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7日,中美两国发表《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国首次明确节能减排时间表,中国经济必须加快转方式、调结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图1:2010-2013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
图2:2013年中国和世界能源消费结构
注:化石能源指由古动物、植物遗体变化形成的能源,主要有煤、石油、天然气等。非化石能源,则指风能、水能、太阳能、核能等。中国承诺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
材料二:为加快节能减排,M市进行一揽子政策创新,主要有: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提高高技术产业的比重;放宽治污行业市场准入,积极引导民营资本进入治污行业;加快园区生态化改造,构建跨产业生态链,推进行业间废物循环;简政放权,取消和减少行政审批,放宽治污行业市场准入,努力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监督有力的治污体制。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M市一揽子政策创新的意义。
材料三:为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各级政府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节能减排政策通过媒体向全社会公布,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反映群众的合理诉求,求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设立节能减排热线电话并对社会公布,对反映的失职渎职问题一查到底。
(3)结合材料三,分析政府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做法是如何推动政府与公民良性互动的。
材料一:中国经济发展至今,总量和速度已不是主要问题,内部结构的调整才是要害,一方面要淘汰落后产能,另一方面要实施创新驱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说:“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是当前最突出的经济结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地方政府在主导产业发展,根本化解办法是靠市场机制,使市场优胜劣汰的作用能够发挥出来。”
材料二:近十年来,中央淘汰过剩产能的工作陷入了“越淘汰越过剩”的怪圈:2003年国务院列入过剩产能名单的有钢铁、电解铝、水泥三个行业,2006年增加到10个,2013年扩大到19个。因为这些项目投资大、产值高,能强力拉动地方GDP,带来税收和就业。市场好时,地方政府有强烈的意愿推进本地企业产能扩张,市场差时,则会本能地阻碍本地企业退出或被兼并,甚至“别人下马我上马”。所以,在很大程度上,“越淘汰越过剩”是市场机制不能正常发挥作用的必然结果。
(1)运用经济知识分析,针对产能过剩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
(2)有人说,化解产能过剩、淘汰落后产能的关键是要“管住政府”,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分析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3)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知识分析地方政府在化解产能过剩、淘汰落后产能方面的方法论要求。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务院总理李克强6月1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按照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要求,实施定向调控、注重标本兼治,推动经济优化升级,部署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打造长江经济带。会议认为,发挥黄金水道独特优势,建设长江经济带,是新时期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和对内对外开放相结合、推动发展向中高端水平迈进的重大战略举措。
材料二:长江是中国的第一大河,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流域是中国重要的战略水源地、水电能源基地、黄金水道和生物宝库。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被确定为国家战略,是中央谋划区域发展新棋局的一部精彩“落子”。长江经济带建设总体考虑和相关规划设计涉及11个省份,GDP占全国四成。谋划新棋局,打造新引擎,依托黄金水道串起长江经济带“珍珠链”,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制度创新,政府与市场“两手发力”,统筹长江保护与发展。我们要“黄金珍珠”,也要一江清水!
(1)结合材料一,说明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打造长江经济带的经济意义。
(2)结合材料二,请你从经济角度为统筹长江保护与发展提出几条合理化建议。
2014年5月,“新常态”第一次出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的表述中。2014年7月29日,他在和党外人士的座谈会上又一次提出。他强调:要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
(1)结合材料一,说明经济“新常态”四个特点的经济生活依据。
材料二: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加快推进改革开放,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过深水区,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会议提出,以问题为导向推进改革。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从明年看,国内需求总体偏弱,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第二,化解过剩产能任务艰巨,结构调整阵痛显现;第三,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剧,新的增长点还有待于进一步培育,创新驱动亟待破题;第四,房地产市场、地方政府性债务、影子银行等潜在风险加大。
(2)运用经济学常识有关知识,说明如何解决材料中的问题。
材料一:2014年上半年Z省信息产业发展状况:
材料二:2014年5月z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信息经济的指导意见》,率先提出加快发展信息经济,争取走在全国前列。通过五年的努力,信息产业成为全省重要的支柱产业,信息经济在全省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初步确立,实现从制造大省向信息经济大省的跨越;基本建成特色明显、全国领先的电子商务、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金融创新、智慧物流、数字内容产业中心,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成为长三角地区乃互全国信息经济发展的先行区。
(1)指出材料一中蕴含的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一、二,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关知识说明Z省为成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信息经济发展先行区的努力。
(3)材料二中Z省发展信息经济的做法是如何坚持联系的观点的。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3年广东各地区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占比情况
|
传统产业增加值(亿元) |
占本地区比重(%) |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亿元) |
占本地区比重(%) |
珠三角 |
4907.51 |
23.6 |
5873.12 |
28.2 |
粤东 |
820.68 |
42.3 |
161.18 |
8.3 |
粤西 |
534.36 |
34.1 |
31.74 |
2.0 |
粤北 |
455.22 |
35.5 |
99.21 |
7.7 |
材料二:2014年全国两会召开期间,网民也围绕两会表达了各自的关注,“治理雾霾”“食品安全”“收入增长”“就近入学”“权力清单”“医疗改革”,这些话题成为很多网民热议的焦点。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运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景材料一所反映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
(2)假如你是人大代表,为解决材料二中所述的焦点问题,应该如何履职?
