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革命后,苏俄先后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对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探索。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A.克服国内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
B.把富农的余粮收归国有,防止富农阶级产生 |
C.集中物力、财力,战胜敌人 |
D.把大中小工业收归国有,建立社会主义工业 |
“无为而治”是我国古老的政治智慧,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依然具有借鉴意义。浙江某市领导班子常用“无为而治”来概括他们发展民营经济的思路。20世纪80年代,该市采取“放任自流”的方式,创造宽松环境,推动了民营经济的繁荣。该市这一思路的经济学依据是
A.市场经济是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 |
B.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 |
C.市场经济具有竞争性 |
D.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管得越少越好 |
在斯大林看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是
A.剩余价值规律 |
B.价值规律 |
C.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济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
D.客观规律 |
在总结社会主义改造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毛泽东与党和国家的其他领导人提出了著名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要求。这一要求,意味着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发挥公有制经济和计划经济的作用的同时,也要
A.发挥国家宏观调控对经济的基础性作用 | B.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和市场的作用 |
C.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 D.加强政府对经济的调控和干预作用 |
20世纪50年代初,苏联经济学界在经济理论上争论的焦点是
A.是否存在商品生产 |
B.是否存在价值规律 |
C.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是否发生作用 |
D.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以及是否保留商品生产等一系列经济理论问题 |
集中体现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取得的理论成果的著作有( )
①《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②《论人民民主专政》
③《论十大关系》 ④《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在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前,列宁
A.已经充分认识到市场的作用 |
B.承认了一定范围的商品生产 |
C.承认商品的存在,但否认货币的存在 |
D.把商品货币看作社会主义社会的对立物 |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要是要使市场 ( )
A.调节整个社会的生产和流通 | B.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
C.在流通领域发挥作用 | D.自发地调节社会总量平衡 |
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共同点是( )
A.国家享有优先获得农民部分农产品的权利 |
B.农民自由支配交国家后剩余的农产品 |
C.禁止农产品自由贸易 |
D.在农村推广合作制 |
纵观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其中具有关键性的一步就是
A.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B.2010年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C.2030年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D.2050年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他们(苏联、东欧国家)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市场上的货物不够,货币不稳定。……你对发展重工业究竟是真想还是假想…… 你如果是真想,或者想得厉害,那你就要注重农业和轻工业,使粮食和轻工业原料更多些,积累更多些,投到重工业方面的资金将来也会更多些。”从这里可以看出,毛泽东认为,安排国民经济计划的次序是
A.农业——轻工业——重工业 | B.重工业——轻工业——农业 |
C.农业——重工业——轻工业 | D.轻工业——重工业——农业 |
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原因的认识上,毛泽东赞成斯大林的分析,并且强调( )
A.社会分工的存在 | B.所有制的不同 | C.生产力条件 | D.主观因素 |
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留下了许多经验和教训。以下有关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正确的是( )
①促进了当时苏联经济的高速发展,为二战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国民文化素质得到提高,培养了大批专家
③政治上高度集权,缺乏民主,个人独断专行
④经济上管得过死,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