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这首唐诗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只有正确的认识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
B.要使主观符合客观,就必须从实际出发 |
C.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反映 |
D.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意识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
下列对二战中日本与德国的所作所为的认识属于从实际出发的有
A.1937年12月,日军进入南京,南京30多万人遇难 |
B.1940年,德军绕过马奇诺防线,侵入法国 |
C.1939年,德军以“闪电战”突袭波兰 |
D.1937年7月7日,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乘机发动侵华战争 |
意识不能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的原因有
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
B.意识是客观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
C.意识依赖于人脑,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
D.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事物 |
于2000年底完成的新版《新华词典》,大大增加了科技用语的含量,且收进了许多富有时代意义的词汇,如:信息学科中收进了磁卡、光缆、互联网、千年虫、信息高速公路等新名词;环保学科中收进了沙尘暴、厄尔尼诺现象、绿色食品、可持续发展等新名词。删除了六六粉、敌敌畏、测光表、步犁、试电笔、电子管等2000多条过时名词等。这表明
A.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地历史地统一 |
B.意识对物质有能作用 |
C.一切要从实际出发 |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
“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的愿望、目的、动机决定的,尤其是杰出人物的意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种观点
A.肯定了人的意识在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作用 |
B.否认了社会生活的客观性 |
C.否认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始者 |
D.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 |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宏伟目标的重要保证。为此,青年学生应树立科技意识。这是因为
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②科学技术的重大作用只有通过人才能发挥出来
③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④实践主体是智力与体力的统一
A.①③④ |
B.①②④ |
C.①② |
D.①④ |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全党同志必须全面地把握两个文明建设的辩证关系,在推动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努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哲学依据是( )
A.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
B.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
C.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
D.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
据文献记载:在印度曾多次发生小孩被母狼叼走并在狼群中长大的事例,这些“狼孩”有的虽已长到七、八岁,甚至十几岁,但都不会说话,不会思维。以上事例证明( )
A.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
B.意识的内容归根到底来自于客观事物 |
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
D.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实践 |
认为“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过时了”的观点( )
A.忽视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
B.否认了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
C.肯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
D.正确地解释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
近代学者王国维把审美意境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有我之境也。“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有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据此,下列诗句中同属“有我之境”的是( )
A.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
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C.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
D.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
“满招损,谦受益。”这说明
A.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
B.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 |
C.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 |
D.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
马克思指出:“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甚至人创造物质的这种或那种生产能力,也只是在物质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上述材料说明( )
A.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
B.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
C.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
D.只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就可以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