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政治试题 / 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 综合题
高中政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100多年前,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一条连接欧亚的陆上“丝绸之路”,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联系,带动了西域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的开发建设。2000多年前,中国又开通了前往亚非欧的海上“丝绸之路”。海陆两条丝绸之路不仅沟通了东西方、亚非欧文明,而且促进了不同文明的相互渗透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材料二 公元12世纪末13世纪初,中国的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提高了航行效率。明朝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到达30多个国家和地区,当时已综合运用了物标导航、罗经指南、天文定位、计程计速等较高水平的航海新技术,为航海家达·伽马从大西洋横渡印度洋创造了条件,促进了中外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交流。
材料三  2013年9月-10月,习近平先后提出了,为密切欧亚各国及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经济联系,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并提出了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的“五通”举措。这将给中国及沿线国家和地区带来更紧密的联系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也将给我国带来一些风险和挑战,如一些国家政局不稳,基础设施落后,经贸法规薄弱,一些国家之间还有存在矛盾等。
(1)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结合材料一、二论证A. 中华文化对世界的贡献。B. 我们树立文化自信的依据。(A、B两个角度任选一个作答)
(2)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结合材料一的启示,分析建设海陆“丝绸之路经济带”对于巩固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重要意义。
(3)运用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知识,结合材料三,就我国如何推动海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出四点建议。
(4)从A、B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A. 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提出体现了创新思维,由此有人认为,创新只会推动人类思维的发展。请运用创新社会作用的知识评析该观点。
B. 有人认为,既然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存在风险,那就应该尽量不为。请依据材料三,运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观点给予评析。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文化发展繁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注:中国文化产品输出仅占引进的30%,中国文化价值、中国理念输出还很弱;我国真正具有创意、研发、制作水平的文化企业不多,创造内涵深刻、形式新颖、技术先进的精品力作和知名的文化品牌有限;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素养培养有待加强。
材料二:韩剧《来自星星的你》是韩国SBS电视台2013年12月末播出的经过精心策划和广泛宣传的企划剧。受到中国观众的强烈追捧。韩剧具有与国际接轨的时代感,韩剧在继承自身传统价值观念的同时,不断借鉴国际影视成功的经验,创造出亚洲式的不同风格的新文化;韩剧制作过程精细,采用了大量的先进技术;韩剧始终把观众的需求放在首位,根据观众的反馈,及时调整剧情和演员。随着大众传媒和文化市场的发展,使得《来自星星的你》热播刺激了文化消费,从而带动韩国经济的发展。
材料三:“中国梦”也是文化强国之梦。习近平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要扎实推进文化建设,必须树立文化创新意识,敢于突破成规,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
(1)材料一反映出我国文化发展上存在哪些问题?
(2)根据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有关知识,分析韩剧的成功对我国电视剧产业发展的启示。
(3)结合材料二和三,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说明树立文化创新意识的哲学依据。

来源: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敦煌莫高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艺术瑰宝,也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
材料一 近年来,莫高窟游客逐年增长,2012年全年接待游客量达到80万人次。旅游旺季时,平均每天游客量逾4000人次,最多时约7000人次,而其最佳游客承载量在3000人次以内。大量游客进入洞窟,二氧化碳长时间滞留,窟内空气湿度增大,温度上升,侵蚀壁画和彩塑;加之长期的风化和氧化作用,莫高窟壁画和彩塑正在缓慢退化。
材料二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莫高窟文化遗产,敦煌研究院联合高校、研究机构、科技企业进行了一系列科技创新:建立了综合防沙体系;研发了无线传感环境检测分析系统,开发了十亿级像素数字相机系统,形成了包括前期摄影采集、后期图像处理、虚拟漫游等环节在内的数字处理系统等。随着这些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莫高窟自然环境得到改善,壁画、彩塑等图像采集取得进展。不久的将来,世界各国人民除了实地参观莫高窟外,还能在互联网上便捷地欣赏3D效果的“数字莫高窟”,随时随地地感受莫高窟文化艺术的无穷魅力。
(1)结合材料一,用对立统一观点分析如何处理敦煌莫高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的关系。
(2)结合材料二,说明科技创新对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作用。
