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都从火产生,也都消灭而复归于火。这体现的是:( )
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 D.唯心主义观点 |
恩格斯说:“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这说明
A.哲学作为一种思辨活动,与社会生活无涉 | B.哲学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已有的思想基础上 |
C.哲学的发展就是用新观点代替旧观点 | D.哲学理论要创新就必须抛开已有的思想 |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说,“求知是人类的本性”,“古今的人们都是通 过惊讶 而开始哲学活动的”。亚里士多德的言论说明了
A.哲学源于人们对自然万物的惊讶 |
B.哲学的任务就是对现存的东西提出质疑 |
C.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
D.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
“天地之变,阴阳之化”与“未有此气,已有此理”这两种观点的不同体现了( )
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 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
C.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的对立 | D.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对立 |
有哲学家辩言,对于一块白色而坚硬的石头,人们可以看得到“白”,但看不“坚”;可以摸得到“坚”,但摸不到“白”。“白”不一定是石头的“白”,“坚”也不一定是石头的“坚”。故“白”与“坚”都是可以独立于所有白色坚硬的东西而存在的。这一观点是 ( )
①客观唯心主义 ②主观唯心主义
③形而上学的观点 ④辩证的观点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历程,我国经济发展目标从“有水快流”到“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到“好字优先”,到“保增长”,再到如今的“稳增长”,体现的认识论道理是 ( )
A.实践随着认识的发展不断深化 |
B.物质决定意识,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
C.认识具有无限性、反复性,呈螺旋式上升趋势 |
D.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
“人生万物,万物生和!”在大千世界的轮回变幻中无论是生命的哲学还是生存的伦理都互通有无,我国伟大国学大师王国维把这种哲学视点在文学意境中的反应分为两类即“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他强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感情比较直露、倾向比较鲜明的意境谓之“有我之境”;情感比较含畜,不动声色的意境为“无我之境”)下列能引发读者深刻的极致共鸣的是
①“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③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使人类第一次解开了社会历史领域的“斯芬克斯”之谜(“斯芬克斯之谜”:一种动物早晨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走路;腿最多时最无能。千百年来,人们早已认定并认同,这个“谜”已被俄狄浦斯回答:“人”)。这主要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
A.阶级性 | B.革命性 | C.科学性 | D.实践性 |
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他的学生克拉底鲁说“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下列对两人观点看法正确的是:
A.两人都肯定了运动的绝对性 | B.两人都否认了相对静止的存在 |
C.前者既肯定了运动的绝对性,又不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因而是正确的 | |
D.后者否认了运动的无条件性,否认了相对静止的存在,因而是错误的 |
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对党章所作的5次修改,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适应形势任务发展的需要,及时反映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成果,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理论品质。这表明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 |
B.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认识具有无限性,真理具有无条件性 | |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具有历史性,认识具有反复性 | D.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李瑞环在《学哲学用哲学》中说:“我从二十几岁开始学哲学,一直坚持在工作中边干边学,边学边干,几十年从未间断。”在这里,他用通俗的语言告诉我们
①哲学源于生活又指导生活 ②只有哲学才能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
③对待哲学要“学以致用” ④从本质上说每个人都是哲学家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③④ |
埃及胡夫金字塔有一段令人生畏的铭文:“不论是谁骚扰了法老的安宁,死神之冀将在他的头上降临。”令人生畏的铭文从哲学上看属于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 B.近代机械唯物主义 |
C.主观唯心主义 | D.客观唯心主义 |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哲学是科学的伟大母亲。这告诉我们
A.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 | B.哲学对具体科学有指导作用 |
C.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D.哲学随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