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其哲学含义是()
(1)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2)有了先进的认识工具,人们就能认识事物
(3)生产实践的发展,促进了认识工具的发展(4)人们认识世界的欲望,促进了实践的发展
A(1)(3) B(1)(4) C(2)(3) D(1)(2)
"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轻重、大小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B事物变化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C轻重、大小事无条件地相互转化 D量变与质变存在根本区别
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段话说明()
A.万事万物都在运动之中 | B.一事物和他事物之间并不存在界限 |
C.必须在运动中把握事物 | D.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互为存在条件 |
孟子说:"心之官则思。"荀子说:"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李时珍说:"人的记忆皆在于脑"。这些论断的共同点在于()
A.心是思维的器官,是智慧的支柱 | B.人是用脑进行思维的 |
C.人们的思考活动,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器官作基础 | D.心和脑实际上是思维的器官 |
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从哲学上启示我们()
A.间接经验不如直接经验可靠 | B.理论来源于实践,而不是源于书本 |
C.在一定条件下,事物会向自己相反方向转化 | D.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
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给人哲学思考是()
⑴天神是人类制造的,也能为人类服务 ⑵认识自然界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⑶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人类就能成为自然的主宰 ⑷利用自然规律首先要掌握规律
⑸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利用规律,改造规律
A.⑵⑸ | B.⑴⑶⑷ | C.⑵⑶⑸ | D.⑵⑷ |
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体现了()
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唯一原因 | B.外因对事物发展是不可缺少 |
C.在事物发展中,内外因同等重要 | D.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
关于相对静止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事物的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
②相对静止时永恒的、无条件的
③相对静止时运功的一种特殊状态
④相对静止就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①④ |
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毕尔生的观点属于
A.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
B.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
C.离开物质谈运动的不可论观点 |
D.离开运动谈物质的相对主义诡辩论 |
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依靠智慧和勇气破解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难题,创造了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青藏铁路的建成表明
A.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
B.实践活动不受客观规律的制约 |
C.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
D.人的主观能动性制约着客观规律 |
诡辩家欧布里德对前来讨债的人说:“一切皆流,一切皆变,借钱的我是过去的我,过去的我不是现在的我,您去向过去的我讨债吧!”这一观点
A.正确。因为运动是绝对的、有条件的 |
B.错误。静止是相对的、无条件的 |
C.正确。因为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
D.错误。因为事物的根本性质,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没有发生变化 |
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迁,风气无不移易。这说明
A.世界上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 | B.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
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 D.物质是运动载体 |
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①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 ②对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③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世界的本原的回答 ④世界可否认识问题的回答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关于方法论和世界观的关系,理解不正确的是
A.方法论决定世界观 |
B.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
C.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
D.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