(3)除互联网展示和吸引海外游客实地参观以外,请就如何增强敦煌莫高窟艺术的国际影响力另提两条建议。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网络用语往往采用谐音改编久已形成的熟语或者成语,容易在传播过程中造成混淆,极不利于青少年儿童学习、使用母语和了解本土文化。为了宣扬正确的语言观念,维持汉语的纯洁性,2014年11月27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通知,要求各类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应严格按照规范写法和标准含义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字、词、短语、成语等,不得随意更换文字、变动结构或曲解内涵,不得在成语中随意插入网络语言或外国语言文字,不得使用或介绍根据网络语言、仿照成语形式生造的词语,如“喜大普奔”、“人艰不拆”等。对广电总局的上述规定,许多人表示支持,但也有人认为,作为时代的产物,网络流行语具有能更快反映社会生活的变化、表达情意更为直接和幽默等积极作用,限制它不利于语言的创新与发展。
材料二:网络语言是伴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语言形式,包括中英文字母、标点、符号、拼音、图标(图片)和文字等多种组合。一方面,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革新,这种语言形式在互联网媒介的传播中有了极快的发展。给力、山寨、宅女、月光族、PM2.5……这些原本被视作“玩笑话”的网络流行语,如今不仅融入寻常对话间,更“登堂入室”,进入汉语词典。另一方面,作为一种被中华民族所使用的语言,无法离开中华民族浩如烟海的民族文化。“谐音、比喻、仿拟、飞白、拟人、拆词、拆字”等修辞手法在网络流行语中的高频率使用,洋溢着汉字丰富的表现力、旺盛的生命力。可以预言,丰富的社会生活不断产生新的表达需求,相应也不断有新的语言形式以供利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漆永祥表示:“语言形成是大浪淘沙的过程,干净、合适、生命力强的词才能经过时间考验留下来。”因此,要想语言保持活力,就得自信收纳,让自然规则去选择。
材料三:网络的迅猛发展在给信息交流带来快捷方便的同时,也使谣言“插上了翅膀”。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手机短信、即时通讯工具和微博等新兴媒体的崛起,网络谣言也呈激增之势。部分网民通过对这些网络谣言的参与、传播,宣泄着自身的负面情绪。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网络谣言不仅限于特定人群、特定时空、特定范围传播,其传播速度与影响范围呈几何级数增长,危害巨大,后果十分严重,不能不引起全社会的高度警惕。
(1)你赞成广电总局的上述规定吗?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2)结合材料二,运用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有关知识,分析网络语言得以发展的哲学启示。
(3)结合材料三,针对网络谣言呈激增之势对网民提两条合理化建议。(不超过30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3年6月22日,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历经13年“申遗”成功。哈尼梯田,是哈尼族在海拔2000多千米的山坡地上自然耕种的一种梯田文化,有着1300多年的历史,自然景观和人文相结合,是中国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是第一个以民族名称命名的世界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是继丽江古城、“三江并流”、石林喀斯特地貌、澄江帽天山之后的云南省第五项“世界遗产”。 经过千百年的生产实践,这里形成了以山顶的森林、山间的河流、山腰的村寨和山下的梯田四素同构的独特景观。哈尼梯田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具有令世人震撼的历史、科学、美学和实用价值。红河哈尼梯田,是申报地民族发展的历史见证,是活的文化生态系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不仅是属于中国的,而且是属于世界的,应该得到世界的珍惜和保护。
哈尼梯田申遗成功后,前来旅游的中外游客激增,年游客量达百万人次。 栉风沐雨千余载的“大地雕刻”,这一珍藏于群山深处的古老山地农耕文明的活化石,这片秘境仙境,可否经受滚滚人流和巨大利益考验,能躲过动机复杂的破坏性建设和游客纷至沓来的旅游压力吗?以前菲律宾就有梯田被列入世界遗产,然而因为没有重视保护而引起梯田垮塌,最后被联合国下发警告通知。如何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人认为:要积极开发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生活,开发是最好的保护。有人则认为: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一旦破坏就难以恢复,因此要保护梯田文化,保持原生态。
(1)上述材料体现了《文化生活》哪些道理?
(2)你是赞成还是反对对文化遗产的开发?请用《生活与哲学》有关知识阐明理由。
(3)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谈谈菲律宾的教训,对我们在处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问题有何启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 央视“春晚”是全球华人的“年夜饭”,被誉为“国家工程”,是国人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实力的窗口。在语言文字运用上,“春晚”应该精益求精,向世界人民充分展示汉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所以,央视“春晚”一直是《咬文嚼字》重点关注对象。在文字使用上,冯氏“春晚”态度严谨,不过,还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张国立将“血脉偾张”中的“偾”fèn误读成pēn;春晚前短片中的“春晚是想你的365天”不正确,春节是以农历算的,春晚与春晚之间从来就不相隔365天,如今年到明年羊年的春晚就是384天;“沧海桑田”不能用“每片”修饰。
材料二 “回家团圆”是中国人的心灵寄托与情感诉求,也是历届春晚不变的主题,春晚已成为联系炎黄子孙的文化纽带。回顾春晚三十多年,时代在影响着春晚,春晚也引领着时代。为满足百姓不断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每届春晚都在追求一种超越,每次演出都追求突破与完美,春晚也从一个只属于星光闪耀的舞台变成了全民参与的梦想之地,春晚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尽管如此,春晚也难以走出众口难调的尴尬境地。
材料三 30年春晚,从小到大,从简朴到华丽,从惊喜到鸡肋,留给后来者的创新空间越来越少,留给观众挑剔的话题越来越多。“创新”成为每一届春晚导演的努力方向。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要求春晚在汉字的使用上应该精益求精的合理性。
(2)结合材料二,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分析材料体现了哪些哲学观点?