材料一:纵观当今世界创新型国家,他们的共同特征是,科技自主创新成为促进国家发展的主导战略,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大都在70%以上,对外技术的依存度都在30%以下。目前,我国基础研究投入从2008年的220. 8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298. 8亿元,年均增长22. 6%;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01年的39%提高到2012年的51.7%。中微子振荡第三种形式、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黑格斯粒子等基础科学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国际科技界的高度关注。
材料二:科技创新发展丰富了公民的政治生活,政府网站、政务微博拉近了公民与政府的距离,使表达和倾听更加贴近;科技发展振奋了国人的精神,航母入列、“神九”飞天、“蛟龙”入海……我们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更加自信。
材料三:2014年8月12日,中共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强调,我们要努力在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走在全国前头、走在世界前列,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我们必须拿出更大的勇气、更多的智慧,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率先攻坚克难,在推进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勇于先行,努力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为国家多做贡献。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从经济生活角度说明国家应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2)依据材料二,说明科技创新发展对于政治生活的意义。
(3)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分析上海市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原因。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做好2015年经济工作要突出创新驱动。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以“创新驱动、持续发展”为主题展开探究,请你参与。
信息一:产品和企业在市场经济中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典型的产品生命周期如下图中实线所示,它常常也成为一个普通企业的生命周期,而创新驱动型企业的生命周期可以表现为下图中的虚线。
(1)甲同学用信息一说明发展创新驱动型企业有利于促进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请你用经济生活的道理帮助分析。(8分)
信息二:创新驱动发展,是党总揽国际大势、着眼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从国内看,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要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质量更优、效率更高的发展,只能依靠创新驱动。放眼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科技创新能力正成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2)结合信息二,运用辩证唯物论道理说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信息三:创新驱动发展离不开党的领导。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党领导经济工作的观念、体制、方式方法也要与时俱进。要加强党领导经济工作制度化建设,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法治化水平,增强党领导经济工作专业化能力,强化舆论引导工作。”
(3)结合信息三,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说明新常态下党怎样才能更好地领导我国的经济工作。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根据2013年8月10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城镇化与企业家论坛提供的信息测算:人口城镇化蕴含着巨大的消费需求,大概到“十二五”结束的时候,我国消费规模能达到30万亿以上,2020年有可能接近45万亿或者50万亿。城镇化水平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有1300多万人口从农村转入城镇居住、生活、升学、就业,能带来7万亿元的投资和消费需求。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强大引擎。
材料二:从“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再到可感、可知、可评价的“美丽中国”,说明我们党的执政理念越来越尊重自然,越来越尊重人民感受。建设美丽中国是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需要政府、公众各尽其责、各尽其能、各尽其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美丽中国”理念的指导下,只要我们脚踏实地、不懈努力,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就一定会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实现。
(1)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回答,为什么说“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强大引擎”?
