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一小时”关灯接力活动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提出的一项倡议,希望每年3月最后一个星期六20:30—21:30熄灯一小时。2011年3月26日,全球有10亿民众共同创造这个美丽的“黑暗时刻”。“地球一小时”活动成为公众环保意识和普及环保知识的一个很好补充。
某班同学积极参与了此次活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有关问题展开了反思和讨论。
同学甲说:仅景观用灯熄灯一小时就可以让一个地区的照明用电节省下几万千瓦,意义重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鼓励人们少用电。
同学乙认为:在环保领域,既有提倡一天不开车的“无车日”,也有熄灯一小时的“地球一小时”。这类活动,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开展“地球一小时”活动,主要是为了培养大家的意识:一是节约能源的意识;二是对地球的责任意识。
同学丙则认为,作为一个普通消费者,我每一次关灯都是为了自己少交电费。对地球负责首先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在今后的地球一小时活动中,你会选择“开灯”还是“关灯”?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论证你的选择。
2010年1月30日,国务院公布的“新拆迁条例”征求意见稿,即《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征求意见稿)》在全社会引起巨大反响.为此,高一(1)班同学上网收集到如下的信息:“新拆迁条例”在许多方面有所调整
|
新拆迁条例(征求意见稿) |
旧拆迁条例 |
名称变化 |
《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 |
《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 |
部分内容变化 |
强制搬迁 |
强制拆迁 |
为公共利益方可搬迁 |
没有界定公共利益拆迁 |
|
明确规定先补偿,后搬迁 |
没有具体规定补偿程序 |
|
明确禁止暴力征收,禁止断水、断电、断气 |
没有禁止暴力征收 |
注:强制执行,是法院按照法定程序,运用国家强制力量,按照一定
的法定程序,根据执行文件的规定,强制民事义务人完成其所承担的义务,以保证权利人的权利得以实现的一种强制性的措施。
(1)新拆迁条例更多地体现了以人为本。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政府为什么要坚持以人为本?(6分)
(2)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国务院公布的“新拆迁条例”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意义。(4分)
(3)根据收集的信息,同学们积极讨论,并最终达成共识:公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要认真履行自己的义务,当自己的合法权利受到侵犯时,要通过正当的途径和渠道进行维权。请回答有序参与和无序参与的区别??(4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浙江某民间爆料讨人论坛在成立之初因群众言论较为“肆无忌惮”而常常受到当地政府部门的封杀,几经波折,随着群众影响面的扩大,政府部门的态度由最初的取缔查封转为监管、引导、包容,开始尝试与论坛加强沟通互动,并积极寻找尊重网络民意的充分表达与互联网管理、消除负面影响之间的平衡点。时至今日, 这种网络舆情民意监督的新方式深入人心,一上班就看该论坛成为当地政府官员每天的必修课。在老百姓眼中,论坛就是“民间信访办”,正如论坛创始人所说,该论坛的给力就在于“网民反映民生给力,政府解决民生给力” 。
有人根据上述材料认为“尊重网络民意的充分表达就能保证对政府的有效监督”,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12分)
材料一 《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已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材料二 这次调整国家法定节假日制度,国务院有关部门一年多来组织开展了多方面的工作,包括开展专题调研,召开多次座谈会,不断听取和征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及有关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并在人民网、新华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以及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上予以公布,进行民意调查,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国家对法定节假日进行调整,最大的亮点就是民众成为政府决策的“参谋”。
材料三 在我们身边,有些人热衷于过“洋节”,却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不感兴趣,认为我国民族传统节日的吸引力不强。
(1)体验探究:在这次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中,除了春节、除夕外,上图A、B、C三处所代表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名称分别是 、 、 。你知道我国还有哪些主要民族传统节日?
(2)这次国家法定节假日制度调整,体现了法定节假日向民族传统节日倾斜的原则。请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将民族传统节日设为国家法定假日的意义。
(3)请就如何增强我国民族传统节日的吸引力谈谈你的看法。(5分)
材料一:2011年5月26——31日,浙江余姚将举办第三届国际河姆渡文化节。河姆渡文化是余姚、中国乃至世界的一大文化瑰宝,有着重大的历史价值。余姚市希望通过挖掘七千年河姆渡文化的丰富内涵,扩大河姆渡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确立河姆渡文化的历史地位和世界形象,使之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同时也实现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材料二:河姆渡遗址发现于1973年,叠压着四个文化层。经测定,最下层的年代为7000年前。出土的骨器、陶器、玉器、木器等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装饰工艺品以及人工栽培水稻遗物、干栏式建筑构件,动植物遗骸等文物近7000件,全面反映我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的繁荣景象。这为研究当时的东方文明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佐证,证明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都是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发祥地,也推翻了人类文明欧洲中心论,深深地震撼着整个世界。
联系材料回答:
(1)请你为第三届国际河姆渡文化节设计一个主题标志(简图即可)。
(2)请你尝试为河姆渡文化节贡献一个主题活动的创意,并联系文化生活知识简要说明设计目的。
(3)简要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所包含的文化生活道理。
探究题:教育部网站2010年11月19日公布了由五部门联合制定的调整部分高考加分项目的方案,今后我国将进一步强化高考加分监管,加大打击力度。这在同学之间产生了极大的反响,某校高二(1)班同学以“维护高考公平”为主题进行哲学方面的探究活动,请你共同参与。