(3)请你说出春晚创新的两条辩证法依据。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针对石家庄市春节期间是否应该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燕赵晚报》组织了一次社会讨论
材料一 支持春节禁炮的人认为:“放炮虽然是千年流传下来的习俗,但它是农耕社会的产物。当时地广人稀,人们居住以平房为主,冬季的农田空旷,因此不会造成空气污染和噪音污染。今天,我们的城市人口密集、高楼林立,燃放烟花爆竹必然会污染环境。”
“放炮影响人们的正常休息,还可能导致伤人、火灾的发生。”
“燃放电子炮、社区演节目,贴对联、挂灯笼也挺有年味。
……
反对春节禁炮的人认为: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燃放鞭炮是千年以来的传统,应该允许放炮,否则就没有过年的气氛了。”
“空气污染不是禁几天炮就能好转的。”
“有人担心安全问题,这应该增强安全意识,不能因噎废食。”
……
材料二 2014年1月15日发布的《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关于春节期间销售和有限制燃放烟花爆竹的公告》规定,2014年春节石豪庄市区允许放炮4天,分别为除夕、初一、初五、十五,每天允许燃放的时间均为7时至24时。
(1)对于春节禁炮,你是赞成还是反对,请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阐明理由。
(2)针对上述分歧,请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有关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3)根据材料,请指出石家庄市政府上述规定体现的两种矛盾分析方法。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作为中国最大戏曲剧种和国人引以为豪的国粹代表,京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于2010年获选进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材料二:18世纪下半叶,经徽戏、秦腔、汉调的合流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了京剧。20世纪初,京剧创作进入辉煌时期并成为新文化运动中的一股重要力量。新中国成立以后,京剧被正式列为国粹,《沙家浜》等剧目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艺术形式。但是,“文革”后,京剧迅速失去观众。21世纪初,一场保护京剧的运动在全国展开,但是,与受众广泛的流行文化相比,京剧仍主要局限于中老年观众,“小众”现状未根本改变。
材料三:时下盛行一种观点,认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必须要维护其原生态。京剧经过了数代人的传承,根据社会发展变化和大众审美需求,不断地进行了适应性调适、创新、完善乃至重构。京剧的保护不能将其完全“冷冻”起来,必须立足于现实生活,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进行“活态”保护。所谓“原生态”应是在今天的历史横断面上认定的“原生态”。
(1)结合材料一,说明弘扬京剧艺术的意义。
(2)有人认为:京剧虽经典但“小众”,与色彩斑斓的流行文化相比,它将逐渐失去市场。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
(3)运用“寻觅社会真谛”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三,说明我们应如何对京剧进行“活态保护”。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文化礼堂历经风雨,成为农村社会时代潮流的记录者。它不再是单纯的文化活动场所,而是以“精神家园”为主题的农村特色文化的展示平台。文艺演出、技能比赛、排舞大赛、开蒙和成人礼仪已成为村民常态化的文化活动,学文习武蔚然成风;开设村史廊、民风廊、励志廊增强了村民的归属感、荣誉感、责任感。浙江省政府把建设一千个农村文化礼堂列入2014年政府十件实事之一,这是一项改善民生、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构建农民精神家园的举措,是建设经济富裕、精神富有现代化和政府以德立威、以勤出威、以情升威的一件实事。省政府制定政策引导各村文化礼堂建设注重嵌入性与本土性相结合即市场化、城镇化外力元素需求与本土资源相结合;注重打造公共文化空间与生活空间相结合;坚持勤俭办事原则,反对形式主义、奢侈主义。文化礼堂建设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村民发挥着主体作用。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和“我们的中华文化”的有关知识说明如何理解文化礼堂成为农民精神家园现象。
(2)结合材料,运用“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的有关知识,阐述政府建设文化礼堂的正确性。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为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教育发展提出了全面的要求和措施。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材料二 :推进文化科技创新要求推进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技术创新体系,认定20家左右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企业,支持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发展。依托国家高新技术园区、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立各具特色的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文化科技龙头企业,在演艺、文化资源数字化、动漫游戏、网络文化等领域,建设5个左右部级重点实验室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支持建设一批示范性的文化产业公共技术平台,对服务功能突出的平台给予资助和奖励。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所学的知识,谈谈国家为什么要重视教育?
