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政治试题 / 科学发展观
高中政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依靠闲置土地、大量人口、低廉甚至免费的自然资源,拿下了全球低端产品市场。随着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及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我国制造业陷进材料一所示的哭泣曲线的怪圈。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回归”制造业,而发达国家在制造业的优势使它们轻而易举地获取更多的利润,因此也有专家把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发展模式描绘为微笑曲线。
材料一

注:在哭泣曲线中,制造能力处于最强的地位,研发创新和市场能力处于较弱的地位。
材料二

注:微笑曲线中间代表制造能力,左边是研发和创新能力,右边是市场和品牌能力。微笑曲线启示企业追求位于左右两边的研发创新能力和市场、品牌能力,弱化制造为主导的能力。
(1)材料反映了中国制造业面临什么困境? 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谈谈我国制造业应该如何走出哭泣曲线的怪圈
(2)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的知识,分析我国制造业如何改变现状促进发展。
材料三 近年,暨美国对从中国进口的所有小轿车和轻型卡车轮胎征收为期三年的惩罚性关税后,中国光伏产品又遭遇到被征收14.78%至15.97%的反补贴税和18.32%至249.96%的反倾销税。中国的制造业深受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我国商务部对美方采取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表示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中国常驻世贸组织代表团在一项声明中说,中方就美相关措施提出世贸组织争端机制框架内的磋商要求。声明指出,美方对中国输美产品采取特保措施,是违背世贸组织规则,滥用贸易救济措施的错误做法,侵犯我国作为成员国的权利,损害我国国家利益。中方希望各方能够体会到中方坚定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决心,共同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尊重多边贸易规则,共克时艰,推动全球经济健康发展。
(3)结合材料,运用有关国际社会的知识,谈谈你对“中方希望共同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尊重多边贸易规则,共克时艰,推动全球经济健康发展”的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刚要》指出,推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应“立足当代中国实际,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借鉴世界文明成果,推进文化创新,创作生产更多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
材料二 2013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教育和科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要断续推进教育优先发展。目前,我国年度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总额已经超过2万亿元,今后还要断续增加,必须把这些钱用好,让人民满意。要进一步深化教育质量,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为国家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
(1)结合材料一,分析说明上述要求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哲学启示。
(2)结合材料二,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推进教育优先发展的理由。
(3)我国在文化发展战略上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针,大力发展公共文化外交,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努力寻求中华民族文化复兴之路。结合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的知识,阐释我国在文化发展战略上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方针的正确性。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汉族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程度不同的分化和统一,因而使汉语逐渐产生了方言。方言所体现的地方特色是普通话无法比拟的,汉语的各种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也是普通话健康发展的资源和保障。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和特定族群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的标志性元素之一,是人类珍贵的无形遗产;当一种语言消失后,与之对应的整个文明也会消失。语言文化遗产有特别重要的保护价值。
自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大大加快。由于人口大量流动,各地区特别是大中城市的人口结构变化很大。与此同时,城市语言和方言的生态环境也发生急剧变化,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普通话的生存环境大为改善,普通话成为越来越多的人学习和使用的语言;二是方言的使用场域日渐萎缩,使用能力也似乎日渐衰微。如何看待这种现象,有两种针锋相对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应“推广普通话,贬抑方言”;另一种意见是“反对过分推广普通话,大力提倡保卫方言”。
材料二:中国有一种痛,叫“缺芯之痛”! 作为全球电子制造业大国,集成电路一直是中国最大的进口商品之一。2013年我国生产了14.6亿部手机、3.4亿台计算机、1.3亿台彩电,但主要以整机制造为主,由于以集成电路和软件为核心的价值链核心环节缺失,致使行业平均利润仅为4.5%,低于工业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为了规避在海外拓展中遭遇专利诉讼,作为全球十大畅销智能手机机型生产企业的小米正在密谋与国产手机芯片商联芯科技合作,双方将共同出资成立新公司,专门负责手机芯片核心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面对当前“国际产能饱和,本土产能缺乏”的现状,中国该如何摆脱“缺芯之痛”?
(1)结合材料一并根据“文化传承与创新”和“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选取一种观点说明你的理由。
(2)结合材料二,运用“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知识,说明我们对创新应持什么态度及创新是如何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
(3)结合材料二,就中国该如何摆脱“缺芯之痛”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启动, 国务院组成部门减至25个。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最大的亮点在于整合各部的职能,重新优化组合。以重新组建的国家海洋局为例。(见下图)请运用哲学常识的有关知识简要回答:

