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长期以来,受“权大于法”思想的影响和干部队伍素质的制约,A市行政审批过程中存在着“多、乱、滥”的现象,严重损害了政府的执行力和人民的利益。2014年以来,该市政府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强化政策法规、业务知识等培训,使平等、公正、法治和服务的理念成为领导干部的自觉追求,实现了行政审批“高效率、零投诉”,从而使权力转变成造福民生的动力。
材料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构成了《大学》的基本思想和“纲领”,今天仍然可以作为党员干部思想修养的重要标准。
(1)结合材料一,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说明A市政府是如何实现“权力转变成造福民生的动力”的
(2)结合材料,运用“实现人生价值”的有关知识,分析为官者为什么要达到上述标准。(10分)
经国务院批准,自2014年起,每年10月17日为全国“扶贫日”。习近平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设立“扶贫日”,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高度重视,对贫困弱势群体的特殊关爱,是创新社会扶贫体制机制的重大举措,对于弘扬“扶贫济困、人心向善”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新时期践行友善互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具有重大意义。
(1)运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知识,分析我国设立“扶贫日”的依据。
(2)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我国设立扶贫日的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4年7月,习近平主席访问拉美四国。中国主张各方在平等互利基础上构建真诚互信,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访问期间,拉美媒体把最醒目的版面、时段留给了中国贵宾;中国将一套包括《北京青年》、《老有所依》等作品的DVD光盘作为国礼赠予对方,明确表示将在巴西增设多所孔子学院,举行“中拉文化交流年”……为外国友人打开了解中国的窗口。
材料二: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遭遇倒寸困难,都压不扁、折不育,碰上狂风巨浪,能够顶得住,吓不倒。与祖国同行,我们不要吐槽、不要牢骚、不要抱怨,我们要用先进文化武装自己、要“正能量”。
(1)结合材料一,分析此次习主席拉美之行是如何促进中华文化传播的。
(2)结合文化生活知识,思考并回答应如何积极创造“正能量”文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代呼唤“绝对忠诚”。湖南卫视新闻团队从今年4月起,以“绝对忠诚”为题,陆续推出一批当代科学家的感人事迹,展示他们坚守信念、忠于祖国、乐于奉献、勇攀高峰的可贵精神。节目播出后,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共鸣,被媒体誉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新闻宣传精品力作”。有网友留言:一个个鲜明的军工科学家,用“绝对忠诚”置顶了时代正气歌,那种直达心灵的冲击与快感让人们久久不能平静……
为做好《绝对忠诚》系列报道,创作团队与主人公同吃同住同劳动,通过“零距离采访”和“隐藏式拍摄”,记录了大量鲜为人知的细节和催人泪下的故事,并通过镜头拍摄和音乐、画面的精心选择,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该栏目还第一时间将节目视频在各大主流网站同步推出,吸引了广大网民积极参与,有效扩大了传播效果。
(1)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文艺作品为什么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2)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谈谈《绝对忠诫》节目的成功对文艺创作的启示。
建设法治文化,树立法治信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推进依法治国不仅要求制定出现代化的法制,还需要公民树立法治信仰。法治信仰是指把法治当作一种理想,将法律视为生活终极目的和意义的一部分。法律只在受到信仰,并且不要求强制力的时候,才是有效的。真正能阻止犯罪的乃是守法的传统。
中国社会正经历着现代转型,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使得人们由传统熟人之间的社会进入了陌生人之间的社会。与熟人社会强调人身依附、人情至上不同的是,现代的陌生人之间社会的正常运行依赖于规则治理,人们听命于规则、对规则负责、受规则保护。法律作为现代规则的核心,是正义的象征。
目前许多人缺乏法治信仰,他们对法律价值的理解依旧停留在传统的法律工具主义层面,即法律是国家和政府治理社会的工具、是个人维护利益的工具。这直接导致相当多的人认为:法律对我有利,我就服从、使用它;法律对我不利,则绕过它、践踏它。
法治信仰缺失有着深刻的思想文化根源。自先秦始,人们观念中的最优治理是圣人之治,其次是贤人之治。儒家政治哲学更是概括出了一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圣而王的理论,法律只是圣明统治者“牧民”的鞭子。由于当代教育在现代法治价值观教育方面的欠缺,许多人仍然受传统法律文化的束缚。很多人守法是出于害怕惩罚,即属于“要我守法”而非“我要守法”。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知识,说明怎样让公民“视法律为他们生活的终极目的和意义的一部分”。