(2)结合材料二,分析在推进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所体现的矛盾观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作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之一的昆曲, 在中国文化史和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地位。然而,昆曲又是窘迫和无助的。在今天,昆曲严格的程式化表演、缓慢的板腔体节奏、过于文雅的唱词、陈旧的故事情节,丧失了时尚性和大部分娱乐功能,离当代人的审美需求相距甚远,因而难以争得观众。有人主张,昆曲应作为博物馆艺术,只求保存,不用发展。此说遭到昆曲工作者和有识之士的反对,也有悖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的初衷——保证这些杰出文化的生存,而不是遏制它们未来的发展。

在保护昆曲艺术方面,我们应如何做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类四百多年来的近现代文明,经历了一次又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每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都极大地推进了社会历史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
材料一 30多年前,在邓小平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领导和支持下,在全国开展了一场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这场大讨论,对重新确立党的思想路线,对重大历史关头实现伟大转折,对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都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材料二 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极化背景下,促进文化繁荣既要解放思想,又要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信,有专家认为“文化如人,有了性格就变得鲜活起来。一个人如果没有主见,只能是别人的影子受人摆布,文化亦如此。没有性格的文化就没了脾气,自然也不会有什么自信可言.如何让文化有性格呢,一是要传承,不忌本,传统文化最经典的东西继承下来;二是要吸收,只要有营养,对中华文化有益,尽管拿来;三是要创新,时代总是不断更迭,再优秀的文化都有属于它的时代,辉煌过后,总要重头来过,因此文化也要与时俱进,不断用最美的音符奏出中国丈化最强音。”
(1)当前我国改革进人深水区,重温30多年前的这场大讨论仍有现实意义,结合材料一,说明其对我们当前的改革有哪些哲学启示。
(2)结合材料二,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背景下,如何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
(3)增强文化自信需要广大青少年的参与,试为广大青少年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产生于农业社会,人们出于对自然的敬畏,强调在发展农业生产时,要尊重自然,保护耕地,“顺天之时,约地之宜,忠人之和”,才能做到“五谷实,草木关多,六畜落息,国富兵强”(《管子》)。2500年前的战国时期,人们发明了人工施肥法和轮作制,来解决因土地持续耕作、利用强度过大而造成的土地肥力降低问题。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后,面对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对农产品需求压力,我国在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由此导致了耕地重金属、多环芳烃等污染问题,影响了人们身体健康和农业经济效益。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生态友好型农业的生产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根据生物与环境相协调适应、物种优化组合、能量物质高效率运转、输入输出平衡等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的输入组织生产。通过食物链网络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
(1)结合材料一,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在发展生态友好型社会中如何发挥“天人合一”传统思想的作用。
(2)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分析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的依据。
(3)很多农民认为,下大雨就会把农作物上化学农药冲刷干净,不会损害人的健康。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需要说服农民改变观念,逐步减少使用化学农药,增加使用低残留的生物农药。对此,请你提出两条可行性建议。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家风,又称门风,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或作风。家风构成了人们精神成长的重要源头。有什么样的家风,往往就有什么样的做人做事态度,为人处世伦理。对于不少人来说,家风甚至影响和决定了他的一生。弘扬好的传统家风可潜移默化传达社会规范,社会风气自然会得到改善。
材料二 针对央视家风的调查,网友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网友甲:家风就是勤勤恳恳做事,本本分分做人。家风不在嘴上,家风在行动上。
网友乙:家风是一个小家庭或者大家庭所遵循或崇尚的风气和品质。家风既有家的特性,又有“社风”的共性。
网友丙:弘扬家风,人格爱国第一,人无品格,行之不远。
网友丁:“家风正,则国正”。从家风开始,推动党风政风、社风和民风改善。
(1)结合材料一,请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分析传承和弘扬优良家风的重要性。
(2)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四位网友观点的合理性。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  X市城镇文化建设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文化基础设施较为薄弱,文化大院设施陈旧落后,活动器材和设备奇缺,已经满足不了群众快速增长的文化需求;历史人文资源虽有一些本地特色,但大多呈原生态,没有很好地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个别地区居民文化水平低,科学素质不高,甚至信奉封建迷信,制约了先进文化的发展。
(1)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为X市城镇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材料二 最近,有关退休年龄的改革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我国现行退休年龄标准是在当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均寿命较短的情况下制定的,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巨大挑战,为此退休年龄也要相应的做出调整。延长退休年龄必然对相关利益主体产生不同方面的影响,特别是在劳动者内部,支持与反对延迟退休年龄的两方群体争论比较激烈。实行“弹性退休制”是我国目前的最优选择。有关专家建议,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不同行业岗位应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循序渐进地推行。
(2)运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有关知识,谈谈对材料二的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政治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