(1)国务院机构改革思路体现了量变引起质变的哪一种形式?
(2)请运用哲学“辩证否定”相关知识简要说明国务院重新组建国家海洋局的举措体现的哲学道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2014年7月30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下称《意见》),其中规定取消农业与非农业户口区分,实现城乡自由流动,深化户籍改革。为了落实《意见》,国务院各部委要求,必须立足基本国情,积极稳妥推进,规范有序,坚持统筹配套,要不断扩大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城乡居民自主定居意愿,坚决防止把农民“拉进城”、“被落户”;要充分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综合承载能力,以及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因地制宜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
材料二:某地政府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重视文化建设,针对在文化生活中出现的“娱乐化”、“低俗化”等现象,坚持以建设共有精神家园为目标,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设立学习讲堂、民风廊、励志廊等,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促进了当地文化向更高精神层面的跃升;加大文化惠民工程的投入力度,让群众享有更多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挖掘红色文化、民族风情等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请从“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和“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角度分析其蕴含的哲理。
(2)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谈谈材料二对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启示。
(3)试举你所在的地区文化惠民工程的一个实例,并用《文化生活》中扶持公益性事业的相关知识加以简要说明。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收入分配结构调整中,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社会公平正义。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加强收入分配宏观调控,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公平观是怎样发展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材料一:表1、新一届政府简政放权信息统计表

注:行政审批事项取消和下放,包括取消和下放企业投资项目核准、生产经营活动许可,改革工商登记制度,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等。
表2、2014年1~6月我国经济发展相关数据统计表
 
