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有关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染色质是核内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
B.染色质和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 |
C.染色体是由染色质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形成的 |
D.染色体和染色质是细胞中DNA的唯一载体 |
某一DNA分子含有800个碱基对,其中含有A600个。该DNA分子连续复制数次后,消耗周围环境中的含G的脱氧核苷酸6200个,该DNA分子已经复制了
A.4次 | B.5次 | C.6次 | D.7次 |
下列有关同源染色体的叙述中,最确切的是
A.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染色体 |
B.由一条染色体复制而成的两条染色体 |
C.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的两条染色体 |
D.形状和大小一般相同的两条染色体 |
有4个核酸分子,经分析共有5种碱基,8种核苷酸,6条核苷酸长链,它的组成是
A.1个DNA分子,3个RNA分子 |
B.4个DNA分子 |
C.2个DNA分子,2个RNA分子 |
D.4个RNA分子 |
5BrU(5溴尿嘧啶)既可以与A配对,又可以与C配对。将一个正常的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接种到含有A、G、C、T、5BrU五种核苷酸的适宜培养基上,至少需要经过几次复制后,才能实现细胞中某DNA分子某位点上碱基对从T—A到G—C的替换
A.2次
B.3次
C.4次
D.5次
下图1表示某哺乳动物一个器官中一些处于分裂状态的细胞图像,图2表示相关过程中细胞核内DNA含量变化曲线示意图,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图1中I、II、III细胞分别对应图2中的i、d、m区段 |
B.一个细胞经过图2曲线所示过程,最多可产生8个子细胞 |
C.图1和图2中,只有I细胞和g-i对应的区段可能发生基因重组 |
D.图1中有4个染色体组是II和III,图2中a、f对应的区段可能发生基因突变 |
将染色体上全部DNA分子双链经32P标记的雄性哺乳动物细胞(染色体数为20)置于不含32P的培养基中培养。下列推断中,正确的是
A.若减数分裂结束,则产生的子细胞中有5对同源染色体,每条都含32P |
B.若进行一次有丝分裂结束,则产生的子细胞中含20条染色体,其中10条含32P |
C.若进行减数分裂,则每个减Ⅱ后期细胞中均含2个Y染色体且都含32P |
D.若进行一次有丝分裂,则分裂中期细胞的染色体上共有40个DNA分子且都含32P |
有100个碱基对的某DNA分子片段,内含60个胞嘧啶脱氧核苷酸,若连续复制n次,则在第n次复制时需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多少个
A.40n-1 | B.40n | C.40×2n-1 | D.40×2n |
“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正确的实验步骤是
A.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冲洗→水解→染色→观察
B.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水解→冲洗→染色→观察
C.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染色→冲洗→水解→观察
D.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水解→染色→冲洗→观察
甲( ATGG)是一种单链DNA片段,乙是该片段的转录产物,丙(A-P-P-P)是转录过程中的一种底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乙、丙的组分中均有糖 | B.甲、乙共由6种核苷酸组成 |
C.丙可作为细胞内的直接能源物质 | D.乙的水解产物中含有丙 |
下列有关生物科研史实的叙述,错误的是
A.施莱登和施旺创立了细胞学说 |
B.卡尔文利用同位素标记法,揭示了光合作用过程中C元素的行踪 |
C.孟德尔用果蝇为实验材料,揭示了基因的分离及自由组合定律 |
D.赫尔希和蔡斯用35 S和32P分别标记T2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
为证明蛋白质和DNA究竟哪一种是遗传物质?赫尔希和蔡斯做了“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T2噬菌体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下图中亲代噬菌体已用32P标记,A、C中的方框代表大肠杆菌。下列关于本实验及病毒、细菌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图中锥形瓶中的培养液是用来培养大肠杆菌的,其内的营养成分中要加入32P标记的无机盐
B.若要达到实验目的,还要再设计一组用35S标记噬菌体进行的实验,两组相互对照,都是实验组
C.噬菌体的遗传不遵循基因分离定律,而大肠杆菌的遗传遵循基因分离定律,
D.实验中B(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则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