(2)结合材料,运用“意识的能动作用”的知识,分析树立社会主义法治信仰的必要性。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科学认识“新常态”,更要积极适应“新常态”。
2014年,即便面临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中央财政用于民生领域的支出却不减反增。可是,我们每月的工资似乎还不但当消费支出更多了的时候,这样一个新常态,你我适应了吗?太够用,开销总在增加。从以投资为主导的经济模式转向扩大消费的发展战略,鼓励消费,促进民生,
李克强总理强调,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需要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政府要给企业松绑,把该做的做起来,把该放的放掉。从给钱、给项目、给政策不好使了到市场主体呼吁 “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应各归其位,这样一个新常态,你我适应了吗?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分析中央财政用于民生领域的支出却不减反增的原因。
材料二:目前,被专家以“革命性”形容的微博,以其“更新快、互动性强,直接点对点传播,效果明显”的特点正在日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但被微博热议的有时候真相居多,有时候假象居多,热议还会使人们的观点莫衷一是。据此,有人悲观地认为:“真理会在不明真相的微博热议中走失。”
(2)请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对这种观点进行反驳。
材料三: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M 市特别注重通过法治文化建设推进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该市积极培育和践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引领法治文化建设。既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法治 元素,又大胆吸收欧美法系中有益法治文化,丰富法治文化的内涵。选择百姓关注、影响力大、富有时代 特征和地方特色的事件,设计并推出各种形式的法治文化活动,提高市民参与度。发挥报纸、广播、电视 等的独特优势,扩大法制刊物、节目、栏目的覆盖面,建设一批宣传法治文化的主阵地。
结合材料三,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分析说明 M 市上述做法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启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推进依法治国不仅要求制定出现代化的法制,还需要公民树立法治信仰。法治信仰是指把法治当作一种理想,将法律视为生活终极目的和意义的一部分。“法律只在受到信仰,并且不要求强制力的时候,才是有效的。真正能阻止犯罪的乃是守法的传统,这种传统又植根于一种深切而又热烈的信念之中——法律不仅是世俗政策的工具,而且还是生活终极目的和意义的一部分”。
中国社会正经历着现代转型,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使得人们由传统熟人之间的社会进入了陌生人之间的社会。与熟人社会强调人身依附、人情至上不同的是,现代的陌生人之间社会的正常运行依赖于规则治理,人们听命于规则、对规则负责、受规则保护。法律作为现代规则的核心,是正义的象征,是生活的目的。
目前许多人缺乏法治信仰,他们对法律价值的理解依旧停留在传统的法律工具主义层面,即法律是国家和政府治理社会的工具、是个人维护利益的工具。这直接导致相当多的人对法律采取一种机会主义的态度:法律对我有利,我就服从、使用它;法律对我不利,则绕过它、践踏它。
法治信仰缺失有着深刻的思想文化根源。自先秦始,人们观念中的最优治理是圣人之治,其次是贤人之治。儒家政治哲学更是概括出了一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圣而王的理论。法律只是圣明统治者“牧民”的鞭子。由于当代教育在现代法治价值观教育方面的欠缺,许多人仍然受传统法律文化的束缚。很多人守法是出于害怕惩罚,即属于“要我守法”而非“我要守法”。
对于“大老虎”落马,人民群众一般都拍手叫好。但是,某 “大老虎”的乡邻因当初没有沾上光而牢骚满腹,直言该“老虎”心中没有家乡人,他们觉得自己村里出了这么大的官,却一点好处也没有沾到;也有 “大老虎”的乡邻抱怨大老虎倒台后乡邻们的生活大不如前,因为该“大老虎”对乡邻很光照,他的故乡因他的光照交通条件发展机遇都要比邻乡好。
(1)结合材料,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社会意识的论述,论证树立社会主义法治信仰的必要性。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怎样让公民“视法律为他们生活的终极目的和意义的一部分”。
(3)请从辩证法中选择一个合适的哲学原理并结合材料评价“大老虎”的乡邻们的抱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应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培养开放包容的民族心态,自信地吸纳融汇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及其发展经验,不断赋予中华文化强大生机与活力。
