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 ( )
A.发挥“主心骨”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作用 |
B.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
C.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思想的影响 |
D.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
都江堪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惟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工程。它的主体工程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综合发挥了分水、导水、塞水、引水和泄洪排沙的功能,形成了科学的、完整的、调控自如的工程体系,既能保证内江灌区用水需要,又可防止灾害发生。它体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存,是全世界仅存的一项古代“生态工程”。这一工程说明了 ( )
①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 ②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征 ③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④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和最具创造性的民族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在近6 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个文明形态,但是只有中华文化是延续至今而且从未中断过的文化。这一奇迹足以把中华文化同其他文化区别开来,如此悠久的历史,本身就包含了中华文化的许多特质,所以,我们认为中华文化的第一个显著特点就是( )
A.开放的氛围浓郁 | B.异彩纷呈 |
C.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 D.源远流长 |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表现在 ( )
①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是综合国力强弱的至关重要因素之一 ③弘扬民族精神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从而推动综合国力提高 ④民族精神是综合国力的基础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在研制“两弹一星”的过程中,广大科研工作者培育和发扬了一种崇高的精神,这就是( )
①热爱祖国、无私奉献 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③独立自主、不怕牺牲 ④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我国有许多抒发爱国情怀的诗词格言,下列不能体现这一风格的是 ( )
A.“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
B.“天道酬勤” |
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D.“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是因为( )
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 ②民族精神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博采众长、日益丰富,具有生机和活力 ③民族精神具有传统性 ④只有坚持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 )
A.摒弃一切传统思想的束缚,建立起全新的民族精神体系 |
B.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展示中华民族精神的全新面貌 |
C.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民族精神 |
D.中华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
华世纪坛序:“大风泱泱,大潮涝涝。洪水图腾蚊龙,烈火架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
者,惟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其中,“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惟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反映出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 )
A.源远流长 | B.惟我独尊 |
C.博大精深 | D.独树一帜 |
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是( )
A.秦的统一 |
B.文字的发明 |
C.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
D.撰写史书 |
近年来,全国政协高度关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先后对闽南文化、河洛文化、三晋文化和齐鲁文化等地域文化进行调研,不断推动全国对地域文化的研究、保护、开发和利用,以此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我国,之所以产生和存在着各具明显特征的不同区域文化,主要是因为 ( )
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 ②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③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④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从文化的产生与发展的角度看,上题材料还告诉我们 ( )
A.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
B.文化引导和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
C.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
D.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不仅表现为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成就,还表现为先哲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思考,例如,天人合一就是说: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类相通的。一个以耕耘为生的民族,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的。在反复的耕作实践中,人们发现,对土地的善待会得到相应的回报。土地似乎是有生命的。人们从这种自然感应中,必然能获取某种信念:那就是土地也和人一样。对土地的人格化,很自然也会推广到天。四季更替,昼夜变化,风调雨顺才能丰收。这一思想在今天的现实意义主要是告诉我们( )
A.发展农业必须善待土地 |
B.发展经济必须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
C.必须努力提高农业科技,改变靠天吃饭的状况 |
D.只有顺应自然,人类才能生存和发展 |
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化,之所以虽历经沧桑,却犹如浩浩荡荡的黄河、长江奔流不息,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限的魅力。除了其蕴涵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还主要得益于( )
A.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
B.它所特有的创新精神,即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 |
C.幅员辽阔,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特征 |
D.多民族的长期统一,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