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青奥会会徽的图形由三部分组成,最下方,以青奥会英文名称(YOUTH OLYMPIC GAMES)及视觉标志(五环及“YOGDNA”字样)为基础;中间,以年份数字2014为构图过渡,最上方则将南京明城墙城门和江南民居轮廓艺术地组合在一起,勾勒出英文“NANJING”字样,寓意欢迎、交流的青春之门,象征欢聚、健康的青奥之家。会徽的设计体现了( )
①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
②南京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独特性
③民族文化是维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纽带
④文化发展离不开文化创新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2014年1月25日晚,由中国云南广播电视台和老挝国家电视台联合举办的大型春节联欢晚会“中老情·合家欢”在万象精彩上演,浓郁的中国特色、精彩的文艺表演以及彼此交融的两国传统文化,让现场观众赞叹不已。同时,通过这次合作,老挝还向中国的电视同行学到了许多先进经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
①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在交流中发展
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③学习其他民族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跻身世界文化前沿要以世界优秀文化为根基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②④ |
2015年2月15日晚,大型情景诗画《丝路乐魂》由新疆木卡姆艺术团上演。音乐会上,传统的木卡姆艺术有了新的表演形式,如用西洋乐器进行演绎等。音乐会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经典音乐作品串起,绘就了一幅新丝路长卷。古老的旋律与现代舞美技术相结合,每一首曲目都似一首诗、一幅画,让各族观众沉浸其中。这表明( )
①吸收外来文化有益成果可以促进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
②对丝路沿线国家文化的认同是文化交流的前提和基础
③传统文化基本特征应时而变才能对个人发挥积极作用
④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
A.①③ | B.②③ | C.①④ | D.②④ |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而韩国和越南也有过春节的习俗,但三国春节有着不同的标志性习俗:中国是对联、爆竹、饺子;韩国是祭拜祖先、米糕汤;越南是祭祖祭神、粽子炙肉。据此可见( )
①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②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
③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④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①④ |
2014年6月22日,由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丝路之路项目跨国申遗不但是对历史贸易往来、互利互惠的回放,也是对建设和平共处美好世界的向往。这表明( )
①丝绸之路是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传播的精神纽带
②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增进了各民族文化相互理解
③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④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合理开发是世界各国共同的责任
A.①② | B.②④ | C.①③ | D.③④ |
一直有一些人担心,圣诞节的流行将为西方文化“入侵”中国推波助澜。然而,现实告诉我们,圣诞节在中国快速流行的这些年,很难说是它改造了年轻人,还是它被年轻人改造了。中国年轻人实际在把圣诞节拿来“为我所用”,使得这个节日迅速“中国化”了,圣诞节成了年轻人放松身心、营造浪漫的机会和理由。这启示人们( )
①文化的意识形态性质正在逐步消失,不必要杞人忧天
②对于外来文化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
③中华文化有其特有的包容性,我们需要树立文化自信
④文化创作要关注和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2014年,安徽省文化交流活动有声有色。先后组织了与泰国、意大利、俄罗斯、韩国等文化交流活动;并首次将文化交流活动从城市走向农村,8000多名农民在家门口看到国外专业艺术表演。加强文化交流的意义在于( )
①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②汲取外来文化的长处,促进文化创新
③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④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汉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语言文字,其中许多词汇源于少数民族语言,如“胡同”来自于蒙古语,“饽饽”“萨其马”来自于满语。许多民族乐器在汉语称谓上也多是采用少数民族语音的谐音。这表明( )
①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必然过程
②汉语言文化的发展得益于它特有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③推广普通话有助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多样化发展
④不同民族的语言融合可以消除民族间的文化差异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构想以发展为目标,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新丝路精神,让世界见识到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气度和胸襟。新丝路精神要求我们( )
①要继承传统,革故鼎新
②应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③既要发展本民族文化,又要认同其他民族文化
④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A.①② | B.②③ | C.②④ | D.③④ |
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展示着世界的风采,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大量外来文化涌入中国。对待文化传播我们应该( )
A.增强对一切外来文化的自觉和自信 |
B.建立准入机制,防止外域文化冲击 |
C.海纳百川,积极推动世界文化一体化发展 |
D.主动学习先进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
慕课(MOOC)是新近涌现出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它是为了增强知识传播而由具有分享和协作精神的个人组织发布的、散布于互联网上的公开课程,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有力促进了现代教育的发展。慕课的出现及发展表明现代信息技术( )
①具有选择、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②是文化传播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③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
④使教育手段和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微文化”插上了飞速发展的翅膀,把我们带入了微交往、微传播和信息微循环的时代。这说明( )
A.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
B.现代科技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
C.现代传媒推动了文化传播和共享 |
D.文化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
韩国版《爸爸!我们去哪儿?》受到了观众的喜爱。湖南卫视借鉴韩国经验,结合中国人更加注重亲情的传统,推出的亲子互动节目《爸爸去哪儿》 也受到了观众狂热追捧。这告诉我们( )
A.必须立足于传统文化进行文化创新 |
B.吸收借鉴外来文化是文化创新的前提 |
C.文化不仅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
D.不同民族文化在借鉴中融合、统一 |
(改编)“竖大拇指”在北美一般被认为是“做得好”的意思,但在澳大利亚就成了无理的肢体语言;吃面条时发出声音,日本人和韩国人觉得很正常,面对英国人可能感到不舒服。这类现象表明( )
A.不同的文化背景只能产生不同的思维方式 |
B.文化的差异带来思维方式的差异 |
C.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 |
D.文化对人的影响是强制的、有形的 |
【原创】2014年是中国和法国建交50周年。50年来,中国人民始终坚持“和而不同”“以和为贵”,接受一切有益的外来文化,在中法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不少佳话。这启示我们要( )
①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②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③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推陈出新
④在文化交流中自觉消除外来文化的影响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