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政治试题 / 意识的内容和本质 / 综合题
高中政治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3年3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称中国梦是人民的梦,要让人民共享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要倾听人民的呼声、回应人民的期待。而我们每个人都在追逐自己的梦想,这构成了“中国梦”的一块块基石。“中国梦”的建构,又为个人放飞自己的梦想提供了平台和土壤。习近平指出,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
材料二:“中国梦”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似锦前程,各地区积极行动奋力谱写中国梦的地方篇章。我国云南省地处边陲,基础产业薄弱、经济结构单一。为改变这一状况,该地区根据资源、气候、区位三大优势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建立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和中国面向东南亚的国际大通道。实践证明,这一战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1)结合材料一,运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原理,说明怎样正确处理“个人梦”和“中国梦”的关系。
(2)分析说明材料二中是如何体现意识的能动作用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古代社会,自然是人存在的主宰,人们把自然神化,对自然顶礼膜拜,认为山有山神,河有河神,天旱求龙王降雨,遇事求神灵保佑。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机械轰鸣田野,卫星邀游太空,人们认为自然是人类征服的对象,人可以主宰。但是随着人类活动规模的扩大,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空洞,洪水肆虐,物种减少……正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人和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从辩证唯物论角度分析,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体现了哪些哲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经济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新常态带来经济运行新特征、新规律、新要求,主动适应新常态,我们要历史、辩证地看待这些阶段性特征和趋势性变化,顺势而为。主动适应新常态,就要坚持发展,因势利导。我们要用好新机遇,培育新增长点,在新常态下一心一意谋发展。主动适应新常态,就要主动作为,乘势而上。新常态下的发展必须是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是以就业充分、效率提高、结构优化为支撑的发展。
结合材料从哲学角度分析,我国主动适应新常态是怎样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水污染严重、水资源效率低下、水环境质量低劣、城市内涝、饮用水安全等问题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邀请环保局长下河游泳”成为社会热点舆情。2013年12月24日,浙江省作出了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五水共治”的战略部署,加大水资源保护的技术研究,强化水流域各部门的协调,争取3-5年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安全饮水问题、污水治理问题。
结合材料,运用“规律的客观性”的有关知识,说明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要注意能源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和改善水环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我国GDP和城镇化率情况   

注:城镇化率通常指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目前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已达到80%。
材料二 专家指出,城镇化将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新增的大量城镇人口将带来消费需求的大幅增加和庞大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住房建设等投资需求。农民进入城镇就业,农村居民人均资源占有量得到提升,提高了农业效益。同时,也推动了各类服务业的发展,形成更多的就业机会。加快城镇化进程,促使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为第二、三产业发展提供了人力支持。
材料三  立足国情、时代特点和社会发展趋势,借鉴别国城市化经验教训,我国提出了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战略思想。强调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的布局要科学,要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要抓实抓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工作,保障他们获得平等的市民权益;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
(2)根据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简述城镇化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
(3)结合材料三,运用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正确性。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雾霾、水污染、垃圾围城……伴随经济高速发展,一系列环境问题困扰13亿中国人。一些地方“为了金山银山,毁了绿水青山”的情况屡见不鲜,着手解决问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就提出生态文明,但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独立成篇,和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并列,这是一个亮点,将有利于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目标的实现。
(1)结合材料,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分析,我国为什么把生态文明放在突出地位。
