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人们存在三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文化虚无主义。他们认为,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必须全盘否定。只有彻底解脱了传统文化的羁绊,我们才能走向新生。另一种是文化复古主义。他们认为近代中国的衰败,乃是由于传统文化精神的失落。只要复兴中国传统的儒家文明,中华民族就可以强盛起来。第三种态度认为,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一个民族世代累积、相对稳定的群体经验的总结,虽然其中存在着过时的、保守的东西,但是其中的精华部分,则凝结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往往可以穿越时空的界限,成为一个民族迎接新的时代挑战的内在动力。
(1)如何认识上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三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2)我们应该采取哪种态度?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贵和”思想,今天仍显现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努力中,同时获得了社会主义的新内涵。我国传统文化崇尚“浩然正气”,今天我们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正气”,同时赋予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内涵。
运用所学知识,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应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传统文化?
《人民日报》载文指出,为大力弘扬和培育以爰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近日发出《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
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体现了哪些道理?
中国传统的安身立命观念是注重个人的自我德行修养。其中,儒家的修养理论影响最为深远。在儒家道德的熏陶下,中华民族的无数崇道贵德的志士仁人躬身践行,以“仁爱”为核心,不断衍生出许多道德性规范,如宽恕、节俭、礼让、廉耻、信义等。
试用所学文化生活的知识,对上述材料加以分析说明
看漫画,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取之不尽
注:本题漫画根据罗琪的《取之不尽》改编。
(1)这幅漫画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如何看待这种现象?(5分)
(2)结合漫画,分析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5分)
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过程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这些文化传统延续数千年而不衰,它的一些精华迄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需要我们去继承、改造和弘扬。
(1)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2)今天要实现中华文化的繁荣,必须注意哪些因素的影响?
今天,在我们这个星球上,每天运行在邮电系统中的邮件数以千亿计,每天发行的报纸数以亿计,人类拥有的电话有数十亿台,还有数十亿台电视供人们收看节目,数亿台电脑连着因特网在不停地进行着信息处理和信息交换。我们生活在一个铺天盖地的信息环境中。这样的信息环境前所未有,它为文化的传播和传承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结合上述材料说明科学技术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云南是东亚文化、南亚文化与东南亚半岛文化的交汇地,26个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民俗、宗教、艺术在云南多元融合,形成了世界上罕见的文化富矿。其开发潜力与矿藏资源相比具有可再生性,只要有效利用,会越开采越多,现在开发和利用的文化资源还不到云南文化资源的10%,而且还是粗放型利用。云南省根据这一特点决定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
(1)简要说明云南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的原因。
(2)简要说明怎样发展文化产业。
中共中央指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农村形势和政策教育,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
(l)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有哪些?
(2)为什么要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2005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洪战辉说:“11年来,在我还是孩子的时候就做大人在做的事,我真想做一回小孩。”12年前,洪战辉的父亲患了间歇性精神病,从外面捡回个刚出生100多天的“妹妹”。一年后,绝望的母亲离家出走。年少的洪战辉一边抚养妹妹、照顾父亲,一边打工维持学业。2003年,他走进大学,他决定,要把妹妹带到就读的大学里,给她一个好一点的学习环境。中央电视台在颁奖词中写道:“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对另一个更弱小的孩子担起了责任,就要撑起困境中的家庭,就要学会友善、勇敢和坚强,生活让他过早地开始收获,他由此从男孩开始变成了苦难打不倒的男子汉,在贫困中求学,在艰辛中自强,今天他看起来依然文弱,但是在精神上,他从来是强者。”这个看似文弱的男孩,活出了坚韧的质地。他用实践证明:再草根的生命,也能发出炫目的光彩。
我们应怎样向洪战辉学习追求更高思想道德目标?
“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给警察叔叔手里边”。当我们许多人打小就哼唱这首童谣时,就知道捡到东西要归还的道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就把拾金不昧作为一项传统美德,就是这样在潜移默化中不断传承。2007年10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一百零九条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第一百一十二条规定“ 权利人领取遗失物时,应当向拾得人或者有关部门支付保管遗失物等支出的必要费用。”对遗失物拾得人获得必要费用的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
拾金不昧可以要求经济回报吗?这是否背离了我们一贯提倡的传统美德?将会对精神文明建设产生怎样的影响?一时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1)上述材料反映了生活中的什么现象?
(2)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材料一:中西文化交往源远流长。海纳百川,广交朋友,兼收并蓄,这正是中华文明连绵不断的源泉。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西文化呈现出强劲的交流势头,日益形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世界文化格局。
材料二:我国著名人文学家费孝通曾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应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
文化外交已经成为我国继经济外交、政治外交之后的又一大亮点,是中国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举办的“俄罗斯年”,在美国举办“中国文化节”、在意大利举办“中国天津周”、在荷兰举办“中国文化艺术节”,另外还有“中华文化非洲行”、“海湾中国文化周”等大型中外文化交流活动。这些中外文化交流活动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中国热”,扩大了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上述现象的认识。
材料一:十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该法的通过对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分裂国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台湾海峡地区和平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必将起到积极作用。《反分裂国家法》的通过,把13亿人民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
材料二: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支撑,而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今天的形势和条件同延安时期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中国共产党人无论现在和将来都要坚持和弘扬延安精神。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中的l3亿人民的意志是指什么?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什么精神?
(2)在新时期,坚持和弘扬延安精神有什么意义?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