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为此开展了( )
A.土地改革运动 | B.农业合作化运动 |
C.人民公社化运动 | D.“大跃进”运动 |
“一战开始之后,日本对华输入额的比率自15%增至29%,商行的数目增加五倍。日本投资的钢铁生产量,占中国全国的94%。”这表明当时( )
A.中国的钢铁业丝毫没有增长 |
B.日本形成了独占中国的局面 |
C.中国工业未能获得发展机遇 |
D.日本乘机加紧对华经济侵略 |
孙中山认为:“可说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在此孙中山强调( )
A.解决民生问题是国家之根本 |
B.应通过合理分配社会财富改善民生 |
C.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
D.民生问题解决就是政治问题的解决 |
梁启超指出:“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中法战争),而十八省之民犹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款既输,而酣睡之声乃渐惊起。”可见,梁启超认为( )
A.甲午战争促进了民族觉醒 |
B.经济发展是民族意识提升的关键 |
C.中国的国民素质亟待提高 |
D.发动广大民众进行变革迫在眉睫 |
《海国图志》中说:“古之圣人刳舟剡楫,以济不通,弦弧剡矢,以威天下,亦岂非形器之末……岂火轮火器不等于射御乎?……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魏源此言意在强调( )
A.传统的舟船弓箭是有用之物 |
B.向西方学习要转变传统观念 |
C.坚船利炮是西方技术之长技 |
D.学习西方就是为了战胜西方 |
《水浒传》作者集中了人民当英雄的美好理想,人民渴望成为武松那样充满着力和勇的英雄,并不是偶然的。因为喘息于封建黑暗统治下的人民想起而反抗,只有依靠自己的力和勇,来争取斗争的胜利。这说明文学的实质是( )
A.歌颂和描写英雄人物 | B.宣传和发动人民革命斗争 |
C.一定社会现实的反映 | D.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压迫 |
利玛窦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这表明当时( )
A.“中学西传”与“西学东渐”客观并存 |
B.传教士为中国的自然科学注入新的生机 |
C.儒家经典成为欧洲启蒙运动的重要武器 |
D.“相互的启蒙”推动中西文明转型进步 |
明朝有学者言:“惟夫国之有是,出于群心之自然……匹夫匹妇之所是,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非;匹夫匹妇之所非,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是。”以上言论强调的观点是( )
A.民主制比君主制进步 | B.治理国家应当尊重民意 |
C.建立法治社会是必然 | D.应当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
唐诗“慢束罗裙半露胸”、“绮罗纤缕见肌肤”,描写了唐朝服饰的艳丽奢华和开放。但宋朝时的服饰却简洁质朴,女装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此种审美观的转变主要是由于( )
A.封建经济的衰退 | B.专制集权的巩固 |
C.理学思想的影响 | D.审美意识的觉醒 |
南朝人王情称:“次仲(人名)始以古书方广,少波势,建初中,以隶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模楷。”由此可知王情认为( )
A.次仲是隶书的创立者 | B.次仲尝试创立了草书 |
C.古书皆是用楷体写的 | D.字体演变具有继承性 |
秦朝《琅琊刻石》:“皇帝之功,劝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材料反映了( )
A.对秦皇文治武功的颂扬 | B.秦朝实行富民强国政策 |
C.秦始皇刻意掩饰其暴政 | D.统治者重农抑商的主张 |
《越绝书》记载,楚王请欧冶子和干将“凿茨山,洩其溪,取铁英”,铸成“龙渊”、“秦阿”、“工布”三剑。“作铁兵,威服三军,天下闻之,莫敢不服”。这反映当时楚国( )
A.水利事业较发达 | B.青铜铸造业发达 |
C.铁器应用于军事 | D.铁农具普遍使用 |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孟子在此强调的是( )
A.君主必须要实行“仁政” | B.君主要做民众的道德楷模 |
C.君主必须要注意“民本” | D.君主要重视百姓整体力量 |
先秦诸子理论着眼的角度和论述的根据虽然各有不同,但都认为应该由独一无二的君主来治理天下。这反映出( )
A.只有君主专制才能维护社会的安定 |
B.结束分裂实现集权已成为诸子共识 |
C.先秦诸子阶段属性没有本质上区别 |
D.诸子希望恢复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 |
试题篮
()