(2)运用发展的观点,就如何开展低碳生活、推进生态文明,向全校师生提出倡议。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知识,谈谈政府应如何解决绿色出行难的问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09年,在世界经济低迷的背景下,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第一次超过了50%,被国际友人赞为“全球经济迷雾的灯塔”。继“保增长”之后,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稳增长”的目标,强调2010年重点要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功夫。当金融危机爆发,国内经济受到严重冲击的时候,温家宝鼓励国人“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当中国经济出现积极变化的时候,他激励国人“希望像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当中国经济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的时候,他告诫国人“胜非为难,持之为难”。
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原理,谈谈你对温家宝引用的三句名言的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 钱塘江大潮,以其“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的壮观景象,吸引着无数人前往观看,是世界著名的两大涌潮之一。但是,涌潮也确实给沿江人民带来了痛苦和灾难。“浩浩钱江水,滴滴灾民泪”,“飓风拔木浪如山,振荡乾坤顷刻间。临海人家千万户,漂流不见一人还。”这便是当时遭潮灾的写照。专家指出,人们对涌潮成因和规律的无知是造成悲剧的一个原因,其实,潮汐的出现是有规律的,涨潮的时间是可以推算的。同时,安全意识淡薄也是出现悲剧的主要原因,人类在享受大自然恩赐的同时更不能忘记它的威力。
(1)请结合材料一,运用辩证唯物论简要分析钱塘江大潮造成悲剧的原因。
材料二  为了预防和减少钱塘江潮汐引发的人员伤亡事件,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杭州市结合本市实际,制定了《钱塘江防潮安全管理办法》。他们将建立钱塘江防潮安全长效管理机制,发布钱塘江防潮安全管理的决定、命令,负责制定防潮安全应急预案;组织钱塘江防潮安全知识的宣传工作;向社会公告辖区内容易引发潮水伤人的危险区域、地点,组织在危险区域、地点设置警示标志、安全防护设施等,同时呼吁市民、外地来杭人员等增强自身安全防范意识,遵守防潮安全管理规定,自觉接受钱塘江防潮安全教育,服从巡查预警人员的管理,不进入危险区域、地点,主动防避潮汐风险。
(2)运用所学哲学知识,请说明为了预防和减少钱塘江潮汐引发人员伤亡事件,杭州市政府是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    2014年1月,我国中东部的大部分地区被雾霾笼罩,截止1月14日零时,在全国74个监测城市中,有33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了严重污染,多地的PM2.5濒临“爆表”。这一“史上最脏”天气再次告诉人们,以牺牲人之生存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是毫无意义的,建设“美丽中国”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须把建设生态文明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材料二   据专家分析,郑州的严重雾霾天气,既有特殊的地理位置、气象条件等自然方面的原因,也有粗放型的经济发展、大量使用煤炭、建设工地扬尘、机动车尾气排放等人为的原因,其中主要原因是人为因素。
(1)运用实践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一所体现的哲学道理。
(2)结合材料二,运用规律的有关知识,说明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东盟各国与我国地理位置邻近,历史交往悠久。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各国经济联系与依赖的进一步增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无法抗拒的历史进程。
用规律的客观性原理说明,中国要发展,就要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  曲艺、木偶戏及皮影戏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瑰宝,有悠久的历史、蕴含民族文化的精粹,在世界艺术之林独树一帜。但如今,和世界上许多传统民族民间文化一样,曲艺、木偶戏及皮影戏在当代也面临演出市场萎缩、观众老化、领军人才和后备力量不足、体现时代风貌和审美特征的剧(节)目为数不多等问题。
为了推动曲艺、木偶戏及皮影戏的继承和发展,2013年8月15日,国家文化部发出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过申报、遴选等形式,选出一批曲艺、木偶戏及皮影戏优秀剧(节)目并予以支持。
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知识分析文化部扶持曲艺、木偶戏及皮影戏优秀剧(节)目的正确性。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认为自己是征服自然的对象,人可以主宰自然。但是,随着人类活动规模的扩大,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空洞、洪水肆虐、物种减少……正严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运用所学哲学知识,说明人们为什么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如果把地球的年龄看成24小时的话,那人类的出现只相当于1分钟,而工业革命以来的时间还不足1秒。然而就在这短暂的1秒钟,我们人类极大地改变了地球的面貌。今天,人类足迹几乎无处不在,这既有其好的一面,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有史以来全球森林已减少一半,不可再生的煤炭、石油等自然资源被大规模消耗,气候变化不再是未来的影响而成为现实的威胁,水资源短缺影响着世界上40%的人口,活性氮污染成为全球面临的新的重要环境挑战,大量污染物排放已经让今天的地球净土难寻。
运用规律的相关知识,就人类面临的严峻资源、环境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我国中东部地区 厚重的雾霾久久挥之不去,空气污染防治面临巨大挑战。各级政府应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听从民意,科学决策,从源头上杜绝高污染产业的“上马”,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才能扭转生态环境的恶化趋势,我们才可能建设天蓝、地绿、水静、风轻的美丽中国。久久挥之不去的雾霾从一定意义上警示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既要利用自然,又要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结合材料,运用规律的有关知识,分析雾霾天气给我们的警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政治意识的内容和本质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