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一个从萌芽认识到视之为社会价值目标的认识过程,经历了一个从简单的环境污染治理到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和全方位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实践过程。1978年3月5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第一次对环境保护作出了规定:“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1979年9月13日原则通过,同日公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标志着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逐步走上法制轨道。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正式提出生态文明,还将“人与自然和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写入新修改的党章。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突出地位,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扩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并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
材料二 福建泉州成为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泉州是闽南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和保存地,是闽南文化的核心区和富集区,也是文化部公布的首个文化生态保护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核心区。置身历史与全球的坐标,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为泉州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全市仅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31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也有31处,其中泉州南音、提线木偶等四个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为全国唯一拥有全部三大类联合国“非遗”项目的城市。为推动文化建设发展,近年来,我市全面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文化兴市战略,软硬件设施日臻完善,与此同时,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日益活跃,多年来,泉州连续举办了7届“海丝文化节”、4届“海峡两岸闽南文化节”、“世界闽南文化节”、7届“闽台对渡文化节”、10届“国际南音大会唱”、3届“国际木偶节”、2届“郑成功文化节”、22届南少林武术节和世界五祖拳比赛、20届元宵灯会等等。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并说明企业在生态文明建设条件下应如何经营和发展。
(2)材料一体现了《政治生活》的哪些道理?
(3)依据材料一,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怎样发展的。
(4)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泉州被评为“东亚文化之都”的意义。
2014年1月6日,安徽省住房城乡建设工作在合肥召开,会上指出,全省美好乡村中心村布点规划已编制完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驱动美好乡村
科技创新是驱动美好乡村建设的支撑。为此,安徽省委省政府以生态宜居、兴业富民为目标,作出了科技创新驱动美好乡村的重大决策,创造条件,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土地流转,出台针对技术创新中各类创新要素的利益分配政策,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城乡统筹的重要举措,在科技驱动下,美好乡村建设将成为城乡联动的载体、生态文明的窗口。
(1)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政府采取以上措施对美好乡村建设的现实经济意义。
保护传统村落
安徽城乡建设一体化、城镇化加快了安徽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一个全新的安徽城市文明时代似乎正在悄然到来。在城镇化的浪潮中,大批村庄被合并,许多富有特色的传统村落不断消失,安徽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正慢慢被人遗忘,江南玉米之乡的歌曲“ 在希望的田野上”描绘的那种“一片冬麦,一片高粱,十里荷塘,十里果香”的田园景象日益不再。小岗村的大包干纪念馆凝聚着安徽人勤劳勇敢、敢为人先的安徽精神,是安徽人精神坐标,也是维系中华儿女文化认同的纽带。安徽各地在中心村建设上规划上注重传统村落保护,彰显多样的乡村自然文化特色。
(2)结合材料说明保护中国传统村落的文化生活依据。
享受美好乡村
美好安徽属于大家,我们不仅要建设安徽美,还要不断提升安徽人的审美素养,学会欣赏美、享受美。而人的审美素养是在长期的学习、生活、工作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在继承传统审美文化的基础上,加强自我修养,培育审美观念,抵制庸俗情趣,提高审美趣味,参加艺术活动,增强审美判断。
(3)结合材料,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谈谈安徽人是如何享受美好乡村提升审美素养的?