(2)结合材料二,从“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哲理角度,说明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转变的正确性。
2013年以来,国内外形势比较复杂严峻。面对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国际关系错综复杂,多种矛盾交织。中央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国民经济呈现出整体良好的态势。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3年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以下四个数据可以说明:第三产业占比提高到46.1%,第一次超过了第二产业;中西部地区GDP占比44.4%,比2012年提高0.2个百分点;城镇化率为53.73%,比上年提高1.1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是1:3.03,这是近十年的最低比值。
材料二:2014年5月4日,商务部发布的《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14年春季)》指出,2014年世界经济复苏势头趋于改善,增长动力有所增强,但风险因素依然突出,国际竞争更加激烈。中国经济开局平稳,但仍然面临下行压力,部分领域风险有所上升,主要是外部需求存在不确定性、中国出口竞争力面临多重挑战、贸易摩擦形势依然严峻。
(1)材料一中四个数据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信息?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说明我国如何进一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2)请你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结合材料二,为我国应对严峻的外贸形势建言献策(12分)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1)结合材料一,运用“围绕主题,抓住主线”的知识,为我国经济在“新常态”下持续健康发展提建议。
材料二:如何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增强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必将考验政府的行政能力和决策水平。政府要主动把握积极适应“新常态”,“法无授权不可为,政府的任何行为以及出台的政策规定,都必须取得法律授权,以保证权力在法律框架内运行;政府权力的运行还需要公民参与、社会协作,在这个过程中吐槽与情绪发泄在所难免,而这正是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动力。
(2)根据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应怎样提高政府的决策水平。(8分)
2014年9月16日,李克强总理在北京召开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工作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李克强指出,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必须用好新型城镇化这个强大引擎。必须认真贯彻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遵循规律,用改革的办法、创新的精神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新四化”协同发展,取得新的突破。同时,我国各地情况差别较大、发展不平衡,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因地制宜、分类实施、试点先行。按照中央统筹规划、地方为主、综合推进、重点突破的要求,紧紧围绕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多元化可持续的投融资机制、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等重点,积极探索,积累经验,在实践中形成有效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充分发挥改革试点的“先遣队”作用。同时鼓励未列入试点地区主动有为,共同为推进新型城镇化作贡献。
结合材料,从围绕主题,抓住主线的角度分析怎样推进新型城镇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本。作为世界上人均耕地最少的国家之一,耕地面积不仅关系我国农民生计,更是我们的生存之本和国家的安全之基。保护耕地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触碰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就是威胁13亿人粮食安全的生命线,不能以任何理由予以动摇。
近年来,我国土地管理在“世界最严厉”的耕地制度下已逐步规范,然而由于城镇化、工业化对土地需求的持续增加,相关问题依然较为突出。一些地方政府以“招商引资”“发展地方经济”的名义,纵容、默许甚至公开签订协议允许耕地被占;一些企业无视国家土地管理法律法规,采取“以租代征”“批少占多”等方式非法占用耕地,并擅自改变土地用途。由耕地引发的违法用地问题,严重侵害农民利益,群众意见很大,有的最后甚至引发群众上访和群体性事件,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影响极为恶劣。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防止和纠正违反农民意愿、借各种名义侵占农民利益、乱占农业用地现象,就是要求有关部门切实加强土地监管,严守耕地保护红线。
(1)运用经济常识知识回答,我国为什么将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划定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
(2)运用经济常识知识,谈谈我国应如何保障粮食安全?
(3)运用政治常识知识,说明政府要怎样落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
材料一:某省2014年上半年新兴产业同比增长率(%)
信息技术和物联网 |
新能源产业 |
生物产业 |
新能源汽车 |
高端装备 制造业 |
节能环保 产业 |
11.8 |
8.6 |
13.9 |
7.3 |
5.9 |
5.6 |
注:全省战略性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为1359亿元,同比增长7.8%,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年平均高1.4个百分点。
材料二: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分析说明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及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发展新兴产业对全省经济调整升级的重要意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3年第10天起,浓浓雾霾遮蔽中国中东部地区,中央气象台将大雾蓝色预警升级到黄色。环保部门的数据则显示,跟随大雾笼罩的范围,从华北到中部乃至黄淮、江南地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和严重污染。这几年,每到秋冬特别是入冬以后,我国中东部地区不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其中既有气象原因,也有污染排放原因。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地位。美丽中国,任重道远。
材料二:治理雾霾,公众期待政府更有作为。华北地区频发的“雾霾”引发政府高度重视,以《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为代表的政策密集出台,显示大气污染防治的政策战略高度提升。治理以“雾霾”为重点的大气污染,不仅关系到环境与民生,更关系到政府的行政能力。通过自上而下的压力及其自下而上的舆论压力,环保对地方政府不作为的“一票否决”制度有望在全国得到推广和落实。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国家应采取哪些措施避免今后出现“十面‘霾’伏”的状况。
(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应如何治理大气环境污染。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