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政治试题 / 科学发展观
高中政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3年6月22日,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历经13年“申遗”成功。哈尼梯田,是哈尼族在海拔2000多千米的山坡地上自然耕种的一种梯田文化,有着1300多年的历史,自然景观和人文相结合,是中国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是第一个以民族名称命名的世界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是继丽江古城、“三江并流”、石林喀斯特地貌、澄江帽天山之后的云南省第五项“世界遗产”。 经过千百年的生产实践,这里形成了以山顶的森林、山间的河流、山腰的村寨和山下的梯田四素同构的独特景观。哈尼梯田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具有令世人震撼的历史、科学、美学和实用价值。红河哈尼梯田,是申报地民族发展的历史见证,是活的文化生态系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不仅是属于中国的,而且是属于世界的,应该得到世界的珍惜和保护。
哈尼梯田申遗成功后,前来旅游的中外游客激增,年游客量达百万人次。 栉风沐雨千余载的“大地雕刻”,这一珍藏于群山深处的古老山地农耕文明的活化石,这片秘境仙境,可否经受滚滚人流和巨大利益考验,能躲过动机复杂的破坏性建设和游客纷至沓来的旅游压力吗?以前菲律宾就有梯田被列入世界遗产,然而因为没有重视保护而引起梯田垮塌,最后被联合国下发警告通知。如何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人认为:要积极开发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生活,开发是最好的保护。有人则认为: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一旦破坏就难以恢复,因此要保护梯田文化,保持原生态。
(1)上述材料体现了《文化生活》哪些道理?
(2)你是赞成还是反对对文化遗产的开发?请用《生活与哲学》有关知识阐明理由。
(3)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谈谈菲律宾的教训,对我们在处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问题有何启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受到企业成本、国际市场需求不振等因素影响,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材料一:近年来,我国土地、人力资本成本上升较快,中国制造业向海外转移的警钟不断敲响。2012年7月,体育用品制造商阿迪达斯表示要关闭在华仅有的一家直属工厂,福特汽车公司则要将1.2万个工作岗位从墨西哥和中国迁回美国。然而同年,中国欧盟商会对在华500家欧盟企业进行了相关调查,结果仅有20%的受访企业考虑回到欧盟或者转移至东南亚国家。
材料二:面对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35年来的实践证明,坚持市场经济取向的改革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1)描述图1、图2蕴含的经济信息,并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对材料一中“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会造成我国制造业大量向海外转移”的观点进行评析。
(2)结合材料二,运用矛盾、联系和发展三者之间关系的知识分析“改革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所体现的哲学道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十八大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35年来,中国得之于经济,失之于文化,文化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究其原因,有学者认为:我们重视了文化的产业功能和意识形态功能,却忽视了文化作为文化的自身逻辑;我们看到太多国人对自身文化的否定,而皆西方为是的倾向和现象。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文化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短板”归因观点进行佐证,并为解决我国文化短板寻找根本出路。
材料二 家风是指一家或一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家风连着民风,影响社会风尚。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风的培育和传承。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朱柏庐的《治家格言》、曾国藩的《曾国藩家书》、傅雷的家书家信,都堪称一定时代家风家教的典范。
(2)有人认为,建设文化强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大力加强传统家风的教育。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的分析方法,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
(3)一些家庭进行家风教育时,有时会出现长辈不厌其烦,晚辈不胜其烦的现象。你认为怎样才能化解家风教育中的这种矛盾?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气候变化问题最初是作为环境问题而由科学家讨论的,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文章较早也大多出现在科学类杂志上。上世纪70年代有人开始将环境、气候变化、外交和安全等问题联系起来,80年代气候变化问题逐渐引起了大众关注,90年代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重大战略性问题。2009年12月,在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就应对气候变化通过了《哥本哈根协议》,达成了广泛共识,取得了重要而积极的成果。
材料二:良好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基础。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发展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在全社会倡导绿色生活,使每一个公民、每一个家庭都成为环境保护的宣传者、实践者、推动者,自觉节俭消费,崇尚绿色生活,为低碳减排贡献力量。
(1)请结合材料一,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
(2)结合材料对“气候变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运用认识论的观点说明人类是怎样追求和发展真理的?
