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民族兴旺腾飞,离不开思想的升华,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离不开理论的成熟。这是因为( )
A.思想愈正确、科学理论愈成熟,就愈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
B.物质和意识相互促进、相互依赖 |
C.只有正确的意识才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
D.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形成的思想理论也不相同 |
鲁人者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这则故事的本意在于说明
A.一切从实际出发,避免盲目性 |
B.有良好的愿望再加上坚定的意志,就能成就一番事业 |
C.劝阻者目光短浅,看不见事物发展的方向 |
D.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看法 |
据《人民日报》报道,财政部在对159户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进行抽查中发现,利润总额不实的有157户,共虚增利润14.72亿元,虚减利润19.43亿元,利润总额失真度33.4%。从哲学上看,利润总额失真是
A.夸大了物质的决定作用 |
B.忽视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
C.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要求 |
D.否认了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
为保护水生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渔业行政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实施伏季休渔制度、渔船和功率指标双控制、长江春季禁渔制度等。这说明
A.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
B.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
C.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
D.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
水域荒漠化,罪魁是污染。目前,我国近海和内陆水域污染严重,严重威胁到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衍。人们过度捕捞,超密度养殖,也是造成水域荒漠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
A.人们的活动对自然的发展只有消极影响 |
B.有意识地利用自然物和改造自然物,是人的本能的体现 |
C.人们改造自然物只能以自然物及其固有的属性和变化规律为基础 |
D.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不可能做到的 |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天生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以有时有限奉无极之欲,而法制不生期间,则必物殄而财乏用矣。”人类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是承认( )
A.自然界的客观性 |
B.联系的普遍性 |
C.矛盾的特殊性 |
D.实践的能动性 |
漫画《一展实力》告诉我们( )
一展实力
A.认识具有反复性 |
B.人能够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
C.要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D.辩证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
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他的学生克拉底鲁认为:“人甚至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 )
①承认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②肯定了物质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③否认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④否认事物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恩格斯在谈到物质的运动时说:“运动,就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就它被理解为存在的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来说,它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移动直到思维。”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①运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 ②运动的主体是物质和思维 ③运动就表现为物体的位置移动 ④运动既表现为物体位置的移动,也包括一切事物性质的变化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④ | D.②③ |
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用这种观点来分析“稳如泰山”,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它是错误的,否认了事物的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
B.它是正确的,从相对静止的角度来说,它并不否认事物的绝对运动 |
C.它有正确的一面,即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但又否认了事物的绝对运动 |
D.它是错误的,认为静止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
近年来,号称“水乡泽国”的武汉三镇实施“江湖连通,改善湖水水质,优化旅游经济”,让活水“洗水”“洗土”。武汉的上述做法表明( )
①事物的联系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②事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③事物运动过程中不存在相对稳定性 ④事物的存在、运动有其自身的规律性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上,正确的认识有 …( )
①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③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 ④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外国谚语说:“生命之树常青。”我们也常说:“生命在于运动。”它们包含的共同哲理是( )
A.运动是生命的载体 | B.生命的本质在于运动 |
C.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没有运动就没有物质 | D.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
毛泽东指出:“世界上就是这样一个辩证法:又动又不动。净是不动没有。净是动也没有。动是绝对的,静是暂时的,有条件的。”
(1)为什么说世界“又动又不动”?
(2)上述现象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