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下列关于“教育”的说法正确的有
A.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
B.教育水平是衡量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核心和标志 |
C.文化教育发展能够为经济建设奠定物质基础 |
D.教育方式的变革从根本上改变了文化传承的方式 |
孔墨老庄,都是中华文化史上百科全书式的渊博学者,正是经由各具特色的百家争鸣,中国文化精神的各个侧面充分的展开和升华,中华民族的文化走向大致确定,这表明
A.思想运动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 B.思想文化运动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
C.思想文化运动能提升综合国力 | D.文化发展对思想运动产生重要的影响 |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据说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的忠臣屈原,每到这一天,人们都会吃粽子、赛龙舟。下列对传统习俗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传统习俗就是传统文化 |
B.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会产生重要影响 |
C.传统习俗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
D.传统习俗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
关于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A.发展是继承的必要前提 | B.继承是发展的必然要求 |
C.两者互为前提,相互决定 | D.两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
2009年起,国家每年均举办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视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重视科技人才,这说明
A.科学技术是促进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
B.科学技术只有在应用中才能转化为生产 |
C.教育在文化传承中产生重大影响 |
D.我们要以科技发展为工作的中心 |
孟子倡导 “至大至刚” 的“浩然之气”,成为儒家重要之精神,流传至今。今天我们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正气”,正是赋予“浩然之气”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内涵。这说明
A.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
B.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
C.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
D.传统文化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
《周易·系辞下》中说:“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业。”近年来,“忧患意识”一词频繁出现在党和政府的文件及领导人的讲话中。这表明,中国传统思想
A.是凝固的艺术,展现传统文化的 |
B.即将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C.影响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中国的发展道路 |
D.是最优秀的文化,应成为世界主流思想 |
某学者指出:“在中国,一个文学教授如果不知道莎士比亚,会被人嘲笑。而在西方,一个教授如果不知道《红楼梦》,并没有什么大不了”。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在中华文化传承中,我们需要
①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 ②促进中西文化的传播
③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 ④减少中西文化的差异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 |
客家人是汉族的独特群体,客家先民经过历次大迁徙,将中原文化带到岭南,岭南文化相应发生了变化;客家人在岭南也创造了独特的客家文化,围屋和方言就是见证。这说明
A.文化交流决定了经济的发展 | B.文化交流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
C.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 | D.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是人口迁徙 |
“第五媒体”是人们对继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出现的,以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即时传播效果的个性化信息传播载体的称谓。关于“第五媒体”说法不正确的是
A.“第五媒体”就其本质而言属于大众传媒 |
B.“第五媒体”在文化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 |
C.它的出现表明大众传媒已成为现代文化传播的唯一手段 |
D.它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 |
中国巨大的发展潜力形成了全球“汉语热”现象,而遍布世界五大洲的孔子学院,更是让中国的语言文化在全世界焕发出生机。这说明
①文化交流能够增强文化影响力 ②优秀文化促进经济发展
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④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文化遗产日”。2013年“文化遗产日”的主题是“人人都是文化遗产的主人”。 保护文化遗产
①有利于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②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
③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④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A.①②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下列关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关系,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者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
B.两者是对立的,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必然会影响社会的发展 |
C.两者是对立的,强调社会的全面发展,必然会影响到人的全面发展 |
D.文化可以脱离人类社会而独立存在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