(3)结合材料,请草拟一份“低碳生活”倡议书(提纲),并写出相应的哲学依据。(至少三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延迟退休是指国家综合考虑人口结构变化、就业等情况,逐步提高退休年龄的制度。《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研究制度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明确了顶层设计,延迟退休政策渐行渐近。然而,调查显示,近七成受访者反对延迟退休,其中不乏年轻人,他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对“延迟退休”的忧虑。
对社会高度关注的“延迟退休”,主管部门做出明确回应,延迟退休政策将采取小步走、渐进式,并承诺新政策将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的退休年龄现状和诉求,提前若干年预告,让公众、特别是相关群体有必要的准备期。这令许多担心该政策会“马上到”、“一切到”的人松了一口气。这种考量全局的承诺、渐进式的改革节奏,彰显了改革进程中对民意的尊重。
显然,今天的社会,不同群体的诉求复杂多样,矛盾交织交错,要确保政策科学、合理、可行,广泛的社会讨论和充分吸收民意必不可少。从公众的担忧处发现问题,在化解担忧中完善机制,应当是攻坚期决策的理性选择。公众期待,延迟退休的决策过程成为攻坚期改革的一个成功样本。
阅读上述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1)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年轻人对延迟退休可能会有怎样的现实忧虑?并说明原因。
(2)运用事物发展状态的知识,分析说明主管部门的相关回应蕴含的哲学智慧。
(3)在延迟退休问题上,面对近七成受访者的反对,政府部门怎样科学决策才能与公众达成共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3年7月17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发布《山东省2013~2020年大气污染防治规划》。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规则》提出,到2020年,山东空气质量将比2010年改善50%左右。按照规划,2020年以后,工业企业排污的要求不再根据行业划分,高污染行业的排放特权将被取消,将以人民群众应当享受的基本空气质量界定周边污染源的排放标准。
(1)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省政府重视改善空气质量的原因。
材料二   为早日实现“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蓝天梦想,某市采取了多项措施,制定了“三步走”的大气污染防治规划;以烟尘治理为重点,严格控制煤烟型污染;对不同行业制定了相应的废气排放标准;坚持多管齐下,综合治理,力争环境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2)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分析上述措施坚持的方法论原则。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宏观布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协同发展;要坚持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要紧紧围绕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防止过度商业化造成千城一面、审美疲劳;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分析推进城镇化如何才能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4年3月24日,央视<新闻1+1>以《校服如何“致青春”?》为题,对重庆巴蜀中学推行校服改革一事进行了关注。他们根据时代的发展,一改沿袭20多年的运动型校服,设计出新颖时尚、青春靓丽的英伦校服,使不少学生对校服的态度从“不想穿”变成“想要穿”。学生态度的变化说明
①意识是对客观存在如实的正确反映    ②世界上的事物都处在变化发展之中
③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转化    ④真理是客观与主观的具体历史统一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南宋诗人杨万里写道:“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下列与这首诗蕴含的哲学思想相同的是
①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③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来源: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对自己包括领袖人物的失误和错误历来采取郑重的态度,一是敢于承认,二是正确分析,三是坚决纠正,从而使失误和错误连同党的成功经验一起成为宝贵的历史教材。回答下题。
关于上述讲话中对待失误和错误的三个态度,认识正确的是
①“敢于承认”的态度,说明了认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②“正确分析”的态度,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体现
③“坚决纠正”的态度,符合发展的实质的根本要求   
④“三个态度”,都说明了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失误和错误连同成功经验一起,都能成为宝贵的历史教材。这说明

A.过去的失误、错误和成功经验,都对当时历史的发展进步起推动作用
B.在一定条件下,历史上的失误、错误和成功经验对后世都有积极作用
C.真理与谬误是相伴而行的,历史上的谬误到后世就会转化为新的真理
D.实践是社会历史性活动,实践活动水平不能超越当时历史条件的制约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阶段制定了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战略目标。1954年,从“摆脱落后和贫困”的实际出发,首次提出建设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深入认识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基础上,继承和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针对我国现阶段所面临的大量剩余农业人口、效率不高的传统工业等实际,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这些内涵不同的目标彰显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特征。其后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深化改革方面已成共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向全党全国发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宣言书、动员令,表达了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改革开放的决心与信心。“中国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中国越发展,就越开放,中国开放的大门不可能关闭。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说明“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一论断的依据。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了总部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民日报》发表的评论员文章指出,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三中全会发出了攻坚克难的动员令,我们所需要的,就是以强烈的使命感,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不断解决前进道路上的问题挑战,经过努力,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我们将迎来的,不仅是物质之变,更是精神之变、气质之变,更是社会的真进步、国家的大发展。