分析政策:教育部有关司局负责人指出,教育部、国家民委、公安部、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科协等五部门从加分项目是否合理、加分分值是否合适、约束条件是否增加、监督管理如何加强、违规惩处如何加大等5个方面,对现行高考加分政策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认真评估,客观、全面地审视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规范和调整工作以当前较为突出的项目作为突破口,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两项调整、两项规范。两项调整是调整奥赛和科技类竞赛加分项目、调整体育特长生加分项目。两项规范是要求各省(区、市)系统清理高考加分项目,严密防范、严厉打击加分资格或身份造假。
(1)请你从唯物论角度,分析五部门联合发文加大高考加分打假力度维护高考公平的原理依据。(6分)
献计献策:探究小组了解到,本次奥赛和部分科技类竞赛高考加分项目调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参加全国中学生奥赛获得全国决赛一、二、三等奖的学生,不再具备高校招生保送资格;二是获得全国中学生奥赛省赛区一等奖的学生,不再具备高校招生保送资格和高考加分资格等。新方案的出台,可能会对学校的奥赛、体育等特色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假如为贯彻《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中“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这一要求,我省某学校决定开展以“创建特色学校,构建和谐校园”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
(2)请你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有关知识,围绕“特色”、“和谐”两大主题,向学校各提一条合理化建议。(8分)
探究题:请你进入下列情境中,参与问题的探究与分析。(本题12分)
材料一: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它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材料二:14—16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反映新兴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反封建反神权的思想文化运动,它孕育了一大批思想先锋和文化巨匠,促进了欧洲文化的空前繁荣,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的知识回答:
(1)谈谈你对哲学与时代关系的理解。(6分)
(2)结合材料说明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6分)
探究活动: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灾情牵动着无数华夏儿女的心,某校高二(4)班学生围绕“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主题开展了一次探究活动。让我们一起参与其中。
【情景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抗震救灾工作。就在全世界还在惊诧错愕的时候,温总理直达灾区最前沿,慰问抢险救灾人员和受灾群众,指导抗震救灾工作;中国人民解放军官兵雷霆万钧奔赴现场,各军种十万大军迅速集结灾区。抗震救灾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
(1)请你用矛盾观谈谈“抗震救灾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的认识。
【情景二】此次地震发生后,人们再次想起了温家宝总理在汶川地震中所引用的四个字“多难兴邦”,深刻揭示中华文化的底蕴,阐释了这个民族的不屈精神,地震让我们整个民族觉醒,让我们整个国家的凝聚力空前提升。
(2)从温总理所引用的四个字“多难兴邦”中,你能体会到唯物辩证法的哪些道理?
请你进入下列情境中,参与问题的探究与分析 (本题12分)
2010年11月17日22时许,南京市公安局秦淮分局特巡警大队大队长庞帮荣同志接到市局指挥中心指令,带领2名民警前往指定地点处警。22时22分左右,一辆超速行驶的面包车,由于驾驶员采取措施不当,突然冲向正在路边处警的民警和当事群众。庞帮荣同志在发现险情的瞬间,不顾自身安危,奋力将身旁的女民警推开,自己却被面包车迎面撞飞,不幸牺牲。庞帮荣同志舍身救人的英勇事迹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得到各级领导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广泛赞誉,各地掀起了学习庞帮荣先进事迹的热潮。某校高二1班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了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他们以“当代青年的价值取向”为课题进行了探究学习。假如你是该小组成员,请你帮助完成以下问题:
(1)该小组打算进行一次调查,以获取相关信息。你准备采取哪些方法来获取信息?(至少3个)
(2)在调查过程中,同学们发现有些青年人在工作中存在“工作要体面,不要让人看不起。”“工作要轻松,报酬要高”等想法,许多人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你认为当代青年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就业观?
(3)马克思说:“如果一个人只为了自己劳动,他也许能成为著名的学者、卓越的诗人,然而永远不可能成为完善的、真正伟大的人物。”这对我们实现人生价值有何启示?
2010年是我国的多灾之年:年初新疆连续遭受九次大范围寒潮冰雪天气过程、西南五省区遭受秋冬春连旱,4·14青海玉树发生7.1级大地震、6月中下旬南方十一个省份遭受洪涝灾害,8月7日,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这些自然灾害给我国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极损害,对经济社会发展也带来巨大影响。
辨题:巨大的自然灾害是自然界运动规律的必然结果,与人类无关,人类也无能为力。
20世纪初,面对西方工业浪潮的冲击,中国的文化界有不同的回应。
甲观点认为:“中国的唯一出路是自己认错,全心全意学习西方。我们必须承认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上机械上不如人,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肯认错了,方肯死心塌地地去学人家。”
乙观点认为:“中国立国数千年,礼仪纲纪,云为得失,皆奉孔子之经,若一弃之,则人皆无主,是非不知所定,进退不知所守,身无以为身,家无以为家,是大乱之道也。要冒万死以力保旧俗,存礼教而保国魂。”
对以上两种观点你是如何认识的?
有人认为,既然经济建设是所有工作的中心,一切活动都必须围绕经济建设展开,那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可有可无的事。
这种看法对吗?为什么?
就业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同学们常常议论的话题。
甲同学:“不管什么职业,只要能稳定的干一辈子就行。”
乙同学:“在社会主义国家,就业就是要靠政府。”
丙同学:“工作要体面,不要让人看不起。”
丁同学:“一定要找与自己专业知识对口,志趣爱考一致的工作。”
请对上述四人的观点分别进行简要评析,指出其合理和不足之处?(12分)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