材料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但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存在着不尊法、不守法的现象,违反平等、公平、诚信等原则的市场交易行为时有发生,影响了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材料三:党的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的十八大阐述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要思想,再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目标任务,一整套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治理体系加紧构建,全面提升治理能力的改革深入推进。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实践上升到一个新水平,必将推动依法治国迈向新的更高境界。
(1)根据表l、表2,分析我国政府简政放权的经济意义。
(2)结合材料二,从经济生活角度,谈谈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应如何落实“法治”要求?
(3)结合材料三,运用发展观说明不断推动依法治国迈向新的更高境界的原因,并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探索依法治国方略的发展过程体现的哲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制定了“十二五”规划,强化了民生优先的导向,推出了“改善民生十大行动计划”。 比如,在就业方面,5年内城镇新增就业4 500万人,把城镇失业率控制在5%以下;在收入分配方面,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7%以上,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13%以上;在社会保障方面,进一步扩大城乡养老、医疗保险覆盖面,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3 600万套(户)。
(1)运用“收入影响消费水平”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中列举的三大“改善民生行动计划”是怎样影响居民消费的?
(2)根据所学“影响消费水平”的知识,谈谈应如何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共创人民美好幸福生活?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阶段制定了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战略目标。1954年,从“摆脱落后和贫困”的实际出发,首次提出建设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深入认识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基础上,继承和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针对我国现阶段所面临的大量剩余农业人口、效率不高的传统工业等实际,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这些内涵不同的目标彰显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特征。其后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深化改革方面已成共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向全党全国发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宣言书、动员令,表达了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改革开放的决心与信心。“中国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中国越发展,就越开放,中国开放的大门不可能关闭。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3)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说明“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一论断的依据。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2015年10月16日,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主旨演讲中指出:经过中国政府、社会各界、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努力以及国际社会积极帮助,中国6亿多人口摆脱贫困。当前,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现有人掉队,未来5年,我们将使中国现有标准下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是中国落实2015年后发展议程的重要一步。
材料二: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5年11月29日颁布的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指出,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充分发挥当的领导核心作用;扶贫开放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探索生态脱贫新路子、让贫困人口从生态建设与修复中得到更多实惠;坚持因地制宜,创新体制机制,实现精准扶贫。
(1)从政治生活角度,说明中共中央、国务院重视扶贫的理论依据
(2)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知识,说明我国怎样打赢脱贫攻坚战?
(3)综合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就国家“如何解决我国的贫困人口问题”写一篇建设性报告。
要求:①论点紧扣论题,叙述全面深入,合乎逻辑。
②根据论题要求,运用相关材料,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分析、论证
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字数控制在200字左右。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近年来,地方债风险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因素,引起政府高度重视。地方债规模过大的原因在于地方政府要承担大量的支出而税收渠道狭窄,导致财政捉襟见肘,因此债务性融资成为地方财政的普遍模式;以GDP为核心的地方官员政绩考核体系,使得地方政府为了拉动GDP增长而大举借债;一部分资金用于政绩工程和经营性项目。
材料二:地方政府通过举借债务方式筹集资金,对于促进当地经济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地方政府举债缺乏制度规范,导致举债规模过快增长,债务负担沉重,地方债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损害政府公信力,恶化社会信用环境。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怎样解决上述问题。
(2)材料二体现了唯物辩证法中的哪些哲理?
(3)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就地方债的使用提出两点合理化建议。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网络用语往往采用谐音改编久已形成的熟语或者成语,容易在传播过程中造成混淆,极不利于青少年儿童学习、使用母语和了解本土文化。为了宣扬正确的语言观念,维持汉语的纯洁性,2014年11月27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通知,要求各类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应严格按照规范写法和标准含义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字、词、短语、成语等,不得随意更换文字、变动结构或曲解内涵,不得在成语中随意插入网络语言或外国语言文字,不得使用或介绍根据网络语言、仿照成语形式生造的词语,如“喜大普奔”、“人艰不拆”等。对广电总局的上述规定,许多人表示支持,但也有人认为,作为时代的产物,网络流行语具有能更快反映社会生活的变化、表达情意更为直接和幽默等积极作用,限制它不利于语言的创新与发展。
材料二:网络语言是伴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语言形式,包括中英文字母、标点、符号、拼音、图标(图片)和文字等多种组合。一方面,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革新,这种语言形式在互联网媒介的传播中有了极快的发展。给力、山寨、宅女、月光族、PM2.5……这些原本被视作“玩笑话”的网络流行语,如今不仅融入寻常对话间,更“登堂入室”,进入汉语词典。另一方面,作为一种被中华民族所使用的语言,无法离开中华民族浩如烟海的民族文化。“谐音、比喻、仿拟、飞白、拟人、拆词、拆字”等修辞手法在网络流行语中的高频率使用,洋溢着汉字丰富的表现力、旺盛的生命力。可以预言,丰富的社会生活不断产生新的表达需求,相应也不断有新的语言形式以供利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漆永祥表示:“语言形成是大浪淘沙的过程,干净、合适、生命力强的词才能经过时间考验留下来。”因此,要想语言保持活力,就得自信收纳,让自然规则去选择。
材料三:网络的迅猛发展在给信息交流带来快捷方便的同时,也使谣言“插上了翅膀”。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手机短信、即时通讯工具和微博等新兴媒体的崛起,网络谣言也呈激增之势。部分网民通过对这些网络谣言的参与、传播,宣泄着自身的负面情绪。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网络谣言不仅限于特定人群、特定时空、特定范围传播,其传播速度与影响范围呈几何级数增长,危害巨大,后果十分严重,不能不引起全社会的高度警惕。
(1)你赞成广电总局的上述规定吗?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2)结合材料二,运用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有关知识,分析网络语言得以发展的哲学启示。
(3)结合材料三,针对网络谣言呈激增之势对网民提两条合理化建议。(不超过30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6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4年上半年,我国共遭受18个国家(地区)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53起,涉案金额52.9亿美元,分别较2013年同期增长20.4%和136%。总的来看,上半年贸易摩擦形式总体保持平稳,立案数量前低后高,G20国家是对我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的主体,发达国家强化贸易救济调查措施运用和执行力度,案件金额趋大,涉案产品高端化。发展中国家对我多运用贸易救济措施趋多且呈现反补贴调查措施的苗头。
材料二:能源是支持人类文明进步的物质基础,也是现代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厉行节俭,反对浪费是各民族共有的传统美德.虽然中国人均能耗水平比OECD国家(即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包括了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三分之二)少很多,但是我们仍然在全社会倡导节俭、文明、适度、合理消费的理念,崇尚节约,绿色消费越来越成为公民的自觉行动。
材料三:家风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它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人格。家风对孩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甚至影响人们的一生。有什么样的家风,往往就有什么样的做人做事的态度、为人处世伦理。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为应对贸易摩擦提出自己的建议。
(2)结合材料二,运用哲学与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对“崇尚节俭、反对浪费”观念的认识。
(3)结合材料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知识,阐释家风建设的重要性。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日常生活中,“美丽”和“中国”都是最普通不过的字眼,而将“美丽中国”首次写入“十八大”报告就赋予了其新的内涵,发人深思,引起广泛关注。某校高一同学以“关注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为主题开展探究,请你参与其中。
【哲学解读自然之美】
工业化、城镇化在带来繁华的同时,也导致了草原退化、湿地萎缩、河流污染、生态脆弱……一边是开发仍在快速推进,一边要留下更多空间,矛盾如何解决?“十八大”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1)分析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是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方法的。
【发展推动和谐之美】
建设“美丽中国”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客观要求。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绿色需求、生态需求,就是要还老百姓一绿色家园,顺应了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2)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说明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意义。
【行动彰显人文之美】
“美丽中国”既大又小,其实就在每个人的手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青年当先行。青年学生要做美丽中国的实践者,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正能量。
(3)请你为所在社区设计一个环保宣传活动,并指出其哲学理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地处珠三角北部边缘的某市断然告别过去一直沿用的发展模式,大胆地启动主体功能区战略来重新统筹部署全市的新一轮发展大局。他们根据自身不同镇区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已有发展水平,将全市划分为“南中北”三大主体功能区:南部地区营造工业制造业产业圈;中部地区环境优美,创建文化产业城;北部地区生态优美,着力营造都市农业与生态旅游圈,南中北地区互补互动、协调发展,走出了一条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科学发展新路子。该市探索出的推动区域经济科学发展的新模式,为各地践行科学发展观提供了一个可借鉴参考的样本。目前广东各地正在学习推广该市的做法。结合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有关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该市是如何构建新模式走上科学发展之路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宏观布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协同发展;要坚持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要紧紧围绕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防止过度商业化造成千城一面、审美疲劳;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分析推进城镇化如何才能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政治科学发展观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