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时期,我国为了扩大内需,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支出逐年增加,财政赤字也有所增加。但是伴随着2011年物价的持续上涨,我国相对减少了财政赤字。下面关于财政赤字的说法正确的是
A.财政赤字会引发通货膨胀,必须抑制 | B.财政赤字不是正常的财政现象 |
C.减少财政赤字的主要方法是增加税收 | D.略有赤字也是财政收支平衡 |
中国的收入差距正从改革开放初期基尼系数0.20的高度平均,迅速扩大到目前基尼系数0.447,突破了国际公认的贫富差距0.40警戒线,严重影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下列措施最能缩小我国贫富差距的是
A.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 |
B.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
C.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国民收入 |
D.加强国家调节,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强化税收调节 |
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在网上开店和购物,但是很少有人为网上交易缴税。而按照我国税法,不管通过何种方式,只要发生交易行为就得缴税。税法的这一规定表明
A.税收具有固定性特征 | B.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
C.税收具有强制性特征 | D.税收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工具 |
解读图表“不同收入群体对物价的敏感度”,得到的结论是
A.经济发展决定收入水平 | B.消费行为受消费心理影响 |
C.收入差距影响消费水平 | D.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
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出让土地承包经营权所得属于
A.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 B.按劳分配 |
C.按生产要素分配 | D.按劳动要素分配 |
《圣经》中“马太福音”第25章有这么几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们所有的,也要夺过来。”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莫顿用这几句话概括社会分化的现象,并命名为“马太效应”。从经济学角度看,要将此效应对和谐社会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限度,需要
A.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 B.国家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
C.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 | D.努力提高经营者以及消费者的职业道德 |
关于上题中的个人所得税,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是以个人的工资、薪金所得为征税对象的税种 |
B.其纳税人仅指从我国境内取得收入的个人 |
C.是国家对个人所得额征收的一种税 |
D.是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的一个税种 |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下列体现“初次分配也要注重公平”的措施是 ( )
①建立最低工资保障制度 ②强化税收调节,整顿不合理的分配秩序
③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④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A.①③ | B.②③ | C.①④ | D.②④ |
经国务院批准,自2010年12月1日起至31日,对尿素、磷酸氢二铵、磷酸二氢铵与磷酸氢二铵的混合物按35%的暂定税率征收出口关税,并征收75%的特别出口关税中。这体现了税收具有
A.强制性 | B.无偿性 | C.固定性 | D.自发性 |
有专家指出,业已启幕的收入分配体制改革,若能通过适度的转移支付并强化制度执行力,则不仅能够实现财富积累有序转化为民生福利,有利于内需的内生性扩大,提升经济增长的福利效应,更有利于促使有效经济增长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常态,进而促成新一轮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周期。这一论述的经济生活依据在于
①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②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
③财政是实现国家职能的物质基础 ④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李某是一国有企业工程师,去年工资收入是36 000元,奖金8 000元,个人专利转让收入5 000元;其妻开一家个体杂货店,年收入15 000元;家里有房出租,年收入6 000元。去年,李某一家按劳分配收入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收入分别是( )
A.44 000元 26 000元 | B.36 000元 19 000元 |
C.49 000元 21 000元 | D.44 000元 11 000元 |
为保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近年来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税制改革。下列关于税制改革表述正确的是 ( )
A.资源税改革——促进生产专业化,保障国家财政收入快速增长 |
B.继续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一一能调节企业生产,增加财政收入 |
C.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一一有利于减轻相关企业税负,促进服务业发展 |
D.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一一减轻纳税人负担,促进社会分工 |
“国是篱笆税是桩,拆了桩子篱散光。你添饭来我加桩,国富民强世代昌。”这条税收短信启示我们
A.税收的征收标准是通过法律形式予以确定的 |
B.税收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
C.税收具有强制性的基本特征 |
D.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
如图所示,有利于实现社会结构由“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转变的措施是
①改革税制增加社会各阶层收入 ②不断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③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比重 ④逐步增加社会公共物品的供给
A.①② | B.②③ | C.②④ | D.③④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