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专家指出,业已启幕的收入分配体制改革,若能通过适度的转移支付并强化制度执行力,则不仅能够实现财富积累有序转化为民生福利,有利于内需的内生性扩大,提升经济增长的福利效应,更有利于促使有效经济增长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常态,进而促成新一轮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周期。这一论述的经济生活依据在于
①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②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
③财政是实现国家职能的物质基础 ④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继上述医疗保障制度,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全国试点、推广,3000多万贫困农民受益,城市“低保”制度已基本全面建立。这体现我国财政性质是
A.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 B.强制性、固定性、无偿性 |
C.巩固国家政权 | D.财政收支平衡 |
从下图看出,决定将多少可支配收入用于消费的因素是( )
A.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程度 | B.家庭拥有财产的数量 |
C.社会消费风尚 | D.消费者的年龄及对未来收入的预期 |
2007年3^-9月份,肉、蛋、奶等食品价格上涨推动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连续攀升,归根结底是上述产品供不应求或成本上升。解决此问题,从根本上讲应发挥财政作用是
A.加大社会保障支出 | B.调节收入分配,坚持共同富裕原则 |
C.巩固国家政权,保持稳定 | D.促进经济发展,调节财政收支数量、方向 |
“国是篱笆税是桩,拆了桩子篱散光。你添饭来我加桩,国富民强世代昌。”这条税收短信启示我们
A.税收的征收标准是通过法律形式予以确定的 |
B.税收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
C.税收具有强制性的基本特征 |
D.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
经济学家研究发现:有稳定工作的人比工作不稳定的人有更高的消费水平,后者则有着更高的储蓄水平。这是因为 ( )
A.储蓄水平与收入水平无关 | B.消费水平与收入水平无关 |
C.储蓄水平决定消费水平 | D.未来的收入预期影响消费水平 |
国民收入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它是指一定时期内的( )
①物质生产部门所生产的物质资料的总和 ②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生产的全部产品 ③社会总产品扣除同期消耗的生产资料后余下的那部分 ④社会总产值减去同期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③④ | D.④ |
国家税务总局提醒从2008年1月1日开始,2007年年收入超过12万元的纳税人可以开始自行申报个人所得税。如果没有在纳税申报期内办理申报,要负相应的法律责任。这体现了 ( )
A.法制性 | B.强制性 | C.无偿性 | D.固定性 |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除坚持按劳分配以外,还要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要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主要是因为它有利于
A.实现社会公平 | B.体现平均分配 | C.提高经济效率 | D.防止两极分化 |
李某是一国有企业工程师,去年工资收入是36 000元,奖金8 000元,个人专利转让收入5 000元;其妻开一家个体杂货店,年收入15 000元;家里有房出租,年收入6 000元。去年,李某一家按劳分配收入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收入分别是( )
A.44 000元 26 000元 | B.36 000元 19 000元 |
C.49 000元 21 000元 | D.44 000元 11 000元 |
为保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近年来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税制改革。下列关于税制改革表述正确的是 ( )
A.资源税改革——促进生产专业化,保障国家财政收入快速增长 |
B.继续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一一能调节企业生产,增加财政收入 |
C.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一一有利于减轻相关企业税负,促进服务业发展 |
D.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一一减轻纳税人负担,促进社会分工 |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下列体现“初次分配也要注重公平”的措施是 ( )
①建立最低工资保障制度 ②强化税收调节,整顿不合理的分配秩序
③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④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A.①③ | B.②③ | C.①④ | D.②④ |
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等制定的《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国最低工资标准将年均增长13%以上。我国政府的这一举措( )
A.是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 |
B.有利于完善分配制度,维护社会公平 |
C.是再分配领域更加注重公平的体现 |
D.有利于消除社会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
2011年4月17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通知宣布,我国将加强对高收入者个税的征管,股权转让、房屋转让、利息股息红利成重点。上述做法有利于
①增加财政收入 ②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 ③缩小收入差距 ④维护社会公平
A.①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