生态文明是文明发展的新形态,以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为目的。某校时政学习小组以此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让我们一起参与其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安徽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建设美好安徽的重大决策,要求: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提出努力建设美丽安徽,实现安徽永续发展。
(1)运用“围绕主题、抓住主线”知识谈谈建设“美丽安徽”对我省经济发展的要求。
材料二 进入2014年以来,中央气象台多次发布雾和霾双预警,其中江苏西部、浙江北部、安徽东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重度霾。导致这样的极端天气出现的原因主要是人们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单纯地追求经济发展,忽视了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安徽省相关部门启动《安徽省空气重污染应急方案》,除通过各渠道加密发布健康和提醒信息外,将遭遇极重污染过程的区县还将采取党政机关带头停驶公务用车30%等强制措施。对于未来如何减少雾霾对生活的影响,专家建议,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倡导全民参与的绿色出行。
(2)请从辩证唯物论角度谈谈材料二体现的哲学道理。
(3)依据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政府在建设“美丽安徽”中应如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013年,中国遭遇史上最严重的雾霾天气,2014年初,我国许多地区纷纷启动重污染天气预警,雾霾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
材料一 因预测未来三天空气重污染,某市政府于2014年2月23日下发《关于启动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的通知》,依据该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规定,市公安交通管理局发布实施三级(黄色)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措施,自24日零时开始,至重污染天气预警解除,在限行区域实施机动车尾号限行措施。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工程救险车等用于特殊服务和民生服务的机动车不在限行之列。雾霾天气限行措施主要是以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为目的。此次雾霾限行得到包括司机在内的广大居民的理解和支持。
材料二 中国人春节燃放烟花爆竹辞旧迎新的传统习俗已延续千年。面对空气严重污染的现状,许多市民自觉减少燃放烟花爆竹。
(1)结合材料一,分析针对此次雾霾该市政府采取限行措施的哲学依据。
(2)结合材料二,运用传统文化继承的相关知识,谈你对春节燃放烟花爆竹这一习俗的认识。
(3)预防雾霾人人有责。你准备用怎样的行动参与其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年来,由某卫视强力打造的大型励志节目《中国好声音》红遍大江南北。该节目是在国外某节目基础上,按照中华文化审美特征进行了改造。节目在讲述中国人故事、情感和梦想的过程中,嫁接并渗透了中华传统美德的价值取向,传递着可贵的励志精神和高尚的道德力量。该节目真实、真诚、善意、善良、美丽、美好,给那些锲而不舍、追逐梦想的人以更多的鼓励和支持,唤起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精彩好看的同时,也传递了“正能量”。
材料二:正如《中国好声音》,越来越多叫好又叫座的弘扬社会主义文化主旋律的优秀节目不断涌现。但也有不少胡编故事情节、复制陈旧生活甚至低级庸俗只为吸引公众眼球等质量低劣的电视作品。盲目跟风、盲目追求收视率的短视做法,严重危害我国电视媒体的良性竞争和可持续发展。文化体制改革的大潮中机遇与挑战并存,文化改革与发展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方针。如何能继续独辟蹊径、创新制胜将是电视节目制作人下一个要征服的课题。
(1)《中国好声音》的成功创作为我们进行文化创新提供了哪些有益启示?
(2)结合材料二,指出“文化改革与发展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唯物辩证法依据。
(3)根据材料二,请你运用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就电视节目制作人如何“征服下一个课题”提一条建议。
材料一 “神舟十号”的顺利返回,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第一阶段“天地往返”任务圆满完成,意味着中国已拥有了一个可以实际应用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我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是广大航天工作者以党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扬“两弹一星”和载入航天精神不断攻坚克难的结果。每次的成功发射都是研制人员对数万计的环节进行“零缺陷”质量管理的结果。目前我国已选择2000多项航天技术运用于小到百姓餐桌大到国民经济各部门,每年产生1200多亿元的效益。与民族精神一脉相承的航天精神,将激发更多中华儿女的正能量,使中国梦早日成真。
(1)请从“把握思维的奥秘”角度分析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
材料二 每个人都在追逐自己的梦想,这构成了“中国梦”的一块块基石。“中国梦”的建构,又为个人放飞自己的梦想提供了平台和土壤。习近平指出,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
(2)结合材料二,运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原理,说明如何正确处理“个人梦”和“中国梦”的关系。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气候变化问题最初是作为环境问题而由科学家讨论的,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文章较早也大多出现在科学类杂志上。上世纪70年代有人开始将环境、气候变化、外交和安全等问题联系起来,80年代气候变化问题逐渐引起了大众关注,90年代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重大战略性问题。2009年12月,在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就应对气候变化通过了《哥本哈根协议》,达成了广泛共识,取得了重要而积极的成果。
材料二:良好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基础。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发展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在全社会倡导绿色生活,使每一个公民、每一个家庭都成为环境保护的宣传者、实践者、推动者,自觉节俭消费,崇尚绿色生活,为低碳减排贡献力量。
(1)请结合材料一,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
(2)结合材料对“气候变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运用认识论的观点说明人类是怎样追求和发展真理的?
