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际上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趋势已经开始放缓,越南、印度、墨西哥与东欧等国家以比中国更低的成本优势,成为接纳工业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新阵地。产业转移的新动向正在形成“中国制造”的供给替代,这主要表明
①经济全球化使得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强
②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范围内资源的优化配置
③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
④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①④ |
加强创新社会管理,改进政府服务方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3年7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指将原由政府直接提供的为社会公共服务的事项,交给有资质的社会组织或市场机构完成,并根据社会组织或市场机构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评估后支付服务费用。这是一种新型的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
材料二 2013年9月26日,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指出,各级政府要拟定购买服务目录,严格资金管理,把有限的资金用到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严禁转包行为,逐步形成“政府统一领导,财政部门牵头,民政、工商管理以及行业主管部门协同,职能部门履职,监督部门保障”的工作机制。
(1)结合材料,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说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如何促进资优化配置的?
(2)据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推进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服务的道理。
2013年8月12日,国务院《“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我国98%的行政村将通宽带。努力实现这一目标
A.有利于建设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 | B.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标志 |
C.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根本措施 | D.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
加强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山东省财政支出有关情况(单位:亿元)
材料二 2013年山东省加强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加大民生投入,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健康、文化、食品安全等十个方面办好民生实事,使发展成效真正落实到人民福祉的提高上。
(l)描述图表显示的经济信息,并揭示图表之间的内在联系。
(2)据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山东省加强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的必要性。
2013年8月22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率先建立符合国际化和法治化要求的跨境投资和贸易规则体系,使试验区成为我国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试验区的设立能够
①把扩大开放与体制改革有机结合起来 ②促进投资便利化,推动贸易转型升级
③克服市场调节的缺陷,统筹区域发展 ④发挥宏观调控对资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A.①② | B.②④ | C.①③ | D.③④ |
材料一 699万,这是教育部统计的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的人数,比2012年增加了19万。不仅如此,部分大学生由于缺乏工作经验,不被就业单位所青睐;还有大学生只关注一线城市的就业岗位,不愿意去地方工作;部分大学生不能及时掌握就业信息。由于就业形势严峻,这个夏天被戏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
材料二 2013年5月14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天津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时说,“就业是民生之本,要从全局高度重视就业问题”。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有专家呼吁,实施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到中小企业就业。此外,通过设立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一站式”服务平台和“绿色通道”、集中举办现场招聘洽谈会。民营企业将开展集中招聘,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事业和科研单位参加招聘活动。
(1)结合材料一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今年夏天被戏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 从经济生活角度谈谈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如果一个人的境况由于变革而变好,因而他能够补偿另一个人的损失而且还有剩余,那么整体的效益就改进了,这就是福利经济学著名的“卡尔多改进”准则。下列措施符合该准则的有
①鼓励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②健全转移支付能力
③增加对低收入人群的专项贷款 ④完善社会保障机制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2013年10月6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指出,化解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矛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工作重点。下列措施能够有效解决这一矛盾的是
A.降低商品价格,实现商品供求平衡 |
B.坚持对外开放,把开拓国际市场作为根本基点 |
C.发挥制造优势,不断增加资源消耗 |
D.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
2013年是中国一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也被国际社会称为“黄金十年”。2013年10月9日,李克强总理在第16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对中国与东盟未的“钻石十年”提出了“2+7”合作框架。中国历重视与东盟的合作,原因在于
①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间经济联系越越密切
②东盟作为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影响范围很广泛
③中国与东盟积极合作有利于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④“引进来”与“走出去”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
A.①② | B.②④ | C.①③ | D.③④ |
城镇化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读下图,可以看出
①城镇化率越高则社会幸福指数越高
②信息指数越高城镇化文明程度越高
③城镇化为信息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④城镇化发展水平与信息社会发展水平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A.①③ | B.②③ | C.②④ | D.③④ |
2013年,我国中央财政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切实加快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拨付进度。截至9月底,已累计拨付农业综合开发转移支付项目资金312亿元,占农业综合开发中央补助地方支出预算的99.9%。这体现了宏观调控的
A.市场手段 | B.经济手段 | C.法律手段 | D.行政手段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3年第10天起,浓浓雾霾遮蔽中国中东部地区,中央气象台将大雾蓝色预警升级到黄色。环保部门的数据则显示,跟随大雾笼罩的范围,从华北到中部乃至黄淮、江南地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和严重污染。这几年,每到秋冬特别是入冬以后,我国中东部地区不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其中既有气象原因,也有污染排放原因。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地位。美丽中国,任重道远。
材料二 治理雾霾,公众期待政府更有作为。华北地区频发的“雾霾”引发政府高度重视,以《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为代表的政策密集出台,显示大气污染防治的政策战略高度提升。治理以“雾霾”为重点的大气污染,不仅关系到环境与民生,更关系到政府的行政能力。通过自上而下的压力及其自下而上的舆论压力,环保对地方政府不作为的“一票否决”制度有望在全国得到推广和落实。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国家应采取哪些措施避免今后出现“十面‘霾’伏”的状况。
(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国家应如何治理大气环境污染。
(3)从公民的角度谈谈在治理雾霾方面应有的作为。
王女士在某服装店买了一件衣服,穿上后发现脱线等问题,在与店主协商无果的情况下,她依法可采用的维权方案有 ( )
①向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投诉 ②请求居民委员会进行调解
③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申诉 ④单方面提请仲裁机构仲裁
A.②③ | B.①③ | C.①④ | D.③④ |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承载着广大农民的“中国梦”。
材料一 图1 2007-2012年我国GDP总量、货物贸易出口总额及其增长率
注:2009年是2008年以来世界金融危机最严重的一年。2010-2012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分别为5.137%、3.833%和3.278%。2010-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0.4%、9.2%和7.8%。
表1 2007-2012年我国投资总额及其对GDP增长的贡献率
年份 |
投资总额(万亿元) |
投资对我国GDP增长的贡献率(%) |
2007 |
11.09 |
42.5 |
2008 |
13.83 |
46.9 |
2009 |
16.45 |
87.6 |
2010 |
19.36 |
52.9 |
2011 |
22.91 |
53.3 |
2012 |
- |
50.4 |
材料二 根据2010年的情况,我国一个农村居民转化为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将会增加1万多元。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吸纳1000多万农村人进入城镇生活,进而带动1000多亿的消费需求,促进我国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材料三 我国城镇化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镇化,必须走集约、节能、生态的新路子。经过多年努力,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2.27%,但仍远低于发达国家近80%的平均水平。同时,我国城镇化过程中还出现了“造城”运动、农民“被上楼”等现象。有鉴于此,2013年3月我国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遵循城镇化的客观规律,积极稳妥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8分)
(2)结合材料,运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生产与消费”的有关知识,阐述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我国经济平稳增长的意义。(12分)
(3)结合材料,用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观点分析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状况。(10分)
2013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公告显示,包括18个行业门类及其禁止投资文物拍卖、禁止投资博彩业和网吧活动等190条措施被列入负面清单。这表明
A.发展对外经济需设置投资准入门槛控制其竞争力 |
B.作为资源配置手段,计划调节比市场调节更有效 |
C.良好的市场秩序需要依赖一定的市场规则来维护 |
D.单纯市场调节难以解决市场信号滞后失灵的问题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