(1)请运用“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对材料一加以分析说明。
材料二 三十多年来,中国的改革一直在探索中前行。随着世情、国情不断发生深刻变化,政府采用深化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必须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一方面要学会“下围棋”,既有大局观和前瞻性,又要提前在关键部位布防,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另一方面要学会“弹钢琴”,既有先后次序,又有轻重缓急,抓住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影响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领域着力点,不失时机地加大改革力度,不断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
(2)结合材料二,运用“思想方法和创新意识”的相关知识,说明在全面改革过程中既要“学会弹钢琴”,又要“学会下围棋”的哲学依据。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了总部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民日报》发表的评论员文章指出,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三中全会发出了攻坚克难的动员令,我们所需要的,就是以强烈的使命感,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不断解决前进道路上的问题挑战,经过努力,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我们将迎来的,不仅是物质之变,更是精神之变、气质之变,更是社会的真进步、国家的大发展。
(1)请运用“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对材料一加以分析说明。
材料二 三十多年来,中国的改革一直在探索中前行。随着世情、国情不断发生深刻变化,政府采用深化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必须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一方面要学会“下围棋”,既有大局观和前瞻性,又要提前在关键部位布防,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另一方面要学会“弹钢琴”,既有先后次序,又有轻重缓急,抓住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影响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领域着力点,不失时机地加大改革力度,不断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
(2)结合材料二,运用“思想方法和创新意识”的相关知识,说明在全面改革过程中既要“学会弹钢琴”,又要“学会下围棋”的哲学依据。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今的中国,最大的问题,不是经济,而是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基础教育中的“基础”,不仅仅是高等教育的基础,也是人的一生成长、发展的基础。可是,我们现在的基础教育,学校、教师乃至家长,所想都只是“升学”而已。要改变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只有认真量化国家教育方针,不折不扣的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规划和发展纲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才能摆脱“缠小脚”式的教育困境,才能使广大师生从应试教育的牢笼中被解放出来,实行“两条腿”走路,才能走得正,走得稳,才能开发学生思维,启迪学生心智,才能为国家建设培养出所需要的各类合格人才以及创新性人才,也必然能为培养出一大批具有钱学森大师那样的世界顶尖人才奠定坚定的基础,中华民族才能够永久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相关知识,谈谈你对“当今的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基础教育”的认识。
材料二 2013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事实上,这一方案的起草工作早在2004年即已启动,九年间经历了多次艰难的修改和反复后终于出台,明确了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短期和中长期目标、重点任务和改革路径。
(2)运用“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有关知识,谈谈为何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历经九年艰难修改方才出台。
材料三 2013年山东省把城镇化作为扩内需的最大拉动力,正确处理城镇化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统筹规划城镇布局,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加快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上;实施百镇建设示范行动,走符合发展规律、具有山东特色的城镇化之路。
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山东省城镇化建设所遵循的方法论原则。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重庆区域文化(黔秀文化、巴渝文化、山城文化等)在饮食、民居、民风、民俗、方言、学术、戏曲和信仰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但又相互借鉴,融合与趋同。这幅“重庆文化地图”,有助于传承、弘扬重庆地域文化;也成为宣传重庆、推介重庆、闪耀重庆、发展重庆的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材料二、《科学发展·重庆篇》——生动描绘了以“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和气魄的重庆人书写“致力科学发展·建设美好重庆”的新篇章。重庆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勇于创新,大胆实践,把握发展机遇;始终把自主创新作为转型发展的核心环节,加速推进两江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建设;坚持将财力向民生、向基层、向困难群众倾斜,解决群众的切身利益。
(1)结合材料一,分析材料主要反映了《文化生活》的哪些道理?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为致力科学发展·建设美好重庆提出合理化建议并分析材料二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基本观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政治科学发展观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