(3)结合材料,请草拟一份“低碳生活”倡议书(提纲),并写出相应的哲学依据。(至少三点)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所谓人的现代化即是要实现传统的臣民转变为现代意义上的公民。现代公民人格有两个标志,一个是法律赋予的公民身份,另一个是公民意识。中国人自辛亥革命起即获得了公民身份,但是严重缺乏公民意识,观念上仍停留在臣民意识阶段。公民意识与臣民意识的核心区别在于其价值观的根本不同,现代公民以自由、民主、平等、公正、自强、独立为价值理念,迥然不同于传统臣民的依附、奴役、服从、人情至上等理念。漫长的封建统治和落后的近现代教育造成了公民意识在全国范围内的树立缓慢。可以说,我国的公民人格培养任重而道远。
当前,社会深刻变革、开放不断扩大,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但越是纷繁复杂,越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的压舱石、价值的定盘星,培育昂扬向上的公民品格。在利益多元、思想多样、观念多变的时代推进改革,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
因此,转型期中国,最需要的是共识的凝聚、精神的引领。
为此,中共中央政治局2月24日下午就培育和弘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集体学习。习近平指出,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
(1)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相关知识,论证材料中“转型期中国,最需要的是共识的凝聚、精神的引领”论断的合理性。
(2)结合材料,运用“ 认识社会和价值选择”的基本论断,说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
(3)有人说,现代公民人格关乎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大计。结合材料中公民人格培养方面的问题,就如何培养公民品格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
中学语文教材修订中,“去鲁迅化”、“拒绝鲁迅”声音再起:据悉,一向在此方面行动最为谨慎的人民教育出版社,也在2013年9月将初中语文教材(供2014年秋季使用)中仅有的一篇鲁迅作品《风筝》删除。对此,社会各界或赞成,或反对,议论纷纭。
赞成者认为:
鲁迅的文章晦涩难懂,不符合现代白话文标准和人们的阅读习惯。
鲁迅的文章所体现的那种“一个也不宽恕”、“缺少春天的明媚、夏天的火热、秋天的哀怨,有的只是冬天的严酷”,“缺少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等等与当今社会讲包容求和谐主旋律总格调不一致,与时代脱节,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背离,不适于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新型公民。
… …
反对者认为:
鲁迅的作品和语言都是一流的,鲁迅的全面退出,也寓示着当代社会思想混乱仍需漫长时间的沉淀才能形成新的价值。
当今中国,社会问题依然很多,国人的道德水准仍然不高,被先生痛批过的国民劣根性大有发展壮大的声势,孔乙已、阿Q、华老栓及众多看客,仍生活在当今社会生活舞台,先生对体现在这些人身上的国民劣根性的批判远没有过时。
… …
(1)对中学语文教材修订中的“去鲁迅化”,你是赞成还是反对?请表明态度,并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理由。
(2)当前,中学语文教材的修订已经结束,但关于中学语文教材修订的争论还会延续下去。请运用“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关于中学语文教材修订的争论还会延续下去”的认识。
(3)有专家指出,争论必将使人们对修订中学语文教材的思路更趋清晰科学。试分析专家这一观点所体现的思想方法。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党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同时,强调要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我们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
材料二: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中国人民历来崇尚“和而不同”、“以和为贵”的理念,这已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重要价值观。中华民族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接受一切有益的外来文化,留下了不少对外文化交流的千古佳话。中国人民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对外待之以礼,实行睦近交远。我国的“贵和”思想,促进了人类和平事业的发展。
(1)结合材料,从哲学角度分析指出在新形势下人们对贵和思想有更深更新理解的原因?