材料二:M市在文化强市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促进了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文化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生活,创作出了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群众喜爱的优秀文艺作品,为群众文化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充分利用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特色鲜明、斑斓多姿的民俗文化,开展大型民俗文化演艺活动,加大投入,搭建群众文化展示舞台,吸引更多的群众和游客参与其中,为保护、传承、发展民俗文化和旅游经济,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材料三:2014年是焦裕禄逝世50周年,中央要求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焦裕禄同志关心群众生活,在风雪交加的夜晚带领县委领导去火车站看望困难群众,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面前,在群众需要帮助的时候关心群众、帮助群众;他虽然身患肝癌,却依旧忍着剧痛,坚持工作,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焦裕禄同志对兰考的一草一木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凭借“一辆自行车和一双铁脚板”走访调研,通过找农民群众了解情况、实地考察,试验总结出了治理“内涝、风沙、盐碱”的办法,领导全县人民战胜困难,改变了兰考的面貌。
(1)结合材料一,从辩证否定的特点与实质角度,谈谈应怎样正确对待中华传统道德。
(2)结合材料二,说明M市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做法是如何体现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的。
(3)结合材料三,运用“价值的创造和实现”的相关知识,说明焦裕禄同志的事迹给我们的人生启示。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互联网催生了新的文化形态,娱乐化成为网络文化的主流,以休闲娱乐为主要目的的网民已占到35.7%,呈递增趋势;互联网为满足内容需求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新的选择,但宽带互联网的发展使网上内容贫乏的问题凸显。网上的内容资源从数量到质量都远远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丰富了文化的多样性,但文化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不同文化、文明之间的矛盾,尤其是某些强势文化的渗透将危及我国的文化安全。
(1)结合材料一,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相关知识,谈谈我国怎样应对互联时代的文化冲击。(12分)
材料二:近年来,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目前,互联网金融已逐渐成为投资融资的新渠道。同传统金融相比,互联网金融从投资来看,起点低、期限短、收益高、灵活方便,截止2014年底,“余额宝”销售规模已达5789亿元;从融资来看,互联网金融交易成本低、不受地域、规模等限制。但是互联网金融仍存在较多风险,互联网金融企业准入门槛低导致一些不规范的企业进行融资,威胁客户的资金安全。
(2)有人认为:“互联网金融干扰了金融市场秩序,存在许多未知的风险,应该取缔。”结合材料,运用事物发展趋势的相关原理,评析上述观点。
(3)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在规范互联网金融时应如何正确处理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4分)
(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5年3月16日,对中国足球来说,或许意味着将迎来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由中共中央明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用了7千多字的篇幅.为中国足球的未来指明方向,使得足球这项世界第一运动在中国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在此前足球改革几乎停滞不前的情况下,《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的通过,给中国足球带来了春风。
改革方案中提到“要让校园足球、新型足球学校、职业俱乐部、社会足球等各种培养途径衔接贯通”,上学还是踢球,对于青少年来说,可能从此不再意味着是一道单选题。“从娃娃抓起,从基层抓起,从基础抓起,从群众性参与抓起”,这意味着对足球社会功能的深刻认识和充分发掘,而更广泛的参与也能让足球以及体育的教育功能被更多人感知。
(1)结合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中量变质变关系原理,谈谈你对落实足球国家战略的认识。(10分)
(2)有人认为:足球是竞技体育,中国不具备这种文化产生的土壤。你赞同这种看法吗?运用文化建设的相关知识说明理由。(10分)
(3)足球“从娃娃抓起,让足球走进校园”,一些老师和家长却担心踢球会耽误学习。请你用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向老师和家长发出倡议。(100字以内)(6分)
材料一:现在很多机构、单位,尤其是媒体,都利用微博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传播信息和价值观;许多学者也通过微博发言,表达对社会的各种见解;重庆利用“红色微博”传播社会正面信息。微博中也充斥着“西化、淡化、俗化”等社会思潮,影响着网民的思想观、价值观。主流话语进入公共空间的程度,决定着公共空间与公共话语平台的品质。面对数亿网民,如何正确引导好网络文化的发展,不仅事关互联网行业的健康发展,更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成败大事。
(1)结合材料一,谈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家应如何更好的发挥微博的作用?
