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3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对古代的成功经验,我们要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科学态度,牢记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牢记历史警示,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这说明,对待传统文化
①既要保留其基本特征,又要不断变换其具体内容
②既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又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③要使之全部顺应社会生活变化
④要在继承基础上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继承
A.①② | B.①③ | C.③④ | D.②④ |
2014年,全面依法治国开启了新征程。下表是我国古代和当代国家治理方式的对比,其变化表明
|
古代 |
当代 |
法 治 |
战国末期的韩非子推行法治,其思想的实质是使法律成为君主治理天下的工具,维护封建君主的统治。 |
我们党和政府坚持依法治国的原则,其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
德 治 |
儒家认为德治是治国理政的最佳方式,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核心是以维护尊卑等级秩序为目的的“仁”。 |
我们党和政府坚持以德治国的原则,根本目的是通过加强道德建设,把提高人的道德素质作为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一个重要环节。 |
①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②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
③发展是继承的必要前提,继承是发展的必然要求
④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会因时而变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有学者指出:五四运动是近现代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事件。它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分界的标志,是中国思想界向先进方向转换的关键。这说明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 |
B.科技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
C.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
D.教育在影响着文化的传播 |
梁启超说:“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上至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祖父传之,子孙继之,然后群乃结,国乃成。”这告诉我们
A.文化决定了一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地位 |
B.传统文化都必须被继承并成为民族之精神 |
C.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 |
D.优秀文化在交流中传播,传播过程中发展 |
盘龙藻井变身雨伞,飞檐角上的瑞兽蹲踞在铅笔上,朝珠成了时尚耳机……北京故宫博物院一改人们印象中的“正襟危坐”,以管藏文物和古典建筑为元素创作了多款热销产品。这说明
A.文化继承的核心是发掘其经济价值 |
B.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需要保持稳定 |
C.文化遗产与当代人的生活和审美需求可以对接 |
D.应当通过市场运作,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出版物日益增加,数字化资源在图书馆馆藏中的比例不断上升。2014年,中国国家图书馆向读者提供了大型数字化产品——《中华经典古籍库》,为读者查阅古籍,了解传统文化提供了方便。由此可见
A.科学技术发展决定文化的性质 |
B.史书典籍体现了中华文化特有的魅力 |
C.传统文化的内涵能够因时而变 |
D.文化传播手段的丰富有助于文化的传承 |
相声是我国的传统艺术形式,近些年来的发展遇到了一些困难。今年两会期间,有代表提议在高等院校设立曲艺学科专业以推广文化传统教育。这是因为
A.教育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
B.教育具有文化传承的特定功能 |
C.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和稳定性 |
D.传统文化发展要满足人们的需求 |
有学者认为,传统戏曲在写意的,程式化的表演变迁中体现出一脉相承的美学气质;古典诗词在格律、句式的变化中坚持了押韵、平仄和诗情意象;书法在不同流派的发展中扔投射出基本笔法和气韵。因此,文化的精神传承比技艺传承更重要,这一结论的合理之处在于看到了
①发展中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共性和规律
②传统文化形式的创新具有不同时代的共同要求
③传统文化所蕴涵的精神具有内在稳定性
④对待传统文化应坚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孔子2565周年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指出,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在研讨会上强调,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涵义。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A.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是同一过程的同一方面 |
B.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涵义的要求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性 |
C.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涵义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
D.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涵义的途径之一 |
2014年媒体年度汉字揭晓,“融”登榜首。这一年建立在世界各国的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传播讲授着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和而不同”……这些至今仍闪耀着哲理光辉的睿语,为世界秩序描绘了一幅和谐有序、其乐融融的生活图景。“融”登榜首体现了( )
A.传统文化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
B.世界各民族文化渐趋融合,走向同一 |
C.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有效消除文化差异 |
D.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应发挥其积极作用 |
“中国式”一词几乎成为了中国人“劣根性”的集中写照和直白调侃,“中国式剩宴”、“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旅游”……让人情何以堪!对待这类“中国式”我们应该( )
①在传承中国文化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②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明辨是非荣辱
③面向世界,吸收西方文化,改造传统文化
④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
A.①② | B.③④ | C.③④ | D.②③ |
近几来,微信朋友圈文化改变着人们的社交方式,改变着人们与世界的连接状态。但是,随着微信用户数蒸蒸日上,根据可疑的养生秘籍、五花八门的商业广告充斥其间,让人不堪其扰。从文化的角度看,材料说明( )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②科技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③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④政府要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和引导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2015年2月28日,烟台市连续第四次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极大提升了烟台的城市形象和综合竞争力。在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烟台市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尤其是胶东红色文化的价值,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承接;采取多种方式,吸引群众自发参与到文明创建活动中,以广大市民作为文明创建活动的主角。这表明
①文化发展的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
②文化建设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
③精神文明创建是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④文明创建是广大人民参加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③ | D.①④ |
叶嘉莹教授幼承家学,熟读古籍,打下扎实国学根底;大学时代师从中国古典文学名师顾随,文学造诣更上层楼;中年时代到西方国家教学,与西方学者交流,阅读大量西方文艺理论著作,将西方文艺理论引入中国古典诗词研究,对词做出歌辞之词、诗化之词、赋化之词的精微分辨,对词体的美感特质做了推源溯流的说明,匡正了传统词学评赏词作方法的偏颇,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叶教授取得超越前人的文学成就
①原因在于改进评赏词作方法,批判和否定了古典诗词格律
②以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吸收西方文化有益成果为条件
③有利于帮助广大读者深入体悟中国古诗词特有的美感特质
④体现了在文学研究中坚持厚今薄古、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③④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