抗病基因,a为非抗病基因;①--④为四种类型配子).已知染色体数异常的配子(①、③)中雄配子不能参与受精作用,其他配子均能参与受精作用.请回答:
(1)若减数分裂过程没有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交叉互换,且产生的配子均有正常活性,则配子②和③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能/不可能)来自一个初级精母细胞,配子④的7号染色体上的基因为_____。
(2)现用非抗病水稻(aa)和该三体抗病水稻(AAa)杂交,已测得正交实验的F1抗病水稻:非抗病=2:1。请预测反交实验的F1中,非抗病水稻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抗病水稻中三体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___。
(3)香稻的香味由隐性基因(b)控制,普通稻的五香味由显性基因(B)控制,等位基因B、b可能位于6号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7号染色体上。现有正常的香稻和普通稻,7号染色体三体的香稻和普通稻四种纯合种子供选用,请你设计最简便的杂交实验并预测实验结果,从而定位等位基因B、b的染色体位置。实验步骤:
a.选择正常的普通稻为______(父/母)本和三体的________稻为______(父/母)本杂交得F1。
b.利用F1中的三体个体,构建实验方案为__________________,得F2。
c.统计F2代中的香稻和普通稻的性状比。
实验结果:
d.若F2代中的香稻和普通稻的性状比为________,则等位基因(B、b)位于7号染色体上。
e.若F2代中的香稻和普通稻的性状比为________,则等位基因(B、b)位于6号染色体上。
小麦的染色体数为42条。下图表示小麦的三个纯种品系的部分染色体及基因组成:
Ⅰ、Ⅱ表示染色体,A为矮秆基因,B为抗矮黄病基因,E为抗条斑病基因,均为显性。乙品系和丙品系由普通小麦与近缘种偃麦草杂交后,经多代选育而来(图中黑色部分是来自偃麦草的染色体片段)。
(1)乙、丙品系在培育过程发生了染色体的________变异。该现象如在自然条件下发生,可为________提供原材料。
(2)甲与乙杂交所得到的F1自交,所有染色体正常联会,则基因A与a可随____________的分开而分离。F1自交所得F2中有______种基因型,其中仅表现抗矮黄病的基因型有________种。
(3)甲与丙杂交所得到的F1自交,减数分裂中Ⅰ甲与Ⅰ丙因差异较大不能正常配对,而其他染色体正常配对,可观察到________个四分体;该减数分裂正常完成,可产生________种基因型的配子,配子中最多含有________条染色体。
(4)让(2)中F1与(3)中F1杂交,若各种配子的形成机会和可育性相等,产生的种子均发育正常,则后代植株同时表现三种性状的几率为________。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