(2)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说明我国和平发展道路是如何传承和发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当前,我国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降碳约束性指标依然严峻。为此,国务院于2014年5月15日印发《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根据《行动方案》,今明两年,我国将努力实现单位GDP能耗、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碳、氨氮、氢氧化合物排放量分别逐年下降3.9%、2%、2%、2%、5%发上,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两年分别下降4%、3.5%以上。《行动方案》从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节能减排降碳工程,狠抓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强化技术支撑、进一步加强政策扶持、积极推进市场化节能减排机制、加强监测和监督检查、落实责任目标等8个方面提出了30项措施要求。
结合材料,运用“探索世界”与“把握思维的奥妙”的有关知识,分析国家制定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的正确性。
材料一:2005年11月18日下午,博螯亚洲论坛2005国际文化产业会议在中山市隆重开幕。中山市委书记崔国潮在会上做了《发展文化产业.建设创意中山》的发言。他表示,通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建设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意中山,使创新成为中山人积极的生活态度,让创意变为财富。
材料二:有专家认为,岭南特色是广东发展文化产业的传统依托,但过于偏爱和依赖“粤味”,则难以跳出狭隘地域和“小传统”的限制,使广东的某些文化产业难以走出岭南。
⑴ 从哲学上说,为什么要“使创新成为中山人积极的生活态度”?
⑵ 如何理解“让创意变为财富”?
⑶ 运用所学哲理回答:广东文化产业如何实现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河北省正定县是一座位于燕赵大地之上的历史文化小城,现存文物古迹众多,号称“八朝古建、千年古韵”。“三山不见,九桥不流,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楼”,有“中国古建筑博物馆”之称。近年来,正定县委县政府积极投资古文化建筑的建设和开发:1990年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994年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临济寺的澄灵塔是佛教临济宗创始人义玄法师的衣钵塔,目前已经成为中日友好的见证和纽带。在此基础上,正定还利用“撰文、书法、雕刻”三绝的风动碑、朱熹题写的“容膝”、康乾御碑等资源,发展与书法有关的展赛、拍卖、收藏、培训等行业,吸引和调动群众尤其是书法爱好者的积极性,大力弘扬书法艺术,培养书法人才,2012年9月5日,正定县被中国书法家协会正式命名为“中国书法之乡”。
材料二 正定县目前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省级5处,2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常山战鼓队、马家烧鸡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而且每年独一无二的文化旅游节都吸引大量中外游客云集于此。目前,该县正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力争实现从“文化资源大县”到“文化强县”的战略转变。
材料三 近年来,在发展地方文化产业的过程中,正定县和临城县掀起了“赵云故里争夺战”:政府不惜动用媒体、学界急忙引经据典、商家纷纷争抢注册,一片如火如荼之势。实际上这只是全国各地“名人故里”之争的“一朵浪花”而已。
(1)结合材料一,从文化生活的角度指出正定县打造文化名城的有利条件。
(2)结合材料二,为该县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提供方法论指导。
(3)结合材料三,运用《哲学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如何正确看待“名人故里之争”现象。
当前,极端天气已成为人类面临的常态挑战。主流观点认为,仅从自然界本身去解释极端天气日渐频繁,这是缺乏足够的说服力的。很明显,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频繁的极端天气呼唤人类协同行动,选择更科学、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与发展路径。
结合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中规律的相关知识,说明人类应如何面对极端天气的挑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在改革开放30年时间当中,城市空间扩大了二三倍,城镇化率达到了52.6%。但空间城市化并没有相应产生人口城市化。中国有2.6亿农民工,他们是被城镇化、伪城镇化的。如果挤掉水分的话,我国只有36%的城镇化率。党的十八大根据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现状,提出要推进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未来将成为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
材料二:新型城镇化建设,要体现尊重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注意保留原始村庄原始风貌,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当前,过于依靠行政命令强制推动城镇化建设,而不尊重市场规律,盲目扩张工业园区,“被城市化”、“造城运动”时有出现。从乡村变为乡镇,小桥流水不见了;从瓦房变成了楼房,邻居不见了。这样的城镇化抹杀了记忆,割裂了传统。
(1)结合材料一,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说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哲学依据。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谈谈城镇化建设要注意保留原始村貌的道理。
(3)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中政府权力的行使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政府应如何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