材料二:目前,被专家以“革命性”形容的微博,以其“更新快、互动性强,直接点对点传播,效果明显”的特点正在日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但被微博热议的有时候真相居多,有时候假象居多,热议还会使人们的观点莫衷一是。据此,有人悲观地认为:“真理会在不明真相的微博热议中走失。”
(2)请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对这种观点进行反驳。(10分)
材料三:文明礼仪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但是微博上并不是一个温馨家园,造谣生事的,人身攻击的,污言秽语的,这些不文明的行为,伤害了我们,也在误导着我们。为了营造一个清新、文明的网络环境,让我们更好的相互学习与交流,传递正能量,我们就需要规范网络用语,拒绝网络脏话。
(3)请你就此拟定两条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每条限15个字以内。(4分)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某市特别注重通过法治文化建设推进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该市积极培育和践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引领法治文化建设。既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法治元素,又大胆吸收国外有益的法治文化,丰富法治文化的内涵。选择百姓关注、影响力大、富有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的事件,设计并推出各种形式的法治文化活动,提高市民参与度。充分发挥报纸、电视等的独特优势,并积极建设法治文化宣传主阵地。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知识,说明该市的举措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启示。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过国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材料二:A市把加强法治文化建设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重要工作,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和资源,建成法治文化主题公园和法治文化长廊,举办法治文化艺术节,开发制作《普法总动员》、《开心学税法》等学法动漫游戏。除了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主阵地开辟法制宣传专栏、专版外,还充分利用手机短信、微博微信、车载移动电视、户外电子屏等现代传播方式,打造法治文化传播新平台,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营造出现代法治文化的浓郁氛围,使“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维权靠法”的法治观念逐步深入人心,让法治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1)结合材料,从“公民的政治生活”角度,谈谈如何让法治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该市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做法的科学性。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十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财政收入、居民收入占GDP比重情况表
年份 |
GDP |
财政收入 |
居民收入占GDP比重 |
2002 |
10.2万亿元 |
2.3万亿元 |
56.% |
2007 |
24.6万亿元 |
5.1万亿元 |
50% |
2014 |
63.1万亿元 |
11.7万亿元 |
43% |
注:目前世界发达国家居民收入占GDP比重在65%-70%。
(1)运用“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知识,分析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
材料二:2014年广东省GDP增长7.8%,全省各级财政收入19080.13亿元,位列全国第一。粤东西北12市长期处于欠发达状态,人均GDP在全国排名倒数。处于粤东西北“贫困圈”包围之中的珠三角是全球制造业重镇,尽管富庶,但在经历数十年高速发展后,已面临资源、产业结构等“天花板”问题,发展后继乏力。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分析广东省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应怎样更好地发挥财政的作用。
材料三:2015年2月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亲切会见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要极大丰富。我们要继续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
(3)结合材料三,运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知识,分析说明应如何“一以贯之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用有‘温度’的故事,生动讲述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和理念,记录人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伟大实践。”这是2014年底,各大主流媒体推出“行进中国·精彩故事”专栏的经典话语。讲述中国的故事,不是要猎奇,最重要的就是要传播出中国价值观,传播中国正能量。
在各大主流媒体的精彩故事里,主人公有创业成功而转战公益的科技博士,有志愿支教边疆的年轻女学生,有向绿色产业转型的矿老板,有在纽交所敲钟的“快递小哥”,还有在平凡岗位上默默挥洒汗水的普通工人,他们的故事无不充满梦想与拼搏的跌宕起伏,无不用朴实而感人的细节诠释着追求梦想过程中的奋斗与努力。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如何让自己成为中国故事的主人公?
(2)运用恰当的矛盾分析法,说明“朴实的细节”能“诠释着追求梦想过程中的奋斗与努力”。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